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3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3-07-15
    认知与社会性发展
    美术生和非美术生的动作记忆表象编码
    王丽娟, 马嘉琳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4):  457-464.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3.04.01
    摘要 ( )   HTML ( )   PDF (69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发现表象通过促进记忆成绩、抑制知觉干扰和遗忘来促进操作效应,然而,以往研究忽略具体形象思维在表象加工中的作用。实验1和2选取美术生和非美术生来控制被试的具体形象思维水平,采用知觉干扰任务和定向遗忘范式探讨操作效应中具体形象思维水平对表象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相比非美术生,美术生的表象编码可增强记忆表现、抑制知觉干扰和遗忘。说明具体形象思维可能是表象编码促进操作效应的前提。
    接受对象的常规行为与资源需求对5~6岁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
    张文洁, 范增, 黎蕾, 刘毅, 钟毅平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4):  465-472.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3.04.02
    摘要 ( )   HTML ( )   PDF (414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探究接受对象的常规行为与资源需求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采用两因素被试间设计考察5~6岁幼儿在不同常规行为表现与资源需求程度条件下分享行为的差异。被试任务是根据接受对象的常规行为与资源需求的特征,决定最终分享的糖果数量。结果发现,常规行为的主效应显著,相比常规行为坏的接受对象,幼儿给常规行为好的接受对象分享的糖果更多。资源需求的主效应显著,与无资源需求相比,接受对象有资源需求时,幼儿分享的糖果更多。常规行为与资源需求的交互作用显著,与其他条件相比,接受对象常规行为好且有资源需求时,幼儿分享的糖果更多。此外,结果可能表明,常规行为好比有资源需求更能促使5~6岁幼儿慷慨分享。
    同伴关系与幼儿问题行为关系的三水平元分析
    牛湘, 冉光明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4):  473-487.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3.04.03
    摘要 ( )   HTML ( )   PDF (845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当前研究采用三水平元分析的方法来明确同伴关系的两维度(同伴接纳和同伴拒绝)与幼儿问题行为之间的真实关系,并探讨了影响二者关系的调节变量。通过系统的文献检索,共获得23项研究,含156个效应量,涉及被试4510名。主效应检验发现,同伴接纳与幼儿问题行为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而同伴拒绝与幼儿问题行为呈显著正相关,且同伴拒绝与幼儿问题行为之间的相关程度大于同伴接纳与幼儿问题行为之间的相关程度。调节效应检验表明,同伴接纳与幼儿问题行为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受到幼儿年龄、问题行为的分类、问题行为的测量工具和研究设计(横向和纵向研究)的调节,但不受幼儿性别、父母受教育程度、问题行为的报告者与出版年份/状态的影响。此外,同伴拒绝与幼儿问题行为的正相关关系被文化背景调节,不被幼儿性别、年龄、家庭经济状况、评估特征(问题行为的测量工具、报告者和分类)、研究设计(横向和纵向研究)以及出版特征(出版年份/状态)所影响。以上结果说明同伴接纳和同伴拒绝分别是幼儿问题行为的保护性因子和风险性因子,对它们关系的研究有利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幼儿问题行为进行针对性干预和指导。
    父母冲突知觉与儿童焦虑情绪:正负性信息注意偏向的中介作用及性别的调节作用
    李甜甜, 董会芹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4):  488-496.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3.04.04
    摘要 ( )   HTML ( )   PDF (640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正负性信息注意偏向在父母冲突知觉与儿童焦虑情绪关系间的中介作用,以及性别的调节作用,采用问卷法对1056名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在控制了年龄、年级、是否独生、现居住地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之后,父母冲突知觉显著正向预测儿童焦虑情绪;(2)正负性信息注意偏向在父母冲突知觉与儿童焦虑情绪的关系中起显著的中介作用;(3)性别在父母冲突知觉与负性信息注意偏向、负性信息注意偏向与儿童焦虑情绪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因此,儿童的父母冲突知觉通过影响正负性信息注意偏向进而增加其焦虑情绪,并且负性信息注意偏向的中介效应在男女生群体中存在差异。
    学校环境对农村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心理资本与生活满意度的中介作用
