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2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3-11-15
    认知与社会性发展
    面部特征空间关系、肤色亮度对卡通面孔吸引力的影响
    陈溢智, 方慧, 沈楠, 吴美如, 郑丽燕, 王静梅, 卢英俊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3, (6):  561-570. 
    摘要 ( )   PDF (2370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取88名大班儿童(43名女童和45名男童)及90名在校大学生(42名男生和48名女生)为实验被试,通过心理量表评分,探讨面部特征空间关系、肤色和亮度对儿童卡通面孔吸引力影响。结果显示:(1)幼儿与成人对卡通面孔最佳面部特征空间关系评价存在差异;(2)幼儿评价女童卡通面孔眼嘴间距离占面长24%时吸引力最优,两眼间距离占面宽41%时吸引力最优,但未达显著。成人评价女童卡通面孔也存在纵向“黄金比例(19%)”现象;(3)男童卡通面孔不存在最佳比例;(4)幼儿偏爱偏白肤色,而成人偏好白里透红;(5)受众性别与卡通形象性别均对肤色偏好有影响;(6)亮度高的儿童卡通面孔更具吸引力。结论:卡通面孔吸引力受面部特征空间关系、肤色与亮度等因素显著影响,卡通设计需针对不同年龄、性别受众来设定面部特征空间关系与肤色等要素。
    自闭症儿童视觉动态信息的注意加工特点——来自多目标追踪任务的证据
    马玉, 张学民, 张盈利, 魏柳青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3, (6):  571-577. 
    摘要 ( )   PDF (70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考察中低功能自闭症儿童在动态条件下的多目标注意加工特点,研究采用多目标追踪实验范式,具体追踪任务采用多目标随机运动和碰撞反弹算法。实验设计为两因素混合设计,组间变量为年龄和性别匹配的中低功能自闭症和正常儿童组,组内变量为追踪目标数量(分别为1、2、3、4个目标),因变量为被试在多目标追踪任务中的追踪正确率和追踪容量。结果发现:(1)中低功能自闭症儿童在目标数量为1到目标数量为4时的正确率均明显低于正常儿童,且标准差变异较大,中低功能自闭症儿童的多目标的持续追踪能力和稳定性存在一定的缺陷;(2)当目标数量为1时,正常组儿童与中低功能自闭症儿童的追踪容量差异不显著;目标为2、3、4时,两组追踪容量差异均显著。不同目标数量情况下中低功能自闭症儿童平均的注意容量为0.83~1.24个(平均容量约为1个)明显低于正常儿童的0.95~3.72个(最大容量接近4个)。中低功能自闭症儿童在多目标追踪上表现为单焦点注意加工的特点,存在一定程度的注意转移缺陷。
    愤怒的聚光灯效应对个体新闻阅读的归因影响
    彭小凡, 谢德光, 张大均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3, (6):  578-587. 
    摘要 ( )   PDF (108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最初情绪的聚光灯理论仅从效价角度出发,解释了情绪通过影响注意范围,干涉个体归因,没有针对其它情绪(譬如愤怒)做进一步验证。本研究通过2(情绪)×2(因素显著性)×2(性别)的被试间实验设计,进一步揭示了愤怒的聚光灯效应对个体新闻类信息归因的影响方式。共有243名在校学生参加实验,其中男生99名,年龄在19~25岁之间。本研究将原有的锚式(anchor)归因计分改为对显著和非显著信息独立计分。结果发现:愤怒对个体归因的影响结果与负性情绪的聚光灯效应相一致,并且具有双向性。一方面增加了对显著因素的归因倾向,一方面抑制对非显著的归因素因倾向,且不存在性别差异。另外,本研究发现新闻中某一信息的显著程度亦会造成归因偏差。本研究为聚光灯理论提供了新的实验支持,并就愤怒效价上的模糊性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和讨论。
    无掩蔽启动范式下负相容效应的时间进程
    夏依婷, 蒋军, 张庆林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3, (6):  588-594. 
