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与教育1992 Vol.8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学前儿童对教师服从性指令理解的中美比较研究
    王坚红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2, 8 (1): 1-8.  
    摘要1880)      PDF(pc) (2876KB)(824)    收藏
    幼儿能否正确地理解、解释和遵守课堂的规则,关系到学前集体教育机构中保育与教育的秩序与效果.幼儿经常面对教师要求服从的指令,其中有许多需要幼儿首先理解并解释之,然后才能作出相应的反应.曾有研究发现,社会性理解能力较强的儿童,更可能表现出较高的交往水平(Selman,1983等);儿童理解他人看法的能力之增强,与其亲社会行为的增长具有显著的相关(Zahn-Waxler等,1979;Barrett等,1977).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
    2. 行为异常儿童的绘人测验结果分析
    黄鹭东, 许积德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2, 8 (1): 2-52,64.  
    摘要1759)      PDF(pc) (1061KB)(829)    收藏
    对象病例组为因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如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差、冲动、捣乱、社会退缩等而前来我院儿童保健门诊就诊及住院的儿童,男29例,女5例,共34例,要求其Achenbach 行为量表分(T分)≥70分,年龄6-11岁(平均7.8±1.3岁).对照组为正常、健康的幼儿园及小学校的儿童,男34例,女7例,共41例,要求其Achenbach行为量表分(T分)<70分(70分为Achenbach 量表的划界分),年龄6-11岁(平均7.8±1.5岁).两组均要求智能在正常范国之内(根据韦克斯勒智商≥70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儿童加减法认知结构的整合性及发展的研究
    李秀荣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2, 8 (1): 9-16.  
    摘要1726)      PDF(pc) (2713KB)(670)    收藏
    关于儿童加减法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国内外学者已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但是,这些研究大都把注意力放在影响问题难度的结构变量、以及儿童的解答过程和策略选择上.而对儿童如何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却并未给予关注.对此,本研究试参考美国心理学家格里诺(Greeno)对乘除法队知结构所作的理性分析,探讨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加减法经验如何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加减法认知结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
    4. 社会认知冲突在五岁儿童左右概念发展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徐彩华, 李辉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2, 8 (1): 17-23.  
    摘要2070)      PDF(pc) (2679KB)(720)    收藏
    左右概念是一种反映事物之间空间关系的具有明显相对性和灵活性的概念.5岁幼儿的思维还处于前运算阶段,带有显著的直观性、绝对性(固定性)和不可逆性,还不能辨别对面人的左右方位,是一种自我中心化思维.对5岁幼儿进行左右概念的教育能促进去自我中心,培养其思维的相对性和可逆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
    5. 弱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特点的初步研究
    骆伯巍, 汤盛钦, 张福娟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2, 8 (1): 24-28,23.  
    摘要1835)      PDF(pc) (2566KB)(770)    收藏
    现代对于弱智定义认识的新发展是,弱智者自童年不仅表现出一般智力的严重低下,而且有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明显不足.社会适应能力指的是,个体为适应社会环境而改变自己行为习惯和态度的能力,是个体满足社会要求和需要的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7)
    6. 阅读测验的编制
    李文玲, 张厚粲, 林宁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2, 8 (1): 29-32,37.  
    摘要1675)      PDF(pc) (2556KB)(986)    收藏
    在现代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信息量急剧的增长推动了对快速阅读的研究,不少国家都开始建立了阅读研究中心,专门研究阅读过程及阅读能力的差异.我国近两年来也开始注意到阅读问题的研究,并且开展了一定的工作.但始终存在一个使大多数研究者头痛的问题,即缺乏一套标准化的阅读测验,没有标准化的阅读测验,就限制了很多工作的开展,也无法深入地探究阅读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1)
    7. 浅析跨文化心理测量
    王雁萍, 艾群威, 周勇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2, 8 (1): 33-37.  
    摘要1726)      PDF(pc) (2189KB)(816)    收藏
    近年来,跨文化研究作为心理研究的一种新趋势,正日益为广大研究者所重视.在我国,跨文化研究起步较晚,至今仍较薄弱.然而,跨文化研究对于我们加强与国外心理学研究者的合作和交流,增进对全人类心理与行为共同本质的理解,提高我国心理学研究水平以及促进我国心理学走向世界,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开展和加强跨文化研究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儿童合作与竞争行为发展研究综述
    方晓义, 王耘, 白学军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2, 8 (1): 38-42.  
