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与教育 ›› 2004, Vol. 20 ›› Issue (3): 68-74.
刘电芝1, 莫秀锋2, 阳泽1, 胥兴春1
LIU Dian-zhi1, MO Xiu-feng2, YANG Ze1, XU Xing-chun1
摘要: 本研究以信度和效度较高的自编问卷,通过对我国经济发达不同地区的九所不同类别高校167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揭示:不同类别大学生间的性道德观念存在显著差异;不过,大学生总体上对性道德持肯定态度,对性行为道德、边缘性行为道德的认可程度较高,对独自性行为存在矛盾心态,对同性恋倾向持否定态度。本研究提出:性行为道德由"贞操、感情、自愿、责任、忠诚"五因素构成;边缘性行为道德由"感情、自愿、责任"三因素构成。
中图分类号:
[1] 虞积生等.成人性教育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3,1-10. [2] Kinsey A. 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1948). 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female (1953). Saunders, Philadelphia. [3] Griffitt W, Hatfield E. Human sexual behavior. Scott Foreman and company 1985,224 [4] Wyatt G D. Correlates of first intercourse among women in Jamaica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Sociological Abstracts. 2000, Vol.48, No. 1: 297-300 [5] Ankomash A S. love, money and Aids: the Dynamics of Premarital Sexual Relationships in Ghana Sexualities. Sociological Abstracts.2000, Vol.48,No.2:981-985. [6] Chang Jui-shan,Scripting Extramarital Affairs: Marital mores,Gender politics, and infidelity in Taiwan. Sociological Abstracts. 2000,Vol.48,No.3:1631-1632. [7] 刘达临."中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报告"载社会学家的观点:家庭婚姻及其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8-14. [8] 徐安琪.世纪之交中国人的爱情与婚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03-125. [9] 李银河."性"、"同性恋"载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7-118,204-221. [10] 黄希庭,张进辅,李红.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419-428. [11] 潘绥铭.北京高校学生性观念与性行为.青年研究,1994(5),35-40. [12] 王殿卿.人生哲理[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232. [13] 王伟等.性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0-35. [14] 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54. [15] 戴忠恒.心理与教育测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83. [16] 李银河."婚前性行为"载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95-108. [17] 佘双好.大学生恋爱中的性问题及教育[J].青年研究,2000(5),42. [18] 詹文都.切实加强青少年的性道德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1(1),43-44. [19] 李银河.婚外恋: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159-168. [20] 潘绥铭,曾静.中国当代大学生性观念与性行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240,130,134. |
[1] | 郭嘉程, 董柔纯, 许放, 徐旋, 牛更枫, 周宗奎. 社会临场感与大学生网络过激行为的关系:双自我意识的并行中介及性别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2): 176-186. |
[2] | 樊香麟, 崔英锦. 客体化身体意识与女大学生限制性饮食行为的关系:外貌负面评价恐惧和社会文化压力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1): 122-131. |
[3] | 张慧如, 张伟达, 傅王倩, 邓敏, 彭苏浩, 李玉. 孤独感对创造性倾向的影响:无聊倾向和焦虑情绪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1): 132-141. |
[4] | 颜志强, 周可, 曾晓, 徐惠, 朱晓倩, 张娟. 学前期儿童执行功能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认知共情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6): 788-797. |
[5] | 丁芳媛, 杨义滢, 王阳茜, 贾云丞, 程刚.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新生短期择偶态度:基于潜变量增长建模的分析[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5): 663-672. |
[6] | 何安明, 张钰睿, 惠秋平. 大学生感恩与社会幸福感的关系:手机冷落行为的中介作用和负性生活事件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4): 505-512. |
[7] | 杜秀芳, 武玉玺, 徐政, 袁晓倩, 陈功香. 金钱启动与道德认同对大学生道德伪善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3): 342-349. |
[8] | 喻昊雪, 李卉, 王福兴. 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与学业倦怠的关系:应对方式与无聊倾向的链式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3): 391-401. |
[9] | 曾子豪, 彭丽仪, 詹林, 刘双金, 欧阳晓优, 丁道群, 黎志华, 胡义秋, 方晓义. 儿童期受虐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和基因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2): 276-285. |
[10] | 曹瑞琳, 梅松丽, 梁磊磊, 李传恩, 张莹. 感恩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关系:核心自我评价和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2): 286-294. |
[11] | 陈子循, 李金文, 王雨萌, 刘霞. 累积环境风险与大学生自伤的关系:情绪调节策略的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1): 109-120. |
[12] | 郑爽, 刘红瑞, 李静, 席雨, 姚梅林. 主动性人格与大学生创业准备行为的关系:创业意向的中介效应与创业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6): 813-821. |
[13] | 王浩, 俞国良. 大学生依恋焦虑与抑郁的关系:恋爱中关系攻击和关系质量的序列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6): 879-885. |
[14] | 朱黎君, 杨强, 叶宝娟, 陈智楠, 张丽. 自然联结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6): 886-893. |
[15] | 张宝生, 李鑫, 李新野, 张庆普. 主观规范对大学生志愿者志愿工作投入的影响机制研究——一个链式双重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5): 658-6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