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 Vol.30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3~6年级儿童整数数量表征与分数数量表征的关系
    张丽, 卢彩芳, 杨新荣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 (1): 1-8.  
    摘要2224)      PDF(pc) (1149KB)(1112)    收藏
    研究主要探讨了整数数量表征和分数数量表征的关系以及年级对两者关系的影响。实验对155名三至六年级儿童进行0~1分数数字线估计任务和0~1000整数数字线估计任务的测量。结果发现:(1)对于整数数字线估计,所有年级儿童均主要采取了线性表征;(2)对于分数数字线估计,五六年级儿童主要采取了线性表征,三四年级儿童没有明显的线性表征或对数表征的倾向;(3)整数数量表征和分数数量表征呈显著正相关,不过年级对两者的关系产生了影响,表现在只有五六年级儿童的整数数字线估计对分数数字线估计有显著预测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
    2. 儿童2岁活跃性、自我控制与5年后学校适应——父母养育方式的调节作用
    孙铃, 梁宗保, 陈会昌, 陈欣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 (1): 9-15,23.  
    摘要2247)      PDF(pc) (904KB)(1610)    收藏
    通过5年的追踪,考察儿童早期气质特征对后期社会适应的影响。选取200名2岁儿童,采用实验室观察法评价其气质上的活跃性和自我控制;在其7岁时追踪到125名儿童,请父母报告养育方式、班主任老师评价其社会能力和学业表现。结果表明:(1)儿童2岁时的活跃性对5年后学校适应的预测总体是消极的,并且受父母养育方式调节;父母的高限制和低压制能够抵消活跃性对学习问题和任务定向的消极影响;(2)儿童2岁时的自我控制对于5年后的所有积极学校适应指标(学业成绩、低学习问题、果敢社交、挫折耐受、任务定向)有直接预测作用。这一结果揭示了气质上的活跃性与自我控制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不同作用,父母应根据孩子的气质特点实行差别化教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青少年儿童不爱社交、同伴排斥和同伴侵害的交叉滞后分析
    苑春永, 邵爱惠, 梁丽婵, 边玉芳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 (1): 16-23.  
    摘要2475)      PDF(pc) (1001KB)(1364)    收藏
    本研究采用班级戏剧和同伴提名对初中一年级766名学生进行了3年的追踪研究,采用交叉滞后设计,考察同伴排斥、同伴侵害和不爱社交之间的相互预测关系。结果表明:(1)不爱社交、同伴排斥和同伴侵害都表现出较高程度的稳定性;(2)早期同伴排斥可以预测随后的同伴侵害,早期同伴侵害也可以预测随后的同伴排斥,但这两种作用模式都受到性别的调节;(3)从总体上来说,早期同伴侵害影响个体随后的不爱社交倾向,但这种关系模式受到性别的调节。对女生来说,初一的同伴侵害影响初二的不爱社交;对男生来说,早期同伴侵害对随后的不爱社交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同伴侵害不仅对同伴排斥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可能导致女生对社会交往变得越来越冷漠,对人际关系产生长期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6)
    4. DRM范式中错误记忆的年龄差异及其机制
    黄一帆, 王大华, 肖红蕊, 姜薇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 (1): 24-30.  
    摘要2337)      PDF(pc) (789KB)(927)    收藏
    研究旨在考察老年人错误记忆现象及内在原因,并检验模糊痕迹理论对错误记忆年老化机制的解释。以经典DRM范式为研究起点,对三组被试(年轻人35名、低龄老人28名、高龄老人34名)的记忆成绩进行比较,利用联合再认范式及多项式树型建模的统计手段,分别从现象学和认知加工机制的角度检验错误记忆的年龄差异是否符合模糊痕迹理论的预期。结果发现:(1)正确记忆与错误记忆均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而这两种记忆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年人中呈现出不同的增龄效应模式:正确记忆随年龄的增长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而错误记忆水平呈现倒U型发展趋势,即低龄老年组的虚报率显著高于年轻组和高龄老年组;(2)虚报率的年龄差异主要集中在未学习过但与学习词列有强语义相关的刺激(类型记为R)反应上。对R型刺激的反应模式进行分析发现,低龄老年人相比年轻人成功提取字面痕迹的概率存在显著下降,而提取要点痕迹的概率保持相对稳定;高龄老年人成功提取要点痕迹的概率相比低龄老年人显著下降。本研究的结果支持了模糊痕迹理论对个体记忆一般年老化特点的预期及解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0)
    5. 流动儿童认同整合与歧视知觉的关系: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作用
    倪士光, 李虹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 (1): 31-38.  
