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97年 第1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7-01-15
    3—5岁儿童对中外通俗故事情节的理解——自我认知及他人认知的研究
    林仲贤, 张增慧, 张家英, 陈美珍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  1-5. 
    摘要 ( )   PDF (243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探讨了北京地区3—5岁学龄前儿童对中外通俗故事情节的自我认知能力及对他人认知能力的发展比较。每个年龄组儿童为44人,男女各半,共计132人。实验材料为两套图画故事集,其中一套名为《白雪公主》(外国故事),另一套为《孙悟空》(中国故事)。实验是通过看图讲故事提问方式以探讨不同年龄的学前儿童对故事情节的自我认知及他人认知的能力。结果表明:3—5岁儿童对白雪公主故事情节及孙悟空故事情节的理解,回答问题的正确率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4岁与5岁儿童已能很好地理解这两个通俗故事的情节及正确回答有关问题。但3岁儿童存在一定困难,对自我认知水平及对他人认知水平都较低;在各个不同年龄组中,对他人认知及自我认知的问题回答的成绩,两者没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对他人认知及自我认知是处于同步发展的水平;男女性别的结果比较只在3岁儿童中存在一定差异,4岁及5岁儿童中不存在差异。
    学前儿童FOK判断及其产生机制的实验研究
    韩凯, 郝学芹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  6-10. 
    摘要 ( )   PDF (252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FOK(Feeling—of—knowing)是元记忆监测性判断的一种重要形式,当前探讨的热点问题是FOK在记忆信息加工中的作用以及其背后的产生机制问题。关于其产生机制问题,目前已提出两种假说:即靶项目提取可能性假说和线索熟悉性假说。本实验的目的是揭露影响FOK判断的因素及FOK的产生机制。实验的另一个目的是探讨学前(大班)儿童被试是否有FOK判断的能力。实验被试是24名幼儿园大班的儿童,并使用了中文字词做学习材料,要求被试完成词对学习、FOK判断、迫选再认等一系列任务。实验结果表明:学前大班儿童有进行FOK判断的能力;本实验中影响FOK判断的因素主要是词对间有无意义联系,倾向于靶项目提取可能性假说。
    2.5—6岁儿童解决五项系列问题的研究
    李红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  11-15,20. 
    摘要 ( )   PDF (248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五项系列问题设计了5种情境研究2.5—6岁儿童的传递性关系推理,发现:(1)在未经训练的情况下,4岁组以下不具备这种能力,4—5岁幼儿的传递性关系推理能力开始萌芽,5—6岁是该能力的发展加速期,6岁组幼儿基本上具备了这种能力;在接受训练之后,2.5—3.5岁幼儿基本不具备这种能力,4岁组幼儿大致处于临界水平,5岁组以上已经基本具备。(2)比较句式理解失误和前提记忆不足均是幼儿推理失败的重要心理因素。(3)前提表达方式影响幼儿的推理成败。(4)与用三项系列问题作材料的研究相比,用五项系列问题作刺激所引起的推理能力表现得晚得多。
    电视动画片节目类型对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
    唐克西, 姜涛, 彭聃龄, 杨淑芬, 徐向东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  16-20. 
    摘要 ( )   PDF (2458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一项纵向设计的教育实验当中,考察了电视动画片和电视自制片两类不同的电视节目对小学生品德的影响。结果表明:1)电视动画片的收视效果明显好于电视自制片,电视动画片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品德影响效果较大,而电视自制片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品德影响较大;(2)两类电视节目对不同品德维度的影响效果不同,对态度的影响较大,而对认知的影响较少;(3)两类电视节目对不同品德内容的影响效果不同,对“勤奋、谦虚和节俭”的影响较大,而对“诚实”的影响较小。对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应采用不同的品德教育形式和手段。
    高中生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人格特质的比较研究
    何蔚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  21-25. 
    摘要 ( )   PDF (251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运用Y—G人格测验量表对高中生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人格特质和人格类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具有许多共同的人格特质,如乐观、自信、开朗活泼,干事效率高,喜好人际交往,具有社会指导性等优点,但也明显存在主观性强、合作性差的弱点。二者人格特质的差异是,独生子女在神经质上优于非独生子女,而合作精神却比非独生子女差;在人格类型上,独生子女B和B'型人格少于非独生子女,问题行为者较少。
    8—15岁儿童冲突解决策略的发展
    周燕, 翁亚君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  26-29. 
