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与教育 ›› 2006, Vol. 22 ›› Issue (3): 23-29.
王晓华, 王耘
WANG Xiao-hua, WANG Yun
摘要: 采用师生关系学生知觉和教师知觉问卷,分别由508名3~6年级学生及其16名班主任教师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教师和学生知觉的师生关系具有相似的结构成分:亲密性、冲突性和反应性;(2)学生知觉到的师生关系与教师知觉到的师生关系特点有显著的不同:相对于教师而言,4~6年级学生知觉到的师生关系更为消极;而3年级学生知觉到的师生关系则更为积极.(3)快速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教师知觉和学生知觉的师生关系可以聚为两种相同的类型:亲密型和冲突型.教师和学生知觉类型一致的比例为62.5%;不一致类型的比例为37.5%.(4)在师生关系的类型上,三年级学生知觉到的亲密型比例显著高于教师知觉,而冲突型比例则显著低于教师知觉;六年级学生与此相反.
中图分类号:
[1] Birch S H,Ladd G W.The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 and children's early school adjustment.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1997,35:61-79. [2] 林崇德,王耘.师生关系与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4):18-24. [3] Howes C,Hamilton C E.Children's relationships with peers:differential associations with aspects of the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1994(65):867-878. [4] Birch S H,Ladd G W.Children's interpersonal behaviors and the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8(34):61-79. [5] Paulson S E,Sputa C L.Patterns of parenting during adolescence:perceptions of adolescents and parent.Adolescence,1996(31):369-381. [6] 方晓义.青少年和母亲知觉的差异及其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心理科学,2004,27(1):21-25. [7] 辛浩力.小学生对教师课堂行为的知觉及与其心理发展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1998年. [8] 芦咏莉.小学期教师、父母教育行为的特点及其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98年. [9] Pianta R C.Pattern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ldren and kindergarten teachers.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1994,32(1):15-31. [10] 王耘,王晓华.3~6年级的师生关系:结构、类型及其发展.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3):16-21. [11] 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2]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11-320. |
[1] | 史梦梦, 任桂琴, 孙军红, 张鑫星. 词汇类型和阅读水平对小学一年级儿童阅读理解监控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2): 207-214. |
[2] | 刘欢, 李于凡. 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社交适应、情绪适应间的动态联系:一项追踪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2): 270-278. |
[3] | 田惠东, 张玉红, 孙昊翔, 李瑛, 哈尼夏. 师生关系对智力障碍学生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1): 44-54. |
[4] | 李妍, 梁丽婵, 周欣然, 边玉芳. 家师关系与小学生学校态度:师生关系的中介作用及父母差异[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1): 74-82. |
[5] | 辛钊阳, 王庆林, 王明辉, 杜静, 赵国祥. 师生关系与硕士研究生学习适应:科研自我效能和专业承诺的链式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6): 825-832. |
[6] | 苑媛, 梁周健, 张丽. 结构性校园氛围与中学生抑郁: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6): 869-876. |
[7] | 余易达, 潘斌, 苗新煜, 陈光辉. 班级师生关系调节学生反欺凌态度与欺凌行为的关系:一项多水平分析[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4): 550-558. |
[8] | 刘双, 李梅, 冯晓杭, 张向葵. 幼儿掌控动机与能力关系的纵向研究:任务类型与气质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2): 161-172. |
[9] | 严益霞, 刘颜蓥, 丁芳. 心理理论与社会互动方式对初中生社会善念发展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4): 485-494. |
[10] | 张潮, 程亚华, 李利平, 范雨婷, 伍新春. 汉语儿童词语结构意识在阅读理解中的预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2): 236-243. |
[11] | 杨海波, 董良, 周婉茹. 人工语法学习中习得知识的分离:基于信号检测论和结构知识的视角[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1): 10-16. |
[12] | 张忠炉, 易俊如, 张竹青, 邢强, 雷怡, 李红. 部件类型还是交错关系信息的习得促进问题解决?[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37(5): 609-618. |
[13] | 楚啸原, 理原, 黄志华, 雷雳, 俞明延. 师生关系对研究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37(2): 174-181. |
[14] | 罗海风, 刘坚, 周达. 家长参与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高中生学习品质之间的中介作用——师生关系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37(2): 199-210. |
[15] | 吴晗, 魏昶, 陆惠诗, 赖伟平, 邢锦涛, 喻承甫, 甄霜菊, 张卫. 同伴侵害与青少年抑郁:社会退缩的中介作用与师生关系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37(2): 249-25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