    摘要2104)      PDF(pc) (967KB)(1118)    收藏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来自北京市、山东省的1307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探讨流动儿童感受到的歧视对其认同整合的影响,以及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歧视,认同整合水平良好;(2)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会对其认同整合产生消极影响,歧视知觉越高,认同整合水平越低;歧视知觉也通过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对流动儿童的认同整合产生显著的影响;(3)社会支持不仅在歧视知觉对认同整合的关系中起到了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社会支持还又在应对方式和认同整合之中起到了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自读、伴读和指读对2~3岁幼儿图画书阅读中文字注视的影响
    刘妮娜, 王静, 韩映虹, 徐振平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 (1): 39-45.  
    摘要2410)      PDF(pc) (1195KB)(1291)    收藏
    幼儿对文字的关注是内化文字形式和功能(文字意识)的基本途径,如何有效提高年幼儿童对文字的关注是一个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课题。本研究以54名2~3岁幼儿为研究对象,记录和分析幼儿在自读、伴读和指读三种方式下阅读图画书的眼动行为。结果发现:1)自读和伴读方式下,2~3岁幼儿对文字和图画的关注具有相同的眼动模式,并且对文字的关注程度均较低;2)指读可显著提高幼儿对文字的关注频率,同时对文字注视时间、次数以及关注速度均表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3)对图画的整体分析显示,指读与伴读/自读方式之间的眼动模式差异不显著;而进一步对图画的局部分析表明:指读不影响幼儿图画关注的全面性和有效性。综上所述,指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年幼儿童对文字的关注,同时动态手势也不抢占儿童阅读图画的注意资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3)
    7. 小学儿童英语正字法技能的发展及其在单词阅读中的作用
    程瑶, 杨振, 黄秀梅, 陶沙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 (1): 46-54.  
    摘要2209)      PDF(pc) (969KB)(1125)    收藏
    为系统探讨正字法技能不同成分的发展特点及其在英语单词阅读中的作用,对小学一、三、五年级共110名儿童施测英语正字法规则意识、正字法模式建构技能、正字法编码技能、单词阅读以及一般认知能力和英语语音意识测验。结果表明:(1)汉语儿童的英语正字法技能各成分随年级显著增长,各成分间及其与一般认知技能、语音意识的关系存在年级差异;(2)控制年龄、一般认知能力和语音意识后,正字法技能在三、五年级仍对单词阅读有显著的独立解释作用,且其独立贡献率高于语音意识;(3)进一步控制其他正字法技能成分后,正字法规则意识以正字法模式建构技能为完全中介间接地作用于单词阅读,正字法模式建构技能在三、五年级都仍对单词阅读有显著的独立解释作用,正字法编码技能在五年级中能显著地独立解释单词阅读的部分变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参照性交流双方学习过程与选择性注意的比较
    张恒超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 (1): 55-60,74.  
    摘要1798)      PDF(pc) (836KB)(771)    收藏
    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参照性交流范式,设计虚拟学习材料并创设功能预测和维度选择任务,探查比较参照性交流双方学习过程与选择性注意特点。结果发现:与低分组比较,高分组从学习阶段2开始得分显著更高;且维度选择整体结果显著优于低分组,这主要表现在对无关维度的抑制水平显著更高。结果表明:参照性交流双方的学习过程表现出不平衡性;参照性交流双方的选择性注意整体水平表现出不平衡性,具体表现于选择性注意的集中性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8)
    9. 创伤暴露程度对中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复原力的调节作用
    戴艳, 雷鸣, 周宵, 姚梅, 蒋林洁, 陈希, 刘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 (1): 61-67.  
    摘要2243)      PDF(pc) (704KB)(1200)    收藏
    采用创伤暴露程度调查表、复原力量表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调查了汶川地震1年后的773名中学生,考察了其复原力在创伤暴露程度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地震1年后,中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较低,其中男生的水平低于女生,初一学生的水平相对低于初二、高一和高三学生;创伤暴露程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各维度都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复原力在创伤暴露程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回避性症状与警觉性增高症状的影响上发生负向调节作用,在创伤暴露程度对闯入性症状的影响上不起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汶川地震三年半后中学生的感恩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周宵, 安媛媛, 伍新春, 陈和琼, 龙超敏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 (1): 68-74.  
