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与教育 ›› 2003, Vol. 18 ›› Issue (2): 74-80.

• 心理健康教育 • 上一篇    下一篇

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长期效果的研究

邢秀茶1, 王欣2   

  1. 1.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教育系, 石家庄, 050081;
    2. 河北师范大学教科院, 石家庄, 050091
  • 出版日期:2003-04-15 发布日期:2003-04-15
  • 作者简介:邢秀茶(1965- ),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教育系副教授.xiuchaxing@sina.com
  • 基金资助:
    河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课题(SZ02202);河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课题(s01332)

A Study on the Long-term Effect of Group Psychological Guidance to University Students

XING Xiu-cha1, WANG Xin2   

  1. 1.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hijiazhuang Normal College, Shijiazhuang 050801;
    2.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Hebei Teachers'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91
  • Online:2003-04-15 Published:2003-04-15

摘要: 以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对34名大学生进行为期6周的团体心理辅导,并于9个月后对辅导的效果进行再评估.结果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干预有效;实验组的干预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不仅有即时提高与改善效应,还有潜在的长期效应;因为交往各变量的复杂性,在团体辅导后各变量的具体变化趋势又略有不同.

关键词: 团体心理辅导, 大学生, 人际交往

Abstract: This study is focused on a six-week group psychological guidance to 34 university students,together with a re-assessment of its effect after 9 months.It proves that group psychological guidance is valid to colleg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The interfering of experiment not only exercises short-term improvement,but also works longterm strengthening and enforcement on interpersonal.With the complexity of communication variety,the concrete changing trend of each variety has slight difference after group psychological guidance.

Key words: group psychological guidance, colleg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1] 凌苏新.广州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对策.心理科学,2000.5:49
[2] 陈家麟.城市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版),1984.4:26.
[3] 姚利民.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0.3:49-51.
[4] 吴守良.大学生社交能力的调查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11:196-197
[5] 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6:165-166.
[6] 欧阳文珍.人际关系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3:186-187.
[7] 杨眉.青春期集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实践——一种解决社交焦虑的模式.文津出版社,台湾,1995.7:63.
[8] 官锐园等.10名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训练前后16PF测评.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7(16):483-484.
[9] 孙时进等.团体心理咨询对提高大学生自信心的研究.心理科学,2000.1:241.
[10] 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5:302.
[11]-[15] 汪向东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出版,1999.12
[1] 郭嘉程, 董柔纯, 许放, 徐旋, 牛更枫, 周宗奎. 社会临场感与大学生网络过激行为的关系:双自我意识的并行中介及性别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2): 176-186.
[2] 樊香麟, 崔英锦. 客体化身体意识与女大学生限制性饮食行为的关系:外貌负面评价恐惧和社会文化压力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1): 122-131.
[3] 张慧如, 张伟达, 傅王倩, 邓敏, 彭苏浩, 李玉. 孤独感对创造性倾向的影响:无聊倾向和焦虑情绪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1): 132-141.
[4] 何安明, 张钰睿, 惠秋平. 大学生感恩与社会幸福感的关系:手机冷落行为的中介作用和负性生活事件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4): 505-512.
[5] 杜秀芳, 武玉玺, 徐政, 袁晓倩, 陈功香. 金钱启动与道德认同对大学生道德伪善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3): 342-349.
[6] 喻昊雪, 李卉, 王福兴. 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与学业倦怠的关系:应对方式与无聊倾向的链式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3): 391-401.
[7] 曾子豪, 彭丽仪, 詹林, 刘双金, 欧阳晓优, 丁道群, 黎志华, 胡义秋, 方晓义. 儿童期受虐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和基因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2): 276-285.
[8] 曹瑞琳, 梅松丽, 梁磊磊, 李传恩, 张莹. 感恩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关系:核心自我评价和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2): 286-294.
[9] 陈子循, 李金文, 王雨萌, 刘霞. 累积环境风险与大学生自伤的关系:情绪调节策略的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1): 109-120.
[10] 郑爽, 刘红瑞, 李静, 席雨, 姚梅林. 主动性人格与大学生创业准备行为的关系:创业意向的中介效应与创业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6): 813-821.
[11] 王浩, 俞国良. 大学生依恋焦虑与抑郁的关系:恋爱中关系攻击和关系质量的序列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6): 879-885.
[12] 朱黎君, 杨强, 叶宝娟, 陈智楠, 张丽. 自然联结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6): 886-893.
[13] 张宝生, 李鑫, 李新野, 张庆普. 主观规范对大学生志愿者志愿工作投入的影响机制研究——一个链式双重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5): 658-666.
[14] 李松, 陈旭, 冉光明, 张琪. 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社交焦虑:反刍思维和自我建构的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5): 720-728.
[15] 蔺姝玮, 孙炳海, 黄嘉昕, 肖威龙, 李伟健. 共情对广义互惠的影响:自我-他人重叠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4): 475-484.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