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7-10-15
    认知与社会性发展
    亲社会与攻击性儿童在两类假设情境中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
    马艳, 寇彧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4):  1-8. 
    摘要 ( )   PDF (23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问卷调查法,分别测查、比较了亲社会儿童、攻击性儿童与一般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SIP)特点,目的是探讨三类儿童在SIP上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在假设分享情境中,攻击性与一般儿童SIP的整体差异不显著,但在对不分享策略的他人情绪预期和关系预期2个变量上差异显著。亲社会与一般儿童、与攻击性儿童SIP的整体差异显著;在假设挑衅情境中,攻击性与一般儿童在对不同策略的自我效能感、选择频率、策略评价等7个变量上差异显著。亲社会与一般儿童在对不同策略的自我效能感、选择频率、策略评价等9个变量上差异显著;亲社会儿童与一般儿童SIP的整体不存在显著差异。
    基于线索的顿悟问题解决:图式和表征操作的影响
    窦东徽, 金萍, 蔡亮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4):  9-14. 
    摘要 ( )   PDF (71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共270名被试在不同线索条件下解决顿悟问题T puzzle的表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图式运用水平的发展,知觉定势在单一线索下对高二被试的限制作用更为明显,导致小学五年级和初中二年级被试的问题解决时间短于高中二年级;(2)由于表征操作能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增大需操作表征数目的线索不利于五年级被试的问题解决;较高的表征操作能力发展水平使得高二被试在多重线索下有更好的解决成绩;(3)与图式相关的线索并不能有效提高儿童解决顿悟问题的效率。
    小学儿童的道德行为及其与道德观念的相关——诚实原则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冲突情境下的研究
    王玲凤, 傅根跃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4):  15-21. 
    摘要 ( )   PDF (69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探讨了585名7、9、11岁的小学儿童在诚实原则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冲突的真实情境下的道德行为及其与道德观念的相关。结果表明,在诚实原则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冲突情境下,小学儿童的道德行为主要受到诚实原则的支配,表现为:为集体说谎行为发生率都很低;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儿童的为集体说谎行为的发生率显著增高;小学儿童的为集体说谎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7岁、9岁儿童的为集体说谎行为与集体观念无关,11岁儿童的为集体说谎行为与集体观念显著正相关。
    幼师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学校适应与职业犹豫不决之间的关系
    张娜, 赵丽丽, 王大华, 李春花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4):  22-26. 
    摘要 ( )   PDF (54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运用自编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考察334名幼师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学校适应与其职业犹豫不决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对学校适应预测职业犹豫不决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幼师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中的目标设定、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对其学校适应预测职业犹豫不决起部分中介作用,职业信息收集和学业成绩对此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青少年父母监控现状研究
    邓林园, 方晓义, 李一飞, 夏培方, 万晶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4):  27-31. 
    摘要 ( )   PDF (51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从北京市两所普通中学的初一到高二年级中选取了1090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要求他们分别报告父亲和母亲的主、客观监控水平和监控手段(控制、沟通和搜寻),以探讨我国青少年父母监控的现状。经过(2)卡方检验、相关分析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总体来讲,母亲在家庭里是青少年的主要监控者:母亲监控的客观水平高于父亲,并且母亲使用三种监控手段的情况均多于父亲;(2)女孩受到的父母监控超过男孩:母亲对女孩的客观监控水平高于男孩,并且母亲对女孩更多使用沟通手段;父母对女孩使用控制手段的情况超过男孩;(3)父母监控的年级差异并不明显,只有父母对初一学生会更多使用沟通手段;(4)父母对沟通手段和控制手段的使用都与客观监控水平呈正相关,但与主观监控水平呈负相关,而搜寻手段使用与监控水平之间的关系则跟沟通、控制手段相反;沟通手段对客观监控水平的正向预测力最强,搜寻手段对主观监控水平的正向预测力最强。
    贵州汉族与少数民族中学生成就动机与成功恐惧比较研究
    王洪礼, 潘运, 周玉林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4):  32-37. 
    摘要 ( )   PDF (178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讨汉族与少数民族中学生在成就动机和成功恐惧方面存在的差异,为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少数民族中学生心理特点,运用成就动机问卷和投射测验比较研究了977名贵州汉族与少数民族中学生的成就动机与成功恐惧。结果表明:汉族与少数民族中学生在成就动机上差异不显著,但重点中学少数民族学生在避免失败的动机上显著高于重点中学汉族学生;男、女中学生均存在成功恐惧,少数民族城市中学生的成功恐惧显著高于汉族城市中学生;少数民族中学生在事业恐惧方面显著高于汉族中学生;成就动机与成功恐惧无显著相关。
    大中学生对悲伤与愉快面孔区分的特征比较
    蒋长好, 郭德俊, 赵仑, 张钦, 王振宏, 方平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4):  38-44. 