    摘要2502)      PDF(pc) (752KB)(1108)    收藏
    采用感恩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对汶川地震三年半后的37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其感恩与社会支持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并检验社会支持在感恩与创伤后成长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灾后中学生的创伤后成长水平较高,其中自我觉知的改变与人际体验的改变水平高于生命价值观的改变水平,女生人际体验的改变水平高于男生,初一学生的创伤后成长水平相对低于高年级学生;(2)感恩和社会支持可显著地正向预测创伤后成长;(3)社会支持在感恩与创伤后成长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这表明,汶川地震三年半后中学生的感恩可以直接正向预测创伤后成长,也可通过社会支持正向影响创伤后成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PTSD与PTG的关系:来自教师群体的追踪研究证据
    陈杰灵, 伍新春, 曾盼盼, 周宵, 熊国钰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 (1): 75-81.  
    摘要2527)      PDF(pc) (766KB)(1019)    收藏
    采用追踪研究的方式,在汶川地震后一年和一年半两个时间点,对极重灾区的116名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建立交叉滞后模型,探讨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创伤后成长(PTG)在时间进程中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1)震后一年和一年半的教师,其PTSD水平较低,PTG水平中等,两者具有一定稳定性;(2)在同一个时间点上,PTSD和PTG的相关不显著;(3)震后一年的PTG能显著负向预测震后一年半的PTSD,而震后一年的PTSD不能显著预测震后一年半的PTG。成长对于长期的创伤后负性应激降低有积极作用,可采用积极的视角来进行心理重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中小学教师PTSD和PTG的影响因素研究:灾难前-中-后的视角
    侯志瑾, 周宵, 陈杰灵, 朱莉, 倪竞, 陈淑芳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 (1): 82-89.  
    摘要2161)      PDF(pc) (846KB)(886)    收藏
    采用事件影响量表、创伤后成长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应对方式问卷等对汶川地震1年后极重灾区的106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考察前灾难因子、灾难当下因子和后灾难因子等对教师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创伤后成长(PTG)的影响。结果发现:(1)灾后中小学教师的PTSD处于中低水平、PTG处于中上水平,其中女教师的PTSD和PTG水平高于男教师,班主任教师PTSD水平高于非班主任教师,有过被困经历的教师PTSD水平高于没有被困经历的教师,有亲朋或学生受伤的教师其PTSD和PTG水平均高于无亲朋或学生受伤的教师;(2)社会支持对PTSD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社会支持中的信息支持可以促进PTG,而情感支持和实质性支持对PTG没有显著的影响;(3)逃避的应对方式能显著地正向预测PTSD,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能显著正向地预测PTG,而寻求帮助的应对方式对PTSD和PTG都不具有显著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儿童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对上网行为和上网情感的影响:一项追踪研究
    刘儒德, 沈彩霞, 徐乐, 高钦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 (1): 90-95,104.  
    摘要2273)      PDF(pc) (900KB)(1062)    收藏
    在自我决定理论的框架下,对467名3~5年级小学生进行为期12个月的追踪调查,以探讨儿童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对其上网行为和上网情感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1)3~5年级儿童的上网时间、上网积极情感和上网消极情感在一年间存在着显著减少的发展趋势;(2)基本心理需要满足能够预测上网积极情感的增加和上网消极情感的减少,对上网时间发展的预测不显著;(3)自主、胜任和关系这三个维度对儿童上网情感的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感觉寻求对工读生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影响机制
    叶宝娟, 刘建平, 杨强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 (1): 96-104.  
    摘要2080)      PDF(pc) (1103KB)(953)    收藏
    采用感觉寻求量表、压力性生活事件量表、非适应性问卷和病理性网络使用量表对519名工读生进行调查,考察了工读生病理性网络使用的情况以及感觉寻求对工读生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工读生病理性网络使用的比例为51.1%,工读生病理性网络使用的问题很严重;(2)感觉寻求对工读生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影响是有中介的调节效应,具体而言,感觉寻求会增加工读生病理性网络使用;压力性生活事件对感觉寻求与工读生病理性网络使用之间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压力性生活事件的调节效应以非适应性认知为中介变量。研究结果对工读生病理性网络使用的预防和干预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0)
    15. 区分两类攻击行为:反应性与主动性攻击
    周广东, 冯丽姝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 (1): 105-111.  
    摘要7358)      PDF(pc) (791KB)(1428)    收藏
    反应性与主动性攻击儿童不仅在攻击的原因及功能上不同,二者在社会认知、情绪唤醒、行为表现、同伴关系及父母教养方式上都有区别。反应性攻击儿童有较多的敌意归因偏差及负性情绪,内部心理问题较多,同伴及亲子关系较差;而主动性攻击儿童对攻击的结果期待更为正向,外部行为问题较多,其朋友多有不良行为,父母多采用溺爱的教养方式。另外,文章还分析了二者的发展轨迹及性别差异,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孤独症个体的谎言理解及其与对自我/他人错误信念理解的关系
    古丽努尔·阿扎提, 苏彦捷, 于文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 (2): 113-120.  
