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与教育 ›› 2012, Vol. 28 ›› Issue (4): 428-433.
杨玲, 曹莉莉, 卢婧, 安花花
YANG Ling, CAO Li-li, LU Jing, AN Hua-hua
摘要: 以西北民族地区甘南藏族自治州的1所多民族混合学校、1所单一少数民族学校以及兰州市1所普通中学的521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心理地位量表和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问卷,探讨不同学校类型中学生心理地位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1)西北民族地区藏汉混合学校学生的心理地位显著高于单一民族中学的学生,但与普通中学的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2)西北民族地区藏汉混合学校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得分显著高于单一民族中学的学生,但与普通中学学生之间差异不显著;(3)西北民族地区中学生的心理地位与人际交往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相关;(4)西北民族地区中学生的心理地位特征能够较好地预测其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水平。
中图分类号:
[1] Allen,J.G.(1973).Existential position and adjustment in a college population.Transactional Analysis Journal,3(4),202-204. [2] Andrews,S.S.,Fine,M.J.,&Conrad,D.C.(1977).Life positions:stable or not? Transactional Analysis Journal,7(4),357-360. [3] Barbato,C.A.,& Perse,E.M.(1992).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Motives and the Life Position of Elders.Communication Research,19,516-531. [4] Boholst,F.A.(2002).A life position sca1e.Transactional Analysis Journal,32(1),28-32. [5] Fine,M.J.,&Poggio,J.P.(1977).Behavioral attributes of the life positions.Transactional Analysis Journal,7(4),350-356. [6] Kaplan,K.J.,Capace,N.K.,&Clyde,J.D.(1984).A bi-dimensional distancing approach to transactional analysis: A suggested revision of the ok corral.Transactional Analysis Journal,14(2),114-119. [7] Wiesner,V.(2004).An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ffective traits and existential life positions.Dissertation for the doctor degree of Philosophy.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 [8] 樊改霞.(2003).多元文化中学生交往的比较研究—以合作二中为个案.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 [9] 冯晓杭.(2004).初中生的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社会心理科学,19(5),77-79. [10] 李保娜.(2008).高职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社会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 [11] 林荣茂,胡海沅.(2009).TA 理论下的人际交往新解读.社会心理科学,24(5),41-44. [12] 李晓侠.(2009).师范学院大学生心理地位对其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 [13] 宋振韶,金盛华.(2001).青少年社会交往: 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研究述要.心理科学,24(6),713-716. [14] 王连峰.(2005).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校医,19(5),478-480. [15] 王英春.(2007).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结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 [16] 谢保国,龙立荣.(2006).优势分析方法及其应用.心理科学,29(4),922-925. [17] 赵立芳.(2008).心理地位、自我状态、沟通模式和婚姻质量的关系.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 |
[1] | 陆信哲, 王智, 李勇, 王玢莹. 父母暴力暴露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纵向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2): 231-239. |
[2] | 苑媛, 梁周健, 张丽. 结构性校园氛围与中学生抑郁: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6): 869-876. |
[3] | 王小凤, 燕良轼, 丁道群. 童年期不良经历对中学生良心的影响:特质自我控制和自我损耗的链式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4): 566-575. |
[4] | 王旭, 刘衍玲, 林杰, 刘传星, 魏灵真, 邱涵宇. 亲子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社会支持和心理素质的链式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2): 263-271. |
[5] | 程可心, 游雅媛, 叶宝娟, 陈志忠. 家庭功能与中学生自杀态度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2): 272-278. |
[6] | 程翠萍, 黄希庭. 个人取向勇气对中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问题解决和求助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37(1): 60-67. |
[7] | 薛璐璐, 姜媛, 方平. 述情障碍与中学生人际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37(1): 92-100. |
[8] | 彭自芳, 傅纳, 张新杰. 父母冲突与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关系:教养方式和情绪安全感的链式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0, 36(6): 668-676. |
[9] | 张荣伟, 柯少菁, 连榕, 李丹. 人际交往能力与生命意义的关系:孤独感和年级的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0, 36(5): 576-583. |
[10] | 李大林, 黄梅, 陈维, 吴文峰. 生活事件对初中生抑郁的影响:自尊和反刍思维的链式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9, 35(3): 352-359. |
[11] | 陈旭, 张大均, 程刚, 胡天强, 刘广增. 教师支持与心理素质对中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8, 34(6): 707-714. |
[12] | 程刚, 唐昕怡, 牛娟, 李佳佳, 张大均. 中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心理素质各维度的多重中介作用分析[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8, 34(6): 700-706. |
[13] | 王琦, 俞国良. 刻板印象威胁对学习困难中学生成就动机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7, 33(4): 425-432. |
[14] | 张一波, 张卫, 朱键军, 喻承甫, 陈圆圆, 卢镇辉. 社区暴力暴露与初中生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7, 33(2): 228-239. |
[15] | 罗云, 陈爱红, 王振宏. 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学业倦怠的关系: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6, 32(1): 65-7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