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与教育 ›› 2021, Vol. 37 ›› Issue (5): 648-659.doi: 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1.05.05
施国春, 赵东妍, 范会勇
SHI Guochun, ZHAO Dongyan, FAN Huiyong
摘要: 大学生身体自尊是如何随年代变化的呢?研究对2004年至2016年107篇使用身体自尊量表的研究进行了横断历史研究,涉及大学生30738名。结果显示:(1)我国大学生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与年代有着显著正相关关系;(2)男女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都有了一定提升;(3)男生在身体自尊各个因子的得分高于女生0.2~0.3个标准差,显示出了大学生在身体自尊水平上的性别差异;(4)从大学生整个群体来看,经济因素、高等教育因素与大学生身体自尊具有显著相关,而从不同性别群体来看,经济因素与人口压力对于男大学生的身体自尊影响更为明显。
中图分类号:
Berscheid, E., Walster, E., & Bohrnstedt, G. (1973). The happy American body:A survey report. Psychology Today, 7(6), 119-131. Cohen, J. (1992).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3), 98-101. De Wit, L. M., Fokkema, M., Van Straten, A., Lamers, F., Cuijpers, P., & Penninx, B. W. (2010). Depressive and anxiety disorders and the association with obesity, physical, and social activities. Depress Anxiety, 27(11), 1057-1065. Delignières, D., Fortes, M. & Ninot, G. (2004). The fractal dynamics of self-esteem and physical self. Nonlinear Dynamics in Psychology and Life Sciences,8(4), 479-510. Diane, C. J. (2001). Social comparison and body image:Attractiveness comparisons to models and peers among adolescent girls and boys. Sex Roles, 45(9), 645-664. Erickson, S. J., Hahn-Smith, A., & Smith, J. E. (2009). One step closer:Understanding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weight and self-esteem in ethnically diverse preadolescent girls.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0(2), 129-139. Fox, K. H., & Corbin, C. B. (1989). The Physical Self-Perception Profile: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validation. Journal of Sports & Exercise Psychology, 11(4), 408-430. Jonsdottir, S. R., Arnarson, E. O., & Smari, J. (2008). Body esteem, perceived competence and depression in Icelandic adolescents. Nordic Psychology, 60(1), 58-71. Kling, K. C., Hyde, J. S., Showers, C. J., & Buswell, B. N. (1999). Gender differences in selfesteem:A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5(4), 470-500. Mayer, B., Bos, A. E. R., Muris, P., Huijding, J., & Vlielander, M. (2007). Does disgust enhance eating disorder symptoms? Eating Behaviors, 9(1), 124-127. Nyboe, L., & Lund, H. (2012). Low levels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mental illness. Nord Journal of Psychiatry, 67(1), 43-46. Parent, M. (2013). Clinical considerations in etiology,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men's muscularity-focused body image disturbance. Psychology of Men and Masculinity, 14(1), 88-100. Rayner, K. E., Schniering, C. A., Hutchinson, D. M., Rapee, R. M., & Taylor, A. (2013). Adolescent girls' friendship networks, body dissatisfaction, and disordered eating:Examining selection and socialization processe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22(1), 93-104. Schuster, E., Negy, C., & Tantleff-Dunn, S. (2013). The effects of appearance-related commentary on body dissatisfaction, eating pathology, and body change behaviors in men. Psychology of Men and Masculinity, 14(1), 76-87. Shavelson, R. J., Hubner, J. J., & Stanton, G. C. (1976). Self-concept: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6(3), 407-441. Simons, J., Dumme, T. V., Delbroek, H., & Probst, M. (2017). Impact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on physical self-esteem. European Psychomotricity Journal, 9(1), 3-32. Twenge, J. M. (1997). Changes in masculine and feminine traits over time:A mate-analysis. Sex Roles, 36(5-6), 305-325. Twenge, J. M. (2000). The age of anxiety? Birth cohort change in anxiety and neuroticism, 1952-1993.