    摘要1969)      PDF(pc) (1153KB)(918)    收藏
    选取言语智力匹配的孤独症个体(19名)、典型发展个体(20名)、智力迟滞个体(19名)为被试,动画呈现以言语和非言语信息为线索的两个谎言情景,考察了孤独症个体谎言理解中的谎言行为判断、真假信息辨别、谎言意图理解及其与自我/他人错误信念理解的关系。结果表明:(1)孤独症个体能够进行谎言行为判断,其困难主要表现在辨别真假信息及对谎言意图的理解上;(2)孤独症个体对他人错误信念理解越好,对真假信息辨别也越准确,而谎言意图理解则与对自我错误信念的理解有关;(3)谎言线索以言语或非言语方式呈现对孤独症谎言理解并无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父亲参与对儿童延迟满足能力的影响:儿童性别的调节作用
    聂晋文, 芦咏莉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 (2): 121-128.  
    摘要2279)      PDF(pc) (825KB)(1111)    收藏
    以92名35~74个月的健康儿童为被试,采用选择等待范式测查儿童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通过父亲参与问卷和母亲参与教养问卷测查儿童父母的参与程度,考察控制母亲参与和儿童年龄的情况下,父亲参与对儿童延迟满足能力的影响以及儿童性别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父亲参与的互动性、可及性、责任性均能显著正向预测儿童的延迟满足能力;(2)儿童性别可以调节父亲参与的互动性及责任性与儿童延迟满足能力的关系。父亲参与的互动性和责任性可以显著预测男童的延迟满足能力,但均不能预测女童的延迟满足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亲子沟通与农村青少年幸福感的关系: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
    郭海英, 朱婉灵, 朱倩, 朱茂玲, 左培颖, 林丹华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 (2): 129-136.  
    摘要2272)      PDF(pc) (898KB)(1017)    收藏
    采用亲子沟通量表、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量表和牛津幸福感问卷对广西四所农村中小学的1164名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1)农村青少年的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幸福感在不同性别、年级和SES上没有显著差异,但亲子沟通存在年级和性别交互作用差异,即五年级和初一女生与父亲的沟通质量显著高于初二女生,对男生而言则此差异不显著;(2)农村青少年的父子沟通、母子沟通与自主、胜任和关系三大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及其幸福感均呈显著正相关;(3)亲子沟通不仅对农村青少年幸福感有直接预测作用,而且还会通过自主、胜任和关系三种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对农村青少年幸福感产生间接作用,其中关系需要满足的中介效应最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受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影响:中介机制及自尊的调节作用
    郝振, 崔丽娟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 (2): 137-144.  
    摘要2162)      PDF(pc) (1085KB)(891)    收藏
    研究以上海市437名流动儿童为被试,通过量表法分析了流动儿童从受歧视知觉到社会融入过程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1)受歧视知觉作为危险性因素对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产生了显著负面影响;(2)群体可渗透性在流动儿童的受歧视知觉和社会融入过程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受歧视知觉既对社会融入产生直接负面影响,也通过群体可渗透性对社会融入产生间接影响;(3)个体自尊水平对群体可渗透性中介作用的发挥起到调节作用,群体可渗透性对流动儿童生活满意度的影响,随个体自尊水平的提升而增加。群体可渗透性对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起着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大学生亲子依恋、分离-个体化与自我同一性状态之间的关系
    王树青, 张光珍, 陈会昌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 (2): 145-152.  
    摘要2008)      PDF(pc) (916KB)(1171)    收藏
    通过对1131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考察了亲子依恋、分离-个体化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良好的亲子依恋可较强地正向预测大学生的积极分离-个体化,同时较强地负向预测消极分离-个体化;(2)亲子依恋除对同一性早闭状态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外,对其他三种同一性状态的影响均以积极分离-个体化和消极分离-个体化为中介实现的。亲子依恋和分离-个体化两方面相结合形成了积极的亲子关系环境,有利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解释法”样例对小学生学习新运算规则的促进
    张奇, 郑伟, 万莹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 (2): 153-159.  
