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2年 第1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2-01-15
    认知与社会性发展
    延迟满足情境中2岁儿童对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延迟策略的使用
    陈会昌, 李苗, 王莉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1):  1-5. 
    摘要 ( )   PDF (51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2岁儿童为被试,探讨其在延迟满足情境中的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状况。结果表明:(1)2岁儿童已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控制能力,个体差异显著,性别差异不显著;(2)2岁儿童已能使用一定的延迟策略,包括问题解决、分心、寻求安慰、消极等待、寻求他人帮助、回避等,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分心策略;(3)不同的策略对延迟时间有着不同的影响;(4)儿童对策略的使用不会因延迟满足情境的不同而出现显著差异。
    幼儿的情绪认知发展及其与社会行为发展的关系研究
    邓赐平, 桑标, 缪小春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1):  6-10. 
    摘要 ( )   PDF (42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通过采用家庭情绪表露问卷、表情辨识程序和幼儿社会行为教师评估问卷,对82名3~4岁幼儿的家庭情绪表露气氛、情绪认知和社会行为表现进行测查,并分析三者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幼儿的情绪认知与其亲社会行为和退缩行为显著相关;(2)家庭情绪表露与幼儿情绪认知发展显著相关;(3)家庭情绪表露可能通过影响幼儿的情绪认知发展,进而影响幼儿的社会行为表现。
    3~6岁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王益文, 张文新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1):  11-15. 
    摘要 ( )   PDF (630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心理理论”是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在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年龄和发展阶段问题上仍存在争议。该研究以3所城市幼儿园中的233名3-6岁儿童为被试,采用“意外转移”和“欺骗外表”两个错误信念测验任务考察儿童“心理理论”的获得年龄和发展阶段。研究得出如下结论:3岁之前儿童已理解外表与真实的区别,但还不能理解错误信念。 4岁儿童理解了欺骗外表任务中自己和他人的错误信念,5岁儿童理解了意外转移任务中的错误信念。4-5岁是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关键年龄,但这会因测验任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小学生加法口算速度和广度的发展研究
    张奇, 林崇德, 赵冬梅, 王秀丽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1):  16-21. 
    摘要 ( )   PDF (63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180名1至6年级小学生为被试考察了加法口算速度和广度的发展。结果表明小学生被试加法口算的速度和广度均随年级的增长而提高。1至4年级加法口算速度的增长率较高,4至6年级增长率较低,发展减缓。加法口算广度的发展在1至4年级之间增长幅度较大;在4至6年级之间增长率降低,年级差异不显著。实验结果的分析还表明,小学生被试数字广度的发展和口算速度的提高是促进加法口算广度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
    儿童图式特征的认知发展研究
    张向葵, 王金凤, 吴文菊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1):  22-26. 
    摘要 ( )   PDF (26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三角验证法对长春180名10.1-15.3岁儿童进行研究,以自然范畴的事物、家庭内外事件和熟悉的文本为测验材料,探测了儿童对图式特征的认知特点。结果发现:(1)儿童对自然范畴、事件、文本图式特征的认知存在三级水平:①成分水平,②成分与整体水平,③整体水平。这三级水平与儿童思维特点相一致并受生活经验或事件的制约。(2)儿童对三类图式特征认知是随年龄的升高而不断提升的,其标志是对图式本质的理解、概括与把握不断加深,到13岁以后儿童对三类图式特征的认知发展迅速。
    儿童依“相似性”分类能力的发展及影响分类结果因素的实验研究
    陈友庆, 阴国恩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1):  27-31. 
    摘要 ( )   PDF (49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4-9岁儿童为被试,用6张主要是相同事物的多少有差异的刺激图片为实验材料,采用全部呈现刺激图片和逐——呈现刺激图片,并且利用有无目标图的方法,来探讨儿童依“相似性”分类能力的发展及影响分类结果的因素。结果表明:(1)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依“相似性”分类的能力在提高。(2)按目标图分类方式的分类结果显著好于自由分类方式的分类结果。(3)逐一呈现刺激方式的分类成绩显著好于全部呈现刺激方式的分类成绩。
    中小学生字词再认中场合效应的发展研究
    高广宏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1):  32-36. 
