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3年 第1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3-10-15
    认知与社会性发展
    四种注意情境下幼儿自我延迟满足的实验研究
    杨丽珠, 徐丽敏, 王江洋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 (4):  1-6. 
    摘要 ( )   PDF (73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120名中等自控能力的3~5岁幼儿随机分配到四种注意情境下:两种奖励物同时呈现、只呈现即时奖励物、只呈现延迟奖励物、两种奖励物都不呈现,以探索幼儿自我延迟满足的注意机制及发展特点。结果发现:(1)幼儿自我延迟满足在两种奖励物都不呈现情境下平均延迟时间最长,在呈现奖励物的三种情境下平均延迟时间较短,表现出跨年龄稳定性;(2)3~5岁幼儿自我延迟满足发展存在显著年龄差异,表现出随年龄增长而提高的趋势。
    幼儿心理理论水平及其与抑制控制发展的关系
    徐芬, 王卫星, 高山, Mark Sabbagh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 (4):  7-11. 
    摘要 ( )   PDF (58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通过经典的错误信念任务首先考察了3与4岁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水平;然后通过抑制控制任务探讨了幼儿心理理论发展水平与抑制控制能力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3、4岁在完成错误信念任务时有显著的年龄差异;通过错误信念任务的幼儿在抑制冲突的得分显著地高于没有通过错误信念的幼儿;而且除了他人的错误信念,幼儿在其他错误信念上的水平与抑制冲突成绩有显著的相关。
    青少年社会行为对同伴关系的影响
    辛自强, 孙汉银, 刘丙元, 池丽萍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 (4):  12-16. 
    摘要 ( )   PDF (587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349名初中一至三年级青少年为被试,采用同伴提名法和"班级戏剧"量表收集数据,考察社会行为对同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班级戏剧"量表中的30种社会行为可划分为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退缩行为和有争议行为四个方面;(2)亲社会行为和有争议行为能够正向预测同伴的正向提名,攻击和退缩行为能够正向预测同伴的反向提名,亲社会行为能正向预测社会喜好程度,而社会影响程度则主要是由亲社会、攻击和有争议行为预测的。(3)受欢迎组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和有争议行为较多;被拒绝组的攻击和退缩行为较多;被忽视组的退缩行为最多;有争议组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有争议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均较多,退缩行为最少。其中,受欢迎组和被拒绝组又可以根据被欢迎和拒绝的理由而划分出亚类型。
    中国近现代社会创造性人物早期的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
    谷传华, 陈会昌, 许晶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 (4):  17-22. 
    摘要 ( )   PDF (55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家庭环境量表(FES-CV)与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的基本维度,对30位中国近现代社会创造性人物的早期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进行考察。结果表明,(1)这些家庭在控制性、组织性、亲密度、独立性、道德宗教观等维度上的平均得分较高,而在矛盾性上的平均得分较低;其家庭环境特点主要表现在家庭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家庭秩序性与家庭活跃性三个方面。(2)上述家庭总体上表现出"严父慈母"的传统教养方式;其父母教养方式主要表现在严厉性与慈爱性两个方面。(3)聚类分析显示,家庭环境可分为低控传统型家庭与高控传统型家庭两类,父母教养方式可分为严厉型教养方式与温暖型教养方式两类。
    同伴接纳性对中学生内隐社会认知的影响
    郑信军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 (4):  23-26. 
    摘要 ( )   PDF (510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内隐记忆加工分离程序的简化方案,以表现人际关系好坏状况的汉语词汇为实验材料,考察不同社会测量地位高中学生的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成绩。结果表明:被试对表现不良人际关系状态的行为词汇具有更明显的内隐认知特征;同伴接纳性低的学生在内隐记忆中对表现不良人关系状态的行为词汇更敏感。
    中学生的思维风格与人格特质的关系
    林丰勋, 孟庆茂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 (4):  27-32. 
    摘要 ( )   PDF (67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497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四种不同的统计方法,从多角度考察中学生的思维风格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探讨思维风格是否为介于智力和人格之间的一个中间变量奠定基础。结果发现,中学生的思维风格与人格特质之间存在稳定的对应关系,思维风格对人格特质的影响作用大于人格特质对思维风格的作用。
    小学儿童在不同刺激材料中的左右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及策略分析
    毕鸿燕, 方格, 于海霞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 (4):  33-38. 