    摘要 ( )   PDF (39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面孔识别研究范式和事件相关电位方法,研究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三个年龄段被试情绪面孔加工特征。研究发现,在刺激呈现后的550~800ms,三个年龄段被试均产生悲伤效应,悲伤面孔引发的LPC波幅大于愉快面孔引发的LPC波幅,三个年龄段的悲伤效应脑区分布大致相同,表明三个年龄段情绪面孔加工有着类似的神经机制。进一步比较三个年龄段悲伤面孔引发的ERPs发现,在刺激呈现后的200~550ms,悲伤面孔的加工产生年龄效应。年龄段越低的被试N2波幅越大,年龄段越高的被试P3波幅越大。这一结果提示,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大脑高级功能的发育日趋成熟。
    依恋行为与情绪反应和社会归因的相关研究
    胡平, 关瑜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4):  45-49. 
    摘要 ( )   PDF (54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研究依恋行为维度与消极事件中情绪反应及社会归因的相互关系,加深对依恋性质的理解。研究测试了82名大学生的依恋行为,以及大学生的依恋行为与情绪反应和社会归因的相关。结果发现,在与依恋相关事件中,依恋行为维度中的三个维度分别与情绪反应中的痛苦、焦虑、淡漠等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同时这三个维度也分别与社会归因中的不同归因对象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回归结果说明了外显行为受到依恋行为等因素的影响。作者从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的性质对结果进行解释,并提出了可能的原因。
    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领域权变性与应对方式
    王磊, 刘建新, 郑雪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4):  50-56. 
    摘要 ( )   PDF (730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124名大学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总的来说,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更多地权变于道德原则,在应对方式的使用频度上依次是解决问题、求助、幻想、合理化、退避、自责。在人际接纳权变性以及解决问题和退避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2)在控制了自我价值感的情况下,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人际接纳权变性能够负向预测解决问题,正向预测求助、自责、退避、幻想;而个人目标权变性能负向预测解决问题、求助,正向预测自责;道德原则权变性正向预测解决问题。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一个跨文化研究
    黄慧静, 辛涛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4):  57-62. 
    摘要 ( )   PDF (557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教师一向被认为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采用第三次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TIMSS2003中的数据,以学生数学成绩为因变量,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为自变量,使用多层线性回归的方法,比较了美国、瑞典、日本和香港这四个国家(地区)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教师特定的行为因素,教学的准备、对作业的重视、对考试的重视、对推理和问题解决的重视、电脑的使用确实能有效影响美国和瑞典的学生成绩,但对两个亚洲国家(地区)没有影响;教师的性别、教龄、教育水平、所学专业和教师资格再次被证实对学生成绩没有显著影响;学生的家庭和自身的因素(如学生年龄、性别、完成作业的时间,对数学的自信和对数学的评价)能够对学生成绩产生重要影响。
    呈现方式对小学生和大学生分类影响的眼动研究
    戴斌荣, 阴国恩, 俞国良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4):  63-67. 
    摘要 ( )   PDF (25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使用ASL-504型眼动仪,采用2×2的被试间设计,对22名智力、视力均正常的小学生和24名大学生在两种呈现方式下的分类结果和主要眼动指标加以考察。结果表明:(1)小学生分类结果不存在显著的呈现方式差异,大学生分类结果存在显著的呈现方式差异。(2)被试分类结果是否存在显著的呈现方式差异与其兴趣区数目、注视次数、注视频率、注视点持续时间等眼动指标在相应条件下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是一致的。
    心理健康与教育
    高中生考试焦虑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刘儒德, 周蕾, 张再青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4):  68-72. 
    摘要 ( )   PDF (22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高一、高二学生被试实验组13人进行为期一周的考试焦虑团体辅导、控制组14人进行一般性团体辅导,探讨团体辅导对高中生考试焦虑水平的改善作用。结果表明,经过干预训练后,实验组被试的考试焦虑水平显著低于控制组被试、对考试重要性的认识显著优于控制组被试,但在考试策略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意味着考试焦虑的团体辅导干预能有效地降低考试焦虑水平、提升对考试重要性的合理认识程度。
    情色文字与图片对大学生性倾向印象形成的启动差异
    陈勃, 张慧平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4):  73-76. 
    摘要 ( )   PDF (58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8名大学生被平均分成四个组,分别接受情色文字刺激、非情色文字刺激、情色图片刺激与非情色图片刺激,考察不同材料的情色信息会对性倾向印象形成产生怎样的启动效应。结果表明:情色文字对性倾向印象形成产生显著的正向启动效应,而情色图片对性倾向印象形成的启动没有呈现出单一方向的显著效应;男性对他人的性倾向印象形成要显著高于女性,但性别因素不对启动效应产生中介影响;接触容易令人产生性联想的情色刺激会导致个体更倾向于以性的或情色的眼光看待他人。
    中小学生的师生关系与其学校适应
    邹泓, 屈智勇, 叶苑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4):  77-82. 