    摘要 ( )   PDF (23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223名小五、初二、高二学生为被试,探讨对学习项目的加工水平与再认中场合效应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年龄特征。结果表明:(1)当对学习项目进行深加工时,场合因素对三个年级再认效果的影响没有表现出年龄趋势;当对学习项目进行浅加工时,场合因素对小学五年级再认效果的影响显著高于对初二、高二年级的影响,而初二、高二年级的差异不显著;(2)小学五年级学生再认中的场合效应与掩蔽模型的假设一致,初二、高二年级学生的场合效应与加和整体匹配模型的假设一致。
    父母冲突、青少年应对策略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
    杨阿丽, 方晓义, 林丹华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1):  37-43. 
    摘要 ( )   PDF (72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736名小学、初中、高中学生为被试,着重探讨了父母冲突内容、青少年应对策略和青少年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父母冲突中指向孩子和指向父母自身的冲突普遍较少,但指向孩子的冲突显著地多于指向父母自身的冲突。指向孩子的冲突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主效应;(2)青少年所使用的间接应对策略要显著地多于直接应对策略,直接应对和间接应对策略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主效应;(3)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主效应,学习问题、抑郁和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年级主效应;(4)父母冲突多的青少年和使用应对策略少的青少年出现的不良行为、学习问题和抑郁要显著地高于父母冲突少、使用应对策略多的青少年,但前者感受到的主观幸福感要显著地少于后者;(5)指向孩子的冲突和直接应对策略可以显著地预测青少年的不良行为,指向孩子和指向父母自身的冲突可以显著地预测青少年的学习问题。间接应对策略和指向父母自身的冲突可以显著地预测青少年的抑郁情绪,同时,间接应对策略可以显著地影响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
    元认知要素的研究
    汪玲, 郭德俊, 方平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1):  44-49. 
    摘要 ( )   PDF (63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实证的角度探讨元认知三要素假设的合理性。以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技能三者为基本维度,编制一份元认知问卷;施测元认知问卷,利用LISREL8.02对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三维度假设与数据之间的拟合程度。结果表明,三维度假设与数据间有较好的拟合,且三维度假设比两维度假设与数据间的拟合更佳,从而为元认知三要素假设提供了实证支持。
    多动症儿童的智力水平、行为与认知事件相关电位的研究
    梁福成, 韩玉荣, 董军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1):  50-53. 
    摘要 ( )   PDF (33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多动症 (MBD)儿童的智力、行为和认知事件相关电位的分析研究,发现多动症儿童的智力水平正常但均数都低于正常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和行为量表指数高于一般正常儿童,反映大脑认知功能的事件相关电位的N2、P3的潜伏期较之正常儿童组均延长,且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
    教与学心理
    小学生语文学习观调查研究
    刘儒德, 邓利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1):  54-58. 
    摘要 ( )   PDF (39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选择题与开放题相结合的问卷调查方法,调查207名二、四、六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观(包括对语文知识性质与语文知识学习的认识),结果表明:(1)随着年级升高,学生对语文知识性质和学习过程的认识显著地越来越明确;(2)六、四年级的语文知识性质观平均得分显著高于二年级,越来越倾向于认为语文知识是相对的、相互联系的、开放性的;(3)六年级的语文学习过程观平均得分显著高于四、二年级,越来越倾向于认为语文学习不只是接受性的和练习性的,还是建构性的、想象的和探索性的。
    快速与正常阅读条件下文章标记对高中生阅读信息保持的影响
    何先友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1):  59-62. 
    摘要 ( )   PDF (43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讨正常与快速阅读条件下文章宏观标记对文章主题通达和文章信息保持的影响。实验以高中二年级学生为被试。结果表明,在文章主题通达上,有文章宏观标记时,正常阅读与快速阅读之间无显著差异;无文章宏观标记时,正常阅读显著优于快速阅读;在文章信息的保持量上,文章宏观标记对正常阅读和快速阅读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据此,我们可以初步得出快速阅读过程是读者利用文章结构信息建构文章结构表征并进行结构搜索加工的过程的结论。
    心理健康与教育
    中学教师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策略特点探析
    申继亮, 崔艳丽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1):  63-66. 