    摘要 ( )   PDF (30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图形刺激材料和文字刺激材料入手,探查了7岁、9岁、11岁儿童的一维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及其认知策略。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小学儿童的一维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从7岁到9岁,从9岁到11岁都有显著性提高。7岁儿童处于能力的初步形成期,9岁儿童是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期,11岁儿童已基本具有了一维空间方位单模型条件下的传递性推理能力;(2)小学儿童在图形刺激材料条件下的推理成绩显著优于文字刺激材料条件下的推理成绩;(3)前提数量的增加没有对小学儿童的推理造成显著性影响;(4)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模型建构策略的使用者越来越多,但在图形刺激材料和文字刺激材料下,儿童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所不同。在图形刺激材料下,大部分7岁和9岁的儿童采用知觉策略,11岁儿童中只有少部分人使用这一策略。在文字刺激材料下,模型建构策略是儿童推理的主要策略。少部分7岁儿童使用模型建构策略,大部分9岁儿童和绝大部分11岁儿童使用模型建构策略来解决问题。
    中学生连环数运算中的工作记忆资源分配策略
    刘慧娟, 沃建中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 (4):  39-45. 
    摘要 ( )   PDF (79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初一到高三274名中学生为被试,以连环数认知运算为实验材料,对中学生工作记忆资源的分配策略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中学生工作记忆资源的分配存在多种策略,且具有多样性;外部策略的正确性高于内部策略和内外部结合策略;中学生使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的反应时差异显著;以学生的策略选择的百分比和策略的正确率与解题速度为指标综合考察学生的策略选择来看,中学生较倾向于选择正确率较高的策略。
    3~5岁儿童模式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
    史亚娟, 庞丽娟, 陶沙, 陈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 (4):  46-52. 
    摘要 ( )   PDF (70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取北京市10所幼儿园的249名3~5岁儿童为被试,采用概括抽象程度不同的任务对儿童的模式复制和扩展能力进行个别测查。结果表明:(1)儿童早期模式认知能力发展的年龄主效应显著,性别主效应显著,年龄与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2)儿童模式复制能力在3 5~4 5岁之间发展较为迅速,模式扩展能力在4~5岁之间发展较为迅速。(3)儿童的模式复制能力无显著性别差异,但女孩的模式扩展能力显著高于男孩。(4)儿童的模式复制能力显著高于模式扩展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们之间的差距有减小的趋势。(5)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在模式复制和模式扩展任务中所犯错误水平在下降。
    教与学心理
    汉语因果复句的心理表征项目互换效应研究
    张金桥, 莫雷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 (4):  53-56. 
    摘要 ( )   PDF (107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句子-图画验证任务(sentence picture verification task)探讨了汉语因果复句的心理表征项目互换效应。结果表明,汉语因果复句的项目表达顺序为"结果→原因"时,所形成的心理表征中项目发生互换,其结果为"原因→结果"。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读者理解汉语因果复句是一个按照"原因→结果"固定方向进行系列加工的认知过程。
    成败情境下不同成就目标取向学生业绩表现的差异
    刘晓明, 王艳梅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 (4):  57-61. 
    摘要 ( )   PDF (57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五、六年级小学生为被试,在设置成功与失败的情境下,考察不同成就目标取向学生业绩表现的差异。结果发现:(1)在两种情境下,掌握目标取向的学生有最高的业绩表现,失败情境下的业绩表现高于成功情境;(2)成绩接近目标取向的学生,在失败情境下的业绩表现与成功情境无显著差异,在成功情境下的业绩表现略高于成绩回避目标取向的学生,失败情境下的业绩表现高于成绩回避目标取向的学生。(3)成绩回避目标取向的学生在失败情境下的业绩表现显著低于成功情境。
    不同归因方式的诱导对自尊不同学生失败后测验成绩的影响
    田录梅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 (4):  62-65. 
    摘要 ( )   PDF (397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2×2两因素被试间设计检验了不同归因方式的诱导对自尊不同学生失败后测验成绩的影响。结果表明:(1)总体上,高自尊组在失败后的测验成绩显著优于低自尊组;(2)内部归因后,高自尊组的后继测验成绩非常显著地优于低自尊组;外部归因后,高、低自尊组的后继测验成绩无显著差异;(3)对于高自尊组,内部归因后的后继测验成绩优于外部归因后的成绩,但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对于低自尊组,外部归因后的成绩显著优于内部归因后的成绩。
    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
    张奇, 滕国鹏, 郑琳娜, 王彦静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 (4):  66-69. 