    摘要 ( )   PDF (241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采用了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北京地区某小学二年级和五年级、初中二年级的学生(n=180)进行了有关冲突解决策略使用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冲突解决策略的运用上有明显的年龄效应,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越来越多地使用冲突解决策略。在使用冲突解决策略方面还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女孩比男孩更多使用冲突解决策略。研究还发现儿童的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没有明显差异。
    中美两国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的比较研究
    邹泓, 吴放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  30-33,39. 
    摘要 ( )   PDF (245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目的是比较中国和美国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在评价中美儿童对教师的依恋行为中出现的差别,并分析可能会造成这些差别的有关因素。被试包括76名中国儿童和45名美国儿童。两国被试的平均年龄均为58个月。测量儿童依恋行为的工具是沃特斯一迪因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用中国和美国两种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分别计算出两组师生依恋安全性分数。结果显示,中美两国被试各自的两组师生依恋安全性分数都具有较高的相关(中国被试r=0.96,P<0.001;美国被试r=0.85,P<0.01)。但总体来看,用中国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计算的依恋安全性分数比用美国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计算的得分要高。因此,在用中国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来评价中美儿童对教师的依恋行为时,有把被试评价为安全性较高的倾向。
    多重智力理论及其对学校教育的价值
    冯建华, 罗晓路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  34-39. 
    摘要 ( )   PDF (2580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多重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关于智力性质和结构的新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个体具有多种彼此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智力,它由语言、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节奏、人际交往和自我认识等七种智力成分组成,这些基本智力间的不同组合,反映了个体间的智力差异。这个理论目前还有诸多争论,但因此掀起了一场教育思想的新革命,对我国学校教育中的智力观、教学观、考试观和学生观都有所启迪,为教育者充分认识和发挥学生的潜能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1—10岁儿童父母的教育观念
    陈会昌, 王莉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  40-43,64. 
    摘要 ( )   PDF (245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问卷法对200名1—10岁儿童的父母进行调查,探讨其家庭教育观念的一般特点。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儿童的家长均把家长教育子女的责任心以及学校对孩子个性与创造性的培养看作是最重要的因素;他们认为遗传和环境都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在不同方面,发展的决定因素不同;在对儿童的培养方向上存在性别差异。本文还讨论了父母对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认识问题。
    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环境及其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俞国良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  44-48. 
    摘要 ( )   PDF (2567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年龄为10—15岁一般儿童和学习不良儿童实施问卷测量和访谈研究等方法的结果表明,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环境和一般儿童有一定差异,家庭环境与学习不良儿童的社会交往、自我概念和行为问题有一定联系,这说明家庭环境会影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家庭环境是造成学习不良儿童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习不良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
    雷雳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  49-53. 
    摘要 ( )   PDF (252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运用问卷测量方法对普通学校的272名11—15岁的少年学生分组进行学习不良与非学习不良的比较,考察了学习不良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结果表明:学习不良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非学习不良学生,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和敌对性等方面,并且强迫、抑郁、敌对严重度中等以上者所占的比例也明显偏高。同时,女生的问题比男生突出;13岁、14岁前后的问题也比较突出。本研究讨论了学习不良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对我们认识学习不良的实质及其矫治的启示。
    弱智儿童不良行为的特征分析
    韦小满, 马廷慧, 于文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  54-59. 
    摘要 ( )   PDF (43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用儿童适应行为量表对245名弱智学生进行测试并与851名同龄普通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弱智学生在不良行为项目上的得分明显高于普通学生。弱智学生中出现率较高的不良行为依次为攻击行为、情绪不稳定、退缩、反社会行为、对抗行为、不良说话习惯和不良口腔习惯,出现率较低的不良行为分别为不可信赖行为、刻板与自伤行为。多项不良行为与年龄有显著相关。而各种不良行为基本上无性别差异。
    智力研究的热点问题透视——兼评《当代智力心理学丛书》
    毛亚庆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  60-64. 
    摘要 ( )   PDF (260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自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以来,心理学就开始步入了人类的生活,关注人类的生活,研究人类的生活,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