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36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0-09-15
    认知与社会性发展
    儿童和青少年的空间—时间隐喻图式
    杜萱, 林嘉懿, 陈黎静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0, (5):  513-519.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0.05.01
    摘要 ( )   HTML ( )   PDF (108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考察儿童和青少年是否具有“左-右”空间-时间隐喻图式。以泉州市惠安县4所学校小学三年级、小学六年级、初中三年级和高中三年级共100名学生为被试,完成时态-按键匹配任务。结果发现,各年级被试均对“左-过去,右-将来”的按键匹配比对“左-将来,右-过去”的按键匹配反应更快,准确率更高,表明自小学三年级起,儿童和青少年在时间隐喻图式上表现出和成人一致的模式,未发现年龄发展效应。该发现支持隐喻结构观。
    死亡凸显对自我姓名注意瞬脱对抗效应的影响
    沈洋, 袁文颖, 赵小淋, 姜珂, 彭茂莹, 陈禹, 杨娟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0, (5):  520-527.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0.05.02
    摘要 ( )   HTML ( )   PDF (1628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已有研究表明死亡凸显会抑制自我面孔和自我参照记忆加工的自我优势,可是死亡凸显对自我姓名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索死亡凸显对自我姓名注意瞬脱对抗效应及其大脑神经活动的影响。58名被试在经历不同的启动任务后,完成自我姓名、朋友姓名和名人姓名的注意瞬脱任务。行为结果发现自我姓名识别正确率显著高于朋友姓名和名人姓名,表现出稳定的自我姓名加工的注意瞬脱对抗效应;电生理数据发现死亡启动后自我姓名诱发的P300波幅显著低于消极启动组和中性启动组,而朋友姓名和名人姓名并不受启动的影响。本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共同表明死亡想法凸显会使个体将抑制自我加工(自我姓名、自我面孔和自我参照记忆)作为应对远端死亡焦虑的一种手段。
    不同类型自恋者对自我相关信息的认知加工偏好
    侯永青, 侯婉滢, 周爱保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0, (5):  528-537.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0.05.03
    摘要 ( )   HTML ( )   PDF (105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姓名和形容词为材料,采用自恋人格量表测评被试的自恋水平,通过视觉搜索任务和记忆测试任务考察个体对相关信息的注意和记忆程度,探讨不同类型自恋者对自我相关信息的认知加工偏好。结果显示,高水平自恋者比低水平自恋者有更明显的认知加工偏好;高显性自恋者比低显性自恋者对积极词具有记忆偏好,高隐性自恋者比低隐性自恋者对消极词具有记忆偏好。被试对与自己相关密切的信息具有更高的认知加工偏好,且对自己信息的这一优势更为明显;高显性自恋者比低显性自恋者对自己相关、熟悉人相关的积极信息具有认知加工偏好,高隐性自恋者较低隐性自恋者对自己相关的消极信息具有认知加工偏好。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自恋者对自我相关信息具有不同的认知加工偏好,不同类型的自恋对自我相关信息的认知加工过程和结果具有影响。
    幼儿外倾性与攻击行为的关系:自我控制和母亲温暖教养的调节作用
    刘啸莳, 刘世宏, 莫碧波, 李丹, 傅锐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0, (5):  538-544.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0.05.04
    摘要 ( )   HTML ( )   PDF (1160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以上海市某幼儿园的237名3~6岁幼儿为被试,请母亲填写幼儿气质及教养方式问卷,幼儿园教师评定幼儿的攻击行为,探讨幼儿外倾性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以及自我控制和母亲温暖教养方式在其中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自我控制和母亲温暖可以调节幼儿外倾性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与较低的自我控制和母亲温暖的幼儿相比,幼儿较高的自我控制和母亲温暖,可以弱化外倾性与攻击行为的正向关联。结果揭示了自我控制和母亲温暖对幼儿外倾性具有保护作用,有助于减弱这些个体的攻击行为。
    电视暴力对不同外倾性气质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差异化影响——“一般攻击模型”与“催化剂模型”的理论之争
    李倩倩, 姚力宁, 梁金军, 邢淑芬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0, (5):  545-554.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0.05.05
    摘要 ( )   HTML ( )   PDF (1148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取154名3~5岁学前儿童(M=4.11,SD=0.31),采用母亲报告法收集儿童最近3个月最常观看的电视节目、外倾性气质、问题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对19部儿童最常观看的动画片的暴力性进行编码,考察电视暴力频率和暴力残酷性和儿童外倾性对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共同作用。结果:(1)在预测儿童的问题行为时,电视暴力频率与儿童外倾性的交互作用显著,与低外倾性儿童相比,高外倾性儿童观看较多的电视暴力内容会表现出更多的问题行为,观看较少电视暴力内容也会表现出更少的问题行为,支持差别易感性模型;(2)在预测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时,电视暴力频率和暴力残酷性的主效应及其与儿童外倾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外倾性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高外倾性儿童表现出更多亲社会行为。
    初中生同伴圈子的发展及其对合作倾向、预期和行为的影响
    周钰, 吴琴, 韩宪国, 崔佳蕾, 翟梦真, 邹何辉, 胡松龄, 崔丽莹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0, (5):  555-562.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0.05.06
