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对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在改善和提高大学生应对方式及能力方面的可行性及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将按照入组条件选出的28名大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14名)和对照组(14名)。实验组接受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干预两个月,对照组不予处理。三个月后对实验组成员进行追踪随访。采用应对方式问卷、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明显改善了团体成员的应对方式,在提高团体成员的社会支持程度和减少情绪问题(焦虑、抑郁)方面有良好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
[1] Andrews G. Life event stress, social support, coping style, and risk of psychological impairment. J Nerv Ment Dis, 1978; 166: 307-316. [2] Zimbardo PG.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Stress. In Zimbardo PG, Psychology and Life. London, Froes man and Company 1985:454-487. [3] Silber E, Hamburg D A: Adaptive behavior incompetent adolescent: coping with the anticipation of college. Arch Gen Psychiatry,1961; 5:354-365. [4] Vitaliano P P, Katon W, Russo J et al: Coping as an index of illness behavior in panic disorder. J Nerv Ment Dis, 1987;175:78-84. [5] 张雨新,方新.大学生应付策略的适应性和身心症状,心理学报,1990,2. [6] Coyne J C & Downey G. Social factors and psychopathology: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process. Annul Review Psychology,1991,42:401-425. [7] 肖计划,许秀峰,李晶.青少年学生的应付方式与精神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6.4(1):53-55. [8] 刘贤臣,马登岱,刘连启等.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青少年抑郁的相关性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5(3):166-167,169. [9] 苗丹民,游旭群等.军校大学生应付策略有效性与身心状态.心理科学,1995,18(2):112-114. [10] 蓝劲松.大学生的心理控制源和应付方式对其自我认可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3):21-23,26. [11] 杨眉.大学生社交焦虑的集体心理治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4):247-248. [12] 田万生,方平.大学生集体心理咨询的实验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1(1):55-57. [13] 孙时进,范新河,刘伟团体心理咨询对提高大学生自信心的效果研究.心理科学,2000,23(1):77-797 [14] 刘春燕,詹仁碧,乔梁.通过团体心理咨询提高初中生自我概念水平的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56-58. [15] 汪向东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定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社,1999,12:109-111,194-196,235-237,127-129,106-109. [16] 刘广珠.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心理学动态,1996,9. [17] 官字轩.社会支持与健康的关系研究概述,心理学动态,1994(2):34-39. [18] 陈琦,吴志功,苗逢春.年轻大学生忧虑的问题、应对策略和寻求帮助的行为.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4:26-31. [19] 张雯,齐光辉,郑日昌.师范大学生社会支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2:81-82,87. [20] 傅安球.学校心理咨询若干倾向性问题的思考.心理科学,2000,3:275-278. [21] 樊富珉.二十一世纪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大众心理学,2000,4:31-32. [22] 邱鸿钟.大学生心理卫生.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26-127. [23] Jacobs E E.,Masson R L,L R,Harvill.团体咨询的策略与方法.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27-28. |
[1] | 郭嘉程, 董柔纯, 许放, 徐旋, 牛更枫, 周宗奎. 社会临场感与大学生网络过激行为的关系:双自我意识的并行中介及性别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2): 176-186. |
[2] | 樊香麟, 崔英锦. 客体化身体意识与女大学生限制性饮食行为的关系:外貌负面评价恐惧和社会文化压力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1): 122-131. |
[3] | 张慧如, 张伟达, 傅王倩, 邓敏, 彭苏浩, 李玉. 孤独感对创造性倾向的影响:无聊倾向和焦虑情绪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1): 132-141. |
[4] | 彭海云, 盛靓, 邱凡硕, 周姿言, 辛素飞. 青少年心理减负从“无聊”开始——无聊倾向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6): 895-902. |
[5] | 何安明, 张钰睿, 惠秋平. 大学生感恩与社会幸福感的关系:手机冷落行为的中介作用和负性生活事件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4): 505-512. |
[6] | 杜秀芳, 武玉玺, 徐政, 袁晓倩, 陈功香. 金钱启动与道德认同对大学生道德伪善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3): 342-349. |
[7] | 喻昊雪, 李卉, 王福兴. 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与学业倦怠的关系:应对方式与无聊倾向的链式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3): 391-401. |
[8] | 曾子豪, 彭丽仪, 詹林, 刘双金, 欧阳晓优, 丁道群, 黎志华, 胡义秋, 方晓义. 儿童期受虐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和基因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2): 276-285. |
[9] | 曹瑞琳, 梅松丽, 梁磊磊, 李传恩, 张莹. 感恩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关系:核心自我评价和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2): 286-294. |
[10] | 苏志强, 马郑豫. 童年期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纵向发展关系:应对方式的共变作用分析[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1): 31-39. |
[11] | 陈子循, 李金文, 王雨萌, 刘霞. 累积环境风险与大学生自伤的关系:情绪调节策略的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1): 109-120. |
[12] | 郑爽, 刘红瑞, 李静, 席雨, 姚梅林. 主动性人格与大学生创业准备行为的关系:创业意向的中介效应与创业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6): 813-821. |
[13] | 王浩, 俞国良. 大学生依恋焦虑与抑郁的关系:恋爱中关系攻击和关系质量的序列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6): 879-885. |
[14] | 朱黎君, 杨强, 叶宝娟, 陈智楠, 张丽. 自然联结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6): 886-893. |
[15] | 张宝生, 李鑫, 李新野, 张庆普. 主观规范对大学生志愿者志愿工作投入的影响机制研究——一个链式双重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5): 658-6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