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与教育1993 Vol.9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独生与非独生儿童的认知成绩的比较研究
    纪桂萍, 荆其诚, 焦书兰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 9 (1): 1-6.  
    摘要1960)      PDF(pc) (2616KB)(721)    收藏
    自从80年代我国推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独生和非独生儿童在认知和个性方面是否存在差异,是我国心理学界与教育学界感兴趣的问题.早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国外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就开始注意这个问题,1898年美国心理学家E.W.Bohannon 发表了第一篇关于独生子女研究的论文——“家庭中的独生子女”,T.Falbo 对自1925年至1984年间发表的200多篇文章,进行了元分析(metaanalysis),结果发现,在个性特征上,一般看来,独生与非独生儿童没有差别,而在智力和成就上独生与非独生儿童存在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
    2. 我国青少年学生公私观特点的研究
    张进辅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 9 (1): 7-13.  
    摘要1672)      PDF(pc) (2756KB)(660)    收藏
    在人生价值观中,公私观处于主导的地位,人生价值观的性质集中体现为如何看待和处理公与私的关系.是主张“大公无私”、“先公后私”,还是主张“先私后公”甚至“自私自利”,抑或主张“公私两利”,历来是不同公私观点的标志.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人生价值观开始形成并逐步稳定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公私观特点将会对其人生道路产生根本性的影响.近年来,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我国青少年的公私观念已发生了一些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
    3. 12-16岁被助儿童的自助能力、移情能力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
    张嘉玮, 崔光成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 9 (1): 14-17,13.  
    摘要1695)      PDF(pc) (2534KB)(758)    收藏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有利于别人和社会的行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他们道德认识水平提高、道德情感不断丰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儿童品德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国外关于亲社会行为的实验研究始于60年代末,近年来倾向于多因素的实验研究.国内有关此领域的研究刚刚起步,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探索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更为罕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小学低年级儿童利用拼音学习生字词的实验研究
    舒华, 曾红梅, 陈琤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 9 (1): 18-22.  
    摘要1875)      PDF(pc) (2479KB)(1113)    收藏
    研究目的儿童早期对书写形式的字词(或印刷字词)的学习和掌握是儿童早期阅读的关键.儿童在学前已有丰富的口头词汇和口语理解能力,进入学校后首要的任务是需要尽快掌握一批生字词,作为阅读及各科学习的基础.也就是说,对许多口语词汇,儿童头脑中已有“音—义”的联结,而建立“形—音—义”联结是他们入学后所面临的任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0)
    5. 幼儿被拒绝社交地位的矫正研究
    庞丽娟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 9 (1): 23-29,35.  
    摘要1624)      PDF(pc) (2796KB)(978)    收藏
    问题的提出随着早期心理研究和社会性发展研究的日益展开,幼儿同伴交往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国儿童心理学家和幼儿教育家的高度重视,目前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前沿研究课题.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同伴交往对其心理发展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对幼儿的社会化、个性与品德的形成、情绪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心理健康以及学习、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6)
    6. 儿童发展的新皮亚杰理论及教学应用
    屠美如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 9 (1): 30-35.  
    摘要2060)      PDF(pc) (2634KB)(1641)    收藏
    儿童发展的新皮亚杰理论的基本论点皮亚杰及其学派在当代西方心理学界享有盛誉,但也面临着挑战,其中最重要的来自三个方面:(1)经验主义者指出:皮亚杰理论阐明和表达的方式,很难用简明的经验主义加以测试,其揭示的数据与他的基本论述不完全一致.(2)理性主义者则认为皮亚杰理论尚有不清楚、不完善和不严密之处,特别是缺乏详细的阶段变换处理;缺乏发展过程中个别差异的说明;以及缺乏对儿童感知觉和情感方面的研究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5)
    7. 我国幼儿品德心理研究的新进展
    梁志燊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 9 (1): 36-41.  
