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办公
作者在线投稿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在线审稿
编辑远程办公
主编远程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全年目录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被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下载中心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要求
版权转让协议
如何撰写“修改说明”
《心理发展与教育》投稿和审稿指南
更多...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3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4-09-15
上一期
下一期
认知与社会性发展
不同数字线下儿童与成人分数估计的表征模式
卢淳, 郭红力, 司继伟, 孙燕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5): 449-456.
摘要
(
)
PDF
(92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44名小学六年级儿童与40名大学生为被试,通过0~1和1/100~1/10两种数字线的NP(数字位置)和PN(位置数字)估计任务系统考察儿童与成人的分数估计的表征方式。结果显示:(1)儿童和成人在0~1数字线的NP和PN任务上都呈线性表征,但在1/100~1/10数字线下,两组被试在NP任务上却呈对数表征,在PN任务上呈指数表征;(2)NP任务的错误百分比均高于PN任务,且儿童在两数字线下的准确性均明显低于成人。
4~7岁儿童汉字正字法意识的发展
刘妮娜, 仝文, 闫国利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5): 457-465.
摘要
(
)
PDF
(91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采用两项实验考察学龄前儿童正字法意识的发展情况。实验1选取146名4~7岁儿童被试,要求其在计算机上完成词汇判断任务,刺激材料分为部件错误非字,部件位置错误非字,假字和真字。结果显示:大班在两项非字条件上的正确率均显著高于假字,而小班各条件差异均不显著;中班在部件位置错误非字上的正确率显著高于假字。表明学龄前儿童的正字法意识已经开始逐渐发展,且部件位置意识比部件意识容易获得。实验2采用Tobii T120型眼动仪,记录24名大班儿童在词汇判断(同实验1)过程中对刺激项目关注的眼动行为,从实时加工的过程探讨学龄前儿童正字法意识的发展。结果显示:儿童对部件错误非字/部件位置错误非字的目标部件的晚期关注程度显著高于假字,有力地证明:学龄前大班儿童已经具有部件和部件位置的意识。
作为情境变量的移情对暴力态度的影响
李小平, 闫鸿磊, 云祥, 陈陈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5): 466-473.
摘要
(
)
PDF
(837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将移情作为影响个体暴力态度的情境变量,通过对移情的启动来考察状态移情对暴力态度的影响。实验1在启动被试的移情感后,采用暴力IAT的方法考察被试内隐暴力态度的变化;实验2则在移情启动之后,用FMMU变态人格危险性评估问卷中的冲动倾向(VIO)考察被试的外显暴力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在启动被试的移情感后,我们没有发现被试的内隐和外显暴力态度发生显著变化,但经移情和性别的交互作用检验后发现,移情的启动减弱了男性被试的外显暴力态度,而对女性被试没有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移情与暴力态度之间不存在内隐联结关系。根据以往的研究结果,移情对暴力态度的影响一是取决于意识层面的认知加工过程,二是与个体的特质性移情水平的高低有关。
儿童欺负/受欺负与同伴网络的关系:
p
*
模型分析
陈光辉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5): 474-481.
摘要
(
)
PDF
(958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四所小学的10个班中挑选出高欺负-受欺负班和低欺负-受欺负班,使用
p
*
模型分析班内朋友关系的网络结构特点及其与欺负、受欺负的关系。结果发现:(1)低欺负-受欺负班级中的同伴关系网络倾向于形成开放性朋友关系结构,如边、2-星、3-星、4-星结构;高欺负-受欺负班级中的同伴关系网络倾向于形成闭合性朋友关系结构,如三角形、孤立者结构;(2)高、低欺负-受欺负班级中,欺负者均处于同伴关系网络的边缘化位置,且所处的关系结构位置与自身欺负水平的关联不显著;(3)受欺负者所处的关系结构位置与自身受欺负水平的关联也不显著,但是在低欺负-受欺负班中,受欺负者倾向处于同伴关系网络的边缘化位置,而高欺负-受欺负班中,部分受欺负者处于边缘化位置,部分受欺负者处于闭合性关系结构的核心位置。
累积生态风险与青少年的学业和社交能力:子女责任感的风险补偿与调节效应
鲍振宙, 李董平, 张卫, 王艳辉, 孙文强, 赵力燕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5): 482-495.