    摘要1616)      PDF(pc) (746KB)(677)    收藏
    为证实“解释法”样例设计的促进作用,实验考察了4年级小学生学习“解释”样例与普通样例、“解释”样例和“解释-标记”与普通样例的迁移效果。结果表明:(1)用“解释”样例学习分数加减运算规则的近迁移成绩明显优于普通样例,但远迁移成绩无显著差异;(2)用“解释-标记”样例学习分数乘除法运算规则的远迁移成绩明显优于“解释”样例和普通样例,但近迁移成绩差异不显著,学习“解释”样例的远迁移效果均明显优于普通样例;(3)学习“解释法”设计的比例运算样例,其远、近迁移成绩均明显优于普通样例的迁移成绩,并受被试先备知识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1)
    22. 教师情绪智力和工作绩效的关系:工作家庭促进和主动行为的中介作用
    侯敏, 江琦, 陈潇, 朱梦音, 闫秀峰, 向岭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 (2): 160-168.  
    摘要2187)      PDF(pc) (1244KB)(1059)    收藏
    采用整群抽样法对63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考察教师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工作家庭促进和主动行为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教师情绪智力、工作促进家庭、家庭促进工作和主动行为与工作绩效呈显著正相关;(2)教师情绪智力对工作绩效具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同时还通过家庭促进工作和主动行为的多重中介作用对工作绩效产生影响;(3)高低情绪智力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机制不同,低情绪智力通过家庭促进工作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教师工作绩效,高情绪智力通过家庭促进工作和主动行为的完全多重中介作用影响教师工作绩效;(4)工作家庭促进中工作促进家庭维度在教师情绪智力影响工作绩效中没有显著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冲动性人格、亲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交互作用分析
    邓林园, 武永新, 孔荣, 方晓义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 (2): 169-176.  
    摘要2190)      PDF(pc) (920KB)(1073)    收藏
    本研究通过对1610名初一至高三学生的问卷调查,考察了冲动性人格、亲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交互影响。经过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1)与非网瘾青少年相比,网瘾倾向青少年的行动冲动性和无计划冲动性显著更高,与父亲和母亲的沟通都更差;(2)行动冲动性、认知冲动性和无计划冲动性均与青少年网络成瘾成显著正相关,而父子沟通和母子沟通均与青少年网络成瘾成显著负相关;(3)行动冲动性和无计划冲动性可正向预测青少年网络成瘾,但认知冲动性的预测作用不显著;母子沟通可负向预测青少年网络成瘾,但父子沟通的预测作用不显著;(4)行动冲动性和母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存在交互影响,具体而言,对于低行动冲动性青少年而言,母子沟通对其网络成瘾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效应;但对于高行动冲动性青少年而言,母子沟通对其网络成瘾具有正向但不显著的预测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51)
    24. 青少年网络受欺负与抑郁:压力感与网络社会支持的作用
    胡阳, 范翠英, 张凤娟, 谢笑春, 郝恩河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 (2): 177-184.  
    摘要2161)      PDF(pc) (937KB)(1204)    收藏
    采用网络受欺负量表、压力感量表、网络社会支持问卷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对751名初中生进行调查,考察了青少年网络受欺负与抑郁的关系、压力感在网络受欺负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以及网络社会支持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青少年网络受欺负与抑郁存在显著正相关;(2)压力感在网络受欺负和抑郁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网络社会支持在网络受欺负事件引起的压力感与抑郁间起调节作用,压力感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随网络社会支持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暴力媒体接触程度对攻击行为的影响——规范信念和移情的作用
    段东园, 张学民, 魏柳青, 周义斌, 刘畅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 (2): 185-192.  
    摘要2654)      PDF(pc) (1035KB)(1167)    收藏
    研究引入攻击行为的规范信念和移情两个概念,使用攻击性发展稳定的大学生为被试,探讨暴力媒体对攻击行为的作用机制。采用问卷调查法,使用Anderson等人编写的暴力媒体接触程度问卷、攻击行为规范信念量表(NOBAG)、攻击问卷(AQ)和人际活动指标问卷(IRI)对来自北京、福州和成都三地的680名被试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其暴力媒体接触程度、攻击行为规范信念、攻击行为和移情能力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暴力媒体接触程度、移情、规范信念和攻击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性别的攻击性差异显著,男性更经常使用暴力媒体,具有更高的攻击行为规范信念,且倾向于出现攻击行为;(2)暴力媒体对攻击行为的预测作用显著,且不同媒体形式间存在差异,暴力视频游戏的作用显著强于暴力电视和暴力电影/视频;(3)规范信念可以有效预测攻击行为,在暴力媒体接触程度和攻击行为间、移情和攻击行为间起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4)
    26. 大学生人际自立特质与抑郁的关系:人际应对的中介作用
    张冉冉, 夏凌翔, 陈永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 (2): 193-199.  
