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7-15
上一期   
    认知与社会性发展
    学龄儿童与成人形音整合的比较研究:字形与字音的相互影响
    王宇轩, 刘梦连, 杨滢晖, 毕鸿燕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5, (4):  457–464.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5.04.01
    摘要 ( )   HTML ( )   PDF(772KB) ( )   收藏
    本研究采用词汇判断任务,探究了学龄儿童与成人在形音整合中,字形与字音加工的相互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1)字音影响字形加工方面,不一致字音干扰了儿童的字形加工,一致字音促进了成人的字形加工;(2)字形影响字音加工方面,一致字形促进了儿童和成人的字音加工,且对成人字音加工的促进作用更大,不一致字形干扰了儿童和成人的字音加工。本研究从字音影响字形加工和字形影响字音加工两个角度出发,揭示了学龄儿童与成人形音整合能力的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提取关键步骤促进问题解决
    马小凤, 姬喜莹, 张骐韵, 刘明惠, 张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5, (4):  465–472.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5.04.02
    摘要 ( )   HTML ( )   PDF(1561KB) ( )   收藏
    在问题解决的材料中使用自由回忆的方式进行提取,给学生带来比较大的认知负荷,很难观测到提取练习效应。本研究通过一个实验考察提取关键步骤对问题解决类任务的促进作用。选取89名大学生随机分配到3种学习条件(样例-重复学习组、样例-问题解决组、样例-提取关键步骤组)。结果发现样例-提取关键步骤组的测试成绩显著高于样例-重复组、样例-问题解决组,发现了提取练习效应。表明在难度适中的问题解决类任务中,提取关键步骤能够有效促进问题解决的学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领域一般和领域特殊能力与计算障碍的内在联系及其启示——基于元分析视角
    王彦姣, 黄家桢, 龙嘉, 王沛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5, (4):  473–481.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5.04.03
    摘要 ( )   HTML ( )   PDF(1498KB) ( )   收藏
    计算障碍的成因主要涉及领域一般能力缺陷和领域特殊能力缺陷。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方法探讨领域一般能力缺陷和领域特殊能力缺陷对中国大陆计算障碍儿童的影响。对1991年—2021年间发表的关于中国大陆计算障碍儿童的文献进行检索和筛选,最后获得142篇文献,1220个独立效应量,6921名计算障碍儿童和6913名正常儿童进行元分析。结果显示,领域一般能力缺陷(g=-0.63)和领域特殊能力缺陷(g=-1.06)都是导致儿童产生计算障碍的重要原因,但领域特殊能力缺陷比领域一般能力缺陷更有可能导致计算障碍的发生。家长、教育者和社会相关人员需要针对计算障碍儿童的具体缺陷进行相应的干预与教育矫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虚拟教学代理对认知专注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
    衡书鹏, 赵换方, 周宗奎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5, (4):  482–490.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5.04.04
    摘要 ( )   HTML ( )   PDF(1131KB) ( )   收藏
    本研究基于准社会关系和社会临场感理论,以92名大学生为被试,通过实验探讨了虚拟教学代理和准社会关系形成倾向对网络学习过程中认知专注的影响,以及社会临场感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虚拟教学代理和准社会关系形成倾向交互影响社会临场感和认知专注。对准社会关系形成倾向高的被试来说,与无代理组相比,代理组的社会临场感和认知专注更高。而对准社会关系形成倾向低的被试来说,有无教学代理对社会临场感和认知专注均无显著影响。同时,准社会关系形成倾向调节了虚拟教学代理与社会临场感的关系,且该调节关系通过社会临场感的中介作用来进一步影响认知专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基本情绪与道德情绪对不同年龄群体道德判断的影响
    冯娜, 梁峰, 王芬, 何春丽, 张慧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5, (4):  491–499.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5.04.05
    摘要 ( )   HTML ( )   PDF(1699KB) ( )   收藏
    道德判断是个体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对道德行为进行评价的过程。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基本情绪与道德情绪对不同年龄群体道德判断的影响,结果发现:(1)情绪对儿童道德判断的影响因情绪内容而异,只有道德情绪会影响儿童对行为的评价:自豪情绪使儿童对亲社会行为更为赞赏,对反社会行为更加宽容;而羞耻情绪则相反,它让儿童对亲社会行为表现出更少赞赏,对反社会行为更为苛刻;(2)情绪对成人道德判断的影响因道德事件而异,情绪只影响成人对亲社会行为的评价:快乐与自豪的正性情绪让成人对亲社会行为表现出更少赞赏;而悲伤与羞耻的负性情绪则相反,它们使个体对亲社会行为更赞赏。这意味着,情绪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受情绪内容与个体年龄的调控,该结果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情绪在道德认知中的作用,为有效的道德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教与学心理
