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4-03-15
    认知与社会性发展
    儿童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的发展特点
    储月, 刘希平, 徐慧, 唐卫海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2):  153-159.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4.02.01
    摘要 ( )   HTML ( )   PDF (530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考察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是否存在于儿童群体中,研究选取了9~12岁儿童各30名,以30名大学生作为成人对照,考察了儿童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的发展特点。实验为5(年龄:9岁、10岁、11岁、12岁、21岁)×3(项目类型:Rp+、Rp-、Nrp)的混合实验设计。结果发现:5个年龄组均产生了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并且各年龄儿童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表现与成人相当。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在9~12岁儿童中稳定存在。
    智力障碍儿童对不同对象的分享行为:心理理论的作用
    刘艳春, 邓玉婷, 张曦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2):  160-168.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4.02.02
    摘要 ( )   HTML ( )   PDF (175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考察智力障碍儿童对不同对象(朋友和陌生人)的分享行为,同时探讨心理理论对不同对象分享行为的预测作用。研究共选取了82名智力障碍儿童作为被试,并通过言语能力分数匹配了82名典型发展儿童作为对照,结果发现:(1)7~17岁(儿童中期和青少年期)的智力障碍儿童和心理年龄相匹配的典型发展儿童一样,对朋友的分享都显著高于对陌生人的分享;(2)心理理论预测了智力障碍儿童对陌生人的分享行为,但不能显著预测对朋友的分享行为。这些结果表明相比于陌生人,智力障碍儿童和典型发展儿童对朋友表现出更多的分享,且智力障碍儿童偏爱朋友分享的现象从儿童中期持续到了青少年期;心理理论是智力障碍儿童对陌生人分享的相关因素。
    4~8岁汉语高功能自闭症儿童基于语言线索的情绪识别能力发展研究
    梁丹丹, 闫晓民, 葛志林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2):  169-175.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4.02.03
    摘要 ( )   HTML ( )   PDF (532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听觉言语理解任务,考察了4~8岁汉语高功能自闭症儿童基于语言线索的情绪识别能力发展。研究发现,在韵律和语义线索一致条件下,4~8岁高功能自闭症儿童的情绪识别能力与典型发展儿童没有显著性差异;在韵律和语义线索不一致条件下,4~6岁典型发展儿童更加依靠语义线索识别情绪,6~8岁典型发展儿童更加依靠韵律线索识别情绪;4~6岁和6~8岁高功能自闭症儿童均更倾向于借助语义线索识别情绪。韵律、语义线索不一致条件下的研究结果表明,4~8岁汉语高功能自闭症儿童的情绪识别未能像典型发展儿童一样实现由依靠语义线索向依靠韵律线索的转变,这可能是高功能自闭症儿童在社会交往时情绪识别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社会临场感与大学生网络过激行为的关系:双自我意识的并行中介及性别的调节作用
    郭嘉程, 董柔纯, 许放, 徐旋, 牛更枫, 周宗奎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2):  176-186.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4.02.04
    摘要 ( )   HTML ( )   PDF (537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线索过滤理论和双自我意识理论,通过线上发放问卷的方式对湖北、吉林、山东、浙江四个省份共六所综合和师范类高校的162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以探讨社会临场感对网络过激行为的影响、作用机制以及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社会临场感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网络过激行为;(2)公我意识和私我意识在社会临场感和大学生网络过激行为之间起并行中介作用,公我意识起正向中介作用,私我意识起负向中介作用,且后者效应大于前者;(3)性别调节该并行中介模型中公我意识路径的前半与后半路径。具体而言,相较于女生,公我意识的正向中介作用对男生更强。本研究探讨了大学生社会临场感通过双自我意识对网络过激行为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及性别差异,揭示了私我意识的积极作用,基于去个性化效应的社会认同模型指出网络群体在其中的重要性,发现了男女网络过激行为水平存在差异的原因之一,为网络过激行为的干预提供了指导性建议。
    创造力与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积极情绪和创造性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韩建涛, 钱俊妮, 张婕妤, 庞维国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2):  187-195.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4.02.05