摘要
(
)
PDF
(947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613名青少年(平均年龄13.96岁,女生372人)为被试,考察子女责任感在累积生态风险与男、女生学业能力和社交能力关系中的风险补偿与调节效应。多重回归分析表明:(1)累积生态风险对男、女生的学业能力、社交能力都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2)子女责任感可以正向预测累积生态风险背景下女生的学业能力以及男生的社交能力,因此具有风险补偿效应;(3)子女责任感在累积生态风险与女生学业能力之间起“风险缓冲”作用,在累积生态风险与女生社交能力的关系中却具有“风险增强”作用,出现了“韧性代价”的现象;(4)子女责任感在累积生态风险与男生学业能力、社交能力关系中的调节效应均不显著。以上结果初步表明,某些处境不利儿童的健康发展可能存在代价,对逆境儿童的韧性发展可能不宜过分乐观。
公正世界信念对大学生助人意愿的影响:责任归因和帮助代价的作用
姬旺华, 张兰鸽, 寇彧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5): 496-503.
摘要
(
)
PDF
(820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个人公正世界信念量表、自编的助人假设情境,先后以198名、415名大学生为被试,通过两项研究考察了责任归因和帮助代价在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影响个体助人意愿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及个体对受困者遭遇的外归因,均可以显著正向预测个体的助人意愿,但个人公正世界信念与责任归因之间无显著相关。控制性别、年级和社会称许性的影响后,个体对受困者遭遇的外归因及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分别可以解释5.7%和6%的变异;(2)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对助人意愿的作用受到帮助代价与责任归因的调节,只有在低代价、外归因的条件下,个人公正世界信念越强,助人意愿才越高。这些结果对亲社会行为的促进具有重要启示。
教与学心理学
学前儿童入学准备的类型及其与自信心、焦虑的关系
高丙成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5): 504-511.
摘要
(
)
PDF
(82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潜在剖面分析法和辨别分析法对744名幼儿园大班儿童入学准备的类型进行了分类,探讨了不同类型儿童入学准备的特点;不仅使用变量为中心范式考察了儿童入学准备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而且使用个体为中心范式分析了不同类型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入学准备的性别差异不显著;随着家长学历的升高,儿童入学准备水平呈现增高的趋势;(2)儿童入学准备分为成熟型、普通型和滞后型3种。成熟型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最高,滞后型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最低,而普通型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处于成熟型和滞后型之间;(3)儿童入学准备和自信心显著正相关,与焦虑显著负相关;不同入学准备类型儿童的自信心和焦虑均差异显著。
双语水平与认知控制心智转换
谢枝龙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5): 512-519.
摘要
(
)
PDF
(80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考察双语水平对认知控制心智转换的影响。通过语言转换和任务转换实验,比较两组一语水平相同而二语水平不同的“不平衡”中英双语者(40人,平均年龄20.30岁)。结果发现高水平组在语言转换中优于低水平组,但在任务转换中两组无显著差异。说明双语水平对认知控制心智转换的影响不显著。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心智转换与双语水平无关,但二语使用显著预测任务转换代价,双语转换频率显著预测任务混合代价。研究表明双语水平对认知控制心智转换的促进作用不显著,但二语使用和双语转换频率可能是双语者心智转换能力增强的重要因素。研究进一步推进了双语促进认知控制的理论,明确了双语优势的具体来源及认知控制受影响的具体层面。
师范生对教学能力的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反射性评价的关系研究
胡春梅, 岳彩镇, 何华敏, 杨丹丹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5): 520-526.
