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与教育 ›› 2007, Vol. 23 ›› Issue (2): 116-121.
张灵1, 郑雪1, 严标宾1,2, 温娟娟1, 石艳彩1
ZHANG Ling1, ZHENG Xue1, YAN Biao-bin1,2, WEN Juan-juan1, SHI Yan-cai1
摘要: 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467名大学生进行测试,旨在探讨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与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及其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人际交谈困扰存在地域和独生/非独生子女的交互作用,城市的独生子女大学生人际交谈困扰最低;在与异性交往困扰方面,来自乡镇的大学生和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有较大的困扰.(2)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存在着地域和独生/非独生子女的交互作用,城市的独生子女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最高,乡镇的独生子女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最低.(3)人际关系困扰四个维度对主观幸福感的不同成份有不同的预测作用,人际交友困扰、人际交谈困扰和与异性交往困扰对生活满意度有预测作用,而人际交友困扰、人际交谈困扰和待人接物困扰三个维度对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有预测作用.
中图分类号:
[1] 张伟.试论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卫生职业教育,2005,23,(5):13-14. [2] 岳颂华,张卫,黄红清等.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3),93-98. [3] 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339-345. [4] Robinson,Shaver,Wrightsman 主编,杨宜音,彭泗清等译.性格与社会心理测量总览.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89-156. [5]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公共卫生杂志,1999,69-100. [6] 李全彩.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与对策.中国学校卫生,2002,23(1):47-48. [7] 陈秀芳.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调查与对策.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25(1):138-140. [8] 陈丽娜,张建新.大学生一般生活满意度及其与自尊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4):222-224. [9] 张雯,郑日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61-62. [10] 郑雪,严标宾等.广州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心理学探新,2001,21(4):46-50. [11] 李祚山.大学生的文化取向、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心理科学,2006,29(2):423-426. [12] 杨昭宁,孔祥军.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1):80-82. [13] 徐维东,吴明证,邱扶东.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受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3):562-565. [14] 郑雪,严标宾,邱林等著.幸福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147-151. |
[1] | 郭嘉程, 董柔纯, 许放, 徐旋, 牛更枫, 周宗奎. 社会临场感与大学生网络过激行为的关系:双自我意识的并行中介及性别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2): 176-186. |
[2] | 樊香麟, 崔英锦. 客体化身体意识与女大学生限制性饮食行为的关系:外貌负面评价恐惧和社会文化压力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1): 122-131. |
[3] | 张慧如, 张伟达, 傅王倩, 邓敏, 彭苏浩, 李玉. 孤独感对创造性倾向的影响:无聊倾向和焦虑情绪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1): 132-141. |
[4] | 唐莹莹, 蔺秀云, 殷锦绣, 何婷, 周少嘉, 曹志涛. 亲子依恋和祖孙依恋的一致与不一致和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6): 859-868. |
[5] | 彭海云, 盛靓, 邱凡硕, 周姿言, 辛素飞. 青少年心理减负从“无聊”开始——无聊倾向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6): 895-902. |
[6] | 何安明, 张钰睿, 惠秋平. 大学生感恩与社会幸福感的关系:手机冷落行为的中介作用和负性生活事件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4): 505-512. |
[7] | 杜秀芳, 武玉玺, 徐政, 袁晓倩, 陈功香. 金钱启动与道德认同对大学生道德伪善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3): 342-349. |
[8] | 喻昊雪, 李卉, 王福兴. 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与学业倦怠的关系:应对方式与无聊倾向的链式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3): 391-401. |
[9] | 曾子豪, 彭丽仪, 詹林, 刘双金, 欧阳晓优, 丁道群, 黎志华, 胡义秋, 方晓义. 儿童期受虐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和基因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2): 276-285. |
[10] | 曹瑞琳, 梅松丽, 梁磊磊, 李传恩, 张莹. 感恩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关系:核心自我评价和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2): 286-294. |
[11] | 陈子循, 李金文, 王雨萌, 刘霞. 累积环境风险与大学生自伤的关系:情绪调节策略的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1): 109-120. |
[12] | 郑爽, 刘红瑞, 李静, 席雨, 姚梅林. 主动性人格与大学生创业准备行为的关系:创业意向的中介效应与创业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6): 813-821. |
[13] | 王浩, 俞国良. 大学生依恋焦虑与抑郁的关系:恋爱中关系攻击和关系质量的序列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6): 879-885. |
[14] | 朱黎君, 杨强, 叶宝娟, 陈智楠, 张丽. 自然联结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6): 886-893. |
[15] | 张宝生, 李鑫, 李新野, 张庆普. 主观规范对大学生志愿者志愿工作投入的影响机制研究——一个链式双重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5): 658-6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