    实物操作促进儿童几何概念学习的神经基础:一项fNIRS研究
    施利承, 冷英, 谭顶良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5, (4):  500–509.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5.04.06
    摘要 ( )   HTML ( )   PDF(2229KB) ( )   收藏
    实物操作有益于低龄儿童的学习。但对于具备抽象思维能力的儿童,实物操作促进还是阻碍学习,研究者观点并不一致,且实物操作发生作用的神经基础也有待明确。采用fNIRS技术,以几何概念“三视图”和“简单几何体”为学习内容,探讨高、低数学学业水平儿童在有、无实物操作时的学习结果和脑激活模式。结果发现:(1)实物操作可以促进儿童学习几何概念,相对于观察学习组,操作学习组的正确率显著更高,反应速度显著更快;(2)在几何概念编码阶段,实物操作引起体感联合皮层的激活,并伴有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的显著抑制,此效应在低数学学业水平者中更为突出;(3)在提取阶段,实物操作组的体感联合皮层再次激活,其激活水平正向预测正确率。结果表明:对于具备抽象思维能力的儿童,实物操作能够引起体感联合皮层激活,进而促进几何概念学习。实物操作具有增效减负的作用,有益于低数学学业水平儿童学习几何概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脱贫地区乡村青少年社会流动信念与其学业坚持性:学业应对策略的调节作用
    张凤, 黄四林, 梅刻寒, 张嘉恬, 邓祎祎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5, (4):  510–517.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5.04.07
    摘要 ( )   HTML ( )   PDF(988KB) ( )   收藏
    学业坚持性有助于相对贫困青少年取得良好的学习成就,从而帮助他们通过教育这一重要途径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因此,探讨学业坚持性的促进因素具有明显现实意义。本研究以脱贫地区乡村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并进行一年追踪,揭示社会流动信念对乡村青少年学业坚持性的作用如何及其作用的边界条件。结果发现:(1)社会流动信念对青少年第二年学业坚持性无显著预测作用;(2)学业应对策略调节社会流动信念与学业坚持性之间的关系,具有较高水平学业应对策略的青少年,其社会流动信念显著正向预测第二年学业坚持性;而具有较低水平学业应对策略的青少年,社会流动信念与其第二年学业坚持性没有显著关联。因此,学业应对策略增强社会流动信念与乡村青少年学业坚持性的正向关系。综上,整合社会流动信念与学业应对策略会对乡村青少年的学业坚持性发挥较大作用,这从心理学视角揭示我国脱贫攻坚后过渡期延续“志智双扶”帮扶政策内涵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心理健康与教育
    母亲拒绝与多巴胺基因对学前儿童外化问题的联合作用:努力控制的近端机制
    邢淑芬, 白荣, 刘霞, 李森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5, (4):  518–527.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5.04.08
    摘要 ( )   HTML ( )   PDF(1267KB) ( )   收藏
    选取山东和河北农村地区两所幼儿园中的285名学前儿童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由母亲报告其拒绝行为、儿童外化问题和努力控制,使用唾液采集儿童基因数据,采用多基因累加得分研究范式考察母亲拒绝与多巴胺基因对学前儿童外化问题的作用及机制。控制儿童性别、年龄和父母受教育程度后,结果发现:(1)母亲拒绝显著正向预测儿童外化问题;(2)母亲拒绝与多巴胺基因累加得分对儿童外化问题的交互作用显著,符合“素质压力模型”,即相比多基因累加得分较高的儿童,得分较低的儿童在经历母亲拒绝后外化问题更多;(3)母亲拒绝与多巴胺基因累加得分对儿童外化问题的交互效应通过儿童努力控制产生作用。研究结果为该领域的理论发展和干预研究提供了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青少年冷酷无情特质和边缘人格特质的共同风险因素模型:一项交叉滞后研究
    彭大炬, 程诚, 郭培杨, 许洋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5, (4):  528–538.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5.04.09
    摘要 ( )   HTML ( )   PDF(2043KB) ( )   收藏