    摘要 ( )   PDF (29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大连地区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现状,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对265名大连市城乡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本、专科学历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明显高于中专学历的教师;2)小学教师较好地掌握了小学水平的科学知识,但对中学以上水平的科学知识掌握较差;3)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没有表现出随教龄的增长而提高。
    心理健康与教育
    童年中期儿童社交地位、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周宗奎, 赵冬梅, 陈晶, 蒋京川, Rachel Hundley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 (4):  70-74. 
    摘要 ( )   PDF (64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554名3~6年级的小学生为被试,采用量表法、同伴提名法探讨童年中期儿童社交地位、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结果表明:(1)3~6年级小学生的孤独感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女生。(2)不同社交地位的儿童其孤独感也不同,低接纳组儿童的孤独感显著高于一般接纳组和高接纳组,而一般接纳组与高接纳组儿童的孤独感差异不显著。(3)在高接纳组儿童中,社交自我知觉消极的儿童其孤独感显著高于社交自我知觉一般的儿童,社交自我知觉一般的儿童其孤独感显著高于社交自我知觉积极的儿童;但是在一般接纳组和低接纳组中,社交自我知觉不同的儿童其孤独感并没有显著差异。
    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改善大学生应对方式及其相关因素的实验研究
    刘春燕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 (4):  75-81. 
    摘要 ( )   PDF (64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在改善和提高大学生应对方式及能力方面的可行性及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将按照入组条件选出的28名大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14名)和对照组(14名)。实验组接受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干预两个月,对照组不予处理。三个月后对实验组成员进行追踪随访。采用应对方式问卷、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明显改善了团体成员的应对方式,在提高团体成员的社会支持程度和减少情绪问题(焦虑、抑郁)方面有良好的作用。
    理论探讨与进展
    数学应用题规则性研究的新进展
    陈英和, 仲宁宁, 赵延芹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 (4):  82-85. 
    摘要 ( )   PDF (41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文字应用题是连接数学知识与现实情境的一种练习任务,但现在大多数的教科书中出现的应用题忽视了学生对题目中现实情境的深入思考,这与应用题设计的初衷有所差距,由此研究者将应用题划分为规则应用题和不规则应用题。本文对规则应用题和不规则应用题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通过对其相关研究的介绍和分析,说明了学生对课本上规则应用题的解题成绩要好于与现实生活情境更为接近的不规则应用题,产生这一结果的关键在于规则应用题的形式、学生的心理表征、教师的态度和师生关系等方面原因,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对非规则应用题的情境进行分析,文章最后指出了规则应用题的局限,并对今后的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干预研究述评
    寇彧, 王磊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 (4):  86-91. 
    摘要 ( )   PDF (557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传统亲社会行为研究忽略了亲社会行为社交性的特点和具体群体及其互动过程中所认可的亲社会行为研究,研究范围多限于对几种特定行为类型发展性的探讨;静态观察和假设情境的研究方法影响了研究效度;对认知训练的干预手段研究不足。进一步的研究应重视青少年群体及其交往过程中所强调的亲社会行为类型,采用更具生态性和群体互动性的方法进行研究,从社会信息加工过程入手,探索有效的亲社会行为认知训练的干预手段。
    心理和行为研究中的学科交叉
    曹河圻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 (4):  92-95. 
    摘要 ( )   PDF (46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现代心理学研究中许多的科学问题都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努力。虽然研究者们能够认识到学科交叉中蕴藏着巨大的科学机会,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阻碍学科交叉的因素。主要包括:对待学科交叉研究的态度、学术交流渠道不畅、现有的学科体系、基金评审体系的不适应以及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学者的职业发展前景等。在现阶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便利条件,针对国家需求开展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是推动交叉学科研究发展的方向之一。
    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ICP2004)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 (4):  96-96. 
    摘要 ( )   PDF (17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ICP2004)将于2004年8月8-13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欢迎国内代表踊跃报名参加这一盛会。国际心理学大会是心理学的奥林匹克大会,每四年一次。ICP2004是首次在中国召开的国际心理学大会,对中国的心理学者是百年一遇的机会。在北京即可与全世界3000名国际心理学同行交流您最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