    摘要 ( )   PDF (77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已有研究采用掩蔽启动范式证明了负相容效应的存在,但目前对于负相容效应的产生是否依赖于掩蔽刺激还存在激烈的争议。实验共32名大学生被试,采用12个选自汉语情感词语系统的汉字词语为材料,在显示屏刷新率为70HZ的无掩蔽启动范式下操纵启动与目标的时间间隔,让被试对目标词语的效价做出按键反应,记录被试对目标的反应时和错误率。本研究试图基于该时间进程下负相容效应发生的关键点来研究上述争议。结果发现:(1)无掩蔽范式下也存在负相容效应;(2)刺激呈现方式不同相容效应也不同。这表明负相容效应的产生并不依赖于掩蔽的呈现,且刺激的呈现方式对该效应有重要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社会创造力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
    张景焕, 满达呼, 刘桂荣, 张舜, 窦菲菲, 林崇德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3, (6):  595-603. 
    摘要 ( )   PDF (109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548名小学高年级学生为被试,考察父母自主支持、心理控制与社会创造力间的关系以及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女生社会创造力水平明显高于男生,农村学生社会创造力适宜性水平高于城市学生。(2)典型相关分析发现,在父母教养方式和社会创造力的关系上,交换意见、收回爱能够解释适宜性,自主选择能够解释独创性;(3)父母自主支持正向预测子女的社会创造力(γ=0.27),心理控制则负向预测子女的社会创造力(γ=-0.29);自主支持通过自尊的完全中介作用影响社会创造力(中介效应值为0.12),心理控制则通过自尊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社会创造力(中介效应值为0.05),模型的总解释率R2=0.27。
    父母和教师自主支持与高中生发展的关系
    唐芹, 方晓义, 胡伟, 陈海德, 吴梦希, 王帆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3, (6):  604-615. 
    摘要 ( )   PDF (127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分层抽样法在河南和云南抽取4988名高中生实施问卷调查,考察父母自主支持和教师自主支持与高中生学业、个性社会性和生涯发展的关系。结果发现:(1)学业和生涯方面,女生发展好于男生,重点学校学生发展好于普通学校学生;个性社会性方面,重点学校学生发展高于普通学校学生,高二、高三学生发展显著高于高一学生;(2)父母和教师自主支持显著正向预测高中生发展。父母自主支持对学业和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显著高于其对生涯发展的影响;教师自主支持对学业发展影响最大,对生涯发展影响最小;(3)教师自主支持对高中生三方面发展的影响均显著大于父母自主支持;(4)父母和教师自主支持对高中生学业和生涯发展存在显著交互作用。
    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特点及其与职业承诺的关系
    王钢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3, (6):  616-624. 
    摘要 ( )   PDF (105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索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特点及其与职业承诺的关系,随机选取川渝两地幼儿教师533名,用修编的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量表(KTOWBS)和教师职业承诺问卷(TOCS)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除认知幸福感外,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整体水平较高。其中,城市幼儿教师的心理幸福感和情绪幸福感显著高于农村,公办园幼儿教师的社会幸福感显著高于民办园;(2)月薪超过1000元的幼儿教师其社会幸福感显著高于月薪低于1000元者,月薪超过2000元者其心理幸福感、情绪幸福感和认知幸福感显著高于月薪低于2000元者,但心理幸福感随日工作时间增加而降低;(3)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各因子与情感承诺、规范承诺和继续承诺存在不同关系。分层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社会幸福感、认知幸福感、情绪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对情感承诺的正向预测作用为17%,认知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对规范承诺的正向预测作用为7%,社会幸福感对继续承诺的正向预测作用为1%。
    教与学心理
    学习次数和材料难度对学习判断绝对准确性的影响
    姜英杰, 杨玲, 严燕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3, (6):  625-630. 
