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与教育 ›› 2010, Vol. 26 ›› Issue (6): 627-633.
彭华茂, 尹述飞
PENG Hua-mao, YIN Shu-fei
摘要: 采用老年人亲子支持问卷和流调中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对196名老人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城乡空巢老人亲子支持的特点及其与抑郁的关系.结果表明:(1)总体上,老人接受子女的社会支持与给予子女的社会支持差异不显著.(2)在接受子女支持上,服务支持最多,其次是情感和物质支持,非空巢与空巢老人,城市与农村老人均无差异.(3)而在给予子女支持上,情感和服务支持高于物质支持,非空巢与空巢老人无显著差异,而城市老人在各维度上均高于农村老人.(4)影响老人抑郁的亲子支持维度不同:对城市非空巢老人,给予子女的情感支持越多,抑郁水平越低;对城市空巢老人,给予子女的情感支持越多,物质支持越少,抑郁水平越低.农村非空巢老人接受子女的服务支持越多,抑郁水平越低;而对农村空巢老人,亲子支持可能不影响其抑郁.因此,为了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待不同处境的老年人应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
[1] Amy,L.C.,Dana,A.G.,& Noreen,G.(2009).The role of life satisfaction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ll-cause mortality.Psychology and Aging,24(3),696-702. [2] Barrett,L.F.,Russell,J.A.(1998).Independence and biolarity in the structure of current affect.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4,967-984. [3] Blieszner,R.(1989).Aging parents and adult children:research themes in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51,275-290. [4] Chen,X.,& Silverstein,M.(2000).Intergenerational social support and the psychological well being of older parents in China.Research on Aging,22(1),43-66. [5] Radloff,L.S.(1980).Depression and the empty nest.Sex Roles,6(6),775-781. [6] Lee,G.R.,& Netzer,J.K.(1995).Depression among older parents:the role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57,823-834. [7] Schulz,R.,Drayer,R.A.,& Rollman,B.(2002).Depression as a risk factor for non-suicide mortality in the elderly.Biological Psychiatry,52,205-225. [8] Silverstein,M.,& Parrott,T.M.(1995).Factors that predispose middle-aged sons and daughters to provide social support to older parents.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57,465-476 [9] Stoller,E.P.(1985).Exchange patterns in the informal support networks of the elderly:The impact of reciprocity on morale.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47,335-342. [10] Wang,D.,Laidlaw,K.,Power,M.,& Shen,J.(2010).Older people's belief of filial piety in China:expectation and non-expectation.Clinical Gerontologist,33(1),1-18. [11] 格里格·津巴多著.(2004).王垒,等译.心理学与生活.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12] 宫宇轩.(1994).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概述.心理学动态2(2),34-39. [13]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2000).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4] 珂莱尔·婉格尔,刘精明.(1998).北京老年人社会支持网调查——兼与英国利物浦老年社会支持网对比.社会学研究,(2),56-66. [15] 李强.(1998).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天津社会科学,1,67-70. [16] 孟珲,汤哲.(2000).北京城乡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分析与比较.中国老年学杂志,7(20),196-199. [17] 王兴华,王大华,申继亮.(2006).社会支持对老年人抑郁情绪的影响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4(l),73-90. [18] 王大华,申继亮,佟雁.(2005).老年人与成年子女间社会支持的结构及特点.中国老年学杂志,4,367-369. [19] 王大华,佟雁,周丽清,申继亮.(2004).亲子支持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心理学报,36(1),78-82. [20] 王大华,申继亮,佟雁,费广洪.(2003).老年人孝顺期待与亲子间的社会支持.心理科学,26(3),400-402. [21] 汪向东.(1993).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刊,166-168. [22] 薛兴邦.(1998).社区老人幸福度及其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34-35. [23] 张云英,黄金华,王禹.(2010).论孝文化缺失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1),57-62. [24] 周成超,楚洁,徐凌中.(2006).重新审视21世纪初期我国城市健康问题.医学与哲学,(27),19-21. |
[1] | 肖嘉林, 梁凯欣, 黄柳玥, 王恩娜, 黄巧敏, 何韵涵, 卢宝琳, 迟新丽. 积极发展资源在减少青少年抑郁水平中的累积效应、关系模式及特定资源的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2): 257-269. |
[2] | 苑媛, 梁周健, 张丽. 结构性校园氛围与中学生抑郁: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6): 869-876. |
[3] | 何灿, 魏华, 丁倩, 桂勇. 父母工作性通信工具使用对粗暴养育的影响:焦虑抑郁的中介作用与主管支持感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6): 903-912. |
[4] | 胡义豪, 徐璐妍, 卞小华, 周颖, 刘俊升. 同伴侵害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班级攻击规范凸显性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4): 542-549. |
[5] | 辛国刚, 张李斌, 常睿生, 张云运. 青少年早期受欺凌发展轨迹:抑郁、自尊和学业成就的预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4): 568-579. |
[6] | 李金文, 白荣, 王雨萌, 刘霞. 青少年抑郁与自伤行为的发展轨迹及其关系:基于两年的追踪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3): 429-438. |
[7] | 曾子豪, 彭丽仪, 詹林, 刘双金, 欧阳晓优, 丁道群, 黎志华, 胡义秋, 方晓义. 儿童期受虐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和基因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2): 276-285. |
[8] | 蒋索, 丁金琦, 刘艳, 陆元圆, 李小青, 陈静. 青少年早期网络欺凌/受欺凌对睡眠质量的影响:社交焦虑和抑郁情绪的链式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1): 85-96. |
[9] | 邓林园, 高诗晴, 王婧怡, 李蓓蕾. 新冠疫情期间中小学教师工作-家庭冲突和抑郁: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1): 121-131. |
[10] | 王浩, 俞国良. 大学生依恋焦虑与抑郁的关系:恋爱中关系攻击和关系质量的序列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6): 879-885. |
[11] | 朱黎君, 杨强, 叶宝娟, 陈智楠, 张丽. 自然联结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6): 886-893. |
[12] | 殷锦绣, 蔺秀云, 刘伟, 王玉龙, 彭勃. 教养方式的母子感知差异与儿童抑郁的关系:母子依恋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4): 556-565. |
[13] | 谢韵梓, 吴继霞, 王诗成, 阳泽. 儿童期情感忽视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控制感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3): 407-417. |
[14] | 马小凤, 文美琪, 史凯, 杜青青, 姚贝, 穆缘, 霍小宁. 记忆编码策略对心境一致性记忆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2): 161-170. |
[15] | 程可心, 游雅媛, 叶宝娟, 陈志忠. 家庭功能与中学生自杀态度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2): 272-27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