    摘要2210)      PDF(pc) (855KB)(879)    收藏
    人际自立与抑郁关系的系列研究显示,人际自立特质可以抵御抑郁。本次研究进一步假设人际自立特质可以通过人际应对的中介作用来抵御作为人际应激反应的抑郁。为了检验这一假设,采用青少年学生人际自立量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和大学生人际关系压力应对方式问卷对重庆、甘肃三所大学362名有效被试进行了调查,相关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结果显示,在控制了性别、年龄、专业后:(1)人际自立的5个特质与积极应对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和抑郁显著负相关;(2)人际独立、人际主动和人际责任能直接负向预测抑郁;(3)消极应对在人际开放和人际责任与抑郁之间起到中介作用。研究结果部分支持了研究假设,提示人际自立特质可以通过人际应对的中介作用来影响抑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小学教师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职业压力的中介作用
    张西超, 胡婧, 宋继东, 张红川, 张巍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 (2): 200-207.  
    摘要2575)      PDF(pc) (875KB)(1208)    收藏
    抽取北京市8所小学495名小学教师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对小学教师心理资本现状进行描述,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小学教师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以及职业压力在二者关系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小学教师心理资本水平普遍较高,男性教师的效能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女性教师,低教龄教师的韧性维度得分显著低于高教龄教师;小学教师的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心理资本与职业压力、职业压力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职业压力在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共情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神经基础
    肖凤秋, 郑志伟, 陈英和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 (2): 208-215.  
    摘要2316)      PDF(pc) (805KB)(1627)    收藏
    亲社会行为是指那些使他人获益的行为,这类行为具有重要的进化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影响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共情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研究。脑岛等脑区的激活与消极情绪体验有关,是情绪共情的神经基础,利于产生亲社会行为动机;颞顶联合区等脑区参与对他人意图的理解,是认知共情的神经基础,利于个体选择有效方式帮助别人。女性在共情时激活额下回等与情绪有关的脑区,而男性在共情时激活颞顶联合区等与认知有关的脑区,这为男女个体在亲社会行为表现上的差异提供了新证据。未来研究应完善与亲社会行为有关的脑区功能的解释,综合多种影响因素,结合病理学研究考察共情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神经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3)
    29. 追踪研究方法在国内心理研究中的应用述评
    唐文清, 方杰, 蒋香梅, 张敏强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 (2): 216-224.  
    摘要2139)      PDF(pc) (1027KB)(1158)    收藏
    以1982~2012年中国期刊网收录的88例追踪研究为对象,从应用现状、设计特征、数据处理三方面分析和评估追踪研究方法在国内心理研究的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结果显示,2005年之前追踪研究方法应用增长缓慢,2005年开始呈显著增长趋势,研究对象以未成年及成年早期群体为主。主要采用固定样本追踪设计,大部分研究测量2-3次、样本量在10~300之间、持续时间在3年内。61例有缺失的研究中,38例用删除法处理缺失;主要运用 HLM、方差分析、t检验和SEM分析追踪数据。相当部分研究存在测量次数少、样本量较小、持续时间短、被试缺失严重及数据处理方法相对陈旧问题。追踪研究方法的应用应注意,根据理论模型和研究有效性要求确定设计类型和设计特征,根据数据特征选择缺失处理方法和追踪数据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8)
    30. 儿童攻击行为的短期追踪干预研究:从社会信息加工的角度
    钟佑洁, 李艳华, 张进辅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 (3): 225-233.  
    摘要2653)      PDF(pc) (1132KB)(1450)    收藏
    以社会信息加工模型(Social Information-Processing Model, 简称SIP)为理论依据设计社会认知干预方案,将被试(包括132名攻击性儿童)分为实验组、安慰剂(阅读)组和控制组进行短期追踪干预研究,在此基础上考察该干预方案对减少儿童的攻击行为以及提高社会信息加工能力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该干预方案对提高攻击性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能力有明显的即时效果和持续效果,具体表现为该方案有效地减少了攻击性儿童的敌意归因偏见和攻击行为的产生,有助于攻击性儿童建立关系目标并正确认知攻击行为的后果;(2)班主任评定三组儿童的攻击行为显著减少,评定结果可能受到期望效应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算术策略运用能力的年龄差异:元认知监测与算术知识的作用
    刘伟方, 华晓腾, 封洪敏, 胡冬梅, 司继伟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 (3): 234-243.  