    摘要2042)      PDF(pc) (2639KB)(876)    收藏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教育和心理学工作者在积极引进、吸收国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幼儿品德心理展开了大量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这些研究成果大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现概要评介如下:一、幼儿品德心理研究是幼儿德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探索德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内在机制,揭示幼儿品德形成发展的一般过程与规律,为幼儿德育提供心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
    8. 西方写作心理研究及教育实践综述
    刘如平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 9 (1): 42-49.  
    摘要1553)      PDF(pc) (2941KB)(465)    收藏
    教学心理学是近一、二十年来在西方得到迅速发展的一个研究领域,同它的母体学科—教育心理学以往限于对学习与教育的一般原理的探讨不同,教学心理学深入到了学科、课堂、个体,通过对学生某一学科学习过程和个别差异的科学描述,去设计教育条件以推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就使得心理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距离越来越近.教学心理学带来了学科心理研究与实践的空前活跃和繁荣,本文仅就我们所接触到的资料对西方写作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做一介绍,以期对我国的这方面工作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8)
    9. 儿童发展研究协会第60届年会简讯
    陈永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 9 (1): 49-49.  
    摘要1518)      PDF(pc) (2033KB)(607)    收藏
    儿童发展研究协会(SRDC)于1993年3月25日—28日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召开了该协会第60届年会.协会主席Robert N.Emde 代表协会作了题为《个体,环境与意义深远的研究》的大会发言.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年会,并提交了近2000份论文,研究报告和讨论提纲.在为期四天的会议中,与会者围绕下述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分组讨论:(1)婴儿期感知觉、认识与交往的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角色游戏中教师指导语类型及作用的研究
    徐彩华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 9 (1): 50-54.  
    摘要2245)      PDF(pc) (2432KB)(927)    收藏
    问题的提出角色游戏中教师的语言指导是教师指导的主要形式和具体表现.但迄今为止,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英国的哈特和泰勒等(John Hutt & Stephen Tyler)曾调查角色游戏中教师语言指导的类型,把教师的语言分为提问、支持性评论、教育、简单回答、赞扬、重复、解释、建议、批评几类,但未对各类语言的效果及机理作进一步的研究.国内在这方面的具体研究几近空白,只有少量宏观的要求,如《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二十四条指出:“应充分尊重幼儿选择游戏的愿望……在游戏中给予适当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0)
    11. 5.5—6.5岁儿童记忆储存特征的研究
    王岚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 9 (1): 55-58.  
    摘要1627)      PDF(pc) (1250KB)(940)    收藏
    问题的提出儿童的记忆能力是不断发展的,记忆策略在能力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儿童个体之间在记忆能力上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策略方面的差异.记忆策略包括有心理的或身体的活动,是主体在有意控制之下的、可以用来提高记忆操作的认识活动或行为活动.儿童在记忆活动的各个阶段(如对信息的编码、储存、提取等),都有可能使用一定的策略.弗拉韦尔等人对儿童记忆储存策略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发现儿童开始向主动应用储存策略过渡.本研究试图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学龄前和学龄初儿童记忆储存的特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少年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及对待
    郑希付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 9 (1): 59-64.  
    摘要2152)      PDF(pc) (2573KB)(847)    收藏
    少年心理的典型特征少年期相当于初中时期,有人还把少年期称之谓“心理的断乳期”,由于此时少年出现问题行为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西方学者也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人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少年有如下明显的特征.(一)少年行为的不可预期性和多变性最能察觉到少年的这一变化的且因此而产生许多烦脑的是家长而不是教师.父母会发现,这段时间孩子似乎发生了很大变化,子女的行为变得不可理解,少年对父母表现出很多不耐烦、不愿与父母交谈、本来计划好的活动他会突然变挂,且他们的情绪变化无常,父母的一切行为似乎都会成为使他们发怒的刺激,这便是少年行为的不可预期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3)
    13. 再婚家庭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特点
    董奇, 夏勇, 王艳萍, 林磊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 9 (2): 1-6.  
