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与教育 ›› 2000, Vol. 16 ›› Issue (4): 38-43,60.

• 论文 • 上一篇    下一篇

大学生职业选择和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

阴国恩, 戴斌荣, 金东贤   

  1.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天津300073
  • 出版日期:2000-10-15 发布日期:2000-10-15
  • 作者简介:阴国恩(1949- ),男,天津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
  • 基金资助:
    天津市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资助项目成果之一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Occupations and Occupational Values Through Questionaire Method

  • Online:2000-10-15 Published:2000-10-15

摘要: 本研究通过对天津地区七所高校663名在校大学生的理想职业和“现实职业”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的理想职业与“现实职业”之间有着很大的不同,但他们在选择理想职业和“现实职业”时所用的标准却有很高的一致性.(2)“高级职员”既是大学生理想中的首选职业,又是现实中的首选职业.(3)“收入”、“充分发挥能力”、“职业中的自主程度”成为大学生择业时的主要标准.(4)大学生的理想职业和“现实职业”与其所在的学校、所学的专业科类、性别、是否临近毕业等因素都有一定的关系.

关键词: 大学生, 理想职业, 现实职业, 择业标准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how college students view their ideal occupations and realistic occupations.This was done in 7 universities in Tianjin and 663 college students were involved.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1) There was striking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ubjects' ideal occupations and realistic occupations.But the criterion of choosing the two kinds of occupations was almost the same.(2) To be a supervisor was the first choice of ideal occupations and realistic occupations.(3) Earning、fully tapping of one's potentiality and the extent of autonomy came to be the main consideration of choosing occupations.(4) College students' choice of ideal occupations and realistic occupations were related to type of universities、majors、grade and gender.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ideal occupational, realistic occupation, criterion of occupation-choosing

中图分类号: 

  • B844.3
[1] 凌文辁,方俐洛,白利刚: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心理学报,1999,3.
[2] 田崎仁著,升学求职心理测验,倪雄健译,北京日报出版社,1989:31-33.
[3] 黄希庭、张进辅、李红等著,《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13-18.
[4] 彭凯平,陈仲庚:北京大学学生价值观倾向的初步定量研究,心理学报,1989,2.  
[5] 许燕:北京大学生价值观研究及教育建议,教育研究,1999,5.
[6] 马克思,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7] 黄德平:当代大学生择业就业观的调查与思考,广西大学学报,1998,5.
[1] 郭嘉程, 董柔纯, 许放, 徐旋, 牛更枫, 周宗奎. 社会临场感与大学生网络过激行为的关系:双自我意识的并行中介及性别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2): 176-186.
[2] 樊香麟, 崔英锦. 客体化身体意识与女大学生限制性饮食行为的关系:外貌负面评价恐惧和社会文化压力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1): 122-131.
[3] 张慧如, 张伟达, 傅王倩, 邓敏, 彭苏浩, 李玉. 孤独感对创造性倾向的影响:无聊倾向和焦虑情绪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1): 132-141.
[4] 何安明, 张钰睿, 惠秋平. 大学生感恩与社会幸福感的关系:手机冷落行为的中介作用和负性生活事件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4): 505-512.
[5] 杜秀芳, 武玉玺, 徐政, 袁晓倩, 陈功香. 金钱启动与道德认同对大学生道德伪善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3): 342-349.
[6] 喻昊雪, 李卉, 王福兴. 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与学业倦怠的关系:应对方式与无聊倾向的链式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3): 391-401.
[7] 曾子豪, 彭丽仪, 詹林, 刘双金, 欧阳晓优, 丁道群, 黎志华, 胡义秋, 方晓义. 儿童期受虐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和基因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2): 276-285.
[8] 曹瑞琳, 梅松丽, 梁磊磊, 李传恩, 张莹. 感恩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关系:核心自我评价和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2): 286-294.
[9] 陈子循, 李金文, 王雨萌, 刘霞. 累积环境风险与大学生自伤的关系:情绪调节策略的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1): 109-120.
[10] 郑爽, 刘红瑞, 李静, 席雨, 姚梅林. 主动性人格与大学生创业准备行为的关系:创业意向的中介效应与创业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6): 813-821.
[11] 王浩, 俞国良. 大学生依恋焦虑与抑郁的关系:恋爱中关系攻击和关系质量的序列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6): 879-885.
[12] 朱黎君, 杨强, 叶宝娟, 陈智楠, 张丽. 自然联结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6): 886-893.
[13] 张宝生, 李鑫, 李新野, 张庆普. 主观规范对大学生志愿者志愿工作投入的影响机制研究——一个链式双重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5): 658-666.
[14] 李松, 陈旭, 冉光明, 张琪. 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社交焦虑:反刍思维和自我建构的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5): 720-728.
[15] 蔺姝玮, 孙炳海, 黄嘉昕, 肖威龙, 李伟健. 共情对广义互惠的影响:自我-他人重叠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4): 475-484.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