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0年 第1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0-10-15
    论文
    6-12岁儿童脑电α波的发展特点
    沃建中, 曹河圻, 潘昱, 林崇德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0, (4):  1-7. 
    摘要 ( )   PDF (50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以228名6~12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脑电波超慢涨落分析技术(简称ET),对其12导联脑电波(EEG)进行了记录和分析,重点探讨了α波(8~13Hz)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①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同频率的α波成分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点.②α波不同成分的比率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③儿童α波的优势成分随年龄变化而改变.④不同年龄被试α波的平均频率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6~12岁儿童α波的平均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但男女之间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中学生压力生活事件、人格特点对压力应对的影响
    李文道, 钮丽丽, 邹泓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0, (4):  8-13. 
    摘要 ( )   PDF (61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对329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试图探讨压力生活事件,人格特点和压力应对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中学生的压力生活事件主要来自于学习、父母、老师和同伴、环境、自我发展和时间6个方面,其中学习压力是中学生的主要压力;(2)中学生的人格可以用五因素来描述,即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开放性和情绪性;(3)中学生的应对压力方式主要有主动型应对和回避型应对;(4)人格五因素中的谨慎性、开放性和宜人性对主动型应对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年级变量和人格五因素中的外向性和开放性对回避型应对既有直接影响,又通过影响压力强度对回避型应对起间接作用.
    幼儿社会性品质的结构维度及其对社会性行为的影响
    庞丽娟, 姜勇, 叶子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0, (4):  14-19. 
    摘要 ( )   PDF (657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对22个小、中、大班共734名幼儿的社会性品质结构及其对社会性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因子分析表明,幼儿的社会性品质主要由同情心、自制力、责任心、自信心、克服困难的勇气与意志力等维度构成;主成分分析进一步表明同情心、自制力是幼儿社会性品质中最核心的成分.同情心、自制力是影响幼儿社会性行为(包括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的最主要的社会性品质.
    小学儿童亲社会价值取向发展的实验研究
    李丹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0, (4):  20-24,37. 
    摘要 ( )   PDF (11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小学二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学生共337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学二、四、六年级儿童的亲社会价值取向在某些情境中存在差异.男女儿童的价值取向存在显著差异,女性比男性更加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更愿意对受难者给予直接的关怀和帮助.不同价值取向的儿童在教师评价中表现出显著的亲社会行为差异.
    运用关键字母法记忆英文词汇的实验研究
    李庆安, 林崇德, 李洪玉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0, (4):  25-30. 
    摘要 ( )   PDF (25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以英文单词为实验材料,采用实验室实验法,进一步探讨了关键字母法在英文单词记忆中对汉英线索提取的作用.结果表明:在单词的汉英线索提取中,关键字母法对于整个单词的提取有一定作用,对于单词关键字母部分的提取有极大的作用.文章最后讨论了这些结果以及关键字母法的汉英线索提取机制等问题.
    初二学生目标取向、自我效能及学习成绩与学业求助的关系
    李晓东, 张柄松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0, (4):  31-37. 
    摘要 ( )   PDF (757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以152名初中二年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研究了目标取向、自我效能及学习成绩与学业求助的关系.结果表明:(1)自我取向的确可以区分出趋向型自我取向和逃避型自我取向,它们对学业求助的影响模式是不同的,逃避型自我取向对学业求助有更大的负面作用.(2)社会目标与学业求助有显著关系,支持本研究的假设.(3)自我效能低及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更不愿求助,支持脆弱假说.
    大学生职业选择和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
    阴国恩, 戴斌荣, 金东贤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0, (4):  38-43,60. 
    摘要 ( )   PDF (64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通过对天津地区七所高校663名在校大学生的理想职业和“现实职业”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的理想职业与“现实职业”之间有着很大的不同,但他们在选择理想职业和“现实职业”时所用的标准却有很高的一致性.(2)“高级职员”既是大学生理想中的首选职业,又是现实中的首选职业.(3)“收入”、“充分发挥能力”、“职业中的自主程度”成为大学生择业时的主要标准.(4)大学生的理想职业和“现实职业”与其所在的学校、所学的专业科类、性别、是否临近毕业等因素都有一定的关系.
    大学生特质焦虑:结构及其特点
    肖凌燕, 邹泓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0, (4):  44-50. 
    摘要 ( )   PDF (638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采用自编大学生特质焦虑问卷和斯皮尔伯格特质焦虑问卷测查了497名1至4年级大学生的特质焦虑.结果表明:①自编特质焦虑问卷可以提取五个因子,分别命名为学习焦虑,就业焦虑,人际焦虑,健康焦虑和惧怕否定评价焦虑;②自编问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其克伦巴赫a系数、各维度与总分的相关以及与Spielberger焦虑问卷的相关均达到了心理测量学所认可的标准;③在学习焦虑上,有显著的年级差异,年级越高焦虑水平越低;在就业焦虑上,有显著的城乡差异和性别差异,农村学生的焦虑水平高于城市学生,女生高于男生.
    中学生对同伴群体和家庭影响力的判断
    廖红, 陈会昌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0, (4):  51-55. 
    摘要 ( )   PDF (55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采用情境故事判断、社会关系网络问卷和访谈法对495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32名中学生进行了群体访谈,结果表明:1.在“告发同伴错误行为”、同伴中流行的“暗语”、穿同伴中流行服装和听同伴中流行的音乐四个情境中,从初一到高二的青少年学生存在着从接受父母影响向接受同伴群体影响的转变趋势.各情境中,从初二到高一年级是从接受父母影响向接受同伴影响的一个敏感的转变时期.2.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学生对如何处理社会关系的判断表现出一种水平的演进,起先是在服从权威的水平上,然后逐渐向回避不良后果水平转变,第三种水平表现为工具性地处理社会关系,最后达到协调社会关系的水平.3.同伴交往较多的青少年,大多表现出外倾、人缘好、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等积极的个性特征,表明同伴交往与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发展有重要的相互影响作用.
    幼儿观看电视时间、节目类型及父母监督情况的初步调查研究
    郭秀艳, 薛庆国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0, (4):  56-60. 
    摘要 ( )   PDF (490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调查了幼儿电视观看的现状以及父母对他们看电视的监督情况、结果发现,幼儿的电视观看时间普遍很长,他们所观看的节目类型受年龄和性别的影响;幼儿的言语发展与电视观看之间关系密切;父母对幼儿的电视观看时间和节目类型基本上不限制,他们鼓励幼儿看电视,而且通常是看些成人节目,因此可知对家长的监督工作提供指导是很必要和迫切的.针对上述调查结果,研究者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各位家长及有关人员能够重视这个被疏忽的重要问题——电视监督(家长监督).
    高师学生教学态度研究
    袁立新, 王小棉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0, (4):  61-64. 
    摘要 ( )   PDF (45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503名高师学生的教学态度进行问卷施测,结果显示:当前高师学生的教学态度是较积极、进步的,倾向人文取向的;性别、学科以及中学教学经验对高师学生教学态度有显著的影响,但当前的高师教育并未能有效促进学生养成积极的教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