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2年 第1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2-10-15
    认知与社会性发展
    人际责任归因与助人意愿的关系
    张爱卿, 刘华山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4):  1-5. 
    摘要 ( )   PDF (51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际责任归因研究是归因研究与责任推断相结合的一个新领域,它将归因理论应用于对他人失败行为的责任分析之中,为行为责任的推断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研究结合助人行为探讨人际责任归因与助人意愿之间的内在联系,204名教育硕士生和大学生被试参与了此项研究,并通过EQS建立了有关归因的控制性、情感反应、责任推断以及助人行为之间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支持Weiner的人际责任归因理论假设,并且表明在归因与助人意愿关系模型中责任推断与情感反应是双向的而非单向的关系。
    材料呈现方式对初中生和大学生分类的影响
    阴国恩, 戴斌荣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4):  6-10. 
    摘要 ( )   PDF (49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初中和大学各60名学生为被试,a、b、c三套图片为材料,用A、B、C三种材料呈现方式,以分类的结果和解释的理由为依据,用一维特征、整体相似性、两阶段策略和其它分类作为因变量指标,采用混合设计,用SPSS对实验结果进行χ2检验。结果发现:(1)材料呈现方式对大学生分类结果影响显著,对初中生分类结果影响不显著;(2)初中生和大学生分类结果之间在B、C两种方式下,差异显著,在A方式下,差异不显著。
    因果变化模式与因果联结强度在幼儿因果推理中的作用
    胡清芬, 林崇德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4):  11-16. 
    摘要 ( )   PDF (41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93名幼儿进行了五种因果变化模式的因果推理题目的测试。结果表明:(1)在不同的因果变化模式下,被试进行因果推理的成绩存在差异,且在对于这五类题目的掌握上具有一定的顺序。(2)被试在同样因果变化模式题目的表现之间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而在因果联结强度相同的题目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3)被试对于各题目回答的正确率并不随原因与结果联结次数的增多而提高。(4)即使是在观察到的刺激完全一致的情况下,被试的回答仍会因因果变化模式的差异及主试对于题目解释的不同而存在差别。
    学习不良和优良儿童社会信息加工中反应特点比较
    郑信军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4):  17-21. 
    摘要 ( )   PDF (57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情境故事和结构性访谈,研究学习不良和学习优良的小学四年级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结果表明,学习不良儿童在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中的反应数量与质量总体上不如学习优良儿童;学习优良儿童更能注意到特质线索对他人行为的影响,他们在自我估计时体现了有别于他人的行为倾向,而且具有策略性;学习不良儿童更多地依据情境做出对他人行为的判断,无论是社会判断还是自我估计都还停留在非此即彼的水平上。
    4~6岁儿童三种时间副词理解能力及策略的实验研究
    毕鸿燕, 彭聃龄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4):  22-25. 
    摘要 ( )   PDF (43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4~6岁儿童理解时间副词的能力进行了初步的探查,结果表明:(1)学前儿童对不同时间副词的理解能力是不同的。对现在时间副词的理解优于对过去时间副词的理解,对将来时间副词的理解能力最低,基本处于萌芽阶段。但这种理解能力的年龄发展效应不明显。(2)在表示将来的时间副词中,儿童对不同的具体时间副词表现出认知差异。(3)学前儿童在理解时间副词时多种策略并存。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效策略的生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5—7岁儿童加法策略的发展特点
    沃建中, 李峰, 陈尚宝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4):  26-30. 
    摘要 ( )   PDF (53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机选取72名5~7岁儿童为被试,采用实验法和访谈法对儿童解决简单加法问题的策略的发展特点进行探索。结果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使用提取策略明显上升,逐渐成为主导策略,而数数策略逐渐减少,凑十策略、心理算盘策略和分解策略只有在少数儿童身上发现,整体看5~7岁儿童没有出现多种策略的竞争趋势;提取和从大数开始数的策略是5~7岁儿童较为优秀的解决简单加法问题的策略。
    儿童早期字词意识的发展
    徐芬, Bruce Homer, Kang Lee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4):  31-35. 