摘要
(
)
PDF
(82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36名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师范生在教学反思过程中对教学能力的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反射性评价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对教学能力的评价中:(1)师范生的自我评价和反射性评价显著低于他人评价;(2)相对于具体他人,泛化他人评价和泛化反射性评价对个体自我评价的影响更大;(3)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存在中低相关,而与反射性评价存在中高相关;(4)反射性评价在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本研究表明,师范生对教学能力的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反射性评价并不完全一致,他人评价通过反射性评价间接影响个体的自我评价。
心理健康与教育
儿童虐待与戒毒动机:自我概念的中介效应
陆凤英, 汤永隆, 曹梦露, 刘晓军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5): 527-532.
摘要
(
)
PDF
(90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旨在探讨戒毒人群儿童虐待情况,以及儿童虐待、自我概念和戒毒动机之间的关系。采用儿童虐待问卷、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和戒毒动机问卷对771名(男520,女251)正在戒毒的人员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强制戒毒人群的儿童虐待现象比较普遍(56.7%),特别是躯体忽视和情感忽视;(2)儿童虐待与自我概念、戒毒动机呈显著负相关,自我概念与戒毒动机呈显著正相关;(3)自我概念在儿童虐待与戒毒动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治疗戒毒人群的心理成瘾,应评估其儿童虐待情况,针对有儿童虐待经历者,可通过构建积极自我概念的方式改善戒毒动机,进而提高戒毒成功率。
网络游戏成瘾者注意焦点转换功能的特异性损伤研究
张豹, 黄赛, 侯秋霞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5): 533-539.
摘要
(
)
PDF
(87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网络游戏成瘾对人类认知功能的损伤日益成为研究焦点之一。采用注意焦点转换任务,分别要求网络游戏成瘾被试与正常被试在工作记忆的语音环内、视空画板内及语音环——视空画板间进行注意焦点转换,然后比较两组被试在各转换任务中转换代价的差异,来探讨网络游戏成瘾者的注意焦点转换功能是否受损以及受损的特征。结果发现网络游戏成瘾组被试在视空画板内进行注意焦点转换时比对照组被试表现出更大的转换代价,而在其他两种转换任务中则没有发现组间差异。此结果表明网络游戏成瘾者的注意转换功能受到特异性损伤。
大学生手机互联网依赖对疏离感的影响: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姜永志, 白晓丽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5): 540-549.
摘要
(
)
PDF
(100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现实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支持及疏离感的关系。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青少年疏离感量表、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量表和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对442 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发现:(1)不同手机依赖水平与疏离感差异显著,高手机依赖者的疏离感均显著高于低手机依赖者;(2)手机依赖对疏离感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网络社会支持和现实社会支持对疏离感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3)现实社会支持在手机依赖与疏离感间具有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手机依赖既直接对疏离感产生影响,又通过现实社会支持对疏离感产生影响,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7.8%;(4)现实社会支持和网络社会支持在手机依赖与疏离感间均具有调节效应,可以缓冲手机依赖对疏离感的影响。
职业院校教师情感承诺与职业倦怠的关系:情感承诺的中介作用和职称的调节作用
康勇军, 王霄, 屈正良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5): 550-560.
摘要
(
)
PDF
(94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整群取样法对全国14个省市36所职业院校共1237名专职或兼职专业教师进行测查,探讨心理契约履行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作用机制,即情感承诺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职称对上述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情感承诺在心理契约履行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关系中起了部分中介作用;(2)教师职称对心理契约履行对职业倦怠的影响作用具有调节效果;使用总效应调节模型对情感承诺在心理契约履行对教师职业倦怠的中介效应及教师职称的调节作用进行综合性分析,发现教师职称主要在第一阶段,即心理契约履行对情感承诺的影响作用上调节效果显著。当教师的职称较低时,上述关系及效应也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