    银小兰, 周路军, 朱翠英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4):  497-504.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3.04.05
    摘要 ( )   HTML ( )   PDF (348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学校环境对农村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自编学校环境问卷、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问卷、生活满意度问卷、长处与困难问卷(学生版)(SDQ)对湖南省4~8年级833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学校环境、心理资本、生活满意度与亲社会行为两两显著正相关,学校环境能显著正向预测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2)心理资本和生活满意度在学校环境对亲社会行为间起显著的中介作用,存在三条中介路径:一是心理资本的单独中介作用,二是生活满意度的单独中介作用,三是心理资本和生活满意度的链式中介作用。研究表明改善学校环境有利于提升留守儿童的积极情绪和心理状态,从而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增加。
    大学生感恩与社会幸福感的关系:手机冷落行为的中介作用和负性生活事件的调节作用
    何安明, 张钰睿, 惠秋平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4):  505-512.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3.04.06
    摘要 ( )   HTML ( )   PDF (359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大学生感恩、手机冷落行为、负性生活事件与社会幸福感的关系及作用机制,采用青少年感恩量表、手机冷落行为量表、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社会幸福感量表,对河南省、江苏省、山西省、广东省11所高校的192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感恩对社会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手机冷落行为在感恩与社会幸福感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3)“感恩→手机冷落行为→社会幸福感”这一中介路径的前半段受到负性生活事件的调节,即当负性生活事件较多时,感恩对手机冷落行为抑制作用减弱。本研究的发现表明,感恩这一积极人格特质能够减少大学生手机冷落行为,进而促进社会幸福感水平的提高;但是,高负性生活事件会阻碍感恩积极作用的发挥。本研究验证了个体与环境的联合作用对手机冷落行为的影响,对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提升社会幸福感水平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教与学心理
    汉语单音节中元音影响塞音识别的机制
    马星, 刘文理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4):  513-521.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3.04.07
    摘要 ( )   HTML ( )   PDF (1340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三个实验考察了汉语塞音-元音单音节中的语境效应及潜在机制。实验1发现汉语听者识别塞音/p/-/t/连续体时受到元音语境影响:/a/语境下被试有更多的/t/反应,/ai/语境下被试有更多的/p/反应。实验2以纯音语境替换元音语境,考察实验1的语境效应是否源于元音关键声学线索与塞音关键声学线索的对比,结果发现纯音语境对塞音连续体识别的影响与听觉对比理论的预期不符。实验3以/a/-/ai/连续体上声学距离相等的4个元音刺激为语境,结果发现塞音识别受元音语境范畴知觉的影响,实验结果支持了语音中介理论。综合三个实验,汉语单音节中元音对塞音识别的影响主要源于听者的语音经验和语境音的范畴知觉,而非源于听觉对比效应。
    元认知监测中容易度判断与学习判断的分离:来自行为与近红外脑成像的证据
    丛佩瑶, 贾宁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4):  522-531.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3.04.08
    摘要 ( )   HTML ( )   PDF (1201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容易度判断与学习判断是两种典型的前瞻性元认知监测。其中容易度判断发生在学习过程的早期,是对学习材料难易程度的判断;学习判断是个体评估自身所学在未来测试中记忆的可能性,发生在编码和提取测试之间。本研究通过行为实验和近红外脑成像技术,对比分析容易度判断和学习判断的行为表现和脑区激活情况,检验二者的分离。研究结果显示:(1)在行为数据上,容易度判断和学习判断都出现了显著的低估,但是容易度判断的低估更严重;(2)容易度判断与学习判断存在共同激活脑区,为右侧背外侧前额叶和额下回。但相比于容易度判断,学习判断有更多激活脑区的参与,具体为梭状回和颞顶联合区。由此,本研究从行为和脑激活两方面证实了二者的分离。
    校园欺凌与心理健康
    儿童青少年欺凌行为与冷酷无情、共情的关系:交叉滞后分析
    纪林芹, 邹小慧, 张露露, 张良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4):  532-541.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3.04.09