    摘要2254)      PDF(pc) (2475KB)(2362)    收藏
    儿童的合作和竞争行为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主要方面,历来就受到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们的重视.近十几年来,儿童合作和竞争行为成为儿童社会化研究方面的热点.一、关于合作和竞争概念及理论所谓合作,即指愿意共同达到目标的行为或态度.当一些个体为了得到其所需而调整自己的行为时,就表现出了合作.竞争则是指希望超过他人而获得承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79)
    9. 儿童侵犯行为发展研究综述
    程学超, 张文新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2, 8 (1): 43-47.  
    摘要1656)      PDF(pc) (2585KB)(1051)    收藏
    儿童侵犯行为的发展,同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一样,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本世纪以来,这一领域在国际上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家们最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之一,尤其是70年代以后,有关这一领域的理论探索和实验研究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国内,关于儿童侵犯行为发展的研究还十分薄弱,甚至刚刚起步.本文在较广泛地参阅了国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集中阐述了当代西方儿童侵犯行为发展研究的概况,以期为我们开展中国文化背景下儿童侵犯行为发展的研究提供某些资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0)
    10. 学前儿童言语障碍的早期诊断及成因
    郑希付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2, 8 (1): 48-49.  
    摘要1815)      PDF(pc) (938KB)(1117)    收藏
    2-6岁是儿童言语能力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时期,2-3岁是儿童言语发展的关键期,3-6岁是儿童言语发展的巩固期,是前一段形成的言语能力的深化和发展.这两阶段儿童言语的发展具备下面几个特征:(1)儿童的言语能够很清楚地为他的家庭之外的人所理解.(2)儿童已经能够认识到言语是人们交往的重要工具.(3)儿童的词汇量范围为100-几千个.(4)句子的结构逐渐地复杂化,成人化,或已接近成人的水平.此外,儿童所表现出的另一个突出的特征是“提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
    11. 弱智儿童色颜匹配、命名及偏好的研究
    张增慧, 林仲贤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2, 8 (1): 50-50,47.  
    摘要1675)      PDF(pc) (2151KB)(714)    收藏
    弱智儿童的心理障碍表现形式很多.最主要的是情绪障碍、反应迟钝和注意不集中等.但其感知觉的心理特点表现怎样?对颜色知觉和颜色爱好的特点如何?对此还没有进行过研究.正常儿童的同色配对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2.5岁阶段表现出“飞跃”迹象.在颜色命名实验中,1.5岁幼儿均不会正确命名任何颜色;3岁儿童命名正确率可达50%.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
    12. 成人思维发展的新观点
    孙武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2, 8 (1): 51-51,49.  
    摘要1747)      PDF(pc) (1553KB)(880)    收藏
    青年期以后,个体的思维是如何发展的?有什么样的规律?这个问题是发展心理学家研究比较少的问题.近年来,美国著名成人心理学家Gisela Labouvie-Vief对此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关于成人思维发展的理论观点.她的思想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5)
    13. 高中阅读能力的发展与培养的研究
    徐必成, 王元元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2, 8 (1): 53-58.  
    摘要1545)      PDF(pc) (2557KB)(842)    收藏
    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结构模型“产品”一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阅读能力究竟应当包括哪些要素?阅读能力与其它因素(诸如与其它学科的学习、与非智力因素等)又有怎样的关系?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在高中不同年级阶段存在着哪些差异等等.为了探讨以上这些问题,为了解学生阅读能力发展与形成的轨迹,我们在1988至1990两个学年度中,连续集中研究了高中语文阅读能力培养问题,进行了课堂教改实验,为了给探讨同一课题的同行们提供一些参考或实验依据,我们于1990年6月份专门对阅读理解能力进行了统一测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2)
    14. 不同启发方式影响儿童理解、运用指示代词的研究
    马杰颖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2, 8 (1): 59-64.  
    摘要1681)      PDF(pc) (2624KB)(694)    收藏
    指示代词“这”、“那”、“这边”、“那边”等的指称对象具有相对不固定性,对它们的理解、运用要随语言环境的变化而转变.儿童对指示代词的理解、运用常出现指称对象固定化的错误,常以自己为参照而未能从说话者角度来理解和运用指示代词.这是前运算阶段儿童对事物认识受自我中心制约,思维不可逆的特点所致.正确理解和运用指示代词的关键是要学会根据情境来调整参照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
    15. 学前儿童空间认识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
    侯岩, 叶平枝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2, 8 (2): 1-7.  