    摘要 ( )   PDF (40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问卷法考察了268名中学教师在厌学、退缩行为、自我中心、攻击性行为和考试焦虑五种问题情境下教师对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有效性和使用可能性的评定以及性别、教龄因素对教师评定策略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学教师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策略具有情境性,教师对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的有效性的认可和真正在具体情境中采取的策略不尽相同。在厌学和退缩行为情境中,教师倾向于认为情感关爱型策略更有效;自我中心情境中,行为疏导型策略更有效;攻击行为情境中,惩罚约束型策略更有效;在焦虑情境中,言语疏导型策略更有效。在采用可能性的评定中,对学生的厌学、退缩行为、自我中心和焦虑问题,教师都更倾向于采用言语疏导型策略;在攻击行为情境中,教师更倾向于采用行为疏导型策略。(2)与性别相比,教龄是影响教师评定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策略有效性的较为敏感的变量。在厌学情境中,2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认为责任转移型策略和情感关爱型策略更有效;在自我中心情境中,2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认为责任转移型策略更有效。
    高中生成就目标倾向与心理健康状态关系的研究
    连榕, 石伟, 孟迎芳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1):  67-70. 
    摘要 ( )   PDF (44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取普高和职高的451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对高中生的成就目标状况及其与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测查。结果表明,高中生学习目标倾向高于成绩目标倾向,其中,职高学生的学习目标倾向又高于普高学生。高学习目标倾向的学生比低学习目标倾向的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更好,高成绩目标学生的情感特征较为消极。
    中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及焦虑的关系研究
    冯永辉, 周爱保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1):  71-74. 
    摘要 ( )   PDF (13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讨中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及焦虑之间的关系,对兰州市九所中学共1964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生活事件依次为学习压力、人际关系问题、受惩罚。(2)中学生对各种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与其焦虑程度有关。(3)应对方式是作为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而存在并发挥作用的。
    研究方法与工具
    测量大学生的心理问题:GHQ-20的结构及其信度和效度
    李虹, 梅锦荣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1):  75-79. 
    摘要 ( )   PDF (45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对GHQ-20进行了结构分析并检验其对中国大学生被试的可信性和有效性。被试取自北京市两所高校的一至三年级大学生,共1142人。包括两个分研究,研究一(354名被试 )和研究二(788名被试)。研究一的因素分析提取出三个因子,它们被分别命名为三个不同的分量表:GHQ-自我肯定,GHQ-忧郁和GHQ-焦虑。两个研究结果均发现,GHQ-20的内部一致性满意,其三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或者满意或者可接受。效度检验结果表明,GHQ-20及三个分量表均具有良好效度。基于上述结果,GHQ-20可以作为测量中国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较为满意的工具,其分量表亦可作为测量中国大学生不同心理问题的较满意或至少是可用工具。
    中学生职业兴趣的结构及其特点
    蔡永红, 林崇德, 肖丽萍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1):  80-85. 
    摘要 ( )   PDF (63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参考国内外有关资料,设计适合我国中学生的职业兴趣测验。对309名在校中学生测查结果的因素分析表明,共存在六个因素,可以解释为现实型(R)、研究型 (I)、艺术型 (A)、社会型 (S)、经营型 (E)和常规型(C),这与霍兰德的六种职业类型一致。但六种兴趣之间的关系与霍兰德的职业六边形不完全一致。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初三以上的中学生的职业兴趣已出现明显分化。年级和性别因素对职业兴趣均有显著影响,年级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理论探讨与进展
    认知发展的后信息加工观
    张卫, 林崇德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1):  86-91. 
    摘要 ( )   PDF (62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认知和认知发展的研究不仅是人类认识自身目的的需要,同时还极大地影响了教育的目标、手段以及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是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最重要基础之一。本文在对传统认知发展理论进行总结与回顾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认知发展后信息加工观的形成过程,并通过对认知抑制和模糊痕迹理论的阐述更具体地考察了认知发展后信息加工观的一些重要思想。
    学业能力倾向测验综述
    张月娟, 龚耀先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1):  92-95. 
    摘要 ( )   PDF (39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西方国家,学业能力倾向测验是广泛应用于学校情景中的能力倾向测验。它以其独特的诊断和预测功能在学生的学业和职业指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在回顾能力倾向测验的理论与实践渊源的基础上,着重介绍学业能力倾向测验的特点、模式、用途,国外著名学业能力倾向测验的内容及对其效用的研究等,以期对编制我国中学生适用的学业能力倾向测验做一准备和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