    摘要1827)      PDF(pc) (2626KB)(1183)    收藏
    自我概念是人格的核心成份之一,是在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结构,它与人的社会性发展、心理健康、成就水平等密切相关,因此,自我概念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指标(Rogers,1964;Harter,1983;Marsh,1988)。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55)
    14. 4-6岁儿童对几种日常生活物质概念的认知发展研究
    叶平枝, 侯岩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 9 (2): 7-11.  
    摘要1899)      PDF(pc) (2550KB)(500)    收藏
    分类能力是衡量掌握概念与否的一个关键指标。皮亚杰认为学前儿童还处于前运算阶段,还没有形成按层次组织起来的类概念结构,因而还没有分类能力。60年代,我国学者的有关研究也支持了这一结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儿童的孤独感与同伴关系
    邹泓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 9 (2): 12-18,24.  
    摘要1611)      PDF(pc) (2797KB)(964)    收藏
    儿童的同伴关系是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间特别是同龄人间的人际关系。大量研究文献表明,同伴关系在儿童发展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的重要作用,它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Piagef,1932;Mead,1934;Erikson,1950;Sullivan,1953;Johnson,1980)。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85)
    16. 中学生成就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李灿荣, 高东新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 9 (2): 19-24.  
    摘要1807)      PDF(pc) (2600KB)(810)    收藏
    成就动机是一种较为高级的社会性动机,它是个体朝着优异标准方向行动的行为倾向,是一种激励个体积极进取的内在心理机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成就动机在一个人的人生道路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是决定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1)
    17. 青少年关于抽烟、饮酒的危害认识及其对青少年抽烟、饮酒行为的影响
    方晓义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 9 (2): 25-31.  
    摘要2571)      PDF(pc) (2701KB)(862)    收藏
    在我们关于同伴压力(常规压力和直接压力)和父母监控对青少年抽烟行为、饮酒行为的影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同伴压力和父母监控对青少年抽烟行为和饮酒行为有非常直接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诸如同伴压力、父母监控一类的因素只是影响青少年抽烟行为、饮酒行为的外因,而青少年自身对抽烟、饮酒的态度、认识、观念等内因在他们抽烟行为、饮酒行为中起什么作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7)
    18. 教育心理学的困境与出路——全人教育取向教育心理学的构想
    张春兴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 9 (2): 32-38.  
    摘要1840)      PDF(pc) (2678KB)(826)    收藏
    本文旨在从学校教育目的与教育心理学角色功能关系的观点,分析探讨以下三个问题:(1)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前,教育心理学的理念与教育理想间的手段与目的的密切关系早已存在;西方如是,中国尤然。何以在教育心理学研究科学化与学校教育制度化之后,两者间的关系反而愈形疏远?(2)近百年来科学心理学发展迅速,且学派众多,理论纷歧;此现象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取向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2)
    19. 婴儿前言语行为研究的新进展
    李辉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 9 (2): 39-43,31.  
    摘要1698)      PDF(pc) (2559KB)(932)    收藏
    在婴儿掌握语言之前,有一个较长的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称为“前言语阶段”(pre-speech stage)。在这一阶段里,婴儿的言语知觉能力、发音能力及对语言的理解能力逐步发生发展起来,出现了“咿呀学语”(6-10个月)和非语言性声音与姿势交流现象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1)
    20. 儿童概念的发生与表征研究
    朱永祥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 9 (2): 44-48,38.  
    摘要1839)      PDF(pc) (2624KB)(714)    收藏
    概念是思维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近几十年来,随着认知心理学派的兴起和发展,研究者在继续就儿童对某些特定概念掌握和理解的年龄发展顺序进行广泛验证的同时,还对儿童概念的起源和获得、概念的表征模式、概念掌握与语言发展的相互关系等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
    21. 儿童记忆组织发展研究
    杨宁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 9 (2): 49-52,61.  