    摘要 ( )   PDF (58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讨了4~6岁儿童早期字词意识的年龄差异,拟为元语言意识的多因素模型提出支持性的证据。实验结果表明:4岁儿童的字词意识及5岁儿童的词意识还很不清晰,6岁儿童已达到较高的字意识水平;幼儿在字意识任务上的成绩显著地优于词意识任务。
    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的发展及其与同伴交往的关系
    于海琴, 周宗奎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4):  36-40. 
    摘要 ( )   PDF (60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武汉市三所普通小学四、五、六年级的505名学生为被试,用问卷调查、团体施测的方式,探讨亲子依恋与其同伴交往的关系,结果发现:儿童的母—子依恋安全性得分和对父母的信赖有显著年级差异,表现为随着年级的增长而下降,同时母—子依恋安全性得分显著高于父—子依恋;在儿童友谊质量、社交焦虑方面,父、母均有影响,在社会交往行为表现及好朋友提名分方面母亲的作用也是显见的;与双亲建立了双重安全依恋型的儿童获益最大,双重非安全依恋型的儿童损失最惨重。
    初中生社会交往策略的发展及其与同伴接纳的关系
    高琨, 邹泓, 刘艳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4):  41-46. 
    摘要 ( )   PDF (41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自编初中生社会交往策略问卷考察了北京市两所普通中学314名初中生的社会交往策略。研究表明:自编初中生社会交往策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均达到心理测量学要求;初中生开始交往情境的消极表现策略,冲突解决情境的回避性、求助第三者和消极表现三种策略,维持交往情境的消极表现、求助第三者以及被动等待三种策略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初中生开始交往情境的消极表现和回避策略,冲突解决情境的消极表现和妥协顺从两种策略,维持交往情境中的消极表现策略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同伴接纳水平不同的初中生在开始交往情境的消极表现策略,冲突解决情境的沟通协商、消极表现和妥协顺从三种策略以及维持交往情境的消极表现、回避性和积极沟通三种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
    深圳与北京中学生价值观特点比较研究
    史清敏, 余继爱, 罗威林, 金盛华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4):  47-51. 
    摘要 ( )   PDF (51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中国人价值取向问卷对507名深圳和北京的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深圳归侨生与非归侨生在“法律规范取向”上差异显著。深圳男女中学生在“金钱权力取向”、“爱情取向”和“家庭取向”上两者存在显著差异。在“正义公理取向”维度上,深圳中学生和北京中学生差异显著,在“从众取向”、“家庭取向”和“公共利益取向”上,两者差异非常显著。
    教与学心理
    高一学生认知方式与学科内容对文章阅读迁移的影响
    李寿欣, 陈红敏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4):  52-55. 
    摘要 ( )   PDF (53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高一学生为被试,考察了不同认知方式学生对不同学科文章以及有无清晰结构条件下的阅读迁移效果。结果表明,(1)在文章结构清晰条件下学生的阅读迁移效果明显好于结构模糊条件下的阅读迁移效果。(2)不同认知方式学生对不同学科的阅读迁移无明显差异。(3)在有清晰结构条件下,场独立者与场依存者的阅读迁移成绩无显著差异;在结构模糊的条件下,场独立者的迁移成绩优于场依存者。
    课堂环境目标影响学生成就目标的实验研究
    李燕平, 郭德俊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4):  56-60. 
    摘要 ( )   PDF (478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现场教学实验的方法,探讨了在我国中学课堂教学中,运用TARGET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的掌握目标定向,激发学习动机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被试是来自同一所中学的初中二年级两个班的学生(实验班36人,控制班34人)。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实施强调掌握目标的教学干预策略,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动机模式,促使学生更多地采取掌握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心理健康与教育
    高一学生学校适应与教师领导行为关系之初探
    廉串德, 郑日昌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4):  61-64. 