    摘要 ( )   HTML ( )   PDF (1074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1233名3、4、7年级学生作为被试(平均年龄为10.92±1.70岁,男生623人),采用间隔一年两时间点的追踪设计,通过潜变量交叉滞后模型对欺凌行为与冷酷无情、共情间关系进行考察。结果发现:(1)欺凌行为与冷酷无情显著正相关,与认知共情、情感共情显著负相关;(2)先前冷酷无情显著正向预测随后欺凌行为,先前欺凌行为显著负向预测认知共情,共情对随后欺凌行为以及欺凌行为对冷酷无情预测均不显著;(3)欺凌行为与冷酷无情、共情间交叉滞后关系具有跨性别、跨年级阶段一致性。该研究结果提示,校园欺凌预防干预需要关注具有冷酷无情特质的学生,防止其欺凌他人;需对欺凌者实施干预以防止欺凌行为对共情发展的危害。
    同伴侵害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班级攻击规范凸显性的调节作用
    胡义豪, 徐璐妍, 卞小华, 周颖, 刘俊升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4):  542-549.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3.04.10
    摘要 ( )   HTML ( )   PDF (318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使用问卷法,以自我报告和同伴提名相结合的方式对青少年的同伴侵害、攻击行为、同伴接纳和抑郁进行测量,考察同伴侵害对青少年抑郁的预测作用以及班级攻击规范凸显性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多层线性分析的结果表明:(1)在个体水平上控制了性别因素后,同伴侵害可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抑郁水平;(2)在班级水平上控制了年级、班级人数、班级性别比后,班级攻击规范凸显性可显著调节同伴侵害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在对攻击行为接纳程度(即班级攻击规范凸显性)较低的班级,同伴侵害对青少年抑郁水平的正向预测作用更强。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健康环境悖论”的内涵,对校园欺凌的预防与干预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班级师生关系调节学生反欺凌态度与欺凌行为的关系:一项多水平分析
    余易达, 潘斌, 苗新煜, 陈光辉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4):  550-558.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3.04.11
    摘要 ( )   HTML ( )   PDF (2480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46个班级的1725名5~8年级学生为被试(男生940人,年龄12.78±1.14岁),采用多水平模型考察学生反欺凌态度对个体欺凌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体感知的、班级整体的师生关系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学生反欺凌态度能显著负向预测学生的欺凌行为;个体感知的师生关系能显著负向预测学生的欺凌行为;班级水平的师生关系在学生反欺凌态度与欺凌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具体而言,在整体师生关系较好(温暖、信任)的班级中,学生反欺凌态度与欺凌行为间存在显著负向关联,而在整体师生关系较差的班级中,学生的反欺凌态度与欺凌行为无显著关联。结果启示,校园欺凌的有效防治不仅需要提升学生的反欺凌态度,而且需要教师注重从班级整体上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青少年早期身体侵害、关系侵害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交叉滞后研究
    李腾飞, 马玉鑫, 宋瑞君, 陈亮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4):  559-567.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3.04.12
    摘要 ( )   HTML ( )   PDF (548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1989名5年级学生为被试(平均年龄11.14±0.36岁,男生1032名),进行为期四年的追踪研究。以自我报告的身体侵害和关系侵害作为同伴侵害的指标,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学业成绩的指标。采用交叉滞后模型分析了身体侵害、关系侵害与学业成绩之间的纵向关系,并检验了该关系模式的发展性差异。结果发现:(1)5年级关系侵害显著负向预测6年级学业成绩;(2)6年级、7年级学生的学业成绩显著负向预测一年后的身体侵害和关系侵害,而且学业成绩对两种类型侵害的预测作用不存在显著差异;(3)学业成绩与两种类型同伴侵害之间的纵向关系模式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4)学业成绩对身体侵害的纵向影响表现出发展性差异。
    青少年早期受欺凌发展轨迹:抑郁、自尊和学业成就的预测作用
    辛国刚, 张李斌, 常睿生, 张云运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4):  568-579.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3.04.13
