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2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5-07-15
    认知与社会性发展
    3~6岁儿童绘画故事能力的发展
    李甦, 李文馥, 杨玉芳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 (3):  1-6. 
    摘要 ( )   PDF (149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绘画故事作为实验任务,对儿童绘画语义表达能力的发展进行探讨。研究对象为3~6岁儿童,按年龄分为3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绘画故事能力的发展是一个从零散到整合,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4~5岁是儿童绘画故事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折时期。故事的结构水平对儿童绘画故事有影响。
    3.5~5.5岁儿童时序认知能力的发展研究
    吴睿明, 黄彦萍, 李红, 冯廷勇, 龙长权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 (3):  7-12. 
    摘要 ( )   PDF (52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被试内设计,研究了90名3.5~5.5岁儿童时序认知能力。结果发现:(1)3.5岁儿童基本上不具备时序认知的能力,儿童的时序认知能力在4.5岁到5.5岁间出现快速发展。到5.5岁左右,大部分儿童已具备时序认知能力。(2)不同年龄的儿童都表现出对现在的认知最好、对过去的认知次之、对将来的认知最差的特点。(3)3.5岁和4.5岁儿童还不具备判断时序先后的能力,到了5.5岁以后,儿童知道了什么是先发生的,什么是后发生的,具备了判断时序的能力。
    幼儿在辨别过程中图形维度显著性的研究
    郑金香, 阴国恩, 安容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 (3):  13-16. 
    摘要 ( )   PDF (49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Triad Classification法和等级图形模式研究了4~6岁幼儿在辨别过程中图形维度显著性效应。实验1让幼儿进行自由辨别任务,发现颜色显著性强于形状,局部特征的显著性强于整体特征;随被试年龄增长,整体特征和颜色的显著性逐渐增强;对维度显著性等级模式的信息加工比对整体局部特征等级模式的加工反应时长。实验2进行按指定标准来辨别的任务,发现仍然出现图形维度显著性效应。这些结果说明图形维度显著性效应可能是自动发生的,可能比整体局部特征的认知加工更复杂。
    命题内容对青少年条件推理的影响
    邱江, 吴玉亭, 张庆林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 (3):  17-21. 
    摘要 ( )   PDF (146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取3个具体内容的条件命题作为实验材料,以小四、初一、高一、大三的学生为被试,探讨了命题内容对青少年条件推理的影响机制及其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对同一年级而言,不同内容的条件命题的相同推理(MP、MT、DA、AC)之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对不同年级而言,相同内容的条件命题的四种推理之间也存在显著的差异。(2)青少年的条件推理过程似乎是一种基于对事件发生概率估计的直觉判断,这一判断过程主要取决于个体知识经验的增长和主体认知水平的提高,而用形式逻辑的标准来衡量个体条件推理能力的高低似乎并不妥当。
    母子性格、性格匹配与青少年期母子冲突的关系
    方晓义, 夏翠翠, 林丹华, 黄丽娜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 (3):  22-26. 
    摘要 ( )   PDF (53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成都市两所中学选取709名初一至高三的学生和他们的母亲,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要求学生报告自己的性格,以及过去六个月中母子冲突的形式和在八个方面母子冲突的频率,要求母亲报告自己的性格,以探讨母子性格、性格匹配和青少年期母子冲突的关系。结果发现,母亲的情绪稳定性与母子冲突的关系更为明显,可以预测很多方面的母子冲突。
    同伴接纳、家庭因素与儿童心理理论的关系
    刘惠军, 王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 (3):  27-32. 
    摘要 ( )   PDF (64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56名幼儿园大班儿童为被试,考察了同伴接纳和家庭因素与儿童心理理论的关系。结果发现:(1)6~7岁儿童的同伴接纳类型、家庭功能和其心理理论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同伴接纳程度高的儿童和家庭功能类型属于平衡型的儿童,心理理论能力较高。(2)家庭亲密度与儿童心理理论能力存在显著相关;(3)母亲的文化水平对儿童心理理论能力存在显著影响;(4)儿童性别、同伴接纳类型、家庭亲密度和母亲文化程度可以预测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水平。
    社会退缩青少年的友谊特点
    万晶晶, 周宗奎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 (3):  33-36. 