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9(6), 1007-1021. *白冰, 刘双红, 肖宁宁. (2011). 有氧舞蹈课程对普通大学生身体自尊影响的实验研究.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9(2), 44-49. *白永雷. (2010). 大学生身体自尊、人际信任和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 石家庄. *曹蓓娟, 吴雪萍, 王荟媛. (2016). 操舞类项目对女大学生身体自尊的影响.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40(1), 90-94. *曹阳. (2010). 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在高校软式排球选项课教学中的应用.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31(4), 623-624. *陈春一. (2009). 篮球运动对普通男性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9(6), 80-82. *陈婷婷, 刁在箴. (2007). 有氧健美操运动对女性大学生身体自尊与心境的影响.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7(5), 73-76. *陈尧. (2018). 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身体自尊相关性研究.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38(8), 1062-1065. *陈祖学. (2017). 世居布依族苗族聚居区大学生身体自尊的特征及分析.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5(6), 102-105. *陈作松. (2008). 身体锻炼、身体自尊与女大学生进食障碍倾向的关系 (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 福州. *崔晓芸. (2014). 健美操对女大学生身体自尊影响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师范大学. *杜艳伟. (2013). 体育舞蹈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及身体自尊的影响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体育学院. *段卉, 高明, 韩尚洁, 杨润琴. (2014). 阳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锻炼态度及身体自尊的影响. 体育科技, 35(1), 79-81. *冯金玲, 赵宝椿. (2012). 大学生身体自尊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研究.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10(3), 80-83. *高明, 尹俊玉, 韩尚洁, 段卉. (2013). 流行音乐舞蹈对女大学生身体自尊及其心境的影响——以江南style骑马舞为例. 体育科技, 34(4), 79-82. *桂晶晶. (2018). 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自尊的比较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西北师范大学, 兰州. *郭爱香. (2011). 内蒙古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开设东方舞课程的可行性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内蒙古师范大学, 呼和浩特. 郭素艳. (2016). 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非均衡项目后续管理的路径研究——以河南省10所高校为例.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36(6), 100-104. *韩佳佳. (2008). 选修不同体育课大学生的理想身体自我及其相关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 石家庄. *郝丽娜. (2009). 健美操选项课对河北医科大学女生体质与心理影响的效果分析 (硕士学位论文). 河北师范大学, 石家庄. *贺金梅. (2017). 蒙古族大学生身体自尊的调查研究.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46(1), 151-153. *胡善云. (2007). 不同的运动技能类型项目对大学生身体自尊影响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师范大学. *胡玉华, 朱小毛. (2011). 散打选修课对大学生身体自尊影响的实验研究.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5(6), 159-160. *黄亚妹, 朱美娟. (2012).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体自尊的影响.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6(1), 115-118. *贾晓丽. (2015). 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自尊与主观锻炼体验的相关研究.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1(10), 186-187. *蒋善华. (2007). 篮球运动对大学生身体自尊影响的实验研究.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2(2), 138-139. *康园君. (2018). 中等强度拉丁舞练习对女大学生体质、身体自尊影响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首都体育学院, 北京. *柯敏. (2006). 篮球运动对大学生自我观念的影响. 四川体育科学, 9(3), 78-81. 雷博. (2017). 大学生BMI水平和身体自尊水平相关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西北师范大学, 兰州. *雷慧, 何海强. (2007). 体育隐蔽课程对大学生身体自尊影响的研究.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3(3), 40-41. *李格. (2015). 