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117名大二学生为被试,采用2×2两因素混合设计检验了自尊对大学生失败后情绪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无论失败前还是失败后,低自尊组都比高自尊组有更多的抑郁、焦虑情绪;(2)无论高自尊组还是低自尊组,失败后都比失败前有更多的抑郁、焦虑反应;(3)自尊水平与情绪测量时间没有显著的交互作用;(4)高自尊组和低自尊组在失败后的情绪变化幅度上没有显著差异。
中图分类号:
[1] 纳撒尼尔·布兰登.自尊的力量.北京:知识出版社,2001. [2] Abe A. Self-esteem, perception of relationships, and emotional distress: A cross-cultural study.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04, 11(2):231-247. [3] Watson D, Suls J, Haig J. Global self-esteem in relation to structural models of personality and affectiv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2, 83(1): 185-197. [4] Cheng H, Furnham A. Personality, self-esteem, and demographic predictions of happiness and depressio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3, (6), 921-942. [5] 孙志凤.高中生自尊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6] Pyszezynski T, Greenberg J, Solomon S et al. Why Do People Need Self-Esteem?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04, 130(3): 435-468. [7] 杨丽珠,张丽华.论自尊的心理意义.心理学探新,2003,23(4):10-12,16. [8] Mruk C. Self-esteem: Research,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1999. [9] 包晓云,朱国锋,何存道.高中生的情绪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心理科学,2003,26(1):111-114. [10] 汪向东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11] Blaine B, Crocker J. Self-esteem and self-serving bias in reactions to positive and negative events. In R. F. Bauneister (Ed),Self-Esteem: The Puzzle of Low Self-Regard. New York: Plenum Press,1993. |
[1] | 郭嘉程, 董柔纯, 许放, 徐旋, 牛更枫, 周宗奎. 社会临场感与大学生网络过激行为的关系:双自我意识的并行中介及性别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2): 176-186. |
[2] | 樊香麟, 崔英锦. 客体化身体意识与女大学生限制性饮食行为的关系:外貌负面评价恐惧和社会文化压力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1): 122-131. |
[3] | 张慧如, 张伟达, 傅王倩, 邓敏, 彭苏浩, 李玉. 孤独感对创造性倾向的影响:无聊倾向和焦虑情绪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1): 132-141. |
[4] | 何安明, 张钰睿, 惠秋平. 大学生感恩与社会幸福感的关系:手机冷落行为的中介作用和负性生活事件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4): 505-512. |
[5] | 杜秀芳, 武玉玺, 徐政, 袁晓倩, 陈功香. 金钱启动与道德认同对大学生道德伪善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3): 342-349. |
[6] | 喻昊雪, 李卉, 王福兴. 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与学业倦怠的关系:应对方式与无聊倾向的链式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3): 391-401. |
[7] | 曾子豪, 彭丽仪, 詹林, 刘双金, 欧阳晓优, 丁道群, 黎志华, 胡义秋, 方晓义. 儿童期受虐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和基因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2): 276-285. |
[8] | 曹瑞琳, 梅松丽, 梁磊磊, 李传恩, 张莹. 感恩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关系:核心自我评价和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2): 286-294. |
[9] | 陈子循, 李金文, 王雨萌, 刘霞. 累积环境风险与大学生自伤的关系:情绪调节策略的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1): 109-120. |
[10] | 郑爽, 刘红瑞, 李静, 席雨, 姚梅林. 主动性人格与大学生创业准备行为的关系:创业意向的中介效应与创业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6): 813-821. |
[11] | 王浩, 俞国良. 大学生依恋焦虑与抑郁的关系:恋爱中关系攻击和关系质量的序列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6): 879-885. |
[12] | 朱黎君, 杨强, 叶宝娟, 陈智楠, 张丽. 自然联结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6): 886-893. |
[13] | 张宝生, 李鑫, 李新野, 张庆普. 主观规范对大学生志愿者志愿工作投入的影响机制研究——一个链式双重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5): 658-666. |
[14] | 李松, 陈旭, 冉光明, 张琪. 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社交焦虑:反刍思维和自我建构的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5): 720-728. |
[15] | 蔺姝玮, 孙炳海, 黄嘉昕, 肖威龙, 李伟健. 共情对广义互惠的影响:自我-他人重叠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4): 475-48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