    摘要2210)      PDF(pc) (2699KB)(1430)    收藏
    空间认知能力和人的其它心理过程一样,是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它是一个广泛系统,既包括大小、形状和方位等概念,也包括空间区分和对空间关系的理解等.空间认知就是所有这些空间概念在人脑中的反映.幼儿的空间认知发展是调动相应感官并借助于生活经验对上述各空间概念的认识过程.一些研究表明,幼儿的各种认知能力在学前期已发展到一定水平,并尚存一定的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7)
    16. 幼儿被忽视社交地位的矫正研究
    庞丽娟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2, 8 (2): 8-13.  
    摘要1869)      PDF(pc) (2648KB)(742)    收藏
    大量研究表明,早期同伴交往对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别是儿童社会化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对儿童的个性、品德的形成、情绪情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心理健康以及智力的发展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早期同伴交往不良,不仅影响儿童当时的心理发展,而且还与其以后各年龄阶段出现的许多行为问题、社会问题(如青少年犯罪、厌学、逃学、攻击性行为等)、精神疾病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7)
    17. 成就动机的测量与分析
    叶仁敏, Kunt A. Hagtvet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2, 8 (2): 14-16.  
    摘要4291)      PDF(pc) (1986KB)(3624)    收藏
    成就动机是一个比较稳定的个性特征,是一种习得的、与特定情景有关的正向或负向的期望.成就动机的强弱能使人面临的学习任务或工作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从而对其潜在的能力与知识经验的发挥、应用产生不同的作用.成就动机的测量对于深入了解被试的个性、需要、期望和对事情成败的认识态度,以及可能产生的行为后果;对培养、训练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在教育中对教师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都有现实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801)
    18. 现代认知发展心理理论介绍
    刘立新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2, 8 (2): 17-21.  
    摘要1882)      PDF(pc) (2042KB)(812)    收藏
    认知心理学兴起于六十年代,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思潮.认知心理学把人看成为信息加工系统,以信息的获得、贮存、加工和提取来分析和解释人心理活动的观点和方法,已经渗透到了心理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发展心理学即在此列,在认知心理学的启发下,许多发展心理学家用信息加工的方法来研究认知发展问题.当然,提到认知发展的研究,我们不能不注意到皮亚杰曾在这一领域内所做的大量研究工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新的儿童智力观:多元智力理论
    周欣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2, 8 (2): 22-26.  
    摘要1830)      PDF(pc) (1074KB)(971)    收藏
    在一个典型的幼儿园教室里,儿童正在从事各种活动.我们集中观察了霍利的行为.当我们进去时,她正在高兴地对同伴唱着一首小熊的歌曲.她平时也喜欢画画和用材料制作自己想象的东西,但在语言活动中反映不积极.她也不喜欢玩数数和分类的游戏.看起来,这个儿童只对某些活动感兴趣,百做不厌,而要请她数一下教室里有多少小朋友,她可能会保持沉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
    20. 元分析方法简介
    周林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2, 8 (2): 27-31.  
    摘要2771)      PDF(pc) (2531KB)(1412)    收藏
    近年来,西方心理学、教育学家在对传统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如性别差异研究)作深入探讨的时候,普遍采用元分析方法对原有众多的报告结果作统计整理,力求从该课题历史上做过的研究结果中得到客观如实的结论.下面,对元分析技术作一介绍.元分析(meta—analysis)这一术语是区别于初始分析(Primary analysis)和进一步分析(secondary analysis)而设置的.初始分析是指起始的研究,包括研究者对某一题目所做数据的收集、数据的加工和结果发表;而进一步分析是指在某一课题范围内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对同样的数据采取不同观点和不同技法进行的整理分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1)
    21. 儿童心理研究中的时间取样观察法
    林磊, 程曦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2, 8 (2): 32-36.  