    摘要 ( )   PDF (51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社会测量法和问卷法调查了初一到初三120对社会退缩儿童友伴的友谊状况。结果显示:(1)退缩男孩组的友谊质量低于女孩组和混合性别组;(2)与非退缩对照组儿童的友谊相比,退缩儿童在班级内的地位较为不利,但其友谊能够发挥正常的功能;(3)多元回归表明受欺侮和亲密交流对退缩行为的正向预测作用较强。建议从群体角度、友谊特性及适应后果等不同层面来综合判断儿童的社会退缩行为。
    4~6岁儿童对“偶得物品”与“拥有物品”的分享行为
    王海梅, 陈会昌, 张光珍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 (3):  37-43. 
    摘要 ( )   PDF (77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被试内设计法,在三种实验条件下考察180名4~6岁儿童的分享判断及其对“偶得物品”与“拥有物品”的分享行为的发展。结果发现:(1)儿童在对分享故事情境进行不充当角色的判断时,90%的4岁儿童和100%的5岁、6岁儿童能做出正确判断。当他们进行充当故事中人物角色的判断时,4岁儿童判断的正确率降低到81%,5岁和6岁儿童的判断无变化。(2)4岁儿童中大约四分之一的人能够把在实验室情境中偶然得到的、自己喜欢的物品让给未得到该物品的同伴分享,能够这样做的5岁儿童大约有一半,而6岁儿童能够这样做的人达到七成以上,从4岁到6岁,发展趋势非常明显。(3)在对“自己拥有的”物品的分享上,大多数4~6岁儿童都不能将其让给在竞赛中失败、未获得该物品的同伴一同分享。(4)儿童在对分享情境的判断与他们的真实分享行为之间存在着不一致现象。
    儿童移情指向性的发展及不同语言提示的作用
    胡金生, 杨丽珠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 (3):  44-48. 
    摘要 ( )   PDF (1140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图片故事和情境实验,对3到9岁儿童移情指向性的发展及不同语言提示对助人行为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3~5岁幼儿自我指向的个人悲伤体验占优势,5岁以后他人指向的移情担心开始超过个人悲伤而占优势;他人关注组的助人行为优于自我关注组和控制组,自我关注组和控制组前后测成绩差异不显著,他人关注组后测成绩优于前测成绩。
    幼儿的情绪表现规则知识发展及其与家庭情绪表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
    何洁, 徐琴美, 王旭玲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 (3):  49-53. 
    摘要 ( )   PDF (157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幼儿情绪表现规则知识的访谈、家庭情绪表露问卷和幼儿社会行为评估问卷调查,考察了112名3~6岁幼儿情绪表现规则知识的发展及其与家庭情绪表露、社会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1)幼儿的表情调节知识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大班幼儿比小班幼儿具有更高的表情调节知识、更倾向于掩饰消极情绪;(2)幼儿的表情调节知识与情绪表达的人际支持、工具支持的结果期望存在显著正相关,即幼儿掩饰消极情绪是因为预期情绪表达不会得到他人理解和帮助;(3)幼儿报告面对父母同伴教师不同在场者时具有不同的情绪体验,且幼儿的人际支持结果预期存在年龄和在场者的交互作用;(4)家庭情绪表露与幼儿的人际支持的结果预期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工具支持的结果预期存在显著负相关;(5)倾向于掩饰消极情绪的幼儿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认为表达消极情绪会带来不良结果的幼儿表现出更多的害羞退缩行为。
    高三学生生涯未决的类型研究
    刘长江, 郝芳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 (3):  54-59. 
    摘要 ( )   PDF (68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涯未决是生涯决策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生涯决策困难和职业认同等测量工具调查了300名高中生,试图探讨生涯未决的类型。采用聚类分析,结果发现了5类未决类型:不知所措型、犹豫不决型、不良信念型、动机不足型、应对良好型。对总体决策困难和职业认同的差异检验证实了这五种类型。
    教与学心理
    大学生自主学习量表的编制
    朱祖德, 王静琼, 张卫, 叶青青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 (3):  60-65. 
