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与教育 ›› 2010, Vol. 26 ›› Issue (6): 650-657.
王钢, 张大均, 江琦
WANG Gang, ZHANG Da-jun, JIANG Qi
摘要: 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文章界定了人际适应性的概念并通过开放式问卷、专家访谈和理论分析进行理论建构,据此编制大学生人际适应性量表对2100名有效被试进行调查.经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以及信效度检验,结果表明:(1)大学生人际适应性是一阶11因素二阶2因素的多维度多层次结构.一阶因素包括自知性、关系认知性和合作性等,二阶因素包括人际认知性和人际互动性.(2)大学生人际适应性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测量大学生人际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
[1] Baker,R,W.,& Siryk,B.(1989).Manual for student adaptation to college questionnaire.Los Angeles:Western Psychological Services. [2] Kang,S.,& Shaver,P.R.(2004).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emotional complexity:their psychological implications.Journal of Personality,72,687-726. [3] Klemme,D.,Welcher,A.,& Paulson,J.(2003).Mentoring program helps FCS majors adjust to college.Journal of 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s,95(3),55. [4] Mitte,K.,& Kampfe,N.(2008).Personality and the four faces of positive affect:A multitrait-multimethod analysis using self-and peerreport,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42(5),1370-1375. [5] Phillips,D.C.(1976).Holistic thought in social science.Stan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 [6] Sternberg,R.J.(1998).Metacognition,abilities,and developing expertise:what makes an expert student?.Instructional Science,26(1-2),127-140. [7] Summerfeldt,L.J.,Kloosterman,P.H.,Antony,M.M.,& Parker,J.D.A.(2006).Social anxiety,emotional intelligence,and interpersonal adjustment.Journal of Psychopathology and Behavioral Assessment,28(1),57-68. [8] Tse,W.S.,& Yip,T.H.J.(2009).Relationship among dispositional forgiveness of others,interpersonal adjustmen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implication for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depression.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46(3),365-368. [9] 曹亦薇,毛成美.(2008).纵向Rasch模型在大学新生适应性追踪研究中的应用.心理学报,40(4),427-435. [10] 陈建文.(2001).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博士论文.西南师范大学. [11] 陈菊珍.(2003).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现状的团体辅导实验研究.硕士论文.华中师范大学. [12] 程乐华,时勘,左衍涛,孙健.(1996).人际关系适应特征的情境评价方法研究.应用心理学,2(2),18-23. [13] 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方晓义,沃建中,蔺秀云.(2005).《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心理与行为研究,3(2),95-101. [14] 贾晓波.(2001).心理适应的本质与机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3(1),19-23. [15] 刘肖岑,桑标,张文新.(2007).自利和自谦归因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30(5),1068-1072. [16] 卢谢峰.(2003).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硕士论文.华中师范大学. [17] 吕植家.(2001).中华和合文化与现代人际关系.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3(5),55-57. [18] 马英霞.(2004).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7(1),100-102. [19] 陶沙.(2000).从生命全程发展观论大学生入学适应.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81-87. [20] 万素英,张秋山,李维意,黄云明.(2005).大学生生活质量调研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168-172. [21] 王钢.(2007).大学生人际适应性量表编制及特点研究.硕士论文.西南大学. [22] 王辉,吕素珍.(2004).大学新生人际适应问题与对策.湖北社会科学,1,124-125. [23] 张大均,冯正直,郭成,陈旭.(2000).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6(3),56-62. [24] 赵菊,佐斌.(2005).情景与互动:人际互倚及其模式.心理科学进展,13(6),828-835. [25] 郑日昌.(1994).中学生心理诊断.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22. [26] 朱敬先.(2002).健康心理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47. [27] 朱昭红,沈德立.(2007).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适应状况的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5(4),241-246. |
[1] | 郭嘉程, 董柔纯, 许放, 徐旋, 牛更枫, 周宗奎. 社会临场感与大学生网络过激行为的关系:双自我意识的并行中介及性别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2): 176-186. |
[2] | 樊香麟, 崔英锦. 客体化身体意识与女大学生限制性饮食行为的关系:外貌负面评价恐惧和社会文化压力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1): 122-131. |
[3] | 张慧如, 张伟达, 傅王倩, 邓敏, 彭苏浩, 李玉. 孤独感对创造性倾向的影响:无聊倾向和焦虑情绪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1): 132-141. |
[4] | 何安明, 张钰睿, 惠秋平. 大学生感恩与社会幸福感的关系:手机冷落行为的中介作用和负性生活事件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4): 505-512. |
[5] | 杜秀芳, 武玉玺, 徐政, 袁晓倩, 陈功香. 金钱启动与道德认同对大学生道德伪善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3): 342-349. |
[6] | 喻昊雪, 李卉, 王福兴. 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与学业倦怠的关系:应对方式与无聊倾向的链式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3): 391-401. |
[7] | 曾子豪, 彭丽仪, 詹林, 刘双金, 欧阳晓优, 丁道群, 黎志华, 胡义秋, 方晓义. 儿童期受虐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和基因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2): 276-285. |
[8] | 曹瑞琳, 梅松丽, 梁磊磊, 李传恩, 张莹. 感恩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关系:核心自我评价和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2): 286-294. |
[9] | 陈子循, 李金文, 王雨萌, 刘霞. 累积环境风险与大学生自伤的关系:情绪调节策略的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1): 109-120. |
[10] | 郑爽, 刘红瑞, 李静, 席雨, 姚梅林. 主动性人格与大学生创业准备行为的关系:创业意向的中介效应与创业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6): 813-821. |
[11] | 王浩, 俞国良. 大学生依恋焦虑与抑郁的关系:恋爱中关系攻击和关系质量的序列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6): 879-885. |
[12] | 朱黎君, 杨强, 叶宝娟, 陈智楠, 张丽. 自然联结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6): 886-893. |
[13] | 张宝生, 李鑫, 李新野, 张庆普. 主观规范对大学生志愿者志愿工作投入的影响机制研究——一个链式双重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5): 658-666. |
[14] | 李松, 陈旭, 冉光明, 张琪. 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社交焦虑:反刍思维和自我建构的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5): 720-728. |
[15] | 蔺姝玮, 孙炳海, 黄嘉昕, 肖威龙, 李伟健. 共情对广义互惠的影响:自我-他人重叠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4): 475-48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