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与教育 ›› 2007, Vol. 23 ›› Issue (4): 83-87.
李永鑫1,2, 高冬东1, 申继亮2
LI Yong-xin1,2, GAO Dong-dong1, SHEN Ji-liang2
摘要: 为探讨教师倦怠与自尊、心理健康和离职意向之间的关系,利用工作倦怠问卷、自尊问卷、一般健康问卷和离职意向问卷对350名教师进行施测。结果表明:(1)耗竭对自尊、心理健康和离职意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p<0.01),人格解体对自尊有显著的预测作用(p<0.01),成就感降低对自尊和心理健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p<0.01);(2)自尊部分中介耗竭和成就感降低对心理健康的影响(p<0.01),并能完全中介人格解体对心理健康的影响(p<0.01)。
中图分类号:
[1] 李永鑫.工作倦怠及其测量.心理科学,2003,26(3):556-557. [2] 李永鑫,张阔,赵国祥.教师工作倦怠研究综述.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3):234-238. [3] 田宝,李灵.学校组织气氛对教师工作倦怠的影响.心理科学,2006,29(1):189-193. [4] 甘怡群,王晓春,张轶文.工作特征对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心理学报,2006,38(1):92-98. [5] 王芳,许燕.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心理学报,2004,36(5):568-574. [6] 刘晓明,秦红芳.中小学教师的自我概念与其职业倦怠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2):150-152. [7] 王国香,刘长江,伍新春.教师职业倦怠与归因的关系探讨.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2):139-142. [8] 高峰勤,梁志秀,王鹏.教师教学效能、应对效能与职业枯竭的结构模型研究.课程教材 教法,2007,27(3):78-82. [9] 王文增,郭黎岩.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5(2):146-147. [10] 刘晓明,李冬梅.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辞职意向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9):615-617. [11] 李永鑫,李艺敏.护士倦怠与自尊、健康和离职意向的相关性调查.中华护理杂志,2007,28(2):454-457. [12] 李永鑫,吴明证.工作倦怠的结构研究.心理科学,2005,28(2):454-457. [13] 李永鑫,张阔,赵国祥.工作倦怠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心理学探新,2005,25(4):70-73. [14]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15] 逄冰洁,张曼玲,江志君,等.护理工作应激与医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中华护理杂志,1998,33(8):435-438. [16] 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7] Sehaufeli W B,Enrznann D.The burnout companion to study and research:A critical analysis.London:Taylor & Francis,1998. [18] Hillhouse J J,Adler C M,Waiters D N.A simple model of stress,burnout and symptomatology in medical residents:a longitudinal study.Psychology,Health & Medicine.2000,5(1):63-73. [19] Maslach C,Schaufeli W B,Leiter M P.et al.Job burnout.Annual Review Psychology,2001,52:397-422. [20] Drake B,Yadama G N.A strucrural equation model of burnout and job exit among child protective services workers.Social Work Research,1996,20(3):179-187. [21] Moore J E.One road to turnover:An examination of work exhaustion i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s.MIS Quarterly,2000,24(1):141-168. [22] Friedman I A,Father B A.Professional self-concept as a predictor of teacher burnout.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2,86(1):28-35. [23] 徐富明,朱从书,黄文峰.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自尊和控制点的关系研究.心理学探新,2005.25(1):74-77. [24] Farber B A.Crisis in education:stress and burnout in the American teacher.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1. [25] 周帆,王登峰.外显和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3):197-199. |
[1] | 张丽, 潘霈霖, 牛梓瑜, 马敏. 安静自我:基于平衡和成长视角的理解[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2): 288-297. |
[2] | 王鑫强, 李金文, 卢红燕, 赖正伟, 李佳源. 择偶优劣势对师范大学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择偶价值感的中介及自尊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1): 64-73. |
[3] | 路翠萍, 郑希付. 低自尊还是高“他尊”?高、低社交焦虑者的不同内隐自尊特性——来自EAST的证据[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6): 808-816. |
[4] | 沙晶莹, 张向葵, 刘千冬. 人以群分?学业动机比较对青少年同伴选择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5): 683-690. |
[5] | 辛国刚, 张李斌, 常睿生, 张云运. 青少年早期受欺凌发展轨迹:抑郁、自尊和学业成就的预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4): 568-579. |
[6] | 高玲, 孟文慧, 刘介地, 杨继平, 王兴超. 父母低头行为与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自尊和基本共情的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3): 439-448. |
[7] | 彭海云, 盛靓, 王金睿, 周姿言, 辛素飞. 2001~2019年我国青少年孤独感的变迁:横断历史研究的视角[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3): 449-456. |
[8] | 鲁明辉, 王融, 张丽敏. 父母心理弹性与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2): 247-254. |
[9] | 徐富明, 黄龙. 贫困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1): 132-139. |
[10] | 汪玥, 张豹, 周晖. 中小学生正念注意觉知与心理健康:情绪调节和积极重评的跨时间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5): 692-702. |
[11] | 田玮宜, 徐健捷, 吕广林, 王轶楠. 父母自尊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间的关系:亲子信任与青少年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3): 331-338. |
[12] | 张小敏, 陈欣, 务凯, 赵国祥. 学校联结和学业能力对高中生自尊的影响:一个多层线性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3): 358-365. |
[13] | 何安明, 万娇娇, 惠秋平. 手机依赖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学业倦怠的中介作用和应对方式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3): 391-398. |
[14] | 王旭, 刘衍玲, 林杰, 刘传星, 魏灵真, 邱涵宇. 亲子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社会支持和心理素质的链式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2): 263-271. |
[15] | 姜永志, 白晓丽, 张璐, 赵思琦. 青少年线上积极自我呈现与幸福感的关系:线上积极反馈与自尊的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1): 45-5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