    摘要 ( )   PDF (64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Zimmerman自主学习理论基础上,根据我国大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编制了大学生自主学习问卷,通过因素分析发现,其中学习动机分量表可以提取6个因子:学习自我效能感、内在目标、学习控制感、外在目标、学习意义感、学习焦虑,学习策略分量表可以提取6个因子:一般方法、学习求助、学习计划安排、学习总结、学习评价、学习管理。对问卷进行的信度、效度检验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指标。
    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中语音加工策略的使用
    高定国, 章睿健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 (3):  66-73. 
    摘要 ( )   PDF (640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国内外有关语言习得的研究,使用自编的语音加工策略调查问卷,调查和分析了我国学生学习英语时语音加工策略的使用情况,探讨了性别、开始学习英语年龄、系别专业以及英语学习听说读写四个不同过程对于语音加工策略使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听、说、读、写这四个不同的过程中,语音加工策略的使用情况有显著的不同;在语音加工策略的使用上没有表现出性别以及年龄上的差异,但是在起始年龄阶段上以及院系之间存在差异。总的来说,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对于语音的依赖程度并不高。
    学习者生成图解对说明文阅读理解和应用的效果
    刘儒德, 牟书, 舒华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 (3):  74-77. 
    摘要 ( )   PDF (74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112名大学生被试阅读难度不同的两种材料并解答相关的理解题和应用题时,按照阅读时是否要求生成图解与答题时是否允许生成图解两个条件将他们平均分为四个小组,探讨阅读画图与答题画图对被试理解和应用不同难度材料的影响。结果表明,阅读时学习者生成的图解可显著促进对难度较高材料的理解;答题时学习者生成的图解可显著促进对难度较低材料的应用;阅读时是否画图与答题时是否画图对理解和应用所学习材料没有显著交互作用。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中视觉空间表征的研究
    徐速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 (3):  78-82. 
    摘要 ( )   PDF (42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区分了两类数学应用题:非视觉化题目与视觉化题目,采用数学测验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54名小学四、五、六年级不同学业水平学生的视觉空间表征。结果表明:图式表征在非视觉化题目与视觉化题目上都极大地促进了问题解决,图像表征妨碍非视觉化题目的解决但与视觉化题目的解决无关,并提出图式表征和图像表征在两类题目上有不同的含义。六年级学生的解题成绩及图式表征有显著的提高,但图像表征与年级因素无关。差生的图式表征能力很差,而在视觉化题目上使用图像表征显著地多于优生及中等生。在非视觉化题目的非视觉空间表征与图式表征之间的转换灵活性上,优生表现了明显的优势。
    小学生创造性文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研究
    韩琴, 胡卫平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 (3):  83-88. 
    摘要 ( )   PDF (174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运用实验的方法,对来自山西两所小学371名小学生创造性文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小学生创造性文学问题提出能力整体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2)男女生在创造性文学问题提出能力上存在差异,但差异不显著;(3)城市小学生整体优于乡村小学生的发展,二者的发展趋势同中有异;(4)小学四年级、五年级是小学生创造性文学问题提出能力的两个关键期。
    心理健康与教育
    中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研究
    袁晓琳, 王穗苹, 朱彬彬, 徐小红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 (3):  89-93. 
    摘要 ( )   PDF (130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自制的词表对初一至高三六个年级510名中学生心目中现实与理想的教师形象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当前中学生心目中现实的教师形象特征主要表现在:学识广博、热爱教学,活泼开明、富有个性,关爱学生、友善认真,脾气暴躁、偏见苛刻,其中,学识广博、热爱教学尤为突出;(2)中学生心目中理想的教师形象特征主要是:关爱学生、友善认真,学识广博、热爱教学,相貌好、有气质,严谨持重,其中关爱学生、友善认真尤为重要。现实与理想教师的形象不仅在因素结构上不同,而且相同因素的重要性也不同。(3)年级、性别与学业成绩的不同对中学生心目中现实与理想的教师形象有一定影响。(4)现实中的教师形象特征离学生心目中的理想尚有距离,尤其是在教学技巧方面。
    5岁儿童探究行为与教师态度关系的实验研究
    刘云艳, 张大均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 (3):  94-98. 
