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2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6-07-15
    认知与社会性发展
    学习不良儿童元记忆监测特点的研究
    俞国良, 张雅明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 (3):  1-5. 
    摘要 ( )   PDF (63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2×3×3的混合设计,对小学四~六年级61名学习不良儿童在固定学习时间和对项目逐项评定的学习条件下,元记忆监测特点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从元记忆判断等级差异来看,学习不良儿童在难度判断和知晓感判断上与对照组儿童无显著差异,但在学习判断上显著低于对照组儿童;从元记忆监测的准确性看,学习不良儿童元记忆监测水平与对照组儿童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在个体身上发展较晚的前瞻式记忆监测上.
    不同推理水平儿童在图形推理任务中的眼动研究
    沃建中, 李琪, 田宏杰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 (3):  6-10. 
    摘要 ( )   PDF (628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矩阵填充任务为材料,以眼动仪为研究工具,以3~6年级学生为被试,探讨图形推理中儿童推理过程的特征和策略使用的差异,以及推理能力高低组儿童完成图形推理任务的眼动模式差异.在本实验条件下,得出以下结论:(1)8岁以上儿童已经具备解决矩阵填充任务的逻辑思维能力,但高低水平组儿童在解决任务的能力水平上存在差异,高水平儿童的反应时较快、正确率较高;(2)在儿童推理的过程中,不同维度对推理过程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层次:对形状、颜色维度的识别最容易,对大小维度的识别次之,对方向维度的识别最难;(3)高低水平组儿童获得策略的时间进程不同,差异主要产生在推理开始后的5~11秒这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高水平组儿童对方向这一较难维度的识别和正确答案的识别都快于低水平组儿童,体现了高水平组儿童更强的信息加工能力.
    阅读理解困难儿童的理解监控能力研究
    杨双, 刘翔平, 张婧乔, 张秀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 (3):  11-15. 
    摘要 ( )   PDF (62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理解监控水平研究的基础上,引入阅读目的因素,综合考察阅读理解困难儿童的理解监控能力.结果发现:(1)理解困难儿童的阅读目的和正常儿童一样,倾向于从文本信息中获取意义,但这种阅读目的的强度要落后于正常儿童;(2)理解困难儿童对阅读的理解监控水平落后于正常儿童,这是由于阅读目的的影响,他们的理解监控能力与正常儿童相当.
    小学儿童尊重行为与人格、班级环境的关系
    张春妹, 邹泓, 侯珂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 (3):  16-22. 
    摘要 ( )   PDF (57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356名北京市两所小学三、四、五年级的小学儿童为被试,采用自编的小学儿童尊重行为问卷、国内修订的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和班级环境问卷,考察小学儿童尊重行为的特点,并探讨人格和班级环境对尊重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小学儿童的总体尊重行为和其中的理解欣赏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城郊差异;(2)尊重行为与人格各维度具有显著的相关,与班级环境中除了竞争气氛之外的其他四个维度都有显著相关;(3)人格的宜人性、谨慎性、情绪性和开放性以及班级环境中的同学关系能够显著预测尊重行为,人格和班级环境的不同维度对于尊重行为不同维度具有不同的预测力;(4)小学儿童的班级环境可以归为三种类型:积极型、一般型和问题型,不同类型的班级环境在尊重行为上具有显著差异.
    3~6年级学生及其教师对师生关系知觉的比较研究
    王晓华, 王耘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 (3):  23-29. 
    摘要 ( )   PDF (79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师生关系学生知觉和教师知觉问卷,分别由508名3~6年级学生及其16名班主任教师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教师和学生知觉的师生关系具有相似的结构成分:亲密性、冲突性和反应性;(2)学生知觉到的师生关系与教师知觉到的师生关系特点有显著的不同:相对于教师而言,4~6年级学生知觉到的师生关系更为消极;而3年级学生知觉到的师生关系则更为积极.(3)快速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教师知觉和学生知觉的师生关系可以聚为两种相同的类型:亲密型和冲突型.教师和学生知觉类型一致的比例为62.5%;不一致类型的比例为37.5%.(4)在师生关系的类型上,三年级学生知觉到的亲密型比例显著高于教师知觉,而冲突型比例则显著低于教师知觉;六年级学生与此相反.