    威胁敏感性和亲和奖励模型认为青春期的适应不良特质(冷酷无情特质和边缘人格特质)是一般特质(威胁敏感性和社会亲和性)在不同水平缺陷下的异型发展结果。研究以450名12~18岁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间隔一年两时间点的追踪设计,通过交叉滞后模型对威胁敏感性和社会亲和性分别与冷酷无情特质和边缘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结果发现:(1) T1威胁敏感性负向预测了T2冷酷无情特质,T1社会亲和性负向预测了T2冷酷无情特质;T1低威胁敏感性和低社会亲和性的交互作用显著预测了T2冷酷无情特质的增加;T1冷酷无情特质亦负向预测T2威胁敏感性;(2) T1威胁敏感性正向预测了T2边缘人格特质,T1社会亲和性负向预测了T2边缘人格特质;T1高威胁敏感性和高社会亲和性的交互作用显著预测了T2边缘人格特质的增加。研究揭示了冷酷无情特质和边缘人格特质可能是相同病因特质的不同发展结果,对其未来干预和治疗的方案研究有一定理论和实践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父母教养效能感与青少年焦虑的关系:过度教养与亲子冲突的中介作用
    王凌飞, 张明明, 袁柯曼, 边玉芳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5, (4):  539–549.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5.04.10
    摘要 ( )   HTML ( )   PDF(1524KB) ( )   收藏
    为了探究父母教养效能感和青少年焦虑的关系,以及过度教养和亲子冲突在其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方便抽样对北京13所学校1788名初二学生及其父母进行了间隔一年的追踪调查(T1时初二、T2时初三)。结果表明:(1)教养效能感与青少年同一时间和一年后的焦虑均负相关;(2)过度教养和亲子冲突在教养效能感(T1)与青少年焦虑(T1)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包括过度教养与亲子冲突的独立中介作用、过度教养和亲子冲突的链式中介作用;(3)过度教养在教养效能感(T1)与青少年焦虑(T2)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亲子冲突的中介作用不显著;(4)父亲、母亲教养效能感与青少年焦虑的关系存在差异。研究结果揭示了教养效能感与青少年焦虑的关系及机制,为降低青少年焦虑水平提供了有效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HPA轴系统基因、同伴侵害与青少年攻击行为:共情的中介作用
    宋晓凡, 曹衍淼, 林小楠, 纪林芹, 张文新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5, (4):  550–560.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5.04.11
    摘要 ( )   HTML ( )   PDF(1332KB) ( )   收藏
    青少年攻击行为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且具有复杂的认知和情绪过程。本研究考察了HPA轴系统基因与同伴侵害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交互作用以及认知共情、情绪共情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同伴侵害与HPA轴系统基因交互影响青少年攻击行为,仅在低HPA轴多基因累加得分的个体中,同伴侵害显著增加青少年攻击行为;(2)认知共情而非情绪共情在基因—环境交互作用与攻击行为间发挥中介作用,在低HPA轴多基因累加得分的个体中,同伴侵害通过损害个体的认知共情能力增加攻击行为。本研究为揭示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提示“基因×环境—内表型—行为”框架在揭示心理与行为潜在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亲子关系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正念的中介作用和NR3C1基因rs41423247多态性的调节作用
    胡义秋, 何震, 曾子豪, 刘双金, 杨琴, 方晓义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5, (4):  561–570.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5.04.12
    摘要 ( )   HTML ( )   PDF(1304KB) ( )   收藏
    采用基因×环境(G×E)研究设计,使用问卷法和DNA分型技术,以701名初中生为被试,引入环境变量(亲子关系)和重要基因位点(NR3C1基因rs41423247),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机制。并结合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引入正念这一积极心理特质,进一步探讨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是否对个体的正念水平产生影响。结果表明:(1)正念在亲子关系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2) rs41423247多态性与亲子关系的交互作用显著预测正念,且这种交互作用模式符合不同易感性模型。具体表现为,在消极亲子关系环境中,携带C/C基因型的青少年正念水平低于携带G/G和G/C基因型的青少年。而在积极亲子关系环境中,携带C/C基因型的青少年正念水平高于携带G/G和G/C基因型的青少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农村高中进城”学生感知的学校氛围和心理素质的变化及其关系:一年的追踪研究
    聂倩, 张大均, 滕召军, 李辞, 孟冉, 范骏, 郭成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5, (4):  571–578.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5.04.13
