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运用思维方式问卷和应对方式问卷对663名大学生进行测试,旨在从文化视角探讨大学生思维方式的特点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思维方式在专业、地域、年级等人口统计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文科生思维的整体性显著高于理工科和艺术类;南方人思维的变化性显著高于北方人;大二学生思维的整体性显著高于大一和大三,大一思维的变化性显著高于大四年级。(2)思维方式对应对方式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协变性对积极应对正向作用显著、对消极应对中的自责和合理化负向作用显著;矛盾性对积极应对负向作用显著、对消极应对正向作用显著。思维的整体性和变化性针对性较强:整体性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积极应对,变化性可有效避免自责、幻想、合理化的消极应对方式。
中图分类号:
[1] 侯玉波.文化心理学视野中的思维方式.心理科学进展,2007.15(2):211-216. [2] PengK P,NisbettR E.Culture.Dialectics,and Reasoning About Contradiction·American Psychologist,1999,54(9):741-754. [3] 梁宝勇,郭倩玉,郭良才.关于应付的一些思考和实证研究Ⅱ.应付方式的评定.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7(4):200-203. [4] Folkman S,Moskowitz J T.Coping:pitfalls and promise.Anne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4.55:745-774. [5] MarknsH,KitayamaS.Cultme andthe self: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emotion,and motivation.Psychological Review,1991,98(2):224-253. [6] Xiaodong Y.An Ethnographic study of copying strategies 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in Beijing.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ml.1994,9(1):65-76. [7] 侯玉波.张梦,王歆.青少年思维方式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3):158-161. [8] YuboH,Ying Z,lofting P.Thinking Style and DiseaseCognitions Among Chinese People.Journal of Psycholosy in Chinese Societies.2003,4(2):161-180. [9] 路翠萍.大学生思维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3):277-279. [10] Carver C S,Seheier M S.Assessing Coping Strategies:ATheoretieally Based Approach.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9,56(2):267-283. [11]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09-115. [12] 彭凯平,侯玉波等.中国人的思维之道及其行为学意义.王登峰.侯玉波.人格与社会心理学论丛(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2-36. [13] CHIU Chi-yue.Assessment of Zhong-Yong(Dialectic)Thinking:Preliminary Findings from a Cross-Regional Study.香港社会科学学报,2000.18:33-54. [14] Ji L J,Peng K,Nisbett.R E.Culture,control,and perception of relationships in the environment.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0,78(5):943-955. |
[1] | 郭嘉程, 董柔纯, 许放, 徐旋, 牛更枫, 周宗奎. 社会临场感与大学生网络过激行为的关系:双自我意识的并行中介及性别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2): 176-186. |
[2] | 樊香麟, 崔英锦. 客体化身体意识与女大学生限制性饮食行为的关系:外貌负面评价恐惧和社会文化压力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1): 122-131. |
[3] | 张慧如, 张伟达, 傅王倩, 邓敏, 彭苏浩, 李玉. 孤独感对创造性倾向的影响:无聊倾向和焦虑情绪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1): 132-141. |
[4] | 彭海云, 盛靓, 邱凡硕, 周姿言, 辛素飞. 青少年心理减负从“无聊”开始——无聊倾向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6): 895-902. |
[5] | 何安明, 张钰睿, 惠秋平. 大学生感恩与社会幸福感的关系:手机冷落行为的中介作用和负性生活事件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4): 505-512. |
[6] | 杜秀芳, 武玉玺, 徐政, 袁晓倩, 陈功香. 金钱启动与道德认同对大学生道德伪善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3): 342-349. |
[7] | 喻昊雪, 李卉, 王福兴. 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与学业倦怠的关系:应对方式与无聊倾向的链式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3): 391-401. |
[8] | 曾子豪, 彭丽仪, 詹林, 刘双金, 欧阳晓优, 丁道群, 黎志华, 胡义秋, 方晓义. 儿童期受虐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和基因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2): 276-285. |
[9] | 曹瑞琳, 梅松丽, 梁磊磊, 李传恩, 张莹. 感恩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关系:核心自我评价和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2): 286-294. |
[10] | 苏志强, 马郑豫. 童年期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纵向发展关系:应对方式的共变作用分析[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1): 31-39. |
[11] | 陈子循, 李金文, 王雨萌, 刘霞. 累积环境风险与大学生自伤的关系:情绪调节策略的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1): 109-120. |
[12] | 郑爽, 刘红瑞, 李静, 席雨, 姚梅林. 主动性人格与大学生创业准备行为的关系:创业意向的中介效应与创业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6): 813-821. |
[13] | 王浩, 俞国良. 大学生依恋焦虑与抑郁的关系:恋爱中关系攻击和关系质量的序列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6): 879-885. |
[14] | 朱黎君, 杨强, 叶宝娟, 陈智楠, 张丽. 自然联结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6): 886-893. |
[15] | 张宝生, 李鑫, 李新野, 张庆普. 主观规范对大学生志愿者志愿工作投入的影响机制研究——一个链式双重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5): 658-6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