    自我概念在父母情感关爱与儿童发展间的完全中介效应
    王燕, 张雷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 (3):  30-34. 
    摘要 ( )   PDF (44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运用问卷法,对北京612名中小学生及其父母分别进行了儿童孤独退缩行为、自我概念及父母情感关爱行为测试,运用LISEREL软件对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父母情感关爱行为通过儿童自我概念的完全中介作用,对儿童的孤独退缩行为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在父母情感关爱行为和儿童学业成就之间,儿童的学业自我概念也起到了明显的完全中介效果.从而支持了儿童自我概念在父母情感关爱与儿童发展间的完全中介地位.
    城市父亲参与儿童教养的特点及其与性别角色的关系
    许岩, 纪林芹, 张文新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 (3):  35-40. 
    摘要 ( )   PDF (54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400名3到7岁城市儿童的父亲为被试,考察父亲参与教养的基本特点及其与性别角色的关系.结果发现,小学一年级儿童的父亲对子女的规则约束显著多于幼儿园小班和中班儿童父亲,父亲参与教养水平不存在儿童性别的显著差异.双性化的父亲对儿童的互动监督、规则约束、情感表达、间接支持、学业鼓励均显著多于其他性别角色的父亲;男性化的父亲对儿童的规则约束显著多于女性化的父亲;女性化的父亲在互动监督、情感表达、间接支持和学业鼓励方面均显著多于未分化的父亲.
    青少年无望感与生活事件、控制信念和社会支持的关系
    辛自强, 马君雪, 耿柳娜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 (3):  41-46. 
    摘要 ( )   PDF (887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607名初高中阶段青少年为被试,采用量表法收集收据,探讨了青少年未来无望感的基本状况以及所受压力生活事件、控制信念和社会支持的影响.结果表明,半数青少年无望感在正常范围内,然而余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无望感,特别是有13.7%的人至少存在中等及以上程度的无望感而需特别帮助.从影响因素角度看,控制信念对无望感的解释率最高(12.6%),其中二级控制中的认知控制有保护作用,而情感控制则是危险因素,初级控制的预测作用不显著;其次是社会支持,解释率为6.2%,其中家庭支持显著有利于减少未来无望感,朋友或一般他人的支持无显著预测作用;最后是压力生活事件(主要是事件影响程度),解释率为2.7%.
    亲子沟通问题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
    方晓义, 戴丽琼, 房超, 邓林园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 (3):  47-52. 
    摘要 ( )   PDF (14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北京市一所普通中学、济南市一所重点中学选取887名初一至高三学生为被试,采取匿名的方式让被试报告与父母之间存在的沟通问题,以及自己的社会适应情况,以此探讨亲子沟通问题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结果发现:(1)总体上,青少年报告的亲子沟通问题并不是很多.在9项亲子沟通问题中,排在第一位的问题是行为约束,排在最后一位的问题是缺乏信任.除高二和高三学生外,男女生,以及初一到高一学生的情况基本与总体相似;(2)男生报告的缺乏分享明显多于女生,而在9个方面的亲子沟通问题均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且随年级升高呈现倒U型发展趋势,在缺乏分享方面,初二学生的得分最高,而其余8个方面均为初三的学生得分最高;(3)所有亲子沟通问题均与青少年的自尊呈显著负相关,与抑郁、社交焦虑和问题行为呈显著正相关;(4)亲子沟通问题的不同方面可以预测不同方面的青少年社会适应,但对自尊和抑郁的预测作用超过对社交焦虑和问题行为的预测作用.
    大学生气质类型、父母教养方式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邓丽芳, 徐慊, 郑日昌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 (3):  53-59. 
    摘要 ( )   PDF (760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量表法以349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气质类型、父母教养方式和孤独感的关系.(1)差异检验表明:女性大学生的亲情孤独感、总体孤独感多于男生,且气质类型上更情绪化;城市大学生的社会性得分显著高于来自乡村大学生;在爱情孤独和总体孤独感上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理工类大学生体验到更多的孤独感尤其是爱情孤独感.(2)相关分析表明:大学生孤独感的各个维度与其气质类型中的社会性以及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大多因素显著相关.(3)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母亲情感温暖对总体孤独感有显著预测作用;母亲情感温暖、父亲严惩、母亲干涉保护对亲情孤独感因子有显著预测作用;社会性、父亲严惩对爱情孤独感因子有显著预测作用;母亲情感温暖、母亲干涉保护、父亲干涉对社交孤独感因子有显著预测作用.
