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与教育 ›› 2006, Vol. 22 ›› Issue (3): 110-115.
王登峰1,2, 崔红1,3, 胡军生4, 陈侠2
WANG Deng-feng1,2, CUI Hong1,3, HU Jun-sheng4, CHEN Xia2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索中国青少年的人格结构并编制适合青少年使用的人格量表.以词汇学研究建立的中国人人格七因素模型以及用于成年人的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为基础,经过青少年被试按照其理解能力和表述习惯重新修订QZPS的项目后,2827名初一~高三的学生完成了包括215个项目的中国青少年人格量表(QZPS-Q)初版,经因素分析确定了中国青少年的人格由七个维度、19个二级因素及三个综合性维度构成,QZPS-Q最终由111个项目构成.研究结果支持了中国人的人格结构模型,同时也体现了青少年注重成就和才干及侧重外在表现的人格特点.
中图分类号:
[1] Tupes E C,Cristal R E.Recurrent personality factors based on trait ratings.USAF ASD Tech.Rep.,1961,61~97. [2] 崔红,王登峰.西方大五人格结构模型的建立和适用性分析.心理科学,2004,27(3),545~548. [3] John O P,Caspi A,Robins T E,Stouthamer-Loeber,M.The "little five":Exploring the nomological network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in adolescent boys.Child Development,1994,65,160~178. [4] 张雨青,林薇,Kohnstamm G A,陈仲庚.家长对子女人格特点的自由描述.心理学报,1995,27(3),281~287. [5] 刘文,杨丽珠.小学儿童个性结构研究.心理科学,2001,24(6),741~742. [6] 周晖,钮丽丽,邹泓.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的编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48~54. [7] 王登峰,崔红.人格结构的行为归类假设与中国人人格的文化意义.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6(1),26~34. [8] 王登峰,崔红.解读中国人的人格.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9] 王登峰.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的编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88~94. [10] 王登峰,崔红.中国人人格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心理学报,2004,36(3),347~358. [11] 彭凯平.心理测验.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12] 林崇德,俞国良.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过程与道路.心理科学,1996,19(4),193~198. [13] 黄希庭.再谈人格研究的中国化.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0(6),5~9. [14] Wang D,Cui H,Zhou F.Measuring the personality of Chinese:QZPS versus NEO PI-R.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5,8(1),97~122. |
[1] | 高斌, 张丹丹, 朱根, 蔡艳香, 郭羽希. 高中生主动性人格与网络学习投入:网络学习自我效能和学业期望的序列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2): 224-230. |
[2] | 王玉龙, 赵婧斐, 蔺秀云. 家庭风险因素对青少年自伤的累积效应及其性别差异[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2): 240-247. |
[3] | 王艳辉, 沈梓锋, 赖雪芬. 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意志控制和越轨同伴交往的链式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2): 248-256. |
[4] | 肖嘉林, 梁凯欣, 黄柳玥, 王恩娜, 黄巧敏, 何韵涵, 卢宝琳, 迟新丽. 积极发展资源在减少青少年抑郁水平中的累积效应、关系模式及特定资源的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2): 257-269. |
[5] | 魏华, 丁慧敏, 陈武, 郝兴风, 熊婕. 父母低头行为与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关系:压力的中介作用与年龄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1): 114-121. |
[6] | 邹盛奇, 伍新春. 父母冲突与青少年同伴依恋的关系:亲子依恋的中介作用及性别差异[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6): 798-807. |
[7] | 彭海云, 盛靓, 邱凡硕, 周姿言, 辛素飞. 青少年心理减负从“无聊”开始——无聊倾向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6): 895-902. |
[8] | 刘庆, 冯兰. 父母婚姻质量和青少年同胞关系: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及其性别差异[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5): 654-662. |
[9] | 刘思含, 伍新春, 王歆逸. 父母教养方式的潜在类别及其与青少年学习投入和焦虑症状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5): 673-682. |
[10] | 沙晶莹, 张向葵, 刘千冬. 人以群分?学业动机比较对青少年同伴选择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5): 683-690. |
[11] | 张雯, 王振宏. 负性生活事件与青少年内化问题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和亲子亲和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5): 718-725. |
[12] | 洪新伟, 苗灵童, 范航, 宋明华, 朱婷婷, 刘燊, 张林. 父母婚姻冲突与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关系:情绪安全感和学校联结的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5): 726-734. |
[13] | 王玉龙, 苏慧娟, 蔺秀云. 青少年自伤的分类:基于潜在剖面分析[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5): 735-742. |
[14] | 胡义豪, 徐璐妍, 卞小华, 周颖, 刘俊升. 同伴侵害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班级攻击规范凸显性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4): 542-549. |
[15] | 辛国刚, 张李斌, 常睿生, 张云运. 青少年早期受欺凌发展轨迹:抑郁、自尊和学业成就的预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4): 568-57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