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3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4-01-15
    认知与社会性发展
    3~6年级儿童整数数量表征与分数数量表征的关系
    张丽, 卢彩芳, 杨新荣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1):  1-8. 
    摘要 ( )   PDF (114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主要探讨了整数数量表征和分数数量表征的关系以及年级对两者关系的影响。实验对155名三至六年级儿童进行0~1分数数字线估计任务和0~1000整数数字线估计任务的测量。结果发现:(1)对于整数数字线估计,所有年级儿童均主要采取了线性表征;(2)对于分数数字线估计,五六年级儿童主要采取了线性表征,三四年级儿童没有明显的线性表征或对数表征的倾向;(3)整数数量表征和分数数量表征呈显著正相关,不过年级对两者的关系产生了影响,表现在只有五六年级儿童的整数数字线估计对分数数字线估计有显著预测作用。
    儿童2岁活跃性、自我控制与5年后学校适应——父母养育方式的调节作用
    孙铃, 梁宗保, 陈会昌, 陈欣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1):  9-15,23. 
    摘要 ( )   PDF (90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5年的追踪,考察儿童早期气质特征对后期社会适应的影响。选取200名2岁儿童,采用实验室观察法评价其气质上的活跃性和自我控制;在其7岁时追踪到125名儿童,请父母报告养育方式、班主任老师评价其社会能力和学业表现。结果表明:(1)儿童2岁时的活跃性对5年后学校适应的预测总体是消极的,并且受父母养育方式调节;父母的高限制和低压制能够抵消活跃性对学习问题和任务定向的消极影响;(2)儿童2岁时的自我控制对于5年后的所有积极学校适应指标(学业成绩、低学习问题、果敢社交、挫折耐受、任务定向)有直接预测作用。这一结果揭示了气质上的活跃性与自我控制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不同作用,父母应根据孩子的气质特点实行差别化教育。
    青少年儿童不爱社交、同伴排斥和同伴侵害的交叉滞后分析
    苑春永, 邵爱惠, 梁丽婵, 边玉芳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1):  16-23. 
    摘要 ( )   PDF (100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采用班级戏剧和同伴提名对初中一年级766名学生进行了3年的追踪研究,采用交叉滞后设计,考察同伴排斥、同伴侵害和不爱社交之间的相互预测关系。结果表明:(1)不爱社交、同伴排斥和同伴侵害都表现出较高程度的稳定性;(2)早期同伴排斥可以预测随后的同伴侵害,早期同伴侵害也可以预测随后的同伴排斥,但这两种作用模式都受到性别的调节;(3)从总体上来说,早期同伴侵害影响个体随后的不爱社交倾向,但这种关系模式受到性别的调节。对女生来说,初一的同伴侵害影响初二的不爱社交;对男生来说,早期同伴侵害对随后的不爱社交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同伴侵害不仅对同伴排斥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可能导致女生对社会交往变得越来越冷漠,对人际关系产生长期影响。
    DRM范式中错误记忆的年龄差异及其机制
    黄一帆, 王大华, 肖红蕊, 姜薇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1):  24-30. 
    摘要 ( )   PDF (78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旨在考察老年人错误记忆现象及内在原因,并检验模糊痕迹理论对错误记忆年老化机制的解释。以经典DRM范式为研究起点,对三组被试(年轻人35名、低龄老人28名、高龄老人34名)的记忆成绩进行比较,利用联合再认范式及多项式树型建模的统计手段,分别从现象学和认知加工机制的角度检验错误记忆的年龄差异是否符合模糊痕迹理论的预期。结果发现:(1)正确记忆与错误记忆均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而这两种记忆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年人中呈现出不同的增龄效应模式:正确记忆随年龄的增长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而错误记忆水平呈现倒U型发展趋势,即低龄老年组的虚报率显著高于年轻组和高龄老年组;(2)虚报率的年龄差异主要集中在未学习过但与学习词列有强语义相关的刺激(类型记为R)反应上。对R型刺激的反应模式进行分析发现,低龄老年人相比年轻人成功提取字面痕迹的概率存在显著下降,而提取要点痕迹的概率保持相对稳定;高龄老年人成功提取要点痕迹的概率相比低龄老年人显著下降。本研究的结果支持了模糊痕迹理论对个体记忆一般年老化特点的预期及解释。
    流动儿童认同整合与歧视知觉的关系: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作用
    倪士光, 李虹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1):  31-38. 