    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严标宾, 郑雪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 (3):  60-64. 
    摘要 ( )   PDF (47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量表法以300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包括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关系.(1)相关分析表明,社会支持、自尊和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以及积极情感两两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自尊和消极情感显著负相关.(2)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社会支持对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回归效应显著;自尊在社会支持基础之上对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回归效应显著,对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起到了中介作用.(3)EQS5.7b方法进一步验证了自尊是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影响因素的结论.
    幼儿社会行为各维度的内部及相互关系的研究
    庞丽娟, 陈琴, 姜勇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 (3):  65-69. 
    摘要 ( )   PDF (83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对12个小、中、大班共435名幼儿的社会行为各维度内部及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积极行为内部和消极行为内部均存在着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幼儿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间则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但两者间的关系并非必然和绝对,幼儿积极和消极行为间存在着四种主要关系类型;在不同活动中,幼儿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间的关系不同.
    教与学心理学
    青少年语文创造力的发展研究
    胡卫平, 胡耀岗, 韩琴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 (3):  70-74. 
    摘要 ( )   PDF (26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自编的《青少年语文创造力测验》,研究了初一到大一750名青少年语文创造力的发展.结果表明:(1)青少年的语文创造力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随着年级的升高,语文创造力呈波浪式持续发展的趋势;(2)青少年语文创造力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初二到高二以及大一,女生的语文创造力显著的优于男生.
    影响9点问题解决的关键行为
    赵彤, 张奇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 (3):  75-81. 
    摘要 ( )   PDF (62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提出划出第三条线是解决9点问题关键行为的假设,并设计了三个实验来验证假设.结果表明:任意两条线的提示训练使9点问题的解决率接近或达到100%,因而,提示两条线不能被看成是解决9点问题的关键行为;而提示划出第三条线的训练使9点问题的解决率明显高于提示其它任何一条线训练的效果,可以被认为是解决9点问题的关键行为;能够引导被试划出第三条线的训练使9点问题的解决率明显提高.
    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自我表露对学生评价的影响
    林立, 程乐华, 叶嘉雯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 (3):  82-86. 
    摘要 ( )   PDF (59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2×3的被试间设计研究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自我表露对学生评价的影响.被试分别以视频(录音)形式观看(收听)无表露、表露个人成长经历、表露工作的讲座片断,并对讲座中教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表露个人经历在视频组和录音组都表现出评价上的优势.(2)热情——冷淡维度,表露工作情况视频比录音评价更高;稳重-轻浮维度,无表露情况视频比录音评价更高.(3)录音组中,高年级对表露和无表露组的评价差距与低年级无显著差异.
    学校组织气氛对教师组织承诺的预测效应
    田宝, 赵志航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 (3):  87-92. 
    摘要 ( )   PDF (158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问卷调查410名北京市中学教师,探讨了学校组织气氛对教师组织承诺的影响.结果表明:修订的《学校组织气氛问卷》是可靠而有效的适用于中学教师组织气氛相关研究的工具;在持续承诺维度上,本科学历的教师显著高于硕士学历的教师,高级职称的教师非常显著地高于中教二级的教师;所教学生人数的多少与情感承诺、规范承诺有显著的正相关;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之后,分层回归和优势分析发现:支持行为、同事行为和疏远行为对预测情感承诺做出了新的贡献,支持行为的贡献更大;支持行为和亲密行为对预测规范承诺做出了新贡献,支持行为的贡献更大;亲密行为能预测持续承诺.
    心理健康与教育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岳颂华, 张卫, 黄红清, 李董平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 (3):  93-98. 