    摘要 ( )   HTML ( )   PDF (277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青少年早期是同伴关系深入发展的转折点,而遭受欺凌使这一时期的青少年面临严峻发展挑战。受欺凌发展轨迹具有群体异质性,明确受欺凌群体的不同发展轨迹,并进一步探明预测不同发展轨迹的风险和保护因素,对于帮助受欺凌者摆脱困境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中国中部某省会2560名初一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测试了七年级第一学期末的抑郁、自尊和学业成就水平,并对受欺凌水平进行了2年4次追踪分析。结果表明:(1)青少年早期的受欺凌发展轨迹包括低-稳定组(75%)、低-上升组(8%)、高-下降组(12%)和高-稳定组(5%);(2) 抑郁水平高的个体最可能进入高-稳定组,次可能进入高-下降组和低-稳定组; (3) 低自尊个体最可能进入低-上升组,次可能进入低-稳定组; (4) 低学业成就个体最可能进入高-稳定组和高-下降组,次可能进入低-稳定组和低-上升组。研究结果证明了抑郁、低自尊和低学业成就是预测青少年受欺凌发展轨迹的重要风险因素,为发展级联的理论建构提供了实证依据。
    校园欺凌中的“袖手旁观”:校园氛围、学校联结和道德推脱的作用
    鲍振宙, 储怡佳, 王帆, 柳希希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4):  580-589.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3.04.14
    摘要 ( )   HTML ( )   PDF (13058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校园欺凌中的局外者行为是指青少年目睹校园欺凌发生时不采取行动,忽视或离开现场。积极的校园氛围能够减少青少年的局外者行为,但学校氛围与局外者行为间的潜在中介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基于“认知—情感路径”模型,本研究探讨学校联结(情感因素)、道德推脱(认知因素)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通过对1562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积极的校园氛围对局外者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2)学校联结、道德推脱在校园氛围和局外者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具体路径包括:(a)积极的校园氛围显著正向预测学校联结,学校联结显著负向预测局外者行为;(b)积极的校园氛围显著负向预测道德推脱,道德推脱显著正向预测局外者行为;(c)学校联结显著负向预测道德推脱,且学校联结和道德推脱在校园氛围与局外者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理论探讨与进展
    欺凌的界定:文化和发展的视角
    张文新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4):  590-598.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3.04.15
    摘要 ( )   HTML ( )   PDF (458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欺凌是个常见却复杂的现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欺凌的内涵存在差异,不同年龄个体对欺凌的认识和理解也存在差异。本研究基于文化和发展的视角,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欺凌界定的研究,重点探讨了中国文化背景下欺凌的特征以及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对于欺凌的理解。总体上,“欺凌”一词与西方文化背景中的“bullying”一词的涵义基本一致。中文语境中,欺凌更强调蓄意伤害性和双方力量的不均衡性特征,不含重复发生性特征。相比儿童,青少年、成人对欺凌的认识更接近欺凌的科学定义。蓄意伤害性、力量不均衡性特征是青少年、成人判断欺凌事件的关键要素;重复发生性不是欺凌的关键特征,但却是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界定欺凌事件的重要线索,重复发生的伤害性事件更可能被认定为欺凌。最后,本文提出了明确欺凌界定对校园欺凌研究和防治实践的启示。
    校园欺凌的跨文化差异问题:特征与干预
    Peter K. Smith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4):  599-608.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3.04.16
    摘要 ( )   HTML ( )   PDF (798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校园欺凌是全世界关注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会给所有的卷入者造成消极影响。早期校园欺凌研究主要集中在欧洲,此后逐步拓展到北美和日本。进入21世纪,校园欺凌研究遍布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校园欺凌研究的增速非常快。许多大型调查项目,如HBSC、GSHS、TIMSS、PISA和EUKO等先后报告了不同国家校园欺凌的发生率、严重程度与基本特征。不同的文化中,“欺凌”内涵与特征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差异。本文依据Bronfenbrenner的社会生态模型和EU Kids Online的五因素模型作为框架,总结了校园欺凌在不同国家的异同之处,梳理了跨国比较研究和比较不同国家欺凌发生率时所面临的挑战,如何解释跨国比较时出现的差异,以及对于欺凌干预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