女大学生体育选项课动机及身体自尊的调查与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苏州大学. *李俊杰. (2009). 学习健美操对大学生身体自尊与自信心的影响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内蒙古师范大学, 呼和浩特. *李凌云. (2007). 太极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身体自尊水平的影响. 山东体育科技, 29(2), 43-45. *李荣. (2011). 健身街舞对女大学生身体自尊及身体自我效能的影响.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19(9), 24-25. *李顺英. (2007). 瑜伽对女大学生及肥胖女生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李学武, 王方雨, 刘兵. (2017). 不同项群、项目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自尊的影响研究. 宜春学院学报, 39(9), 91-95. *林晶. (2013). 不同年限健美操训练对女大学生身体自尊的影响. 运动, 10(9), 77-78. *林宇, 周慧. (2018). 医学院校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身体自尊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6(5), 782-785. 刘爱玉. (2019). 男人养家观念的变迁:1990-2010. 妇女研究论丛, 27(3), 42-53. *刘春, 袁静. (2015). 啦啦操课程中不同学习方式对大学女生身体自尊影响. 中国学校体育, 2(8), 36-39. *刘贺. (2007). 网球锻炼对超重大学生身体形态、身体自尊及心境的影响.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3(4), 43-44. *刘洁. (2011). 拉丁舞练习对大学生自我概念和生活满意感的影响.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19(6), 79-91. *刘洁. (2007). 拉丁舞练习对提高大学生身体自尊的实验研究.柳州师专学报, 22(1), 107-109. *刘洁. (2007). 形体与健美操课对女大学生体质及自我观念、生活满意感的影响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体育大学. *刘晓娟. (2010). 不同持续时间及频率的有氧搏击操锻炼对女大学生身体自尊的影响研究.安康学院学报, 22(2), 104-107. *刘洋. (2015). 体育专业大学生照镜子行为与身体自尊的相关研究.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35(1), 102-105. *柳宝祥. (2011). 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身体自尊调查. 现代预防医学, 38(20), 4210-4211. *娄虎. (2007). 不同频率的中等强度篮球、健美操锻炼对大学新生皮脂厚度、身体自尊及其心境状态的影响 (硕士学位论文).扬州大学. *陆晶. (2013). 不同的武术教学内容对女大学生身体自尊与自我效能感影响的实验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陆守芹. (2008). 职业学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对身体自尊与心理满意度的影响.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16(11), 1232-1235. *罗海燕. (2014). 健美操运动对女大学生身体自尊的影响. 教学探索, 12(3), 76-77. 马爱民, 刘守祥. (2015). 大学生身体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和体育锻炼的关系研究. 体育科技, 36(3), 57-58. *马嵘, 黄春梅. (2010). 短时多次与持续长时运动对大学生身体自尊影响的实验研究.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9(1), 19-25. *马书军. (2013). 慢跑与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7(2), 71-74. *孟祥乐. (2015). 主观锻炼体验在体育锻炼与大学生身体自尊中的中介作用. 中国学校卫生, 36(11), 1659-1661. 莫晓燕, 王丹丹. (2014). 上海市成年人不同受教育程度群体的体质对比研究.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33(3), 96-100. *那庆龙. (2014). 武术套路练习对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的影响. 辽宁师专学报, 16(1), 56-58. *牛志宁. (2009). 高校太极拳选修课对大学生身体自尊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庞文绮. (2017). 体育锻炼对师范女大学生身体自尊的影响. 体育学刊, 24(3), 123-127. 邱亚君, 梁名洋, 许娇. (2012). 中国女性休闲体育行为限制因素的质性研究——基于社会性别理论的视角. 体育科学, 32(8), 25-33. *阮美飞, 张红. (2009). 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身体自尊水平的调查研究.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4(1), 165-166. 沙晶莹, 张向葵. (2016). 中国大学生自尊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1993~2013. 心理科学进展, 24(11), 1712-1722. *邵真真. (2017). 健美操运动对大学生身体自尊和生活满意感的影响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苏州大学. *石红, 马志军. (2009). 不同锻炼方式对湘西地区大学生身体自尊的影响.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5(2), 97-98. *斯琴. (2013).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体自尊与自信心影响的测量与评价 (硕士学位论文). 内蒙古师范大学, 呼和浩特. *孙高峰, 高亮. (2013). 大学生体育成绩满意度、应对方式、身体自尊现状及其关系研究. 体育与科学, 34(2), 111-114. 孙文树, 葛雪珍, 樊申元. (2018). 不同运动项群对大学生身体自尊和健康人格的干预研究.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32(8), 32-42. *唐振宇, 杨薇, 王海燕, 自明. (2014). 大学生运动中目标定向与身体自尊相关研究. 博硕论坛, 4(9), 4-5. 田芊, 张雷, 孙时进. (2019). 