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与教育 ›› 2005, Vol. 21 ›› Issue (1): 96-99.
张月娟1, 阎克乐1, 王进礼2
ZHANG Yue-juan1, YAN Ke-le1, WANG Jin-li2
摘要: 对321名大学生施测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自动思维问卷(ATQ)、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及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以探讨生活事件、负性自动思维及应对方式对抑郁的影响模式。结果:(1)相关分析发现:生活事件、负性自动思维、消极应对方式均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p<0.01),生活事件与负性自动思维及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p<0.01)。(2)路经分析发现:有六条显著路径影响抑郁。应对方式对抑郁产生直接的影响;自动思维可以直接影响抑郁,同时也可通过应对方式间接影响抑郁;生活事件对抑郁的直接影响不显著,其影响是经由负性自动思维及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而间接实现的。
中图分类号:
[1] Holden C.Global survey examines impact of depression.Science,2000,228(7):39-40. [2] 王玲,陈怡华.师范院校学生抑郁与社会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2):216-217. [3] 杜召云,仲伟法,祖久胜.济宁医学院学生精神抑郁症状现状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0,21(5):345. [4] Monroe S M,Simons A D.Diathesis-stress theories in the context of life stress research:implications for the depressive disorders.Pchological Bulletin,1991,110(3):406-425. [5] Jacqueline B P,David M F.Assessment of depression.In:Bellack,A.S.,Hersen,M.Behavioral Assessment A Practical Handbook(4thed).Allyn & Bacon,1998,211-223. [6] 刘贤臣,马登岱.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青少年抑郁的相关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5(3):166-167. [7] Kessler R C.The effects of stressful life events on depression.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97,48:191-211. [8] Jones R N.Theory and Proctice of Counselling and Therapy(3thed),Continuum,2001,331-340. [9] Betul A,Filiz Q.Examination of adolescences' negtive thoughts,depressive mood,and family environment.Adolescence,2001,36:77-83. [10] 梁宝勇,郭倩玉,郭良才.关于应付的一些思考和实证研究Ⅱ.应付方式的评定.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7(4):200-203. [11] Haghighatgou H,Peterson C.Coping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Iranian students.J Soc Psychol,1995,135(2):175-180. [12] 彭瑛,郭文斌,王国强.抑郁患者抑郁症状,应对方式与人格关系的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3):230-231. [13] Radloff,L.S.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02. [14] 刘贤臣.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06-10. [15] 姜乾金.特质应对方式问卷.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20-122. [16] Hollon,Kendall.自动思维问卷.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15-217. |
[1] | 肖嘉林, 梁凯欣, 黄柳玥, 王恩娜, 黄巧敏, 何韵涵, 卢宝琳, 迟新丽. 积极发展资源在减少青少年抑郁水平中的累积效应、关系模式及特定资源的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2): 257-269. |
[2] | 苑媛, 梁周健, 张丽. 结构性校园氛围与中学生抑郁: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6): 869-876. |
[3] | 彭海云, 盛靓, 邱凡硕, 周姿言, 辛素飞. 青少年心理减负从“无聊”开始——无聊倾向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6): 895-902. |
[4] | 何灿, 魏华, 丁倩, 桂勇. 父母工作性通信工具使用对粗暴养育的影响:焦虑抑郁的中介作用与主管支持感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6): 903-912. |
[5] | 辛素飞, 王金睿, 彭海云, 徐柳青, 张一林, 盛靓. 负性生活事件对青少年焦虑的影响:基于认知行为疗法的视角[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5): 710-717. |
[6] | 张雯, 王振宏. 负性生活事件与青少年内化问题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和亲子亲和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5): 718-725. |
[7] | 何安明, 张钰睿, 惠秋平. 大学生感恩与社会幸福感的关系:手机冷落行为的中介作用和负性生活事件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4): 505-512. |
[8] | 胡义豪, 徐璐妍, 卞小华, 周颖, 刘俊升. 同伴侵害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班级攻击规范凸显性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4): 542-549. |
[9] | 辛国刚, 张李斌, 常睿生, 张云运. 青少年早期受欺凌发展轨迹:抑郁、自尊和学业成就的预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4): 568-579. |
[10] | 喻昊雪, 李卉, 王福兴. 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与学业倦怠的关系:应对方式与无聊倾向的链式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3): 391-401. |
[11] | 冯全升, 周宗奎, 孙晓军, 张艳红, 连帅磊. 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内化问题: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与同伴依恋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3): 419-428. |
[12] | 李金文, 白荣, 王雨萌, 刘霞. 青少年抑郁与自伤行为的发展轨迹及其关系:基于两年的追踪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3): 429-438. |
[13] | 岳鹏飞, 张嘉鑫, 白学军. 生活事件与中学生学业拖延: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2): 228-235. |
[14] | 曾子豪, 彭丽仪, 詹林, 刘双金, 欧阳晓优, 丁道群, 黎志华, 胡义秋, 方晓义. 儿童期受虐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和基因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2): 276-285. |
[15] | 苏志强, 马郑豫. 童年期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纵向发展关系:应对方式的共变作用分析[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1): 31-3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