    摘要1761)      PDF(pc) (2531KB)(813)    收藏
    自从美国心理学家J·H·Flavell 提出元记忆(metamemory)这一概念以来,对元记忆的研究成了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儿童记忆组织的发展问题也为心理学家们所关注。有关这一研究领域的文献迅速增加,我们在参考有关文献的基础上,拟对国外有关儿童记忆组织发展的研究作一简略的介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5)
    22. 幼儿对美术作品审美偏爱特点的实验研究
    张奇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 9 (2): 53-57.  
    摘要1978)      PDF(pc) (1686KB)(1184)    收藏
    审美偏爱(又称“审美偏好”)是个体审美活动的指向性和选择性。也就是个体对某类审美客体或某种形态、风格、题材的艺术品优先注意或优先审视的心理倾向。审美偏爱是个体审美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支配着个体的审美欣赏,审美评价和审美创作等活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9)
    23. 中学生数学活动情感的初步定量研究
    万中, 蓝劲松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 9 (2): 58-61.  
    摘要1727)      PDF(pc) (2417KB)(511)    收藏
    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中学基础学科之一,有关数学教学、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情感、态度问题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广泛注意并进行过一些研究。但总的说来,这方面的研究由于种种原因致使既不够深入,也不够系统,尤多重视知识水平的评价,而忽视情感水平的评价。本文试图对中学生数学活动情感作些初步定量研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
    24.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对学生情绪性应激反应的影响
    程淮, 梅仁彪, 孙善才, 方成, 徐广绪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 9 (2): 62-64.  
    摘要1645)      PDF(pc) (2301KB)(748)    收藏
    自从加拿大生理学家H.Selye 提出应激学说以来,应激(Stress)已成为生理学、心理学、心身医学以及心理卫生等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在情绪性应激研究中,被试者的应激反应常表现出个体差异。这是迄今为止该研究未能获得一致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优、差生学习行为模式与家庭教育方式的关系的比较研究
    万云英, 李涛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 9 (3): 1-6.  
    摘要1837)      PDF(pc) (2603KB)(878)    收藏
    据国内外调查,中小学生人数约占总人数的5%—10%,在我国,每个班级里总有3—5个学习能力低下、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若就全国而论,这是一个不小的数目。找出学习成绩不良的原因,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差生改变其不良处境、提高其学业成绩,是教育研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66)
    26. 小学生视觉表象发展水平与汉字字形学习的关系
    刘鸣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 9 (3): 7-10,29.  
    摘要1672)      PDF(pc) (2482KB)(779)    收藏
    汉字属表意文字,形、音、义三位一体,其中尤以字形的认知学习最为繁难,长期以来,有关汉字的心理学研究亦多集中于字形方面。教育心理学及有关学习理论将汉字字形的学习看作言语学习中图形、符号类的学习活动,(1)认为学习者的感知、记忆和思维活动是汉字字形学习的基本心理过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6)
    27. 初中生的自我有效感及其对学习目标的影响
    杨心德, 徐钟庚, 陈朝阳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 9 (3): 11-17.  
    摘要2208)      PDF(pc) (2709KB)(736)    收藏
    自我有效感(Self-efficacy)是个体对自己采取的行为影响行为结果所持有的有效或无效的自我体验。自班杜拉(A.Bandura)于1967年开始研究自我有效感以来,许多心理学家对自我有效感的定义、结构和功能已作了许多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64)
    28. 中小学教师自我概念发展的研究
    沃建中, 申继亮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 9 (3): 18-22,64.  
