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5-11-15
上一期   
    认知与社会性发展
    孤独症儿童与典型发展儿童内隐学习物品情景线索的比较研究
    谢宇, 贺荟中, 王磊, 戴惟熙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5, (6):  761–769.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5.06.01
    摘要 ( )   PDF(1395KB) ( )   收藏
    采用情景线索任务范式结合彩色的物品图片,通过两个实验探究孤独症儿童与典型发展儿童对空间线索和特征线索的内隐学习差异,结果发现:(1)只呈现特征线索条件下,孤独症儿童和典型发展儿童都能内隐习得特征线索;(2)同时呈现特征线索和空间线索条件下,两组儿童均内隐习得了两种情景线索;(3)两个实验任务中,孤独症儿童需要更多的时间内隐习得线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孤独症儿童具有内隐学习生活场景中物品之间嵌入的关联性的能力,为使用物品制定干预训练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4~5岁幼儿行为自我调节能力与社会适应的相互影响:社交淡漠的抑制作用
    谢庆斌, 林思婷, 陈泽锴, 徐垚, 李燕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5, (6):  770–776.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5.06.02
    摘要 ( )   PDF(1141KB) ( )   收藏
    研究测查了113名幼儿2个时期(4岁、5岁)的行为自我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采用交叉滞后模型探究二者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考察4岁时幼儿社交淡漠在二者间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1)4岁时的行为自我调节能力,显著正向预测低社交淡漠幼儿5岁时的社会能力,但在高社交淡漠幼儿中预测作用不显著;(2)4岁时的外化问题,显著负向预测低社交淡漠幼儿5岁时的行为自我调节能力,但在高社交淡漠幼儿中预测作用不显著;(3)4岁行为自我调节能力对5岁内化问题负向预测作用显著。研究结果说明,高社交淡漠能够抑制幼儿行为自我调节能力对社会能力的正向作用、外化问题对行为自我调节能力的负向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冲突应对策略、信任与亲密关系满意度:主客体互倚分析
    徐思元, 冯喜珍, 邸美琴, 连培琴, 徐前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5, (6):  777–790.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5.06.03
    摘要 ( )   PDF(1852KB) ( )   收藏
    本研究考察了大学生情侣冲突应对策略对彼此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影响以及信任的中介作用。使用方便取样法对异性恋大学生情侣进行问卷调查,共310对情侣自我报告了各自的冲突应对策略、信任和亲密关系满意度。基于主客体互倚模型分析,结果发现:(1)情侣各自的协作、谦让策略均显著正向预测自身的亲密关系满意度,信任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2)情侣各自的支配、回避策略对自身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影响不显著,信任的中介作用不显著;(3)在情侣各自的协作、谦让策略对伴侣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影响中,信任起完全中介作用,其中男性群体中信任的中介作用存在遮掩效应,总效应不显著;(4)情侣各自的支配、回避策略对伴侣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影响不显著,信任的中介作用不显著。本研究基于主客体互倚模型,揭示了大学生情侣双方冲突应对策略影响亲密关系满意度的路径机制及其主客体互倚模式,对大学生情侣发展健康、良好的亲密关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加工模式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社会价值取向和代价的作用
    李强强, 胡耿丹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5, (6):  791–798.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5.06.04
    摘要 ( )   PDF(1062KB) ( )   收藏
    为了解决学界关于直觉加工与深思加工如何影响亲社会行为的问题,本研究采用行为实验方法,系统考察了加工模式、社会价值取向和代价三者的交互效应。结果显示,加工模式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与个体的社会价值取向及其所面临的代价紧密关联。具体来说,在低代价情境中,亲自我取向的人倾向于在直觉加工模式下展现更多的亲社会行为;而在高代价情境中,亲社会取向的人在深思加工模式下更为突显其亲社会行为。此外,对于亲社会取向的个体在低代价情境或亲自我取向的个体在高代价情境,不同加工模式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不明显。这些发现提示,在探讨加工模式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时,不能忽视个体差异和行为代价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影响老年人技术接受的因素——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元分析
    曹贤才, 张浩, 周博霖, 陈宪涛, 崔晨虹, 吴捷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5, (6):  799–816.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5.06.05
    摘要 ( )   PDF(2022KB) ( )   收藏