    摘要 ( )   HTML ( )   PDF (502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考察创造力与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关系,以及积极情绪和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Runco创新观念行为量表、积极情绪量表、创造性自我效能感问卷和生命意义问卷对665名大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显示:(1)创造力、积极情绪、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和生命意义感之间存在两两正相关关系;(2)积极情绪在创造力与生命意义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创造性自我效能感调节了创造力影响生命意义感的直接路径,随着创造性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创造力对生命意义感的预测作用减弱。本研究在理论上揭示了创造力对生命意义感的作用及其机制,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具有一定实践参考价值。
    老年人模糊表情识别的积极效应及其机制
    余林伟, 李爽, 刘燊, 潘文沛, 徐强, 张林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2):  196-206.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4.02.06
    摘要 ( )   HTML ( )   PDF (1125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讨老年人模糊表情识别的积极效应及其机制。实验1以老年人和年轻人对模糊表情的识别正确率为指标,考察老年人对模糊表情的识别特征。结果发现年轻人对快乐模糊表情和愤怒模糊表情识别的正确率不存在显著差异,而老年人对快乐模糊表情识别的正确率显著高于愤怒和悲伤模糊表情,表明老年人在模糊表情识别上存在积极效应。实验2进一步考察老年人模糊表情识别积极效应的机制。结果发现老年人识别愤怒-快乐表情连续体的转折点显著小于年轻人,但在转折点处的斜率上与年轻人不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表明,老年人对模糊表情的识别存在积极效应,该效应源于老年人对积极表情持更宽松的判断标准。
    教与学心理
    词汇类型和阅读水平对小学一年级儿童阅读理解监控的影响
    史梦梦, 任桂琴, 孙军红, 张鑫星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2):  207-214.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4.02.07
    摘要 ( )   HTML ( )   PDF (272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以小学一年级儿童为被试,在有提示的前提下,采用错误检测范式,通过操纵词汇类型考察不同阅读水平儿童词汇阅读理解监控的加工过程。结果发现:(1)实验1中,相对于一致和无关控制词,儿童对形似词的监控正确率最低;而儿童对一致、无关控制和形似词的监控反应时不存在差异;(2)实验2中,相对于一致和无关控制词,儿童对音同词的监控正确率最低;高阅读水平儿童对音同词的监控反应时显著快于无关控制词。总体上,高阅读水平儿童的监控正确率和反应时均优于低阅读水平儿童。这表明,语音、字形及儿童阅读水平的高低均对小学一年级儿童词汇阅读理解监控加工产生影响,为情境模型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数学概率问题解决学习中的测试效应及有效促进
    刘岩, 张宏飞, 卢鑫, 曲可佳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2):  215-223.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4.02.08
    摘要 ( )   HTML ( )   PDF (8787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通过3个实验,探讨了材料复杂度对数学概率问题解决中测试效应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提取方式对学习者运用提取练习策略解决复杂概率问题的作用效果。结果发现:(1)相比于重学,通过提取练习策略学习简单数学概率问题时的后测成绩更佳,出现测试效应。在学习复杂数学概率问题时,通过提取练习和重学的后测成绩差异不显著,未出现测试效应;(2)相比于重学和自由回忆提取练习,通过线索提取学习复杂数学概率问题的后测成绩更高;(3)相比于重学和无反馈的自由回忆提取练习,通过加入反馈的自由回忆提取练习学习复杂数学概率问题的后测成绩更好。该结果表明,材料难度影响学习者运用提取练习策略学习问题解决任务的效果,并且线索提取练习方式和提供反馈的自由回忆提取练习方式均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复杂概率问题解决任务的效果。
    高中生主动性人格与网络学习投入:网络学习自我效能和学业期望的序列中介作用
    高斌, 张丹丹, 朱根, 蔡艳香, 郭羽希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2):  224-230.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4.02.09