    摘要 ( )   HTML ( )   PDF(1384KB) ( )   收藏
    为探究“农村高中进城”学生感知的学校氛围和心理素质的变化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西南地区“农村高中进城”计划中的三所农村高中1157名高一学生为研究对象(M年龄=15.89岁,SD=0.69),在农村学生进城学习前后开展了为期一年(三次,间隔半年)的追踪研究。结果表明:(1)和进城前相比,学生进城后感知的学校氛围及其分维度(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规则公平和明确期望)得分显著降低;(2)“农村高中进城”前后,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其认知和个性品质相对稳定,但适应品质呈“U型”发展,即先下降后回升;(3)“农村高中进城”后,学生感知的学校氛围与心理素质的相关关系变弱;进城后,学生在新学校感知的学校氛围显著预测其半年后的心理素质。研究启示:学校客观物质条件的改善不等同于学生感知的学校氛围的直接提升。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应重视“农村高中进城”学生感知的学校氛围,在新学校中营造温暖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制定公平的规章制度,明确学校的育人目标和期望,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积极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大学新生负性生活事件与手机成瘾的双向关系:领悟社会支持的作用
    田雨, 丁洪君, 郭宗新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5, (4):  579–588.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5.04.14
    摘要 ( )   HTML ( )   PDF(1634KB) ( )   收藏
    为考察大学新生负性生活事件与手机成瘾的双向关系及领悟社会支持的双向中介作用,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对5所大学1511名大一新生进行为期一年的追踪调查。交叉滞后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性别、户籍、年龄、家庭年收入的影响后:(1)负性生活事件与手机成瘾跨时间相互正向预测;(2)负性生活事件与手机成瘾可以通过领悟社会支持的双向中介作用相互正向预测。该结果表明,提高大学新生领悟社会支持水平对打破负性生活事件与手机成瘾的恶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理论探讨与进展
    抑制在主动遗忘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王艺帆, 张环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5, (4):  589–597.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5.04.15
    摘要 ( )   HTML ( )   PDF(844KB) ( )   收藏
    主动遗忘指的是个体有意识地、主动地遗忘相关信息,这一现象普遍存在。记忆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记忆的编码、巩固、提取和再巩固,抑制作用于记忆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和神经内在过程从而导致不同类型的主动遗忘。本文梳理了抑制分别作用于编码、巩固、提取和再巩固阶段时,主动遗忘的特点及其认知神经机制。未来研究需比较不同主动遗忘现象(如提取诱发遗忘、抑制诱发遗忘和定向遗忘等)之间认知和神经机制,尤其是其中抑制作用过程和机理上的异同;将非认知因素纳入考察;关注不同人群中主动遗忘的特点,为厘清抑制在主动遗忘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提供更为全面的证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不同依恋类型在情绪共情过程中的个体差异
    范萌, 刘欣怡, 岳佳莹, 陈旭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5, (4):  598–608.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5.04.16
    摘要 ( )   HTML ( )   PDF(1045KB) ( )   收藏
    以依恋理论为基础的研究已经基本证明依恋类型对情绪共情的影响,但是过往研究大多忽视情绪共情的过程性和复杂性。情绪共情的过程模型将情绪共情分为三个阶段,每阶段的表现都会受到依恋类型的影响,且依恋类型对早期阶段的影响可能是导致后期阶段表现产生差异的原因。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时间维度动态考察依恋类型对情绪共情过程的影响及其内部神经机制;深入探索不同类型的情绪线索、不同的共情对象以及不同的情境因素在依恋类型影响情绪共情过程中起到的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期刊信息
  • 心理发展与教育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双月刊,1985年创刊)
    主管:国家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
    编辑出版:心理发展与教育杂志社
    国际刊号:ISSN 1001-4918
    国内刊号:CN 11-1608/B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