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经济压力对女性择偶偏好影响研究. 心理科学, 42(3), 681-687. *万伶俐. (2017). 体育舞蹈专项大学生身体自尊及整体自尊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体育学院. 汪志胜. (2018). 体力活动和身体自尊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拓扑分析——以广州市四所高校为例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体育学院. *王爱晶, 马英利, 郑祥. (2012). 有氧健身运动对BMI异常大学生身体自尊的影响.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7(6), 198-201. 王丁丁, 蒋艺, 康钊, 涂燊. (2018). 大学生身体自尊与一般自我效能感:人际关系的中介作用.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6(1), 111-117. *王夫耒. (2015).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身体自尊、乐观人格的相关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郑州大学. *王海燕, 唐振宇, 董艳国. (2013). 对普通高校学生身体自尊与体育锻炼态度关系的研究.辽宁体育科技, 35(2), 77-79. *王继雄, 张军. (2013). 外塑与内化:内蒙古大学生身体自尊研究. 南京体育学院学(自然科学版), 12(4), 106-110. *王君如, 姚丽琴. (2014). 团体啦啦操练习对女大学生身体自尊的影响.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2(5), 105-106. *王克海. (2010). 太极拳对大学生心理及免疫系统影响的实验研究.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31(5), 773-774. *王赛花. (2009). 健美操教学中非技能因素对技能掌握的影响 (硕士学位论文). 苏州大学. *王诗苇. (2017). 体育锻炼对武汉体育学院女大学生身体自尊的影响. 武术研究, 2(6), 150-153. *王晓波. (2013). 15周力量训练对身体自尊的影响.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2(2), 6-10. *王昕. (2009). 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17(2), 83-85. *王赟. (2011). 麦西来甫健身操对新疆女大学生的体质与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新疆师范大学, 乌鲁木齐. *吴华. (2014). 抗阻力训练对男大学生身体成分、身体素质、身体自尊影响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师范大学. *吴娟. (2014). 大学生身体自尊、社交回避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硕士学位论文). 河南大学, 郑州. *吴书丹. (2015). 大学生体育学习中习得性无助对身体自尊的影响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浙江师范大学, 杭州. 伍小涛. (2017). 试论身体社会学在民族研究中的运用. 广西民族研究, 33(4), 44-50. *夏淑云. (2017). 浅析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改善对健美操技能的影响. 当代体育科技, 7(2), 90-92. *夏荧. (2013). 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自尊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体育学院. 肖春. (2011). 拉丁舞训练对中年女性体质及身体自尊影响的研究. 成都体育专业学报, 37(7), 53-56. *谢琴. (2006). 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自我和应对方式对比研究. 中国学校卫生, 27(7), 569-570. 谢庆伟. (2012). 大学生身体锻炼、身体自尊及其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32(3), 95-99. 辛素飞, 姜文源, 辛自强. (2019). 1993至2016年医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 心理科学进展, 27(7), 1183-1193. 辛自强, 池丽萍. (2008). 横断历史研究:以元分析考察社会变迁中的心理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6(2), 44-51. 辛自强, 张梅. (2009). 1992年以来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变迁:一项横断历史研究. 心理学报, 41(1), 69-78. *熊文俊. (2009). 拉丁舞训练对大学生身体自尊影响的研究.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6, 122-124. *徐勤萍. (2009). 瑜伽练习对女大学生身体自尊及其来源方式影响的实验研究. 运动, 10(2), 86-89. 徐霞, 姚家新. (2001). 大学生身体自尊量表的修订与检验. 体育科学, 21(2), 78-81. *徐晓波, 滕瀚. (2015). 身体自尊对大学生害羞的影响研究. 长春大学学报, 25(2), 56-60. *徐延龙, 刘贵波, 张凤民. (2015). 选修不同运动项目的藏、汉族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的比较研究.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35(5), 77-80. *薛晓玉. (2012). 中等强度下不同持续时间健美操练习对女大学生身体自尊影响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扬州大学. *闫东玺. (2011). 跆拳道选项课对普通大学生身体素质和身体自尊的影响 (硕士学位论文). 辽宁师范大学, 沈阳. *闫洪杰, 柳絮. (2008). 高校体育选项课念动教学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9(4), 91-94. *闫洪杰. (2009). 高校体育最优教学模式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湖北体育科技, 28(5), 566-569. *杨索非. (2012). 瑜伽及其不同功法练习对女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影响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大学. *杨艳, 鲁波, 周松蕾, 董晓起, 王彩霞. (2016). 