    摘要 ( )   HTML ( )   PDF (405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社会认知生涯理论考察高中生主动性人格对网络学习投入的影响,以及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期望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本研究使用主动性人格量表、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学业期望量表和网络学习投入量表,对湖北和福建两所中学高一至高二的477名高中生(高一274人,高二203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主动性人格、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业期望与网络学习投入四个变量相互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主动性人格可以通过三条间接路径对网络学习投入产生影响,即网络学习自我效能的单独中介作用、学业期望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网络学习自我效能和学业期望的链式中介作用。研究有助于揭示高中生主动性人格对网络学习投入的作用机制,这为提升其线上学习投入有启示意义。
    心理健康与教育
    父母暴力暴露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纵向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陆信哲, 王智, 李勇, 王玢莹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2):  231-239.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4.02.10
    摘要 ( )   HTML ( )   PDF (564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间隔8个月的追踪研究设计,对369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父母暴力暴露与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纵向关系,以及表达抑制的中介作用和同伴依恋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父母暴力暴露能够直接正向预测中学生随后的问题行为;(2)表达抑制在父母暴力暴露和中学生问题行为之间起着纵向中介作用。父母暴力暴露也能通过中学生的表达抑制对其问题行为产生影响;(3)同伴依恋在中介过程的后半路径调节作用显著,具体而言,高同伴依恋水平中学生的问题行为较少受到表达抑制的影响。该研究对父母暴力暴露、表达抑制和中学生问题行为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强调了同伴依恋的调节作用。这对未来纠正中学生问题行为提供了重要启示。
    家庭风险因素对青少年自伤的累积效应及其性别差异
    王玉龙, 赵婧斐, 蔺秀云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2):  240-247.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4.02.11
    摘要 ( )   HTML ( )   PDF (417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累积风险模型为基础,以453名初一学生为被试进行间隔10个月的追踪研究,考察家庭风险因素对青少年当前和10个月后自伤行为的累积效应及其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家庭风险因素对青少年当前和10个月后的自伤均有明显的累积效应,且均以线性模式发挥作用;(2)在累积家庭风险与青少年当前自伤之间的线性关系中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女生有更高的家庭累积风险,且女生的自伤更容易受家庭累积风险的影响。
    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意志控制和越轨同伴交往的链式中介作用
    王艳辉, 沈梓锋, 赖雪芬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2):  248-256.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4.02.12
    摘要 ( )   HTML ( )   PDF (632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以生态系统理论和选择理论为基础,考察意志控制、越轨同伴交往在父母心理控制和外化问题行为关系中的链式中介效应。研究使用父母心理控制问卷、意志控制问卷、越轨同伴交往问卷和外化问题行为问卷对1053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性别、年龄以及家庭经济社会地位)后,(1)越轨同伴交往在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2)意志控制在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3)意志控制和越轨同伴交往在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问题行为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显著;(4)中介效应在男女生中呈现相似的显著性模式、在不同学段中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些结果对于青少年外化问题的预防与干预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积极发展资源在减少青少年抑郁水平中的累积效应、关系模式及特定资源的作用
    肖嘉林, 梁凯欣, 黄柳玥, 王恩娜, 黄巧敏, 何韵涵, 卢宝琳, 迟新丽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2):  257-269.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4.02.13
