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2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8-04-15
    认知与社会性发展
    2~11岁儿童问题行为的稳定性与变化
    张光珍, 梁宗保, 陈会昌, 张萍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8, (2):  1-5. 
    摘要 ( )   PDF (49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采用追踪研究方法,考察了儿童2岁、4岁、7岁、11岁时内隐问题行为和外显问题行为的稳定性和变化。结果发现,各个年龄阶段,父母报告的问题行为都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儿童的问题行为2岁时最多,此后开始下降,11岁时问题行为最少。儿童的问题行为具有中等程度的连续性,2岁、4岁、7岁、11岁的问题行为之间的相关均非常显著。
    儿童早期分类与基于类别的归纳的一致性
    龙长权, 路晓英, 李红, 范籍丹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8, (2):  6-12. 
    摘要 ( )   PDF (85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传统的观点认为,儿童早期的分类是基于类别的归纳的基础。根据这种观点,儿童早期的分类与基于类别的归纳是一致的。该研究在不同材料条件下测试了4岁儿童面临知觉相似和概念冲突时的自由分类与归纳推理的一致性。研究结果显示,在照片条件下,4岁儿童的自由分类和基于类别的归纳是不一致的,儿童的分类主要是基于知觉相似的,而基于类别的归纳主要是基于概念的;在线条画条件下,儿童的分类与基于类别的归纳是一致的,都主要是基于知觉相似的。这些结果显示,儿童早期的分类和基于类别的关系是复杂的。
    特质标签对儿童错误信念理解的影响
    刘娟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8, (2):  13-17. 
    摘要 ( )   PDF (25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该研究将错误信念任务中主人公加上"聪明"或"笨"的标签,以考察特质标签是否会影响儿童对错误信念的理解。360名5~8岁儿童参加实验,每个年龄组儿童随机分配到"聪明"标签组、无标签组和"笨"标签组。结果表明:(1)"聪明"标签会极大地阻碍67、岁儿童理解他人错误信念,对5、8岁儿童没有影响;(2)"笨"标签对所有年龄组儿童错误信念的理解都没有产生影响。
    儿童在回答无意义问题时的反应倾向与年龄特征
    李庆功, 蒋文明, Amanda Waterman, 徐芬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8, (2):  18-22. 
    摘要 ( )   PDF (72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设计了无意义问题来考察5、6、81、0岁共128名儿童在回答问题时的反应倾向。研究结果发现:(1)5~10岁儿童在回答无意义问题时,存在猜测答案的倾向,且受问题形式的影响。较开放问题,儿童在面对封闭问题时猜测答案的倾向更强烈。(2)在无意义的非比较问题上,随年龄的增长,儿童猜测答案的倾向更强烈。(3)5~10岁儿童回答封闭的非比较问题时存在否定反应倾向,但在封闭的比较问题上则不存在这种倾向。
    儿童青少年返回抑制发展的实验研究
    钞秋玲, 沈德立, 白学军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8, (2):  23-28. 
    摘要 ( )   PDF (31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返回抑制线索——靶子模式,比较了单线索和双线索条件下儿童返回抑制的发展变化。选取了4组被试,6岁、9岁、12岁和17岁各20名。结果显示:(1)儿童返回抑制在单线索条件下出现的晚,而在双线索条件下出现的早;(2)返回抑制出现的时间进程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显现,年龄对返回抑制有重要影响;(3)儿童返回抑制发展的关键期可能是在12岁左右。
    ADHD儿童的选择性抑制
    张微, 刘翔平, 金颍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8, (2):  29-33. 
    摘要 ( )   PDF (14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较传统停止信号任务更为精确的选择性停止信号任务,探索ADHD的选择性抑制缺陷的机制。结果发现,ADHD儿童在选择性停止信号任务上,抑制失败的比率明显高于正常儿童,但是其执行加工速度和抑制加工速度与正常儿童没有差异,另外,ADHD儿童表现出了更大的反应变异性。研究认为,ADHD在选择性停止信号任务上的抑制缺陷并非由于抑制加工速度过慢所导致,而是由于其不能很好地维持最佳的激活状态所导致,状态调节理论更能反映ADHD的本质。
    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
    谷传华, 周宗奎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8, (2):  34-38. 