    摘要1967)      PDF(pc) (2603KB)(759)    收藏
    教师自我概念是教师素质的重要构成成分之一。已有研究表明,教师的自我概念水平和学生的自我概念发展水平有正相关(Curtis,J.A.1977;Edeburn,C.E.1976;Ellenbutg,F.C.1973;Kathkeen,L.1982);教师自我概念水平和他们的工作满意度有正相关,自我概念水平高的教师从工作满意度中获得的情绪性支持更大(Schaer, B., Trentham, L.,et a1,1986);教师的自我概念和教师的效能也有一种积极的关系(Thosmon, J,R.,Handey, H,M,1990)。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1)
    29. 3—6岁壮族与蒙族儿童颜色爱好研究
    张增慧, 林仲贤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 9 (3): 23-26.  
    摘要1687)      PDF(pc) (2384KB)(700)    收藏
    人们发现很小的婴儿就已经对颜色有喜爱的表现。有材料表明,4个月的婴儿就表现出对红色有一种特别爱好的情绪。人类对不同颜色爱好可以因年龄、性别、不同文化背景、民族习惯以及地理条件等因素而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6)
    30. 贝莉婴儿发育量表在上海地区儿童中的应用
    陶素蝶, 黄红, 章依霞, 金星明, 杜玉华, 方妙金, 李纫秋, 许积德, 郭迪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 9 (3): 27-28,29.  
    摘要2115)      PDF(pc) (2318KB)(754)    收藏
    贝莉婴儿发育量表(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BSID),是原作者经多年研究的结果,供评价2~30月婴幼儿发育水平用。该量表由三部份组成,即智能量表、精神运动量表和婴儿行为记录。由于各国儿童受本国文化、风俗习惯、社会经济背景和地理等因素影响,小儿的社会心理发育情况也有一定的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12—18岁聋哑学生人格类型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
    张明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 9 (3): 30-34.  
    摘要1635)      PDF(pc) (2590KB)(667)    收藏
    目前,在心理学领域关于人格的研究和人的心理健康的研究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心理学界已对聋哑学生的感知觉、记忆、思维、言语和智力等进行了大量研究,而对聋哑学生人格和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则很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
    32. 聋童与听力正常儿童分类能力的比较
    张宁生, 周仁来, 朱玉华, 张丽华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 9 (3): 35-42.  
    摘要1594)      PDF(pc) (2817KB)(649)    收藏
    对儿童分类能力的发展,国内、国外都有过不少的研究,这些研究涉及了概念分类的许多方面。从对概念的分类到命名,从人造图形到人造字,从分类的特征到掌握语言对概念形成的影响,以及从排除分类到组合分析等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
    33. 元认知监控的研究方法
    周勇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 9 (3): 43-46,26.  
    摘要1743)      PDF(pc) (1657KB)(1091)    收藏
    元认知研究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城。它主要有两种研究类型,一种主要以元认知知识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个体关于自己或他人的认识活动、过程、结果以及与之有关的知识来探讨元认知的有关问题;另一种主要以元认知监控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个体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的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行为来探讨元认知实际监控活动的心理机制与活动规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92)
    34. 儿童空间概念发展研究述评
    赵新华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 9 (3): 47-52.  
    摘要2820)      PDF(pc) (2617KB)(1703)    收藏
    心理学家对空间概念发展的研究始于本世纪三十年代末、七十年代达到高潮、以后研究数量减少。所以如此,可能因为国际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有关空间概念发展研究工作的重大影响力。皮亚杰从1929年开始着手研究空间、几何等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并将这些研究成果整理发表在《儿童的空间概念》(1956)、《儿童的几何概念》(1960)、及《儿童的运动和速度的概念》(1970)等几本专著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4)
    35. 小学生抗诱惑力的发展初探
    金敬爱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 9 (3): 53-57.  
    摘要1629)      PDF(pc) (2157KB)(497)    收藏
    抗诱惑力是指不管他人在场与否,都不去做被禁止的行为,是被个体内化了的一种自我抑制力。儿童抗诱惑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国外许多心理学家曾从性别、智力、个性、情境等方面进行过初步的探讨,但还不够系统,尚未有令人信服的结论,国内的研究也刚刚起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运用几何图形促进学前儿童智力发展的实验研究
    卢秀安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 9 (3): 58-64.  