    摘要2107)      PDF(pc) (1155KB)(1766)    收藏
    时间取样方法是在对儿童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观察策略,被视为儿童发展研究的特有方法.目前,它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儿童被试量较大的各种早期发展研究之中.本文将对此方法作一简要介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6)
    22. 西方有关儿童经济心理的研究
    F. B. 谢德琳娜, 胡学云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2, 8 (2): 37-40.  
    摘要1372)      PDF(pc) (1909KB)(755)    收藏
    西方国家的心理学家对儿童的经济心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方面不仅有大量的论文发表而且还出版专门的学术刊物.当然,这一领域的研究涉及社会学、教育学和经济学等方面,但本文只侧重介绍西方在研究儿童是怎样理解经济关系领域中的问题以及儿童经济心理社会化过程等方面的动态.正如在该领域中有众多专著出版的英国心理学家Furnham A.所指出的一样,“研究儿童对经济概念和经济规律的理解能比研究儿童对无切身关系的自然规律的理解会获得关于儿童思维过程的更为实际的信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5)
    23. 美国儿童电视收视行为研究
    张令振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2, 8 (2): 41-44.  
    摘要1944)      PDF(pc) (2638KB)(783)    收藏
    自从电视进入美国社会以后,电视在儿童生活中已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据估计,在美国,到进幼儿园的时候,绝大多数儿童平均每周要看30多个小时的电视,到完成高中学业时,儿童用在“电视课程”上的时间是18000小时,而花在学校课程上的时间仅12000小时.面对电视的冲击,美国心理学家wright 教授及其同事感叹地说,“正如在以前的几百年内,儿童应该在教堂和家庭完成的社会化过程由学校完成一样,在20世纪下半叶,儿童应该在教堂、家庭和学校完成的社会化过程则由媒介尤其是电视完成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4)
    24. 幼儿认知、个性发展的性别差异
    裴秀芳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2, 8 (2): 45-46,40.  
    摘要2098)      PDF(pc) (2245KB)(755)    收藏
    有关幼儿认知、个性的研究很多,但专门就此两方面进行性别差异的研究却很少,为此本研究将着重探讨幼儿认知、个性发展的性别差异,为幼儿教育提供根据.一、方法1.被试:选取四岁幼儿1286人(男657人,女629人),六岁幼儿1286人(男649人,女637人)测查个性发展,其中四岁幼儿1221人(男626人,女595人),六岁幼儿1221人(男617人,女604人)进行了认知能力的测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3)
    25. 学习困难儿童学业失败自我归因特点研究
    万翼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2, 8 (2): 47-48,26.  
    摘要1843)      PDF(pc) (1642KB)(861)    收藏
    自我归因指的是人们如何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解释及成因推论.有关学习困难儿童的研究,涉及到外部特征及学校、家庭、社会对他们的影响的较多,而对内部因素,尤其是他们如何看待、解释自己的学业失败,即对他们学业失败的自我归因研究较少.自我归因作为主体意识,无论其正确与否,一旦形成都会对个体的情绪、态度、行为及未来的预期产生重大影响,本研究试图探讨学习困难儿童学业失败自我归因的特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6)
    26. 儿童感知汉语字词概念的结构模型方式
    李虹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2, 8 (2): 49-49,36.  
    摘要1608)      PDF(pc) (777KB)(759)    收藏
    国内近些年来对于汉语字词概念的研究颇多,但对于儿童乃至成人是怎样感知汉语字词的,即人们认知汉语字词经过了怎样一个过程研究甚少.国外曾有人提出,感知字词是通过结构模式进行的.它对于感知汉语字词是否也适用?本研究将对此问题进行讨论.二、研究方法(一)被试选自小学三、五年级和初二年级学生.每年级20名,男女各半.要求被试视力正常.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儿童如何看待他们和教师之间的冲突
    朱大京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2, 8 (2): 50-52.  
    摘要1810)      PDF(pc) (2307KB)(669)    收藏
    在课堂上,当教师的看法和学生的看法不一致时,就会产生矛盾冲突.解决这种矛盾冲突要借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塞尔曼(Selman)曾提出“儿童人际协商策略理论”(theory of Children’s Interpersonal Negotiation Shategies).首先,该理论将通过人际协商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分为四个步骤:(1)问题的定义:即找出在矛盾冲突中存在的问题;(2)行为的选择,即选择一个能解决问题的行为;(3)行为的正当理由:即为行为提出正当的理由;(4)情感的评价:描述在此矛盾冲突中双方的感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
    28. 中学生忧郁情绪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刘振兴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2, 8 (2): 53-58.  
    摘要1605)      PDF(pc) (2627KB)(866)    收藏
    现实教育的弊端的重要表现之一,是漠视人的心理健康.这种片面的教育造成了学生的种种心理障碍,甚至使一些学生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心理异常,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一代的全面发展.发生在某些中学生身上的忧郁情绪,就是这种心理异常的重要表现.忧郁的特征性症状为心境悲闷,缺乏活力、丧失兴趣、自责自罪、失眠、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中学生的忧郁问题,目前在国内的教育实践领域,尚未引起重视.心理学界对该问题已开始有所研究,但研究的内容仍尚欠全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8)
    29. 小学儿童考试成败归因特点初探
    康英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2, 8 (2): 59-64.  