    摘要 ( )   PDF (49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机选取3~6年级小学儿童363名,采用小学生社会创造性倾向问卷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考察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结果发现,1.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与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以及偏爱呈显著正相关,与父亲的惩罚、严厉呈显著负相关,与母亲养育方式呈现出相似的相关模式;2.小学儿童的社会创造性倾向与父亲养育方式只有第一对典型变量显著,其中小学儿童的威信或同伴影响力、冲突解决能力、出众性、社会智力、主动尽责性因子与父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偏爱呈显著的正向一致性或典型相关,与母亲养育方式的典型相关分析结果与此类似。
    工作记忆、加工速度和推理能力对小学儿童策略适应性的影响
    张晖, 王福兴, 李雅红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8, (2):  39-45. 
    摘要 ( )   PDF (34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选取89名小学三~五年级学生,探讨工作记忆、加工速度、推理能力以及年龄对小学儿童策略适应性的影响。通过路径分析发现:(1)工作记忆和推理能力对策略适应性有直接效应;工作记忆通过推理能力对策略适应性产生间接效应;加工速度通过"加工速度→工作记忆→策略适应性"和"加工速度→工作记忆→推理能力→策略适应性"两条路径对策略适应性起间接作用;在三个因素中,工作记忆对策略适应性的总效应最大,而推理能力对策略适应性的直接效应最大。(2)年龄对加工速度和推理能力有直接效应,但对工作记忆的效应不显著;年龄对策略适应性不产生直接效应,年龄通过"年龄→加工速度→工作记忆→策略适应性"、"年龄→加工速度→工作记忆→推理能力→策略适应性"和"年龄→推理能力→策略适应性"三条路径对策略适应性产生间接影响。
    平衡秤任务复杂性的事前与事后分析
    张丽, 辛自强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8, (2):  46-53. 
    摘要 ( )   PDF (377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任务复杂性的分析和评估是心理测量学和认知心理学都非常关注的重要主题。以264名小学四、五、六年级儿童为被试,平衡秤任务为研究材料,考察任务在未旋转时第一个因素上的载荷(事后分析)能否作为评价任务复杂性的一个指标,以及关系-表征复杂性模型对平衡秤任务复杂性分析(事前分析)的有效性两个问题。结果表明:平衡秤任务施测后所得所有项目的因素载荷与其难度之间没有显著正相关,即因素载荷的高低没有反映平衡秤任务复杂性的大小;而基于关系-表征复杂性模型对任务的事前分析所确定的任务等级复杂性和知识经验对任务难度的解释率为95.0%,可见,关系-表征复杂性模型提供的分析任务复杂性的思路和方法是较为合理的。
    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与人格、家庭功能的关系
    李晓巍, 邹泓, 金灿灿, 柯锐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8, (2):  54-59. 
    摘要 ( )   PDF (16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北京市806名流动儿童和319名城市儿童为被试,采用问题行为问卷、小五人格问卷和家庭功能问卷,考察流动儿童问题行为的特点及其与城市儿童的差异,并探讨人格和家庭功能对流动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流动儿童内、外化问题行为的自我报告率分别达到了31.0%2、0.1%,与城市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的内化问题行为较为突出。(2)人格的情绪性、开放性显著正向预测流动儿童的内化问题题行为,外向性、家庭功能的亲密度显著负向预测其内化问题行为,情绪性、开放性显著正向预测流动儿童的外化问题行为,宜人性、谨慎性、亲密度显著负向预测外化问题行为。(3)人格在家庭功能的亲密度与内化问题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亲密度与外化问题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父母表露与青少年人际能力的关系研究
    谭锐, 周晖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8, (2):  60-64. 
    摘要 ( )   PDF (64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考察父母表露内容、动机及模式对他们孩子的同伴间人际能力的影响。68对亲子,共204人参加了本次研究,父母平均年龄44岁,青少年平均年龄17岁。青少年匿名填写《青少年人际能力问卷》,父母则各自填写《自我表露量表》和《表露话题与动机量表》。结果发现:(1)父母在表露话题、动机、模式上存在差异;(2)青少年的人际能力能够被父母表露话题、动机及模式预测,但父母变量对各能力的解释量有所不同;(3)青少年表达不满、情绪支持能力由父母表露变量共同预测,而发起交往、自我表露、冲突管理能力则由父亲表露变量单独预测。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发展及其与父母教养权威性、同一性风格的关系
    王树青, 陈会昌, 石猛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8, (2):  65-72. 