    摘要 ( )   HTML ( )   PDF (887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社会化过程中,同伴圈子不仅决定儿童青少年的交往范围和互动质量,而且影响其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本研究从苏州市某初级中学选取768名初一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追踪,采用社会认知地图、合作倾向评定量表和公共物品困境实验范式测查了同伴圈子、合作倾向、预期与合作行为,运用多层线性模型技术(Two-level HLM)探讨同伴圈子的合作水平对个体合作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1)女生圈子数量最多而规模最小,男女混合圈子规模最大而数量最少;跨地域圈子数量最多且规模最大;(2)女生圈子最为稳定,男女混合圈子最不稳定;(3)在混合性别圈子中,个体的合作预期与行为更容易随着圈子合作预期水平的提高而增强;而在单性别圈子中,个体的合作预期与行为更容易随着圈子合作行为水平的提高而增强。结论:初中生同伴圈子在性别上具有同质性,女生圈子多且稳定;第一年单性别和混合性别圈子的合作倾向、预期和行为水平对第二年个体的合作水平产生了不同影响,即不同性别圈子对个体的影响模式存在差异。
    有无二胎与父母教养能力感的关系:头胎子女亲子依恋的调节作用
    李甜甜, 王娟娟, 顾吉有, 徐鹤文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0, (5):  563-568.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0.05.07
    摘要 ( )   HTML ( )   PDF (748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选取650名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父母教养能力感量表和亲子依恋安全性问卷,考察了有无二胎与父母教养能力感的关系,并探讨了头胎子女的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在有无二胎与父母教养能力感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二胎家庭中父母的教养能力感高于独生子女父母的教养能力感;(2)头胎子女的母子依恋能够调节有无二胎与父母教养能力感的关系:对于高母子依恋组的被试而言,有无二胎无法预测父母教养能力感,而对于低母子依恋组的被试来说,有无二胎能显著正向预测父母教养能力感。而父子依恋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结果表明,对高母子依恋群体而言,有无二胎不影响父母教养能力感,而对于低母子依恋群体来说,家庭中有二胎会促进父母教养能力感的发展。
    大学生网络捐助的影响因素:求助者特征的视角
    邱娟, 江黛苔, 段亚杰, 姚驹, 范春艳, 刘伟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0, (5):  569-575.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0.05.08
    摘要 ( )   HTML ( )   PDF (113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往关于捐助的心理学研究主要聚焦于现实环境中的捐助行为,以及捐助者自身特点对捐助的影响,网络环境、求助者特征对捐助影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比较不同信息发布者情境中,网络与现实中捐助的意愿,并确定求助者的身份特征和求助信息特征对网络捐助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捐助意愿和捐助金额方面,网络渠道高于现实渠道、熟人发布高于陌生人发布;当求助者与捐助者同为大学生时,捐助者对求助者的理性求助信息比情绪性求助信息有更强的捐助意愿和更多捐助金额。以上结果与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水平较高、处理网络信息能力较强有关。
    心理健康与教育
    人际交往能力与生命意义的关系:孤独感和年级的作用
    张荣伟, 柯少菁, 连榕, 李丹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0, (5):  576-583.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0.05.09
    摘要 ( )   HTML ( )   PDF (100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存在主义心理学理论,本研究采用人际交往能力问卷、孤独感量表和生命意义量表对福建省三所大学的1476名大一和大二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人际交往能力与生命意义的关系,以及孤独感的中介作用和年级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交往能力和孤独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交往能力显著高于女生,孤独感显著低于女生;(2)交往能力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与拥有意义和追寻意义均呈显著正相关,而孤独感与它们均呈显著负相关;(3)孤独感在交往能力与拥有生命意义之间的中介作用受到年级的调节。与大二学生相比,大一新生孤独感的中介效应更大。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交往能力对生命意义的作用过程,为针对性提升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提供方向指导和实证依据。
    同伴拒绝与网络欺负的关系:愤怒的中介作用和感知匿名性的调节作用
    褚晓伟, 周宗奎, 范翠英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0, (5):  584-593.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0.05.10
    摘要 ( )   HTML ( )   PDF (1130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网络欺负是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讯工具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欺负形式。本研究旨在探讨同伴拒绝和网络欺负的关系以及愤怒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感知匿名性在其中的调节作用。以武汉市703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对其同伴拒绝、网络欺负、愤怒和感知匿名性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在控制性别、年龄和每天上网时间后,同伴拒绝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网络欺负;(2)愤怒在同伴拒绝和网络欺负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同伴拒绝对网络欺负的直接作用和愤怒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均会受到感知匿名性的调节,相对于感知匿名性水平低的个体,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在感知匿名性水平高的个体中更强。研究结果支持同伴拒绝和网络欺负的关系是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这对于制定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干预和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校园排斥对初中生内外化问题的影响:同伴关系与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