    摘要 ( )   PDF (628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问卷法,考察了小学五年级到初中三年级665名学生的师生关系及学校适应特点。结果表明,在师生关系的亲密性维度,初中三年级显著低于其他3个年级,而在冲突性维度则显著高于其他3个年级;在冲突性维度上,女生得分显著低于男生。师生关系可以归为3种类型:亲密型、一般型和冲突型。亲密型师生关系的学生在学校态度、学业行为和社会行为方面均显著好于一般型和冲突型师生关系的学生;师生关系对学校态度、学业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学校喜欢和回避对学业行为、退缩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教师倦怠与自尊、心理健康和离职意向的关系
    李永鑫, 高冬东, 申继亮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4):  83-87. 
    摘要 ( )   PDF (588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教师倦怠与自尊、心理健康和离职意向之间的关系,利用工作倦怠问卷、自尊问卷、一般健康问卷和离职意向问卷对350名教师进行施测。结果表明:(1)耗竭对自尊、心理健康和离职意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p<0.01),人格解体对自尊有显著的预测作用(p<0.01),成就感降低对自尊和心理健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p<0.01);(2)自尊部分中介耗竭和成就感降低对心理健康的影响(p<0.01),并能完全中介人格解体对心理健康的影响(p<0.01)。
    中小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及问卷编制
    李晔, 刘华山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4):  88-94. 
    摘要 ( )   PDF (880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查阅文献、开放式问卷调查、访谈、内容分析等方法提出了中小学生对特定教师的信任结构并编制问卷项目。以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539名学生进行初步问卷调查,经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含20个项目的中小学生对教师信任问卷,然后对1012名学生进行正式调查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中小学生对特定教师的信任是一个多维结构,包括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守信可靠和友善关怀三方面的判断;自编的问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工具。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维度的初步构建
    郑红渠, 张庆林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4):  95-100. 
    摘要 ( )   PDF (728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构建出教师心理健康的八个维度,编制了初测问卷,对初测问卷的结果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形成了六个维度6、1个项目的正式问卷,对正式问卷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得到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六个维度是:挫折应对问题、职业倦怠、人格障碍、躯体症状、社会适应问题和人生态度问题。对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中小学教师在这六个维度上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性道德价值观的结构及问卷编制
    易遵尧, 张进辅, 曾维希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4):  101-107. 
    摘要 ( )   PDF (73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文献综述为基础,结合开放式问卷调查、专家分析和探索性施测,提出了大学生性道德价值观的理论构想,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大学生性道德价值观问卷,并对正式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初步确定大学生的性道德价值观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结构,包括3个二阶因子和8个一阶因子。该研究建构的大学生性道德价值观的理论结构比较合理,初步编制的问卷各项测量学指标总的表现良好,经过修改可以作为测量当代大学生性道德价值观的工具。
    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的编制
    杨彦平, 金瑜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4):  108-114. 
    摘要 ( )   PDF (74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编制的中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是针对预初(小学6年级)到高三7个年级的学生,有效样本3595名(男1728名,女1867名)。通过量表的编制、初测、修改和再测,确定了量表的4个维度:内容特质、预测控制、心理调节和动力支持,并获得了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内在一致性信度达到0.97,相容效度和效标效度也达到0.65和0.68左右,均比较理想。通过量表编制发现中学生的社会适应在总体上存在性别差异,即女生显著高于男生。中学生的社会适应会随着年级的提高而发生变化,但不同步增加。中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也是中学生人格发展的一部分,并与个体的学习压力以及经历的生活事件有密切的关系。
    理论探讨与进展
    儿童心理理论的模块论:假设、方法与模型
    倪伟, 熊哲宏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4):  115-119. 
    摘要 ( )   PDF (187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模块论是儿童心理理论研究领域中主要理论取向之一。这一观点认为,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是一种天赋的、领域特殊的心理结构,个体出生时便以模块的形式存在于神经系统,其发展是一个内部生物机能逐渐展开的过程。该文试图对儿童心理理论模块论的基本假设(天赋性和领域特殊性)、主要实验方法、重要模型(ToMM-SP模型)等进行评述,并就心理理论的天赋性与发展性、领域特殊性与领域普遍性、实验研究的方法与结果等引发争鸣的问题进行简评。
    口吃的脑成像研究
    宁宁, 卢春明, 彭聃龄, 李坤成, 马振玲, 杨延辉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4):  120-123. 
    摘要 ( )   PDF (25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口吃(Stuttering)是一种常见的言语流畅性障碍。关于口吃的原因一直有很多争论。近十年来,随着脑成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倾向认为口吃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并尝试用PETf、MRI和MEG等多种方法考察口吃者的脑功能变化。本文围绕几个重要的理论,回顾了近10多年来口吃脑成像研究的进展,提出了各理论相融合的途径,分析了这些研究的价值和问题,讨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人格是如何影响学习的
    彭杜宏, 刘电芝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4):  124-127. 
    摘要 ( )   PDF (627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格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深入探讨人格特征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现实意义。新近研究多采用大五人格量表,围绕人格对学业成就的预测效应,从两大方面展开:一是探讨大五人格各维度对学业成就的直接预测效应;二是探讨人格对学业能力自信、学业动机、学业评价方式偏好、学习参与度等的影响,从而间接考察人格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在概述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以及研究给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