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与教育 ›› 2010, Vol. 26 ›› Issue (4): 384-389.
马惠霞, 林琳, 苏世将
MA Hui-xia, LIN Lin, SU Shi-jiang
摘要: 对天津某高校大二3个教学班77名被试,采用教育实验法探讨了传统教学法、归因训练干预、活动教学法在大学生英语课堂教学中学业情绪的激发与调节情况。结果表明:传统教学法无显著影响;归因训练干预后,学生的焦虑、气愤、放松、自豪、厌烦、失望和兴趣等学业情绪有显著改变;活动教学后,学生的焦虑、羞愧、厌烦、愉快和兴趣等学业情绪有显著改变。实施后两种教学法后,正性情绪得分均有所提高,负性情绪得分均有所下降。两种教学法在激发与调节学业情绪的效果上各有侧重。
中图分类号:
[1] Frenzel,A.C.,Pekrun,R.,&Goetz,T.(2007).Girls and mathematics-A "hopeless"issue?A control-value approach to gender differences in emotions towards mathematics.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of Education,ⅩⅩⅡ(4),497-514. [2] Goetz,T.,Pekrun,R.,&Hall,N.(2006).Academic emotions from a social-cognitive perspective:Antecedents and domain specificity of students'affect in the context of Latin instruction.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76,289-308. [3] Linnenbrink,E.A.,&Pintrich,P.R.(2002).Achievement Goal Theory and Affect:An Asymmetrical Bidirectional Model.Educational Psychologist,37(2),69-78. [4] Meyer,D.K.,&Turner,J.C.(2002).Discovering Emotion in Classroom Motivation Research.Educational Psychologist,7(2),107-114. [5] Pekrun,R.,Goetz,T.,&Titz,W.(2002).Academic emotionsin student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A program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Educational Psychologist,37, 91-105. [6] Schutz,P.A.,&Lanehart,S.L.(2002).Introduction:Emotions in Education.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002,37(2),67-68. [7] Spangler,G.,Pekrun,R.&Kramer,K.,&Hofmann,H.(2002).Students'emotions,physiological reactions,and coping in academic exams.Anxiety,stress and coping,15(4),413-432. [8] Weiner,B.(1979).A theory of motivation for some classroom experience.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ical,71(1),3-25. [9] 刁维国.(2006).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的分野.教学与管理(理论版),36,11-12. [10] 杜宇,孙丽丽.(2008).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科教文汇,6,22-23. [11] 郭德俊,田宝,陈艳玲,周鸿兵.(2000).情绪调节教学的理论建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115-122. [12] 韩仁生.(1997).小学生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5),461-463. [13] 韩仁生.(2003).韦纳的归因训练理论模式及其实施.齐鲁学刊,1,56-58. [14] 韩仁生.(1998).中小学生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心理学报,4,442-451. [15] 何克抗.(1997).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74-81. [16] 乔伊斯,韦尔,卡尔霍恩.(2004).《教学模式——教育·心理影印版系列教材》.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0. [17] 马惠霞.(2008).大学生一般学业情绪问卷的编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6(6),594-596. [18] 乔建中,谢晓显,蔡飞.(1994).课程性质和授课水平对学生的认知行为和情绪感受的影响.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3,41-45. [19] 孙士梅.(2006).青少年学业情绪发展特点及其与自我调节学习的关系.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1999).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21] 杨秀君,孔克勤.(2005).抱负水平指导和归因训练对提高学习成功感的影响研究.心理科学,28(1),99-103. [22] 杨中芳.(2000).性格与社会心理测量总览.台北:远流出版公司. |
[1] | 郭嘉程, 董柔纯, 许放, 徐旋, 牛更枫, 周宗奎. 社会临场感与大学生网络过激行为的关系:双自我意识的并行中介及性别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2): 176-186. |
[2] | 樊香麟, 崔英锦. 客体化身体意识与女大学生限制性饮食行为的关系:外貌负面评价恐惧和社会文化压力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1): 122-131. |
[3] | 张慧如, 张伟达, 傅王倩, 邓敏, 彭苏浩, 李玉. 孤独感对创造性倾向的影响:无聊倾向和焦虑情绪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1): 132-141. |
[4] | 何安明, 张钰睿, 惠秋平. 大学生感恩与社会幸福感的关系:手机冷落行为的中介作用和负性生活事件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4): 505-512. |
[5] | 杜秀芳, 武玉玺, 徐政, 袁晓倩, 陈功香. 金钱启动与道德认同对大学生道德伪善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3): 342-349. |
[6] | 喻昊雪, 李卉, 王福兴. 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与学业倦怠的关系:应对方式与无聊倾向的链式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3): 391-401. |
[7] | 曾子豪, 彭丽仪, 詹林, 刘双金, 欧阳晓优, 丁道群, 黎志华, 胡义秋, 方晓义. 儿童期受虐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和基因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2): 276-285. |
[8] | 曹瑞琳, 梅松丽, 梁磊磊, 李传恩, 张莹. 感恩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关系:核心自我评价和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2): 286-294. |
[9] | 李奕萱, 王泽宇, 周铭扬, 杨玉川, 赵敏翔, 董妍. 高中生物理和化学学科中同伴学业支持与学业情绪的关系:学习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1): 58-67. |
[10] | 陈子循, 李金文, 王雨萌, 刘霞. 累积环境风险与大学生自伤的关系:情绪调节策略的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1): 109-120. |
[11] | 郑爽, 刘红瑞, 李静, 席雨, 姚梅林. 主动性人格与大学生创业准备行为的关系:创业意向的中介效应与创业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6): 813-821. |
[12] | 王浩, 俞国良. 大学生依恋焦虑与抑郁的关系:恋爱中关系攻击和关系质量的序列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6): 879-885. |
[13] | 朱黎君, 杨强, 叶宝娟, 陈智楠, 张丽. 自然联结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6): 886-893. |
[14] | 张宝生, 李鑫, 李新野, 张庆普. 主观规范对大学生志愿者志愿工作投入的影响机制研究——一个链式双重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5): 658-666. |
[15] | 李松, 陈旭, 冉光明, 张琪. 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社交焦虑:反刍思维和自我建构的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5): 720-7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