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2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2-07-15
    论文
    视知觉线索对幼儿小数离散量表征的影响
    赖颖慧, 陈英和, 陈聪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2, (4):  337-344. 
    摘要 ( )   PDF (56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采用数量辨别任务和数量比较的干扰任务考察了元素累积面积和元素特征丰富度两种视知觉线索对3~6岁幼儿表征4以内离散量的影响。两个任务的被试分别为80名和74名。结果表明,幼儿在辨别小数离散量时并未表现出对元素累积面积的偏好;且幼儿能同时关注累积面积和饼干个数两个维度,从而辨别抽象的数量关系;这种辨别能力有随年龄提高的趋势,不能辨别组以3、4岁幼儿居多,他们辨别方形饼干的数量关系比辨别圆形饼干更容易。当元素累积面积干扰小数量比较时,幼儿数量比较的正确率随数量比例增大而降低,此时幼儿小数量表征不再精确;而当单个元素的知觉特征更鲜明时,即使仍存在元素累积面积干扰,其正确率也不再受数量比例的影响。这说明单个元素的知觉线索与整体知觉线索共同影响小数离散量表征,也提示着幼儿的小数量表征精确性可能并非稳定存在,小数量表征在特定条件下也需要借助模拟数量系统。
    3~4岁儿童基于可信度特质的信任判断:特质间差异和年龄特点
    李庆功, 徐芬, 周小梅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2, (4):  345-352. 
    摘要 ( )   PDF (50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采用对偶选择的范式,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96名3~4岁儿童基于可信度特质的信任判断。研究同时测量儿童基于可信度特质(能干、友好和诚实)的信任判断能力和针对这些特质的好坏评价能力。结果发现:(1)信任判断的正确率在3种可信度特质间不存在差异。(2)在信任判断之后再进行好坏评价的情况下(实验一),4岁儿童信任判断的正确率高于3岁,在控制好坏评价能力之后,年龄差异依然存在。(3)在信任判断之前先进行好坏评价的情况下(实验二),则信任判断的正确率不存在年龄差异。这些结果表明不是因为好坏评价能力的缺陷,而可能是任务本身较重的认知负荷使得3岁儿童不能像4岁儿童那样自发地依据特质的效价信息进行信任判断。
    3~5岁幼儿暗示感受性与压力的关系:抑制性控制的调节效应
    曹晓君, 陈旭, 刘庆英, 罗乐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2, (4):  353-361. 
    摘要 ( )   PDF (53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认知因素与外源性因素对儿童暗示感受性的交互作用。文章通过在访谈过程中设置不同水平的压力反馈,选用自编的儿童视觉暗示感受性测试材料及一系列抑制性控制实验任务,考查了儿童抑制性控制对压力和暗示感受性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3~5岁幼儿的暗示感受性随着年龄的增长显著降低。(2)压力影响3~5岁幼儿的暗示感受性水平,压力越大,儿童的暗示感受性越强。(3)抑制性控制对压力与暗示感受性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压力对暗示感受性的影响会随着幼儿抑制性控制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减弱。对于抑制性控制水平低的儿童来说,压力能正向预测其暗示感受性;但对于抑制性控制水平高的儿童来说,压力并不能显著预测其暗示感受性。
    错误意识判断对ADHD儿童错误觉察的影响特点
    丁颖, 杨双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2, (4):  362-367. 
    摘要 ( )   PDF (46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GO/NO-GO任务范式和错误意识判断范式相结合,对21名ADHD儿童,27名正常儿童,在错误监控中的错误觉察水平进行考察,结果表明:1)ADHD儿童能够正常觉察到自己的错误反应;2)错误意识判断任务诱发出ADHD儿童的错误延迟效应,这种作用,既是因为该任务能够刺激ADHD儿童的有意觉察,又因为该任务无形中增加了GO/NO-GO任务中的刺激间隔时间。该结果表明,增加刺激间隔时间,可能会促使ADHD儿童改变错误后的反应策略,对错误反应进行错误调节,提高其错误监控水平。
    冲突情境中青少年的亲社会意图:预期重要他人观点的影响
    张庆鹏, 刘静丽, 黄慧, 黎洁, 寇彧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2, (4):  368-375. 