    摘要 ( )   PDF (647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采用5(学习次数)×2(材料难度)被试内设计,考察材料难度和学习次数对即刻和延迟学习判断绝对准确性的影响。45名大学生被试参加实验,共收集有效数据37个。结果表明:(1) 即刻条件下,高、低难度词对都出现了练习伴随低估效应;(2) 延迟条件下,高、低难度词对均未出现练习伴随低估效应。对低难度词对的学习判断准确预测了回忆成绩,高难度词对则出现了练习伴随高估效应;(3) 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加,不同难度词对在即刻条件下的练习伴随低估效应趋于消失,延迟条件下高难度词对的练习伴随高估效应趋于消失。
    心理健康与教育
    汶川地震30个月后中小学生的身心状况研究
    林崇德, 伍新春, 张宇迪, 臧伟伟, 周宵, 戴艳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3, (6):  631-640. 
    摘要 ( )   PDF (1008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的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其在地震30个月后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学习倦怠和创伤后成长等身心状况。结果发现:(1)震后30个月的中小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情况较为严重,发生率分别达到6.6%和69.5%,女生和高年级学生是其高危人群;(2)学习倦怠总体情况比较轻微,学习的低效能感相对较严重;(3)创伤后成长的程度较高,且性别和年级间差异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相似;(4)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及学习倦怠等3个消极变量和创伤后成长之间分别为正相关、零相关和零相关。建议心理疏导人员将重心放在降低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的程度及激发受灾学生的创伤后成长方面,并充分意识到创伤后成长程度较高的学生也有出现心理不良状况的可能性。
    中小学生的灾难暴露程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中介和调节效应
    伍新春, 张宇迪, 林崇德, 臧伟伟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3, (6):  641-648. 
    摘要 ( )   PDF (93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汶川地震后1年时,采用灾难暴露程度问卷、主观害怕程度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对地震极重灾区的3058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考察灾难暴露程度、主观害怕程度、社会支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结果发现:(1)震后1年时中小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为9.6%,其中有目睹他人死亡经历的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为16.2%;(2)灾难暴露程度能正向预测创伤后应激障碍,而主观害怕程度在灾难暴露程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社会支持在灾难暴露程度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但不能调节主观害怕程度与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的关系。其中,无论支持的性质如何,父母和教师的支持都能缓解灾难暴露程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而同学和其他人的支持则不具有调节效应。
    小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应对方式的调节作用
    程科, 周宵, 陈秋燕, 张晨光, 伍新春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3, (6):  649-656. 
    摘要 ( )   PDF (837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儿童行为问题核查表和应对方式问卷,考察汶川地震极重灾区980名小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应对方式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地震后1年半,灾区小学生攻击行为水平较低,但男生的攻击行为明显高于女生;积极认知在回避性症状对攻击行为的预测中起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负向发泄分别在回避性症状和警觉增高症状对攻击行为的预测中起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情绪性人格对青少年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和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
    安媛媛, 伍新春, 刘春晖, 林崇德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3, (6):  657-663. 
    摘要 ( )   PDF (88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汶川地震两年后,采用小五人格问卷、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对49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探讨青少年创伤后成长与情绪性人格、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关系。结果显示:(1)青少年创伤后成长的年龄、性别差异不显著;青少年创伤后成长的三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人际体验的改变分值最高,其次是自我觉知的改变,得分最低的为生命价值的改变;(2)积极应对方式在情绪性人格与创伤后成长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消极应对方式则不发挥直接的中介作用;(3)情绪性人格与创伤后成长之间的中介效应受到社会支持的调节,低社会支持组的个体情绪性人格越高,越容易采取积极认知、寻求支持等积极的应对方式,从而产生更高的创伤后成长。
    理论与方法
    媒体暴力与攻击性:社会认知神经科学视角
    滕召军, 刘衍玲, 潘彦谷, 尧德中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3, (6):  664-672. 
    摘要 ( )   PDF (102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媒体暴力与攻击性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一直存在争论。随着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研究者可以通过ERP和fMRI等技术进一步对媒体暴力与攻击性的内在联系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分析媒体暴力与攻击性在社会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ERP和fMRI成果。其次,指出该领域研究中应该注意被试、工具以及研究方法的选择。最后,未来可以从不同年龄段、不同媒体暴力形式、以催化剂模型为理论背景等多方面进行社会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另外,构建媒体暴力影响攻击性的认知神经模型也是未来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