    为探讨老年人技术接受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本研究纳入了85项研究(334个效应量)进行元分析,结果表明:(1)感知技术功能特征、感知技术情感特征和环境特征相关变量与行为意向存在正相关;老年人个人特征中技术自我效能感和行为意向高度正相关,技术焦虑和抵制改变与行为意向相关不显著;(2)智能技术种类显著调节感知有用性和便利条件与行为意向的关系,年龄、性别和文化未发现调节作用。本研究将感知技术情感特征和老年人个人特征拓展到现有的技术接受模型中,为今后关于老年人智能技术的研究、设计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同化或对比?老化刻板印象对中年人主观记忆的影响
    张汝卓, 王大华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5, (6):  817–829.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5.06.06
    摘要 ( )   PDF(1468KB) ( )   收藏
    基于选择性通达模型,采用实验法和组间设计,用文字向四组中年被试随机呈现不同强度(适中/极端)和效价(积极/消极)的老化刻板印象信息,考察被试的主观记忆是否受到影响。实验一直接呈现老化刻板印象信息并检验主观记忆差异,发现所有实验组均倾向于做相似性比较,但主观记忆均好于对照组。可能原因在于,中年人接受老化刻板印象信息时,其相对老年人的外群体年龄身份凸显,进而出现对比效应。实验二改进了流程,首先要求被试想象老年时的自己,以此减弱外群体年龄身份,然后向他们呈现老化刻板印象信息。结果发现,中年人主观记忆受到刻板印象强度的影响:当被试报告自己与极端刻板印象越相似,其主观记忆与刻板印象内容越一致;而适中强度则无此影响。研究表明,选择性通达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迁移至老化刻板印象的机制研究,未来可进一步探究老化刻板印象对中年人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教与学心理
    视觉大细胞-背侧通路干预下阅读障碍儿童的应答机制研究
    戴琳, 任筱宇, 赵婧, 毕鸿燕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5, (6):  830–839.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5.06.07
    摘要 ( )   PDF(1068KB) ( )   收藏
    基于视觉大细胞-背侧通路理论,考察游戏化训练干预后,有、无应答的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在认知特征和缺陷方面的差异,为视觉大细胞-背侧通路功能在汉语阅读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启示。从北京市某小学与某医院筛选出2~5年级阅读障碍儿童23名,并对其进行为期7周的视觉大细胞-背侧通路游戏化干预。在干预前、后分别对阅读障碍儿童的视觉大细胞-背侧通路功能、阅读及阅读相关能力进行测试。使用后测数据,参照干预-应答模式将阅读障碍儿童划分为应答组与无应答组,并比较两组被试前测时的认知特征及缺陷情况。结果表明:(1) 只有部分阅读障碍儿童能成为应答者;(2) 无应答者在图片快速命名、正字法意识、语素意识和语音意识测试中的前测成绩要显著低于应答者;(3) 图片快速命名、语音意识可显著预测干预应答效果。个体可能需要具备一定的图片快速命名和语音意识基础,才能通过视觉大细胞-背侧通路功能训练提升其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数认知的沃尔夫效应:基于数词位值结构对加法心算的影响
    徐贵平, 范若琳, 邱丽景, 伍丽梅, 张金桥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5, (6):  840–849.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5.06.08
    摘要 ( )   PDF(1236KB) ( )   收藏
    跨语言研究发现数词位值结构表达与算式操作数表达的顺序不一致会导致计算困难,该顺序不一致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语言与数认知的关系,但尚不清楚语言究竟如何影响数认知。颜色范畴知觉的系列研究表明,二级任务干扰和偏侧化范式有利于揭示语言在认知中的制约机制。因此,本研究将这两种范式和延迟确认的进位和不进位加法心算任务结合,通过3个行为实验探讨了顺序不一致效应在同语言群体中是如何受其语言制约的。实验1首先验证了数词位值结构在加法计算中的作用,表现为加法心算反应时尤其是进位计算中的显著的顺序不一致效应,实验2和3则分别发现该效应受1-back的语言干扰而不受空间图形干扰且存在右视野优势,进一步揭示了语言在数认知中所起的具体作用。基于加法心算中的偏侧化顺序不一致效应,本研究不仅为数认知的沃尔夫效应提供了行为证据,也丰富了对心算机制的认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增加测验互动的教学代理对多媒体学习的影响
    乔沛桦, 成美霞, 王福兴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5, (6):  850–858.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5.06.09
    摘要 ( )   PDF(1028KB) ( )   收藏
    当前对于教学代理的研究大多都通过改善代理本身的属性和特征来提高其教学效果,很少有研究探讨增加代理的互动特征的作用。本研究将探讨测验是否能够作为代理互动的特征促进学习效果。实验采用2(有代理、无代理)×2(测验、重复学习)的被试间设计来探讨代理与测验对学习效果以及社会存在感、心理努力和学习动机等主观体验的影响。结果发现,代理和测验都可以分别有效促进学习效果;代理测验组的学习者表现最好;代理的存在提高了学习者的社会存在感、心理努力、学习动机以及学习兴趣;测验会提高学习者的社会存在感、心理努力和感知材料难度,降低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在实际的教学视频的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加入教学代理的形象,同时也应该提高代理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心理健康与教育
    父母关爱对4~6年级留守儿童幸福感发展的影响:积极诠释生活的调节作用
    范兴华, 燕利飞, 靳嘉宁, 李潇潼, 邓汇溪, 余思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5, (6):  859–868.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5.06.10
    摘要 ( )   PDF(1823KB) ( )   收藏