不同练习方式在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女子篮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新课程研究, 6, 33-35. *杨逸雯. (2016). 大学生身体自尊对着装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服装学院. *叶孙岳, 吕建敏. (2010). 自卫防身课程对女生焦虑、效能感与身体自尊影响的实验研究. 社会心理研究, 25(12), 1430-1433. *易铭裕, 肖新桥, 韩振勇. (2014). 大学新生不同锻炼行为阶段身体自尊水平的比较研究.体育科技, 35(5), 76-78. *袁艳. (2006). 健美操与女大学生抑郁水平、身体自尊水平的研究.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5(4), 34-36. *张超. (2015)不同体育锻炼习惯医学生身体自尊、心境状态研究.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7, 34-35. 张厚粲, 徐建平. (2015).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第4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佳,朴正汉. (2017). 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自尊与运动自信心的研究——以延边大学为例. 当代体育科技, 7(17), 85-86. *张磊, 孙雪梅. (2009). 身体锻炼对大学生身体自尊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4(2), 172-174. *张群. (2007). 体育院校健美操专修生身体自尊的相关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体育学院. *赵金凤. (2010). 有氧健美操锻炼对肥胖女大学生身体自尊与心境影响的实验研究. 长沙大学学报, 24(2), 127-128. *赵林萍, 刘月红. (2013). 大学生身体自尊与一般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9(8), 204-205. *周杰. (2009). 体育院校大学新生生活满意度与身体自尊现状调查与分析.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3(2), 80-83. *周霞. (2014). 体育舞蹈项目对普通高校大学生身体自尊影响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体育学院. *周晓娜. (2018). 啦啦操对上海市高校女生体质与身体自尊的影响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师范大学. *朱芳. (2018). 恰恰恰舞锻炼对普通大学生身体自尊和整体自尊的影响研究——以12周中等强度为例 (硕士学位论文). 扬州大学. |
[1] | 郭嘉程, 董柔纯, 许放, 徐旋, 牛更枫, 周宗奎. 社会临场感与大学生网络过激行为的关系:双自我意识的并行中介及性别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2): 176-186. |
[2] | 王玉龙, 赵婧斐, 蔺秀云. 家庭风险因素对青少年自伤的累积效应及其性别差异[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2): 240-247. |
[3] | 樊香麟, 崔英锦. 客体化身体意识与女大学生限制性饮食行为的关系:外貌负面评价恐惧和社会文化压力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1): 122-131. |
[4] | 张慧如, 张伟达, 傅王倩, 邓敏, 彭苏浩, 李玉. 孤独感对创造性倾向的影响:无聊倾向和焦虑情绪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1): 132-141. |
[5] | 邹盛奇, 伍新春. 父母冲突与青少年同伴依恋的关系:亲子依恋的中介作用及性别差异[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6): 798-807. |
[6] | 何安明, 张钰睿, 惠秋平. 大学生感恩与社会幸福感的关系:手机冷落行为的中介作用和负性生活事件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4): 505-512. |
[7] | 赵纤, 王志航, 王东方, 袁言云, 尹霞云, 黎志华. 贫困家庭儿童在青少年早期的亲社会行为发展轨迹:性别及父母教养方式异质性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3): 323-332. |
[8] | 杜秀芳, 武玉玺, 徐政, 袁晓倩, 陈功香. 金钱启动与道德认同对大学生道德伪善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3): 342-349. |
[9] | 喻昊雪, 李卉, 王福兴. 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与学业倦怠的关系:应对方式与无聊倾向的链式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3): 391-401. |
[10] | 彭海云, 盛靓, 王金睿, 周姿言, 辛素飞. 2001~2019年我国青少年孤独感的变迁:横断历史研究的视角[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3): 449-456. |
[11] | 曾子豪, 彭丽仪, 詹林, 刘双金, 欧阳晓优, 丁道群, 黎志华, 胡义秋, 方晓义. 儿童期受虐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和基因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2): 276-285. |
[12] | 曹瑞琳, 梅松丽, 梁磊磊, 李传恩, 张莹. 感恩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关系:核心自我评价和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2): 286-294. |
[13] | 陈子循, 李金文, 王雨萌, 刘霞. 累积环境风险与大学生自伤的关系:情绪调节策略的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1): 109-120. |
[14] | 郑爽, 刘红瑞, 李静, 席雨, 姚梅林. 主动性人格与大学生创业准备行为的关系:创业意向的中介效应与创业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6): 813-821. |
[15] | 王浩, 俞国良. 大学生依恋焦虑与抑郁的关系:恋爱中关系攻击和关系质量的序列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6): 879-88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