    摘要 ( )   HTML ( )   PDF (1161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1301名七年级学生为被试进行间隔两年的追踪研究,考察积极发展资源对青少年当前和两年后抑郁水平的累积效应、关系模式及特定资源的作用。结果发现:(1)积极发展资源对青少年当前和两年后抑郁水平的降低分别具有即时和延时的累积效应,其中积极发展资源对青少年当前抑郁水平的即时累积效应呈二次函数非线性正加速模式,而对青少年两年后抑郁水平的延时累积效应呈线性匀速模式。对于青少年当前的抑郁水平来说,在积极发展资源累积至四类前,青少年当前的抑郁在高水平上升;积极发展资源累积至四类后,青少年抑郁水平呈显著下降趋势;(2)与抑郁水平高度相关且位于前四位的积极发展资源为:建立目标和决策能力、清晰积极的身份认同、抗逆能力和与他人的联结。该四类高相关的积极发展资源对青少年当前和两年后抑郁水平的降低分别具有即时和延时的累积效应,且四类高相关的积极发展资源对青少年当前和两年后抑郁的累积效应均呈二次函数的非线性模式。
    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社交适应、情绪适应间的动态联系:一项追踪研究
    刘欢, 李于凡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2):  270-278.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4.02.14
    摘要 ( )   HTML ( )   PDF (824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高中到大学的学校过渡是典型的发展转折点。大学新生既要适应学业环境、社交网络的改变,还要适应自我发展中身心转变。适应心理各维度的发展轨迹各不相同,但同时在发展中也会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相互联系。本研究采用密集追踪设计,招募了426名大学新生在入学后第一学期进行连续19周的问卷测查,考察学习适应、社交适应和情绪适应的时间趋势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动态结构方程结果表明:(1)大学新生的社交适应状况的动态变化相对稳定,而学习适应和情绪适应状况随时间呈下降趋势;(2)新生学习适应每周的波动变化独立于情绪适应和社交适应;(3)新生社交适应、情绪适应之间存在交叉滞后关联。了解新生适应心理的发展规律,将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适应教育。
    网络成瘾对大学生学业压力的影响:睡眠质量与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张陆, 孙山, 游志麒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2):  279-287.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4.02.15
    摘要 ( )   HTML ( )   PDF (417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基于资源保存理论,运用日志法调查了153名大学生,采用多水平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睡眠质量和自我控制在网络成瘾与大学生学业压力关系间的中介机制。结果发现:(1)早期测量的网络成瘾能够预测后来测量的总体学业压力、睡眠质量和自我控制水平;(2)自我控制能够独立中介网络成瘾与学业压力间的关系;(3)睡眠质量和自我控制能够序列中介网络成瘾与学业压力间的关系。本研究结果提示,可以通过预防和干预网络成瘾减轻大学生感知的学业压力,对于有学业压力的网络成瘾大学生,可以通过提高睡眠质量等方式增强其自我控制资源,来缓解他们的学业压力。
    理论探讨与进展
    安静自我:基于平衡和成长视角的理解
    张丽, 潘霈霖, 牛梓瑜, 马敏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2):  288-297.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4.02.16
    摘要 ( )   HTML ( )   PDF (261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平衡和成长视角,安静自我指一种既不过分关注自我,也不过分关注他人,融入他人而不丧失自我的同一性。发展安静自我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能够提高个体主观幸福感、改善个体主观评估的健康以及降低个体的物质主义倾向。通过对安静自我的内涵、特征和功能的综述,可以看出安静自我本质上是空间和时间维度上自我的平衡与整合。未来研究有待在安静自我结构的明晰性、本土化以及安静自我的发展和促进方面展开更多的探讨。基于稳态应激的思想,我们设想安静自我的结构在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既表现出稳定性又表现出灵活性的特征。
    亲社会行为的概念表征及其方法述评
    章洁敏, 陶云, 杨舒涵, 陈睿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2):  298-304.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4.02.17
    摘要 ( )   HTML ( )   PDF (380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基于概念表征的经典和原型两种理论,分别探讨“以研究者为中心”和“以被试为中心”的亲社会行为概念表征方式及其方法:基于经典理论的亲社会行为概念表征往往局限于利他性特征,忽略了被试群体特异性造成的理解差异,按照成分分析法对其进行意义分解存在主观性、片面性和适用度不高等局限;基于原型理论的亲社会行为概念表征通过自由列举—原型分析—重复验证的程序,从被试自身认知出发,关注被试的特征,突破了传统亲社会行为的概念范畴,但该结构的稳定性和适用性仍存疑虑。通过两者的对比分析,本研究结合两种理论,提出从群体特异性和情境特异性视角丰富亲社会行为的概念结构,进一步整合与完善亲社会行为概念表征的理论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