    摘要 ( )   PDF (967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来自北京市、山东省的1307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探讨流动儿童感受到的歧视对其认同整合的影响,以及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歧视,认同整合水平良好;(2)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会对其认同整合产生消极影响,歧视知觉越高,认同整合水平越低;歧视知觉也通过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对流动儿童的认同整合产生显著的影响;(3)社会支持不仅在歧视知觉对认同整合的关系中起到了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社会支持还又在应对方式和认同整合之中起到了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
    教与学心理学
    自读、伴读和指读对2~3岁幼儿图画书阅读中文字注视的影响
    刘妮娜, 王静, 韩映虹, 徐振平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1):  39-45. 
    摘要 ( )   PDF (119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幼儿对文字的关注是内化文字形式和功能(文字意识)的基本途径,如何有效提高年幼儿童对文字的关注是一个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课题。本研究以54名2~3岁幼儿为研究对象,记录和分析幼儿在自读、伴读和指读三种方式下阅读图画书的眼动行为。结果发现:1)自读和伴读方式下,2~3岁幼儿对文字和图画的关注具有相同的眼动模式,并且对文字的关注程度均较低;2)指读可显著提高幼儿对文字的关注频率,同时对文字注视时间、次数以及关注速度均表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3)对图画的整体分析显示,指读与伴读/自读方式之间的眼动模式差异不显著;而进一步对图画的局部分析表明:指读不影响幼儿图画关注的全面性和有效性。综上所述,指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年幼儿童对文字的关注,同时动态手势也不抢占儿童阅读图画的注意资源。
    小学儿童英语正字法技能的发展及其在单词阅读中的作用
    程瑶, 杨振, 黄秀梅, 陶沙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1):  46-54. 
    摘要 ( )   PDF (96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系统探讨正字法技能不同成分的发展特点及其在英语单词阅读中的作用,对小学一、三、五年级共110名儿童施测英语正字法规则意识、正字法模式建构技能、正字法编码技能、单词阅读以及一般认知能力和英语语音意识测验。结果表明:(1)汉语儿童的英语正字法技能各成分随年级显著增长,各成分间及其与一般认知技能、语音意识的关系存在年级差异;(2)控制年龄、一般认知能力和语音意识后,正字法技能在三、五年级仍对单词阅读有显著的独立解释作用,且其独立贡献率高于语音意识;(3)进一步控制其他正字法技能成分后,正字法规则意识以正字法模式建构技能为完全中介间接地作用于单词阅读,正字法模式建构技能在三、五年级都仍对单词阅读有显著的独立解释作用,正字法编码技能在五年级中能显著地独立解释单词阅读的部分变异。
    参照性交流双方学习过程与选择性注意的比较
    张恒超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1):  55-60,74. 
    摘要 ( )   PDF (83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参照性交流范式,设计虚拟学习材料并创设功能预测和维度选择任务,探查比较参照性交流双方学习过程与选择性注意特点。结果发现:与低分组比较,高分组从学习阶段2开始得分显著更高;且维度选择整体结果显著优于低分组,这主要表现在对无关维度的抑制水平显著更高。结果表明:参照性交流双方的学习过程表现出不平衡性;参照性交流双方的选择性注意整体水平表现出不平衡性,具体表现于选择性注意的集中性水平。
    心理健康与教育
    创伤暴露程度对中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复原力的调节作用
    戴艳, 雷鸣, 周宵, 姚梅, 蒋林洁, 陈希, 刘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1):  61-67. 
    摘要 ( )   PDF (70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创伤暴露程度调查表、复原力量表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调查了汶川地震1年后的773名中学生,考察了其复原力在创伤暴露程度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地震1年后,中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较低,其中男生的水平低于女生,初一学生的水平相对低于初二、高一和高三学生;创伤暴露程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各维度都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复原力在创伤暴露程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回避性症状与警觉性增高症状的影响上发生负向调节作用,在创伤暴露程度对闯入性症状的影响上不起调节作用。
    汶川地震三年半后中学生的感恩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周宵, 安媛媛, 伍新春, 陈和琼, 龙超敏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1):  68-74. 