    摘要1471)      PDF(pc) (2535KB)(853)    收藏
    归因(attribution)即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推论出这些行为的内在原因的过程.归因理论则是研究归因问题的各种理论和方法的总称.它是当代一种从认知的观点看待动机的理论.大量研究证明,该理论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广泛的实践意义,例如在教育和行为治疗过程中,鼓励个体将成功适度地归因于努力和能力因素,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可以极大地提高其自尊、自信和毅力.因此,很有必要在我国加强对该理论的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4)
    30. 关于儿童获得概念能力的培养研究
    陈英和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2, 8 (3): 1-6.  
    摘要1489)      PDF(pc) (2646KB)(647)    收藏
    概念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抽象逻辑思维的细胞结构,是人类进行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个体概念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反映其思维的发展水平。因此,自本世纪初以来,对于个体概念发展的研究逐渐增多,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仍为世界心理学家们所关注的课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5)
    31. 中学生理解水平与元理解知识关系的研究
    陈红兵, 董奇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2, 8 (3): 7-14.  
    摘要1632)      PDF(pc) (2791KB)(785)    收藏
    知识的理解是学校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学生有效记忆和运用知识的基础。学生理解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其学习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学生理解水平高、低的内在特征和形成原因是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都十分关心的问题。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和元认知元理解理论的提出,使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不断深入。元认知的有关理论认为,儿童元认知的发展水平与其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元认知的水平影响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因此,探讨学生元理解的发展水平对于分析学生理解水平的差异和制定有效措施促进学生理解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9)
    32. 从青少年期到成人期记忆文章过程中加工模式的转变
    雷雳, 申继亮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2, 8 (3): 15-22.  
    摘要1668)      PDF(pc) (2793KB)(487)    收藏
    以往关于成人文章记忆的研究一直没有得出一致的结果,有的研究发现回忆中有年龄差异,有的没有发现年龄差异(Cohen,1988;Hultsch & Dixon,1984;Zelinski & Gile-wski,1988)。为解决这些分歧而进行的一些研究表明,记忆操作有赖于个人、刺激和任务的交互作用,从而否定了把年老化(aging)与对文章记忆操作的减退相等同的看法(Hultsch& Dixon,1984;Jenkins,1979;Meyer.1985)。但是这些研究并没有考虑到中老年信息加工活动象儿童青少年一样,同样也具有适应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
    33. 儿童的社会行为研究
    韦志钢, 陈欣银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2, 8 (3): 23-29.  
    摘要1729)      PDF(pc) (2712KB)(509)    收藏
    儿童正常与异常的社会行为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感兴趣的一个重要课题。很多研究表明,早期的社会行为特征,尤其是典型的外显与内隐行为问题,如攻击和社会性孤癖(Achendach,1982)可以预示青少年期与成人期的生活适应问题,如犯罪(Robins,1966),精神疾病(Frazee,1953)。近年来,受社会佳态学理论(Bronfenb-renner,1979)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家庭、同伴、学校、社会、文化等对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而且,很多研究已经揭示出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与家庭、学校等社会因素的关系,迄今为止,关于儿童社会行为的研究几乎完全局限于西欧与北美地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0)
    34. 新生儿气质与早期依恋
    张澜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2, 8 (3): 30-35.  
    摘要1898)      PDF(pc) (2503KB)(907)    收藏
    自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对人类婴儿领域的研究已日益成为一个令人注目的新的崛起。对婴儿气质、早期依恋,国外已有大量的研究,并已成为婴儿个性、社会性发展研究的热点。我国近年来才开始引入和介绍这方面的理论和一些实验研究,亦有学者对依恋、亲子关系进行了探讨和考察。一些研究提出:婴儿先天气质特征(气质类型)与父母的养育方式是影响亲子早期依恋的重要因素,然而遗憾的是就这方面系统的研究还不多,且缺乏以科学的实验研究为依据和论证。婴儿先天气质的研究迄今最早始于3个月的婴儿,更加小龄婴儿及新生儿的气质尚无人涉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6)
    35. 眼动分析法及其在研究儿童阅读中的应用
    白学军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2, 8 (3): 36-40,59.  