    摘要 ( )   PDF (35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538名学生被试,然后运用“学生在校行为问卷”和“教师领导行为问卷”考察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同他们感知到教师领导行为的关系,并分析了不同领导模式下学生学校适应状况的差异及性别因素的影响。结果发现学生的学校适应与其感知到的教师民主行为是正相关,而与权威和放任行为是负相关;民主型的领导模式明显好于权威和放任型的领导模式,而权威和放任之间的差距不明显,该结果不受学生和教师性别因素的影响。
    儿童分离焦虑的发展变化研究
    罗增让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4):  65-69. 
    摘要 ( )   PDF (62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图画辅助程序和图示评定量表,对四个年龄组80名儿童的分离焦虑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1)随年龄增加,儿童分离焦虑逐渐下降;(2)3—5岁儿童分离焦虑最高;(3)儿童直接分离焦虑高于间接分离焦虑;(4)直接分离与间接分离情景有两个完全不同的因素。
    研究方法与工具
    教师背景变量对教师教学效果影响的多层线性分析
    刘红云, 孟庆茂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4):  70-75. 
    摘要 ( )   PDF (62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教师教学效果评价问卷(学生版)》问卷对高校181名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调查,用多层次分析法对影响教师教学效果的教师背景变量:教师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所教专业、年级、班级大小以及课程类别对教师教学效果影响程度进行分析,目的在于通过用多层分析法更合理分析教师背景变量对教学效果产生的影响,为客观比较教师教学效果之间的差异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多层次分析法得到比传统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更合理更准确的结果;(2)教师背景变量教师中性别、学历、专业以及所教班级的大小对于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效果没有显著影响;(3)教师职称、年龄、所教学生年级、课程类别对教师的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4)所考察的教师水平背景变量对教学效果各个维度教师水平总变异的解释率介于3351%-4278%之间。
    青少年科学创造力测验的编制
    申继亮, 胡卫平, 林崇德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4):  76-81. 
    摘要 ( )   PDF (42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科学创造力的结构模型、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表现及托兰斯的创造性测验,编制了青少年科学创造力测验,并用该测验施测于英国的1087名中学生和中国的1087名中学生,结果表明:(1)《青少年科学创造力测验》具有较高的信度,Cronbachα系数、评分者信度、重测信度均达到心理测验学要求的水平;(2)《青少年科学创造力测验》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
    Kansas婚姻满意感量表的北京和香港常模
    李虹, 陈启芳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4):  82-85. 
    摘要 ( )   PDF (458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Kansas(香港-中文版)婚姻满意感量表的北京和香港常模。其意义在于不但提供这两大城市人群的婚姻满意感测量指标,而且为今后进一步研究中国大城市人群的婚姻质量提供依据。被试取自北京和香港的已婚男女,共1218人。本研究包括两个分研究,研究一(599名北京被试)和研究二(619名香港被试)。研究结果表明,Kansas婚姻满意感量表的信度指标非常满意(北京被试:Cronbachα=93,香港被试:Cronbachα=96),同时具有良好效度。北京被试的婚姻满意感常模分数为:1518,香港被试为:1613。
    理论探讨与进展
    儿童行为抑制性发展的研究综述
    王争艳, 侯静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4):  86-90. 
    摘要 ( )   PDF (55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凯根提出了气质的行为抑制-非抑制性说,激发了学者从儿童的行为抑制性的角度对气质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阐述了当前行为抑制性研究对气质的研究方法的改进、行为抑制性发展的稳定性问题及抑制性与文化差异等的关系。
    计算机自适应性测验(CAT)选题策略的新进展
    张忠华, 谢小庆, 郑日昌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4):  91-96. 
    摘要 ( )   PDF (62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计算机自适应性测验(CAT)中,传统的项目选题策略正面对越来越多的问题,比如:测验的安全,项目的曝光率,项目的平衡应用等等。分层选题策略的新发展-A-STR和BAS-选题策略部分地解决了传统的选题策略所面临的难题。能够有效地控制高区分度项目的曝光率,增加低区分度项目的曝光率,平衡项目的应用,提高测验效率,降低测验成本等等。为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的选题策略提供了一种更加有效的方法,也为我国开展计算机自适应测验提供了一种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