    摘要1885)      PDF(pc) (2380KB)(1019)    收藏
    儿童智力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儿童通过掌握物体的外部特征及表面联系,以事物形象作为思维的依据,在形象及其联系积累的基础上,使形象思维不断提高,从而产生新的质变,促进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这是儿童智力的核心——思维发展的一般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
    37. 幼儿动机水平对学习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
    袁爱玲, 蒋卓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 9 (3): 62-64.  
    摘要1763)      PDF(pc) (822KB)(711)    收藏
    由于人们在日常工作与学习中,能够明显感受到动机对工作效果或学习成绩有很大影响。所以,动机一直是心理学家们研究的热门课题。但是他们多是对成人和中小学生动机的研究。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幼儿的动机水平对其学习成绩或活动效果有何种程度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
    38. 不同个性特点儿童的听觉认知事件相关电位的实验研究
    梁福成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 9 (4): 1-7.  
    摘要1683)      PDF(pc) (2713KB)(740)    收藏
    对人类心理个别差异的生物学机制的研究,与许多古老的学科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年以前,古代的医学家曾经提出假设,用人体主要体液的对比关系来说明个性的气质特点。从那时起,特别是近百年来,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科学水平极为不同的见解,说明天赋基础和周围世界影响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时,最终形成了人的独特的个性心理面貌。所这些有想法,事实上是一个东西,就是选择某一种生物学概念系统来说明人的心理的各种重要机能的个性特点。当然,同时也必须看到,个性中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是对立统一的。本文将重着从个体的不同生物系统的特点,也就是从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特点来加以说明儿童某些不同个性特点的生物学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0)
    39. 中小学生对自己在班级中人缘关系的认知特点
    叶泽川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 9 (4): 8-14.  
    摘要1708)      PDF(pc) (2716KB)(738)    收藏
    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范围的逐渐扩大,人际交往日益频繁,与同辈群体交往也越来越多。小学高年级以后,同龄人的影响更加明显,开始逐渐取父母、教师而代之。同辈群体往往可以满足儿童个人的社会需要,它常常是儿童的主要参照系,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发展。同辈群体对儿童的评价和态度,是儿童自我评价的“一面镜子”,反映了儿童在同辈群体中的人缘关系状况,为儿童的自我评价、自我意识的形成提供基础。同辈群体对儿童的态度、评价的客观状况对儿童自我评价、自我意识和个性发展的影响是通过儿童自己的某种主观过程为中介而发挥作用的。学校班集体是儿童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的同辈群体。本研究通过将班级成员对个体的态度与个体关于班级成员对自己态度的主观认知相对照,探讨个体对自己在班级中人缘关系的主观反映规律;在此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为教育工作者在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方面提出一些科学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0)
    40. 5至12岁儿童时间认知特点的初步研究
    李树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 9 (4): 15-21,7.  
    摘要2235)      PDF(pc) (2684KB)(850)    收藏
    人们对时间的认知一般是通过各种周期性的参照物,如人体生理节律活动,自然界周期性变化与日常生活的周期更替,钟表,日历等;或通过物体运动速度、时间、空间的相互关系;或两者兼而有之间接地进行推断的。对儿童来说,认知时间比空间要困难得多,这和儿童的整个认知发展水平紧密相关。皮亚杰曾以物体运动速度、时间、距离的相互关系所组成的作业研究过儿童的时间认知的特点。其实验安排是让儿童比较两个运动物体所经历的时间(起点相同,终点不同;终点相同,起点不同;速度不同)。结果发现7、8岁以前的儿童在判断运动物体所花时间时,常常把时间和距离混淆起来,即以物体运动的距离为参照来判断运动物体所经历的时间。他们没有考虑到速度、距离、时间三者的度量关系(速度=距离/时间,即V=S/T),直到十、十一岁儿童才能达到度量形式的时间认知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