    摘要1832)      PDF(pc) (2731KB)(799)    收藏
    眼动分析法是研究儿童在阅读过程中,每一时刻所加工的信息是什么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眼动仪来记录阅读者的眼动轨迹,然后依据记录资料,分析阅读者的思维活动。这种方法是反应时法的深入。在阅读时,人的眼睛做了什么样的活动?对这个问题,早在1978年法国眼科专家贾瓦尔就进行了研究,结果是:“阅读时眼睛不是连续运动的,而是跳跃式的运动”。1908年哈伊出版的《阅读教学和心理学》一书中的许多研究资料就是用眼动分析法所取得的。例如:“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眼动过程中注视和跳动有所不同。”到30年代左右,精确摄影技术的发展,眼动分析方法被广泛地在心理学研究中使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
    36. 美国关于儿童对父母离婚的适应的研究
    王耘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2, 8 (3): 41-44,49.  
    摘要1790)      PDF(pc) (2555KB)(807)    收藏
    关于父母离婚对儿童的影响的许多研究结果都认为,父母离婚可能导致儿童的适应不良,对儿童的学业、社会性及身心健康均有消极影响,这种影响具有长期效应,尤其对男孩的影响较大。为了帮助儿童较好的适应父母离婚,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有必要探查影响儿童适应的有关因素。美国心理学家J.Guidubaldi 等人组织全国学校心理学学会的成员进行了一项全国性追踪研究,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他们根据人口比例选取341个离婚家庭的儿童和359个完整家庭的儿童,采取了多重因素和多重资料的研究方法,既有标准化测量,又有对离婚适应的特殊测量,包括结构性的会谈、自我报告量表、评价量表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
    37. 国外关于阅读理解监控的研究综述
    周勇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2, 8 (3): 45-49.  
    摘要1556)      PDF(pc) (2578KB)(538)    收藏
    近十几年来,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阅读心理学的深入和元认知研究的兴起,阅读理解监控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和广泛研究,成为阅读认知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课题。目前,国外心理学家在这方面已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形成了一套有益的研究方法,积累了不少成果和经验,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结论和颇有成效的实验效果。本文主要对阅读理解监控的主要研究方法、研究问题及有关结论作一简要综述,以供有关研究者参考、借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1)
    38. 对三类不同儿童的同伴交往的行为特征的自然观察研究
    徐长宽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2, 8 (3): 50-51.  
    摘要1523)      PDF(pc) (1396KB)(918)    收藏
    儿童的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儿童的同伴集体中,通过运用自由选择的人际关系测量问卷(free-choice Sociometrie Questionnaire),一般可鉴别出三类特殊人际关系特征的儿童,即受欢迎的“人缘儿”(得到同伴多次正向选择即作为好朋友,而很少受到负向选择)、受反对的“嫌弃儿”(得到多次负向选择,而很少正向选择)和受忽视的“孤独儿”(既得不到正向选择,也得不到负向选择)。国外不少研究者对这三类儿童的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差异性进行探讨,但结果很不一致,因此需要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2)
    39. 关于行为规范的接受条件问题
    冯忠良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2, 8 (3): 52-59.  
    摘要1522)      PDF(pc) (2844KB)(446)    收藏
    笔者在《关于行为规范的接受阶段》一文中已经指出,行为规范的接受可以区分为依从、认同与信奉三种水平或三个阶段。这三个接受阶殴(水平)受制于不同因素,需要不同的条件。为此,本文分别探讨依从、认同与信奉学习的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2)
    40. 初中生控制点的特点及其与学业成绩关系的初步探讨
    刘余良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2, 8 (3): 60-64,59.  
    摘要1811)      PDF(pc) (2655KB)(709)    收藏
    控制点是现代心理学中的一个新概念,它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J·B·罗特于1966年提出,意指个体解释其成功和失败的倾向性。根据控制点可将学生分为内控型与外控型。内控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行为和学业成绩都是自己的能力等内部因素决定的,自己所作的努力能控制事态的发展,并相信奖赏依赖于自己的行为,他们倾向于慎思、任务定向和持久性。而外控的学生则认为,自己的行为和学业成绩受到命运、运气、机遇和他人摆布的影响,并认为奖赏不依赖于自己的行为,他们倾向于分心、敌意、更少任务定向。当然,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极端内控者和极端外控者并不多见。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在两个极端之间的轨迹点上找到相应的位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