    摘要1986)      PDF(pc) (960KB)(970)    收藏
    采用选择/无选法,以估算与精确心算为研究任务,考察了元认知监测与算术知识影响个体算术计算策略选择与执行的年龄相关差异。129名不同年龄儿童与成人被试参加实验。结果发现:(1)算术知识对儿童及成人的估算复杂策略有促进作用,并对提升他们心算策略运用的速度和减少错误有作用;(2)元认知监测显著影响儿童的估算策略选择,能够促进使用最佳策略;(3)算术知识在估算及心算策略执行的年龄差异方面起完全中介作用,元认知监测则在估算策略选择的年龄发展中起部分中介作用;(4)算术知识对元认知监测在估算及心算策略执行上的作用起完全中介作用,而对估算的策略选择则不存在中介作用,这表明元认知监测在估算策略选择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坏念头,罪几何?意图信息的强弱变化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
    李小晶, 李红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 (3): 244-251.  
    摘要2373)      PDF(pc) (885KB)(1191)    收藏
    成人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道德判断时,对意图和结果信息的利用存在不稳定的现象。Cushman提出道德判断双加工过程理论,认为当存在重大负性后果时,需要综合考虑意图和结果信息;而当不存在负性后果时,主要关注意图信息。本研究通过句式变化操控意图信息的明显性,分别考察了两组大学生在对道德情景进行判断时意图信息强弱变化所造成的影响,结果发现:(1)对中性行为进行道德判断时,突显负性意图信息后被试会增加道德谴责;(2)对负性行为进行道德判断时,道德谴责程度没有因意图信息明显性的改变而发生显著变化。此研究结果表明,在行为结果为中性时,人们主要利用意图的信息做出道德判断,但此时对负性意图的谴责程度并不稳定,容易受明显性变化的干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6~10岁儿童对损人情境下行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
    李占星, 曹贤才, 庞维国, 牛玉柏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 (3): 252-258.  
    摘要2654)      PDF(pc) (639KB)(997)    收藏
    采用故事情境法探讨6~10岁儿童对损人情境下损人者和旁观者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发展。结果发现:(1)在损人情境下,6岁儿童能理解损人行为是不对的,但直到8岁儿童才能理解旁观行为是不对的;(2)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判断损人者的愉悦程度逐渐降低,情绪归因从结果定向过渡到道德定向;儿童判断旁观者的愉悦程度逐渐降低,情绪归因从无法有效归因过渡到道德定向;(3)儿童对不同行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同时受年龄和性别的影响,6岁男孩判断损人者愉悦程度显著高于女孩,6岁男孩判断旁观者愉悦程度显著低于女孩;8岁和10岁儿童对两类行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未发现显著的性别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6)
    34. 同伴团体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一项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
    侯珂, 邹泓, 刘艳, 金灿灿, 蒋索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 (3): 259-267.  
    摘要2637)      PDF(pc) (928KB)(1333)    收藏
    以675名初中和高中学生为被试,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获得506名青少年在其班级中的网络中心度,并确定他们所属的同伴团体,在此基础上考察同伴团体的行为规范对其问题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控制了班级层次的问题行为水平和其他相关变量后,同伴团体的问题行为水平能够正向预测青少年自身的问题行为;(2)青少年在同伴团体内部的地位能负向预测青少年的问题行为,青少年在班级社交网络中的度数中心度能正向预测其问题行为,而中介中心度能负向预测其问题行为;(3)交互作用分析表明:同伴团体的问题行为水平主要对低中介中心度的青少年产生显著影响;仅在问题行为水平较高的同伴团体中,青少年的度数中心度正向预测其问题行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父母的婚姻满意度对父亲教养投入的影响:父母协同教养的中介作用
    陈玲玲, 伍新春, 刘畅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 (3): 268-276.  
    摘要2754)      PDF(pc) (1096KB)(1216)    收藏
    在全国多个省市选取364对幼儿父母,采用父亲教养投入问卷、婚姻满意度问卷和协同教养问卷分别测查父亲教养投入、父母婚姻满意度及协同教养状况,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父母的婚姻满意度、协同教养和父亲教养投入三者间的溢出、补偿和交叉效应及协同教养在父母婚姻满意度与父亲教养投入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溢出、补偿和交叉效应同时存在于婚姻满意度、协同教养与父亲教养投入三者之间;(2)以协同教养的团结或一致维度为中介变量时,父亲的协同教养行为可完全或部分中介父亲婚姻满意度对父亲教养投入的影响,母亲的婚姻满意度和母亲的协同教养行为对父亲教养投入均没有影响;以协同教养的冲突或贬低维度为中介变量时,父母的婚姻满意度直接对父亲教养投入产生影响,父母的协同教养行为不存在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议程与习惯性反应对学习时间分配的影响:来自眼动的证据
    李伟健, 谢瑞波, 陈海德, 黄杰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 (3): 277-283.  