    采用问卷法对湖南省7所农村小学的908名4年级儿童进行2年共3次追踪调查,以期间一直处于留守状态的338名儿童为分析对象和一直处于非留守状态的180名儿童为对照组,从动态视角考察父母关爱对4~6年级儿童幸福感发展的影响以及积极诠释生活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留守儿童父母关爱的发展速度呈边缘显著的线性下降趋势,幸福感、积极诠释生活的发展速度总体上保持稳定,但三者的个体差异均显著;与留守儿童不同,非留守儿童父母关爱、幸福感发展的初始水平较高,幸福感的发展速度呈显著下降趋势;(2)留守儿童父母关爱的初始水平/发展速度对其幸福感的初始水平/发展速度分别有正向预测作用,其中父母关爱初始水平的预测作用小于非留守儿童;(3)积极诠释生活的发展速度仅对留守儿童“父母关爱发展速度→幸福感发展速度”路径有正向调节作用。可见,父母关爱发展是4~6年级留守儿童幸福感发展的重要源泉,积极诠释生活对此动态关系有增强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父母温暖教养的亲子感知差异与儿童抑郁和攻击行为的关系
    郑天鹏, 周欣然, 梁丽婵, 袁柯曼, 边玉芳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5, (6):  869–880.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5.06.11
    摘要 ( )   PDF(1593KB) ( )   收藏
    本研究以2194个6年级家庭的儿童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基于响应面分析的方法探究父母温暖教养的亲子感知差异及其与儿童抑郁和攻击行为的关系,并考察其中的儿童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父母与子女感知到的父母温暖教养一致水平越高,儿童的抑郁和攻击行为越低;(2)父母感知到的父母温暖教养水平高于子女感知时,亲子感知差异显著正向预测儿童的抑郁和攻击行为;(3)对于儿童抑郁而言,母亲与子女对母亲温暖教养的感知差异对女孩的影响更大,而父亲与子女对父亲温暖教养亲子感知差异的影响不存在显著的儿童性别差异;(4)对于儿童攻击行为而言,父亲与子女对父亲温暖教养的感知差异对男孩的影响更大,而母亲与子女对母亲温暖教养亲子感知差异的影响不存在显著的儿童性别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生命早期环境不可预测性对初中生抑郁的影响:生命史策略和资源控制策略的作用
    张明浩, 王俊儒, 王艳, 杨照黎, 张艳芳, 娄慧琳, 徐晓惠, 徐敏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5, (6):  881–891.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5.06.12
    摘要 ( )   PDF(1604KB) ( )   收藏
    为探讨生命早期环境不可预测性对初中生抑郁的影响,及生命史策略与资源控制策略在其中的作用,采用生命早期环境不可预测性量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Mini-K量表和资源控制策略量表对551名初一学生进行每次间隔半年的三次追踪测查。结果发现:(1)生命早期环境不可预测性显著正向影响初中生抑郁;(2)生命史策略和资源控制策略在生命早期环境不可预测性和初中生抑郁之间起独立中介作用;(3)生命史策略和强制控制策略在环境不可预测性与抑郁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该研究结果有助于从生命史理论角度理解压力环境下初中生抑郁的发生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父母冲突与青少年手机成瘾的纵向关系:冲动性和朋友支持的作用
    陈子循, 白荣, 李金文, 徐程睿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5, (6):  892–902.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5.06.13
    摘要 ( )   PDF(1567KB) ( )   收藏
    采用纵向设计对2944名青少年进行为期两年的三次追踪测查,探讨了青少年(10~16岁)感知到的早期父母冲突与其后期手机成瘾水平的纵向关系,以及冲动性和朋友支持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1)T1父母冲突正向预测青少年T3手机成瘾行为;(2)T1父母冲突分别通过T2认知冲动性和T2行为冲动性间接预测T3的手机成瘾行为,且T2行为冲动性的中介作用更强;(3)T1朋友支持负向预测T3手机成瘾行为,并且能够调节T1父母冲突对T2认知冲动性、T1父母冲突对T3手机成瘾两条作用路径,具体表现为早期朋友支持的保护作用随着父母冲突的增强而逐渐减弱。研究结果启示,早期朋友支持能够缓冲早期父母冲突对青少年后期手机成瘾的不利影响,在避免青少年卷入手机成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朋友支持的保护作用在高水平父母冲突背景下时会趋于衰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线上真实自我呈现与高中生抑郁的纵向联系:归属需求的中介作用和人际敏感性的调节作用
    张珊珊, 吴佳钰, 王泓懿, 刘致宏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5, (6):  903–912.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5.06.14
    摘要 ( )   PDF(1427KB) ( )   收藏
    采用间隔3个月的追踪研究设计,对辽宁省和福建省的585名高一、高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线上真实自我呈现与高中生抑郁的纵向关系,以及归属需求的中介作用和人际敏感性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线上真实自我呈现可以直接负向预测高中生随后3个月的抑郁;(2)归属需求在线上真实自我呈现和高中生抑郁之间起纵向中介作用;(3)人际敏感性在中介过程的后半段起调节作用显著,具体而言,当人际敏感性较高时,归属需求对高中生抑郁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当人际敏感性较低时,归属需求对高中生抑郁的负向预测作用不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期刊信息
  • 心理发展与教育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双月刊,1985年创刊)
    主管:国家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
    编辑出版:心理发展与教育杂志社
    国际刊号:ISSN 1001-4918
    国内刊号:CN 11-1608/B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