    摘要 ( )   PDF (51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索性行为是了解幼儿好奇心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从教师的支持与幼儿探索性行为的关系入手,以幼儿园的科学游戏为背景,以教师的支持为自变量,幼儿的探索性行为为因变量,以幼儿园5岁幼儿为实验对象。实验结果证明,教师的积极支持,情感支持、材料支持以及策略支持直接影响幼儿探索性行为的展开与活动效率。
    扩招时期研究生心理压力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禹玉兰, 郑希付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 (3):  99-103. 
    摘要 ( )   PDF (540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文章采用研究生心理压力问卷对334名在读研究生进行调查和测试,研究扩招时期研究生心理压力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发现,研究生心理压力主要来自学业、就业、经济、爱情婚姻、人际关系、身心健康、成就需要等七个方面;研究生心理压力主要受专业、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经济状况、学校类型、学校所在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以及学校所在地的气候等客观条件的影响。
    自尊对大学生失败后情绪状态的影响
    田录梅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 (3):  104-107. 
    摘要 ( )   PDF (750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117名大二学生为被试,采用2×2两因素混合设计检验了自尊对大学生失败后情绪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无论失败前还是失败后,低自尊组都比高自尊组有更多的抑郁、焦虑情绪;(2)无论高自尊组还是低自尊组,失败后都比失败前有更多的抑郁、焦虑反应;(3)自尊水平与情绪测量时间没有显著的交互作用;(4)高自尊组和低自尊组在失败后的情绪变化幅度上没有显著差异。
    不同自尊的大学生防御方式及其人际冲突解决方式的比较研究
    张荣娟, 李文虎, 胡芸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 (3):  108-111. 
    摘要 ( )   PDF (410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试图结合自尊这一人格因素来探讨大学生的防御方式及日常人际冲突解决方式,对自尊的划分除传统的高、低自尊外,还把高自尊细分为防御性高自尊和真正性高自尊。结果表明不同水平上自尊的个体在以上两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防御性高自尊和真正性高自尊的个体仅在一些防御机制上存在差异,在人际冲突解决方式上不存在差异,而在这一点上与国外类似研究结果不同。
    中学生问题行为群体特征的多视角研究
    崔丽霞, 雷雳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 (3):  112-119. 
    摘要 ( )   PDF (92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北京市中学生为被试,自编中学生问题行为自我评定、教师评定和家长评定三视角问卷,研究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结构和群体特征,结果表明:(1)中学生问题行为评定存在跨评定者的六因子多质多法(multitrait—multimethod,MTMM)结构模型。(2)性别差异分析表明在学业不适、攻击行为和违纪行为上三视角均显示男生都显著高于女生,但是在内倾问题上自评问卷显示在神经质、退缩行为和考试焦虑上女生比男生高,教师评定只有在考试焦虑上女生高于男生,而家长评定内倾问题上性别差异基本不显著。(3)自评问卷在六因子和问题总分上还显示了年级差异,教师评定三个因子有年级差异,家长评定年级差异基本上不显著。(4)三视角对应因子间呈中低水平相关,在学业和破坏性较大的外倾问题上的相关高于在内倾问题上的相关。
    理论探讨与进展
    家庭功能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的研究进展
    邹泓, 张秋凌, 王英春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 (3):  120-124. 
    摘要 ( )   PDF (45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家庭功能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诸多研究得到了非常一致的结论,即以家庭情感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家庭功能系统与青少年犯罪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犯罪有非常显著的预测作用;以改善家庭功能为基础的干预项目,对预防青少年犯罪有着重要的作用。
    论个体竞争性的心理学研究
    岑延远, 聂衍刚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 (3):  125-128. 
    摘要 ( )   PDF (440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个体竞争性是个体在竞争意识、动机、认知、态度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揭示个体竞争性发生、发展的机制及规律,有助于个体更好地适应当代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过度性竞争、个人发展竞争以及它们与其它人格特征的关系上。其心理机制还没有统一的见解,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整合。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正确看待竞争所带来的心理效应;积极建构个体竞争性的结构模型;编制多样化的测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