    摘要2287)      PDF(pc) (640KB)(737)    收藏
    采用眼动记录技术,操作三种词对位置,探讨议程与习惯性反应对学习时间分配的影响。实验一设置无时间限制条件,结果发现,20名大学生被试均优先选择左边的项目,项目的自定步调学习时间不存在词对位置效应。结果表明,被试的习惯性反应影响项目选择,不影响自定步调学习时间。实验二设置有时间限制条件,结果发现,20名大学生被试均优先选择容易项目并分配更多的时间学习容易项目,且容易项目的选择存在词对位置效应。结果表明,议程驱动主导被试的项目选择和自定步调学习时间,但不能完全消除习惯性反应对项目选择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社会观点采择与故事阅读的关系——字词认知的调节作用
    李芳, 罗良, 王文静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 (3): 284-292.  
    摘要2158)      PDF(pc) (998KB)(984)    收藏
    以161名小学四年级(10岁)儿童为对象,探讨社会观点采择与故事阅读理解之间的关系。要求被试完成故事阅读理解测验,社会观点采择测验和字词认知测验。采用分层回归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1)被试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对阅读理解总分、直接理解、直接推论、诠释整合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对检视评价的预测作用不显著;(2)字词认知调节社会观点采择对故事阅读理解成绩的预测作用。社会观点采择对故事阅读理解成绩的影响随着字词认知能力的减弱而增高。对于字词认知能力较低的儿童,社会观点采择在故事阅读理解中发挥更强的预测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赖雪芬, 张卫, 鲍振宙, 王艳辉, 熊庆龙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 (3): 293-302.  
    摘要2697)      PDF(pc) (1160KB)(1638)    收藏
    采用父母心理控制问卷、孤独感问卷、意志控制问卷和抑郁问卷对688名中学生(平均年龄15.62岁,男生314人)进行调查,考察了心理控制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孤独感的中介作用以及意志控制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在控制了年龄和性别之后,父母心理控制能正向预测青少年的抑郁;(2)孤独感在父母心理控制和青少年抑郁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孤独感的中介作用受到意志控制的调节。因此,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抑郁之间既存在中介效应又存在调节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父母控制与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越轨同伴交往的中介效应
    宋静静, 李董平, 谷传华, 赵力燕, 鲍振宙, 王艳辉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 (3): 303-311.  
    摘要3497)      PDF(pc) (1027KB)(1347)    收藏
    以往研究探讨了父母控制与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PIU)的关系,但它们在父母控制的操作定义、独特效应检验、函数形式分析等方面不够完善,且较少对中介机制进行探讨。本研究考察了不同形式的父母控制(行为控制 vs. 心理控制)与青少年PIU的直接联系,以及越轨同伴交往在其中的中介效应。选取703名初中生作为被试,匿名填写人口学问卷、父母控制问卷、越轨同伴交往问卷和青少年PIU量表。回归分析表明:(1)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后,父母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对青少年PIU分别具有线性的抑制效应和促进效应;(2)父母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对越轨同伴交往分别具有线性的抑制和促进效应,进而作用于青少年PIU。因此,父母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与青少年PIU具有密切的联系,且越轨同伴交往在其中具有中介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初中生感知教师自主支持对学业倦怠的影响:基本心理需要、自主动机的中介作用
    罗云, 赵鸣, 王振宏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 (3): 312-321.  
    摘要3135)      PDF(pc) (1181KB)(1439)    收藏
    以自我决定理论为基础,使用修订的学习氛围量表、基本心理需要量表、学业调节问卷和学业倦怠问卷对613名初中生进行施测,探讨了初中生感知的教师自主支持、基本心理需要、自我决定动机和学业倦怠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学生感知的教师自主支持与基本心理需要满足、自主动机呈显著正相关,基本心理需要满足、自主动机与学业倦怠水平呈显著负相关;(2)基本心理需要、自主动机可以单独作为中介变量在学生感知教师自主支持与学业倦怠之间起中介作用,基本心理需要-自主动机也可以形成中介链在学生感知教师自主支持与学业倦怠之间起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