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93年 第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3-01-15
    论文
    独生与非独生儿童的认知成绩的比较研究
    纪桂萍, 荆其诚, 焦书兰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 (1):  1-6. 
    摘要 ( )   PDF (261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自从80年代我国推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独生和非独生儿童在认知和个性方面是否存在差异,是我国心理学界与教育学界感兴趣的问题.早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国外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就开始注意这个问题,1898年美国心理学家E.W.Bohannon 发表了第一篇关于独生子女研究的论文——“家庭中的独生子女”,T.Falbo 对自1925年至1984年间发表的200多篇文章,进行了元分析(metaanalysis),结果发现,在个性特征上,一般看来,独生与非独生儿童没有差别,而在智力和成就上独生与非独生儿童存在显著差异.
    我国青少年学生公私观特点的研究
    张进辅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 (1):  7-13. 
    摘要 ( )   PDF (275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人生价值观中,公私观处于主导的地位,人生价值观的性质集中体现为如何看待和处理公与私的关系.是主张“大公无私”、“先公后私”,还是主张“先私后公”甚至“自私自利”,抑或主张“公私两利”,历来是不同公私观点的标志.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人生价值观开始形成并逐步稳定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公私观特点将会对其人生道路产生根本性的影响.近年来,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我国青少年的公私观念已发生了一些变化.
    12-16岁被助儿童的自助能力、移情能力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
    张嘉玮, 崔光成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 (1):  14-17,13. 
    摘要 ( )   PDF (253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有利于别人和社会的行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他们道德认识水平提高、道德情感不断丰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儿童品德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国外关于亲社会行为的实验研究始于60年代末,近年来倾向于多因素的实验研究.国内有关此领域的研究刚刚起步,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探索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更为罕见.
    小学低年级儿童利用拼音学习生字词的实验研究
    舒华, 曾红梅, 陈琤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 (1):  18-22. 
    摘要 ( )   PDF (247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目的儿童早期对书写形式的字词(或印刷字词)的学习和掌握是儿童早期阅读的关键.儿童在学前已有丰富的口头词汇和口语理解能力,进入学校后首要的任务是需要尽快掌握一批生字词,作为阅读及各科学习的基础.也就是说,对许多口语词汇,儿童头脑中已有“音—义”的联结,而建立“形—音—义”联结是他们入学后所面临的任务.
    幼儿被拒绝社交地位的矫正研究
    庞丽娟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 (1):  23-29,35. 
    摘要 ( )   PDF (279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问题的提出随着早期心理研究和社会性发展研究的日益展开,幼儿同伴交往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国儿童心理学家和幼儿教育家的高度重视,目前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前沿研究课题.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同伴交往对其心理发展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对幼儿的社会化、个性与品德的形成、情绪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心理健康以及学习、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儿童发展的新皮亚杰理论及教学应用
    屠美如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 (1):  30-35. 
    摘要 ( )   PDF (263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儿童发展的新皮亚杰理论的基本论点皮亚杰及其学派在当代西方心理学界享有盛誉,但也面临着挑战,其中最重要的来自三个方面:(1)经验主义者指出:皮亚杰理论阐明和表达的方式,很难用简明的经验主义加以测试,其揭示的数据与他的基本论述不完全一致.(2)理性主义者则认为皮亚杰理论尚有不清楚、不完善和不严密之处,特别是缺乏详细的阶段变换处理;缺乏发展过程中个别差异的说明;以及缺乏对儿童感知觉和情感方面的研究等.
    我国幼儿品德心理研究的新进展
    梁志燊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 (1):  36-41. 
    摘要 ( )   PDF (263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教育和心理学工作者在积极引进、吸收国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幼儿品德心理展开了大量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这些研究成果大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现概要评介如下:一、幼儿品德心理研究是幼儿德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探索德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内在机制,揭示幼儿品德形成发展的一般过程与规律,为幼儿德育提供心理科学依据.
    西方写作心理研究及教育实践综述
    刘如平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 (1):  42-49. 
    摘要 ( )   PDF (294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教学心理学是近一、二十年来在西方得到迅速发展的一个研究领域,同它的母体学科—教育心理学以往限于对学习与教育的一般原理的探讨不同,教学心理学深入到了学科、课堂、个体,通过对学生某一学科学习过程和个别差异的科学描述,去设计教育条件以推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就使得心理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距离越来越近.教学心理学带来了学科心理研究与实践的空前活跃和繁荣,本文仅就我们所接触到的资料对西方写作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做一介绍,以期对我国的这方面工作有所启示.
    儿童发展研究协会第60届年会简讯
    陈永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 (1):  49-49. 
    摘要 ( )   PDF (203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儿童发展研究协会(SRDC)于1993年3月25日—28日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召开了该协会第60届年会.协会主席Robert N.Emde 代表协会作了题为《个体,环境与意义深远的研究》的大会发言.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年会,并提交了近2000份论文,研究报告和讨论提纲.在为期四天的会议中,与会者围绕下述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分组讨论:(1)婴儿期感知觉、认识与交往的发展.
    角色游戏中教师指导语类型及作用的研究
    徐彩华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 (1):  50-54. 
    摘要 ( )   PDF (243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问题的提出角色游戏中教师的语言指导是教师指导的主要形式和具体表现.但迄今为止,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英国的哈特和泰勒等(John Hutt & Stephen Tyler)曾调查角色游戏中教师语言指导的类型,把教师的语言分为提问、支持性评论、教育、简单回答、赞扬、重复、解释、建议、批评几类,但未对各类语言的效果及机理作进一步的研究.国内在这方面的具体研究几近空白,只有少量宏观的要求,如《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二十四条指出:“应充分尊重幼儿选择游戏的愿望……在游戏中给予适当指导.”
    5.5—6.5岁儿童记忆储存特征的研究
    王岚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 (1):  55-58. 
    摘要 ( )   PDF (125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问题的提出儿童的记忆能力是不断发展的,记忆策略在能力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儿童个体之间在记忆能力上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策略方面的差异.记忆策略包括有心理的或身体的活动,是主体在有意控制之下的、可以用来提高记忆操作的认识活动或行为活动.儿童在记忆活动的各个阶段(如对信息的编码、储存、提取等),都有可能使用一定的策略.弗拉韦尔等人对儿童记忆储存策略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发现儿童开始向主动应用储存策略过渡.本研究试图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学龄前和学龄初儿童记忆储存的特点.
    少年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及对待
    郑希付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 (1):  59-64. 
    摘要 ( )   PDF (257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少年心理的典型特征少年期相当于初中时期,有人还把少年期称之谓“心理的断乳期”,由于此时少年出现问题行为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西方学者也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人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少年有如下明显的特征.(一)少年行为的不可预期性和多变性最能察觉到少年的这一变化的且因此而产生许多烦脑的是家长而不是教师.父母会发现,这段时间孩子似乎发生了很大变化,子女的行为变得不可理解,少年对父母表现出很多不耐烦、不愿与父母交谈、本来计划好的活动他会突然变挂,且他们的情绪变化无常,父母的一切行为似乎都会成为使他们发怒的刺激,这便是少年行为的不可预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