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与教育 ›› 2005, Vol. 21 ›› Issue (3): 60-65.
朱祖德1, 王静琼2, 张卫1, 叶青青1
ZHU Zu-de1, WANG Jing-qiong2, ZHANG Wei1, YE Qing-qing1
摘要: 在Zimmerman自主学习理论基础上,根据我国大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编制了大学生自主学习问卷,通过因素分析发现,其中学习动机分量表可以提取6个因子:学习自我效能感、内在目标、学习控制感、外在目标、学习意义感、学习焦虑,学习策略分量表可以提取6个因子:一般方法、学习求助、学习计划安排、学习总结、学习评价、学习管理。对问卷进行的信度、效度检验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指标。
中图分类号:
[1] Zimmerman B J. A social cognitive view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9,81(3),329-339. [2] 周国韬.自我调节学习论——班杜拉学习理论的新进展.外国教育研究,1995,3,1-3. [3] 董奇,周勇.10~16岁儿童自我监控学习能力的成分、发展及作用的研究.心理科学,1995,(2):75-79. [4]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著.学会学习.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 [5] Boekaerts M.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 new concept embraced by researchers, policy makers, educators, teachers, and students.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1997,7(2), 161-186. [6] 庞维国.90年代以来国外自主学习研究的若干进展.心理科学动态,2000,(4),12-16. [7] Zimmerman B J, Schunk D H.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nd ed.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2001. [8] Zimmerman B J. Becoming a self-regulated learner: An overview. Theory into Practice, 2002, 41(2):64-70. [9] Zimmerman B J. Self-Efficacy: An Essential Motive to Learn.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0, 25 (1): 82-91. [10] 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48,276-293. [11] 余文森,王永,张文质.让学生发挥自学潜能,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教育研究,1999,(3):58-63. [12] 董奇,周勇,陈红兵.自我监控与智力.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16-28. [13] Pintrich P R, De Groot E V. Motivatinal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omponents of Classroom Acade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0,82 (1): 33-40. [14] 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54-161. [15] 毛晋平.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学习动机特点的思考.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5,(1):47-51. |
[1] | 郭嘉程, 董柔纯, 许放, 徐旋, 牛更枫, 周宗奎. 社会临场感与大学生网络过激行为的关系:双自我意识的并行中介及性别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2): 176-186. |
[2] | 樊香麟, 崔英锦. 客体化身体意识与女大学生限制性饮食行为的关系:外貌负面评价恐惧和社会文化压力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1): 122-131. |
[3] | 张慧如, 张伟达, 傅王倩, 邓敏, 彭苏浩, 李玉. 孤独感对创造性倾向的影响:无聊倾向和焦虑情绪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1): 132-141. |
[4] | 何安明, 张钰睿, 惠秋平. 大学生感恩与社会幸福感的关系:手机冷落行为的中介作用和负性生活事件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4): 505-512. |
[5] | 杜秀芳, 武玉玺, 徐政, 袁晓倩, 陈功香. 金钱启动与道德认同对大学生道德伪善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3): 342-349. |
[6] | 喻昊雪, 李卉, 王福兴. 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与学业倦怠的关系:应对方式与无聊倾向的链式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3): 391-401. |
[7] | 曾子豪, 彭丽仪, 詹林, 刘双金, 欧阳晓优, 丁道群, 黎志华, 胡义秋, 方晓义. 儿童期受虐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和基因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2): 276-285. |
[8] | 曹瑞琳, 梅松丽, 梁磊磊, 李传恩, 张莹. 感恩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关系:核心自我评价和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2): 286-294. |
[9] | 陈子循, 李金文, 王雨萌, 刘霞. 累积环境风险与大学生自伤的关系:情绪调节策略的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1): 109-120. |
[10] | 郑爽, 刘红瑞, 李静, 席雨, 姚梅林. 主动性人格与大学生创业准备行为的关系:创业意向的中介效应与创业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6): 813-821. |
[11] | 李明, 尚新华, 方晓义, 姬文广. 从父母教育卷入到学业成就:自主支持与自主学习力的链式中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6): 839-847. |
[12] | 王浩, 俞国良. 大学生依恋焦虑与抑郁的关系:恋爱中关系攻击和关系质量的序列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6): 879-885. |
[13] | 朱黎君, 杨强, 叶宝娟, 陈智楠, 张丽. 自然联结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6): 886-893. |
[14] | 张宝生, 李鑫, 李新野, 张庆普. 主观规范对大学生志愿者志愿工作投入的影响机制研究——一个链式双重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5): 658-666. |
[15] | 李松, 陈旭, 冉光明, 张琪. 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社交焦虑:反刍思维和自我建构的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5): 720-7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