    摘要 ( )   PDF (56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青少年在特定情境下的亲社会意图受到重要他人的影响,而预期重要他人观点的影响更为明显。本研究借助假设的冲突情境,考查了327名青少年(男生146人,女生181人)对重要他人的观点的预期及其对亲社会意图的影响。结果发现,青少年的亲社会意图与其预期的重要他人观点的偏离程度随着情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个人健康—他人健康"、"个人学业—他人学业"、"人际关系—诚实品质"三种冲突情境中,青少年的行为意图分别与预期的父母、教师、同伴的观点偏离度最小。预期重要他人观点对亲社会意图的影响受到青少年对相应观点认可度的调节,在高认可度水平上,预期重要他人观点正向预测亲社会意图;在低认可度水平上,上述预测作用并未显现。该结果表明不同重要他人对青少年的影响是相对独立的,且受到生活事件领域的制约。
    情绪图片的效价与唤醒度在注意瞬脱对抗效应中的作用:来自ERP的证据
    贾磊, 李肖, 孙晓, 张庆林, 李海江, 蒋军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2, (4):  376-383. 
    摘要 ( )   PDF (94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情绪图片为材料,在RSVP任务下检验了效价和唤醒度在注意瞬脱对抗效应中的作用。实验发现效价在对抗注意瞬脱中起主要作用,且正性图片的对抗效应优于负性图片,但唤醒度对注意瞬脱的影响不显著,结果支持积极情绪对抗注意瞬脱的观点。ERP结果进一步发现以上效应发生在P3代表的工作记忆巩固阶段。而在P2和N2代表的早期注意阶段,尽管已出现了注意瞬脱和情绪加工,但二者无显著交互作用。
    基于时间投入——专注度双维核心模型的高中生学业勤奋度研究
    雷浩, 刘衍玲, 魏锦, 田澜, 王鑫强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2, (4):  384-391. 
    摘要 ( )   PDF (63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避免单维评估存在高估或者低估学生学业勤奋表现的不足,以学业勤奋度研究的"时间(行为)投入"和"专注度"两种取向为基础,提出了高中生学业勤奋度的时间(行为)投入—专注度双维核心模型,并考察386名高中生在该模型上的分布特点,进而检验其应用效果。结果表明:(1)以学业勤奋度的双维核心模型为基础,将学生分为四组,并且这四组学生在时间投入和专注度上的差异表现为:在时间投入上,高时间投入的两个组学生的时间投入水平较高,低时间投入两个组学生的时间投入水平较低;在专注度上的分布也是如此。这说明本研究的分组是有效的。(2)模型能够有效将高中生分组,其中高时间投入—低专注度组所占比例最大(30.4%),其次为低时间投入—低专注度组(28.6%),再次是低时间投入—高专注度组(23.6%),高时间投入—高专注度组所占比例最小(17.4%)。(3)模型在不同总体学业成绩和语文、数学、英语等单科成绩上的分组效应均显著,同时拥有高学习时间(行为)投入和高专注度的高中生具有最佳的总体和单科学业成绩。因此,学业勤奋度的学习时间(行为)投入—专注度模型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气质性乐观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元分析
    齐晓栋, 张大均, 邵景进, 王佳宁, 龚玲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2, (4):  392-404. 
    摘要 ( )   PDF (82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运用元分析方法分别探讨了气质性乐观与心理健康的积极指标和消极指标的关系。共有106项研究满足了元分析的标准,涉及气质性乐观与心理健康积极指标的研究有70项,包括83个独立样本(N=30627);涉及气质性乐观与心理健康消极指标的研究有75项,包括105个独立样本(N=39064)。元分析结果发现:(1)整体上气质性乐观与心理健康积极指标有显著正相关(r=0.41),与心理健康消极指标有显著负相关(r=-0.41)。(2)气质性乐观与不同心理健康指标的相关有显著差异,积极指标中,与自尊的相关最高;消极指标中,与抑郁的相关最高。(3)气质性乐观测量工具的差异对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没有显著影响。(4)不同年龄阶段群体中气质性乐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没有显著差异。(5)文化背景差异对两者的关系有显著影响,西方文化中气质性乐观与心理健康的相关高于东方文化中的相关。
    儿童中期亲子依恋与焦虑症状的交叉滞后分析
    赵金霞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2, (4):  405-412. 
    摘要 ( )   PDF (750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Kerns依恋安全性量表、Spence儿童焦虑量表为研究工具,对2所普通小学的472名三年级学生进行为期1年的追踪,考察儿童中期亲子依恋和焦虑症状的发展变化,以及亲子依恋与焦虑症状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儿童中期的亲子依恋和焦虑症状在1年内较为稳定,分离焦虑、社交恐惧、恐慌障碍和强迫冲动障碍表现出一定的发展变化。(2)亲子依恋与焦虑症状呈显著负相关,依恋越安全,儿童的焦虑水平越低。(3)交叉滞后分析显示,亲子依恋在更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焦虑;母子依恋只具有同时性的影响,父子依恋既有同时性也有继时性的影响。(4)安全型父子依恋能够有效缓解不安全母子依恋的消极影响,安全型母子依恋对不安全父子依恋的补偿作用较小。
    他人定向变量影响青少年孤独感和社交焦虑:人际能力作中介
    王明忠, 周宗奎, 范翠英, 孙晓军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2, (4):  413-420. 