    王凯, 张野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0, (5):  594-604.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0.05.11
    摘要 ( )   HTML ( )   PDF (147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该研究探讨了校园排斥和初中生内外化问题的关系,结合资源保存理论,进一步考察同伴关系(条件性资源)与核心自我评价(人格特质资源)对该效应的链式中介作用。采用青少年校园现实受排斥量表、同伴关系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焦虑抑郁量表和外化行为倾向量表,对辽宁省2所中学540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校园排斥对于初中生的内化及外化问题均具有正向预测作用;(2)同伴关系、核心自我评价在校园排斥与内化问题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而在校园排斥与外化问题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具体而言,校园排斥通过三条路径影响内外化问题:一是同伴关系的单独中介作用;二是核心自我评价的单独中介作用;三是同伴关系—核心自我评价的链式中介作用。
    同伴侵害对留守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自尊和社会支持的作用
    陈子循, 王晖, 冯映雪, 刘霞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0, (5):  605-614.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0.05.12
    摘要 ( )   HTML ( )   PDF (167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追踪设计,对贵州省487名留守青少年进行间隔6个月的两次追踪调查,考察同伴侵害对男女留守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自尊、教师支持和朋友支持在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同伴侵害不仅能显著负向预测半年后留守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还能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主观幸福感;(2)朋友支持可以显著缓解同伴侵害对男女留守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消极影响:当朋友支持较低时,同伴侵害对男女留守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消极作用显著,当朋友支持较高时则不存在显著影响;(3)教师支持可以显著缓解同伴侵害对留守女生主观幸福感的直接作用:相对于高教师支持的女生,同伴侵害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低教师支持的女生中更强;教师支持还可以调节留守女生同伴侵害与自尊之间的关系:相对于低教师支持的女生,同伴侵害对自尊的影响在高教师支持的女生中更显著。
    留守初中生同伴侵害与攻击性的关系:链式多重中介模型
    董及美, 周晨, 侯亚楠, 赵蕾, 魏淑华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0, (5):  615-623.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0.05.13
    摘要 ( )   HTML ( )   PDF (1258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留守初中生同伴侵害与攻击性的关系机制,通过构建链式多重中介模型,考察歧视知觉、孤独感和心理韧性在二者关系中的多重中介效应。采用问卷调查法对519名留守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留守初中生同伴侵害的发生率为96.3%,具有普遍性;(2)留守初中生同伴侵害、歧视知觉、孤独感、心理韧性与攻击性之间均呈显著相关;(3)留守初中生的歧视知觉、孤独感和心理韧性在其同伴侵害与攻击性的关系中具有链式多重中介作用;(4)同伴侵害与攻击性关系模型具有一定稳定性,同时在是否留守及单亲与双亲外出留守初中生群体中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揭示了同伴侵害与攻击性的关系机制,可为探索留守初中生不良同伴关系的教育策略提供参考。
    理论探讨与进展
    进化还是倒退:儿童过度模仿的文化共性与差异
    王一伊, 苏彦捷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0, (5):  624-632.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0.05.14
    摘要 ( )   HTML ( )   PDF (82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过度模仿指模仿与完成目标无关的动作。本文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下儿童过度模仿行为的共性和差异,探究了儿童过度模仿可能的产生机制。不同文化下的儿童均存在过度模仿行为,说明它很可能是人类累积文明发展的重要产物;而不同文化下儿童过度模仿的倾向又存在差异,生存环境、教导式学习和对社会规范的强调等因素均可能产生影响。未来研究可考虑进一步探究不同文化因素的具体作用,并比较不同文化下个体过度模仿行为的发展进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度模仿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意义。
    儿童基于心理本质论的种族认知及其影响因素
    李占星, 倪晓莉, 牛更枫, 朱莉琪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0, (5):  633-640.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0.05.15
    摘要 ( )   HTML ( )   PDF (90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心理本质论将类别成员视为由共同的本质所决定,且这些本质对应着一些表面的不可改变的属性。其中,种族本质论就是心理本质论的一种。研究种族本质论的发展对于了解儿童的种族认知具有重要意义。种族本质论者认为,种族具有遗传不变性、有较强的归纳强度和标签具有客观性等特征。但是,基于不同特征的种族本质论的发展存在差异。类属语言、社会文化背景和群体地位,均可能影响儿童种族本质论的发展。这些影响因素提示,可通过减少类属语言的描述和促进民族融合等方式改变儿童的种族本质论。比较儿童对种族本质论的建构与自然世界的建构之间的差异,方便我们探索类别学习跨领域的一致性问题。如何确保种族本质论的发展是适宜的,这需要未来开展一些干预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