    摘要 ( )   PDF (628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广州地区1431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结果发现,(1)当前青少年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2)随着年级的升高,主观幸福感逐渐降低,成绩差的学生体验到的消极情感显著高于成绩中等和较好的学生;(3)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整体上优于女生,年级和成绩也对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4)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和良好心理健康的发展,而消极的应对方式、尤其是消极情绪关注的应对方式不利于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
    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的心理教育实验研究
    张玉柱, 陈中永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 (3):  99-102. 
    摘要 ( )   PDF (21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组织择业心理辅导小组对毕业生择业焦虑进行干预,考察其心理教育效果.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实验设计,以《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问卷》和《状态-特质焦虑量表》为测量工具.结果表明,实验组(n=18)与对照组(n=34)的后测结果差异显著,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前后测结果差量之间有显著差异,对前测结果进行控制的协方差分析也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组间差异显著.说明研究所设计的小组心理辅导与行为治疗相结合的心理教育方案是帮助毕业生克服择业焦虑的有效方法,可用于毕业生择业心理教育.
    研究方法与工具
    学习判断准确性的研究方法
    贾宁, 白学军, 沈德立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 (3):  103-109. 
    摘要 ( )   PDF (82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学习判断是元认知判断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指被试对其后测成绩的预测.准确性是学习判断研究的重要问题.学习判断准确性分为绝对准确性和相对准确性.本文重点介绍相对准确性的传统研究方法和修正方法,即预测前回忆和监测法.在比较两种相对准确性的研究方法在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上的差别,提出传统方法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只能通过假设推断学习判断判断前的提取过程,修正方法在数据收集时,在学习判断前插入一个回忆阶段,可以监测学习判断判断前的提取过程.应用修正方法使研究者既可分解总的准确性,又可通过加权平均数的算法合成总的准确性.因此该方法有助于研究者更加深入、精确地研究学习判断以及其他元认知判断问题.
    中国青少年人格量表(QZPS-Q)的编制
    王登峰, 崔红, 胡军生, 陈侠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 (3):  110-115. 
    摘要 ( )   PDF (688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索中国青少年的人格结构并编制适合青少年使用的人格量表.以词汇学研究建立的中国人人格七因素模型以及用于成年人的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为基础,经过青少年被试按照其理解能力和表述习惯重新修订QZPS的项目后,2827名初一~高三的学生完成了包括215个项目的中国青少年人格量表(QZPS-Q)初版,经因素分析确定了中国青少年的人格由七个维度、19个二级因素及三个综合性维度构成,QZPS-Q最终由111个项目构成.研究结果支持了中国人的人格结构模型,同时也体现了青少年注重成就和才干及侧重外在表现的人格特点.
    理论探讨与进展
    试论概念图及其对科学教育的启示
    伍新春, 张爱芹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 (3):  116-119. 
    摘要 ( )   PDF (53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有效运用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的科学成绩、促进科学概念理解和错误概念转变,是科学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心理学家一直在探索的问题.随着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在西方曾引起很大反响的概念图技术,也开始受到我国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关注.本文系统介绍了以Novak为首的研究小组开发的概念图策略,不仅阐述了概念图的起源发展与绘制步骤,也介绍了概念图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最后还说明了概念图对我国科学教育的启示.
    延迟满足的研究方法、理论及现状
    郝春东, 刘晓燕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 (3):  120-124,128. 
    摘要 ( )   PDF (77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延迟满足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受到了心理学家们的广泛重视和研究.本文首先从研究方法上回顾了延迟满足的实验室研究基本模式;其次,从理论上对延迟满足的生物社会模型-冷热系统分析进行了介绍,并总结了延迟满足的非认知因素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最后对延迟满足在不同领域及不同群体中的研究进行了述评,并对延迟满足研究进行了展望.
    整合人格与智力:个体差异研究的新思路
    陈少华, 曾毅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 (3):  125-128. 
    摘要 ( )   PDF (22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整合人格与智力的关系是个体差异研究的一种新思路,该文重点介绍和剖析了三种人格—智力关系的理论模型,包括Ackerman的特质组合模型、Brand的“双锥体”模型以及Chamorro-Premuzic的交互作用模型.作者认为,人格与智力的整合研究必须从研究方法、理论层面和测量工具等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必须揭示影响两者关系的中介变量和潜在变量,充分体现这种关系的动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