    摘要 ( )   PDF (210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修订的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同一性风格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1233名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考察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发展特点以及父母教养权威性、同一性风格和自我同一性状态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从初中到高中,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状态表现出前进的发展趋势,高中和大学阶段处于四种同一性状态的人数比例不存在明显差异;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更多地处于同一性获得状态;父母教养权威性既对同一性状态有直接预测作用,又以同一性风格为中介对其产生间接影响。
    中学生移情与攻击行为:攻击情绪与认知的中介作用
    应贤慧, 戴春林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8, (2):  73-78. 
    摘要 ( )   PDF (26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问卷法调查了305名中学生,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技术考察了移情与攻击行为的关系及攻击情绪与认知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中学生的主要攻击方式为言语攻击,性别和年级对攻击性存在影响;(2)攻击情绪与认知是移情影响攻击行为的中介变量;(3)"他人移情"完全经由中介变量抑制攻击行为,"自我敏感"则部分经由中介变量正向影响攻击行为,部分直接抑制攻击行为。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情绪问题的作用机制
    徐洁, 方晓义, 张锦涛, 林丹华, 孙莉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8, (2):  79-85. 
    摘要 ( )   PDF (26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以探索家庭功能发挥过程和发挥结果之间的关系并检验两者对青少年情绪问题的作用大小和机制为目的,采用Skinner等人编制的家庭评价量表(FAM,测量家庭功能发挥过程)和Olson编制的家庭适应性、亲密度量表(FACESⅢ,测量家庭功能发挥结果)、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422名中学生进行匿名问卷施测,通过相关分析、分层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统计分析发现:(1)总体上青少年的情绪处于良好状态;(2)家庭功能发挥过程和发挥结果各变量之间呈显著相关;(3)家庭功能发挥过程比家庭功能发挥结果对青少年情绪问题预测作用更大;(4)家庭功能发挥结果是家庭功能发挥过程与青少年情绪问题的部分中介变量。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两性交往质量的关系
    杨炯, 胡怀林, 俞乐笑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8, (2):  86-90. 
    摘要 ( )   PDF (59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性别角色与两性交往质量的关系,用相关量表对31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和性别角色类型者的恋爱经历均有显著差异;双性化和男性化类型者在一般两性交往质量量表上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化和未分化类型者;在亲密两性交往质量得分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双性化类型者显著高于未分化类型者。这表明大学生的性别角色与两性交往质量密切相关,双性化个体在一般与亲密两性交往中占有一定优势。
    不同自尊者对自我相关信息的记忆偏好
    田录梅, 张向葵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8, (2):  91-96. 
    摘要 ( )   PDF (298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主要采用4(自尊类型)×2(词汇效价)混合设计,探讨了178名不同自尊水平或不同自尊类型大学生对自我相关信息的记忆偏好。结果发现:(1)高外显自尊者比低自尊者有更积极的记忆偏好,消极记忆偏好差异不显著;高内隐自尊者则比低自尊者有更弱的积极回忆偏好及更弱的消极回忆偏好。(2)就作为组内差异存在的记忆偏好而言,所有被试均有积极偏好;就作为组间差异存在的记忆偏好而言,脆弱的高自尊者有更强的积极偏好,但低自尊者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消极偏好。结果提示不同自尊者对自我相关信息有不同记忆偏好。
    教与学心理学
    快速命名对汉语阅读的选择性预测作用
    薛锦, 舒华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8, (2):  97-101. 