    摘要 ( )   PDF (75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感恩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对汶川地震三年半后的37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其感恩与社会支持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并检验社会支持在感恩与创伤后成长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灾后中学生的创伤后成长水平较高,其中自我觉知的改变与人际体验的改变水平高于生命价值观的改变水平,女生人际体验的改变水平高于男生,初一学生的创伤后成长水平相对低于高年级学生;(2)感恩和社会支持可显著地正向预测创伤后成长;(3)社会支持在感恩与创伤后成长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这表明,汶川地震三年半后中学生的感恩可以直接正向预测创伤后成长,也可通过社会支持正向影响创伤后成长。
    PTSD与PTG的关系:来自教师群体的追踪研究证据
    陈杰灵, 伍新春, 曾盼盼, 周宵, 熊国钰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1):  75-81. 
    摘要 ( )   PDF (76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追踪研究的方式,在汶川地震后一年和一年半两个时间点,对极重灾区的116名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建立交叉滞后模型,探讨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创伤后成长(PTG)在时间进程中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1)震后一年和一年半的教师,其PTSD水平较低,PTG水平中等,两者具有一定稳定性;(2)在同一个时间点上,PTSD和PTG的相关不显著;(3)震后一年的PTG能显著负向预测震后一年半的PTSD,而震后一年的PTSD不能显著预测震后一年半的PTG。成长对于长期的创伤后负性应激降低有积极作用,可采用积极的视角来进行心理重建。
    中小学教师PTSD和PTG的影响因素研究:灾难前-中-后的视角
    侯志瑾, 周宵, 陈杰灵, 朱莉, 倪竞, 陈淑芳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1):  82-89. 
    摘要 ( )   PDF (84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事件影响量表、创伤后成长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应对方式问卷等对汶川地震1年后极重灾区的106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考察前灾难因子、灾难当下因子和后灾难因子等对教师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创伤后成长(PTG)的影响。结果发现:(1)灾后中小学教师的PTSD处于中低水平、PTG处于中上水平,其中女教师的PTSD和PTG水平高于男教师,班主任教师PTSD水平高于非班主任教师,有过被困经历的教师PTSD水平高于没有被困经历的教师,有亲朋或学生受伤的教师其PTSD和PTG水平均高于无亲朋或学生受伤的教师;(2)社会支持对PTSD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社会支持中的信息支持可以促进PTG,而情感支持和实质性支持对PTG没有显著的影响;(3)逃避的应对方式能显著地正向预测PTSD,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能显著正向地预测PTG,而寻求帮助的应对方式对PTSD和PTG都不具有显著的影响。
    儿童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对上网行为和上网情感的影响:一项追踪研究
    刘儒德, 沈彩霞, 徐乐, 高钦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1):  90-95,104. 
    摘要 ( )   PDF (900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自我决定理论的框架下,对467名3~5年级小学生进行为期12个月的追踪调查,以探讨儿童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对其上网行为和上网情感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1)3~5年级儿童的上网时间、上网积极情感和上网消极情感在一年间存在着显著减少的发展趋势;(2)基本心理需要满足能够预测上网积极情感的增加和上网消极情感的减少,对上网时间发展的预测不显著;(3)自主、胜任和关系这三个维度对儿童上网情感的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感觉寻求对工读生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影响机制
    叶宝娟, 刘建平, 杨强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1):  96-104. 
    摘要 ( )   PDF (110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感觉寻求量表、压力性生活事件量表、非适应性问卷和病理性网络使用量表对519名工读生进行调查,考察了工读生病理性网络使用的情况以及感觉寻求对工读生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工读生病理性网络使用的比例为51.1%,工读生病理性网络使用的问题很严重;(2)感觉寻求对工读生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影响是有中介的调节效应,具体而言,感觉寻求会增加工读生病理性网络使用;压力性生活事件对感觉寻求与工读生病理性网络使用之间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压力性生活事件的调节效应以非适应性认知为中介变量。研究结果对工读生病理性网络使用的预防和干预具有重要价值。
    理论与方法
    区分两类攻击行为:反应性与主动性攻击
    周广东, 冯丽姝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1):  105-111. 
    摘要 ( )   PDF (79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反应性与主动性攻击儿童不仅在攻击的原因及功能上不同,二者在社会认知、情绪唤醒、行为表现、同伴关系及父母教养方式上都有区别。反应性攻击儿童有较多的敌意归因偏差及负性情绪,内部心理问题较多,同伴及亲子关系较差;而主动性攻击儿童对攻击的结果期待更为正向,外部行为问题较多,其朋友多有不良行为,父母多采用溺爱的教养方式。另外,文章还分析了二者的发展轨迹及性别差异,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