    摘要 ( )   PDF (79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自我意识量表中的公众自我意识分量表和社交焦虑分量表,人际能力量表和青少年孤独感量表调查465名高中生,探索社会观点采择、公众自我意识和同伴交往中的人际能力对青少年情绪适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青少年社会观点采择和公众自我意识直接正向预测其人际能力和社交焦虑;人际能力分别负向预测青少年的孤独感和社交焦虑;人际能力在青少年的社会观点采择和孤独感之间,以及在公众自我意识和孤独感之间分别起完全中介作用;人际能力在青少年的社会观点采择和社交焦虑之间,以及在公众自我意识和社交焦虑之间分别起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社会观点采择以及公众自我意识对不同情境下的人际能力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讨论了从社会观点采择和公众自我意识出发,提高青少年人际能力,对缓解其孤独感和社交焦虑的重要意义。
    父母因素、抵制效能感与青少年新媒介依赖行为的关系
    许颖, 苏少冰, 林丹华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2, (4):  421-427. 
    摘要 ( )   PDF (70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500名青少年手机拥有者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青少年新媒介依赖(包括网络和手机依赖)的特点,并探讨父母因素和抵制效能感对青少年新媒介依赖的预测作用。结果发现:(1)40%的青少年至少存在边缘网络成瘾行为,19.8%的青少年为手机依赖者。青少年网络成瘾和手机依赖这两种新媒介依赖行为间具有显著的关联性,46.4%的青少年存在至少一种新媒介依赖行为。(2)青少年新媒介依赖行为与其抵制效能感、父母行为/态度及父母行为监控显著相关。青少年抵制效能感在父母行为/态度与青少年新媒介依赖行为之间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在父母行为监控与青少年新媒介依赖行为间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研究结果对提高青少年新媒介依赖行为预防干预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西北民族地区中学生心理地位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研究
    杨玲, 曹莉莉, 卢婧, 安花花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2, (4):  428-433. 
    摘要 ( )   PDF (56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西北民族地区甘南藏族自治州的1所多民族混合学校、1所单一少数民族学校以及兰州市1所普通中学的521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心理地位量表和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问卷,探讨不同学校类型中学生心理地位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1)西北民族地区藏汉混合学校学生的心理地位显著高于单一民族中学的学生,但与普通中学的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2)西北民族地区藏汉混合学校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得分显著高于单一民族中学的学生,但与普通中学学生之间差异不显著;(3)西北民族地区中学生的心理地位与人际交往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相关;(4)西北民族地区中学生的心理地位特征能够较好地预测其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水平。
    共情的毕生发展:一个双过程的视角
    黄翯青, 苏彦捷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2, (4):  434-441. 
    摘要 ( )   PDF (71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共情中包含情绪和认知两种加工过程,二者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和机制。其中情绪共情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从婴儿期直到成年期呈现下降趋势,到老年阶段有所上升,呈现出U形发展轨迹。其发展可能是由于镜像神经元储存的共享表征日益丰富和精细。认知共情发展相对较晚,从出生直到成年期呈现上升趋势,在老年阶段逐渐下降,呈现倒U形的发展轨迹。其发展是随着颞顶联合区和前额叶皮层成熟、个体区分自我他人和抑制自我中心能力增强而逐渐发展的。只有分别考察两个成分的发展才能了解共情发展的本质和机制。
    成人依恋的稳定性
    王岩, 王大华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2, (4):  442-448. 
    摘要 ( )   PDF (62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的稳定性,研究者们认为成人依恋具有跨时间的连续性,可以通过不同时间测得的依恋风格的稳定性来考察。采用各种自陈式问卷和半结构访谈方法的研究显示,在成人发展的不同时期,成人依恋风格均具有中等程度的稳定性。这样的结果暗含了成人依恋也有波动和变化的空间,研究者们提出生活压力、社会认知和个体差异三种模型对成人依恋的变化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解释。成人依恋稳定性方面已经积累了二十多年的研究成果,但在研究对象的范围、解释模型的建构和研究方法的创新等方面仍存在可改进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