    摘要 ( )   PDF (50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采用分层回归的分析方法,考察了不同阅读能力组中快速命名(Rapid Automatized Naming,RAN)、汉字阅读和快速阅读之间的关系。为了控制IQ和年龄的作用,分层回归中IQ和年龄被放入回归方程的第一层。通过变换自变量进入方程的顺序,本研究分别考察了不同阅读水平组的RAN和汉字阅读对快速阅读的相对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RAN对阅读障碍组的汉字阅读的解释率更大,对于快速阅读的预测,结果表明RAN对不同阅读能力和不同的阅读过程具有选择性的预测作用。
    合作学习小组的认知风格对其问题解决的影响
    王静, 陈英和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8, (2):  102-107. 
    摘要 ( )   PDF (16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以认知风格为依据,将合作学习小组分为场依存同质组、场独立同质组及异质组,通过小组对开放问题以及逻辑问题的解决,考察不同认知风格个体、不同类型小组的问题解决水平。结果表明:(1)个体认知风格的作用依任务性质不同而不同。(2)异质组中存在的个体之间的差异会成为有效沟通合作的障碍,进而影响异质组的问题解决水平,影响程度受到问题本身对沟通合作要求程度的影响。(3)异质分组能更好解决开放性问题。
    心理健康与教育
    暴力电脑游戏对个体攻击性的影响
    李婧洁, 张卫, 甄霜菊, 梁娟, 章聪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8, (2):  108-112. 
    摘要 ( )   PDF (61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75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3×2×2被试间设计,探讨电脑游戏暴力对个体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情绪和攻击性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1)暴力电脑游戏导致个体的攻击性行为增加。游戏与性别和攻击性特质的两重和三重交互作用不显著;(2)暴力电脑游戏对个体的攻击性情绪无显著影响;(3)暴力电脑游戏启动了攻击性认知。游戏、性别和攻击特质这三个变量在攻击性认知上交互作用显著,对于男性,暴力电脑游戏在高攻击性个体身上比低攻击性个体启动了更多的攻击性认知;对于女性,暴力电脑游戏对高低攻击性个体攻击性认知的启动没有显著差异。
    研究方法与工具
    用典型相关进一步研究大学生亲社会倾向和亲社会推理的关系
    洪慧芳, 寇彧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8, (2):  113-118. 
    摘要 ( )   PDF (300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使用修订后的亲社会倾向量表(PTM)和亲社会客观推理量表(PROM),对大学生群体进行了测查,并采用简单相关和典型相关探讨亲社会倾向和亲社会推理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亲社会倾向由高到低依次为:紧急的、利他的、情绪的、依从的、匿名的和公开的;他们的亲社会推理由高到低依次是:需要定向、刻板定向、内化价值定向、享乐主义定向和赞扬定向。6种亲社会倾向都与刻板定向推理、内化价值定向推理正相关;紧急的、依从的亲社会倾向与需要定向推理正相关;匿名的亲社会倾向与享乐主义定向推理负相关。从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来看,两者间的整体关联程度没有理论预期的高,典型变量所代表的亲社会倾向主要是紧急的、匿名的、依从的亲社会倾向,而这些亲社会倾向主要由内化价值定向推理、刻板定向推理、需要定向推理来解释。
    幼师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问卷的初步编制
    李春花, 赵丽丽, 王大华, 张娜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8, (2):  119-123. 
    摘要 ( )   PDF (62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344名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为被试,检验了自编《幼师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问卷》的信效度,同时考察了幼师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特点。结果显示:(1)《幼师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2)对幼师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方差分析发现,生源地与年级的主效应不显著;(3)喜欢幼师专业与否的主效应显著,平均数比较发现,喜欢幼师专业的学生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及其五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显著地高于不喜欢幼师专业的学生;(4)生源地与年级、生源地与对幼师专业的兴趣以及年级与对幼师专业的兴趣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理论探讨与进展
    对应偏差的年龄差异:认知能力限制假设和社会/动机假设相关研究述评
    窦东徽, 邹泓, 侯珂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8, (2):  124-128. 
    摘要 ( )   PDF (577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应偏差(correspondence bias)是指当情境因素已经能够很好地解释某一行为时,观察者仍然倾向于将其归因为行为者稳定的内在特质的现象。随着对应偏差的年龄差异在一系列研究中被证实,研究者也开始探讨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目前主要存在两种假设性的解释,即认知能力限制假设和社会/动机假设。文章着重介绍近年来与这两种假设相关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