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与教育 ›› 2015, Vol. 31 ›› Issue (1): 29-36.doi: 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15.01.05
邹泓1, 刘艳1, 张文娟2, 蒋索1,3, 周晖4, 余益兵5
ZOU Hong1, LIU Yan1, ZHANG Wenjuan2, JIANG Suo1,3, ZHOU Hui4, YU Yibing5
摘要: 青少年期的社会适应不仅关系个体在青少年期的健康发展,也对其在青年以及成年期的适应具有深远影响。我们提出了青少年社会适应的领域-功能理论模型,并将保护性与危险性因素的概念引入社会适应的研究中,对我国青少年的社会适应现状,以及青少年生活中的主要个体与环境因素对其社会适应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探讨,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综述了我们在该领域取得的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中图分类号:
Belsky, J., Bakermans-Kranenburg, M. J., & van IJzendoorn, M. H. (2007). For Better and For Worse Differential Susceptibility to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6(6), 300-305. Cohen, S., & Wills, T. 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2), 310-357. Farrington, D. P. (2000). Explaining and preventing crime: The globalization of knowledge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riminology 1999 presidential address. Criminology, 38(1), 1-24. Gallagher, K. C. (2002). Does child temperament moderate 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on adjustment? Developmental Review, 22, 623-643. Martinez‐Torteya, C., Anne Bogat, G., Von Eye, A., & Levendosky, A. A. (2009). Resilience among children exposed to domestic violence: The role of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Child Development, 80, 562-577. Rutter, M. (1987). Psychosocial resilience and protective mechanisms.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y, 57(3), 316-331. 蔡迪, 邹泓, 刘艳. (2012). 犯罪未成年人友谊质量的特点及其与支持性父母教养方式, 情绪智力的关系. 中国特殊教育, (9), 58-64. 程玉洁, 邹泓. (2011). 中学生人际适应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 情绪智力的关系. 中国特殊教育, 2, 65-69. 贾海艳, 方平. (2005). 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心理科学, 5, 1095-1099. 金灿灿. (2011). 犯罪未成年人社会适应的特点及其个体、家庭保护性因素和危险性因素.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金灿灿, 邹泓. (2012). 中学生班级环境, 友谊质量对社会适应影响的多层线性模型分析. 中国特殊教育, (8), 60-65. 金灿灿, 邹泓, 侯珂. (2011). 情绪智力和父母社会支持对犯罪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 直接效应还是缓冲效应? 心理科学, 34(6), 1353-1359. 金灿灿,邹泓,曾荣,窦东徽.(2010).中学生亲子依恋的特点及其对社会适应的影响:父母亲密的调节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6),577-583. 刘文婧, 许志星, 邹泓. (2012). 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 人格类型的调节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28(6), 625-633. 李晓巍, 邹泓, 金灿灿, 柯锐. (2008). 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与人格, 家庭功能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 2, 54-59. 刘艳, 邹泓. (2010). 中学生的情绪智力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65-71. 屈智勇, 邹泓. (2009). 家庭环境, 父母监控, 自我控制与青少年犯罪. 心理科学, 32(2), 360-363. 陶宇, 李彩娜. (2009). 自我控制对网络成瘾与父母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7(12), 1444-1447. 许志星. (2011). 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及其与青少年人格五因素、社会适应间的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杨颖, 程玉洁, 邹泓, 王莉. (2012). 日常生活事件对中学生社会适应的影响: 社会问题解决能力的中介作用. 心理科学, 35(6), 1376-1382. 杨颖, 邹泓, 余益兵, 许智星. (2011). 中学生社会问题解决能力的特点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 (1), 44-51. 余益兵. (2009). 中学生的社会适应状况的评估及其家庭危险性因素与保护性因素.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曾荣, 张冲, 邹泓. (2010). 中学生的学校人际关系特点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 中国特殊教育, (12), 73-77. 张冲. (2013). 基于能力模型的中学生情绪智力的发展特点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张文娟, 邹泓, 李晓巍. (2011). 青少年的父母监控状况及其对社会适应的影响. 心理发展与教育, (3), 267-273. 邹泓, 李晓巍, 张文娟. (2010). 青少年家庭人际关系的特点及其对社会适应的作用机制. 心理科学, (5), 1136-1141. 邹泓, 屈智勇, 叶苑. (2007). 中小学生的师生关系与其学校适应. 心理发展与教育, (4), 77-82. 邹泓, 余益兵, 周晖, 刘艳. (2012). 中学生社会适应状况评估的理论模型建构与验证.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65-72. |
[1] | 王玉龙, 赵婧斐, 蔺秀云. 家庭风险因素对青少年自伤的累积效应及其性别差异[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2): 240-247. |
[2] | 王艳辉, 沈梓锋, 赖雪芬. 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意志控制和越轨同伴交往的链式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2): 248-256. |
[3] | 肖嘉林, 梁凯欣, 黄柳玥, 王恩娜, 黄巧敏, 何韵涵, 卢宝琳, 迟新丽. 积极发展资源在减少青少年抑郁水平中的累积效应、关系模式及特定资源的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2): 257-269. |
[4] | 魏华, 丁慧敏, 陈武, 郝兴风, 熊婕. 父母低头行为与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关系:压力的中介作用与年龄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1): 114-121. |
[5] | 邹盛奇, 伍新春. 父母冲突与青少年同伴依恋的关系:亲子依恋的中介作用及性别差异[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6): 798-807. |
[6] | 彭海云, 盛靓, 邱凡硕, 周姿言, 辛素飞. 青少年心理减负从“无聊”开始——无聊倾向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6): 895-902. |
[7] | 刘庆, 冯兰. 父母婚姻质量和青少年同胞关系: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及其性别差异[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5): 654-662. |
[8] | 刘思含, 伍新春, 王歆逸. 父母教养方式的潜在类别及其与青少年学习投入和焦虑症状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5): 673-682. |
[9] | 沙晶莹, 张向葵, 刘千冬. 人以群分?学业动机比较对青少年同伴选择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5): 683-690. |
[10] | 张雯, 王振宏. 负性生活事件与青少年内化问题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和亲子亲和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5): 718-725. |
[11] | 洪新伟, 苗灵童, 范航, 宋明华, 朱婷婷, 刘燊, 张林. 父母婚姻冲突与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关系:情绪安全感和学校联结的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5): 726-734. |
[12] | 王玉龙, 苏慧娟, 蔺秀云. 青少年自伤的分类:基于潜在剖面分析[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5): 735-742. |
[13] | 胡义豪, 徐璐妍, 卞小华, 周颖, 刘俊升. 同伴侵害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班级攻击规范凸显性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4): 542-549. |
[14] | 辛国刚, 张李斌, 常睿生, 张云运. 青少年早期受欺凌发展轨迹:抑郁、自尊和学业成就的预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4): 568-579. |
[15] | 郑显亮, 陈慧萍, 王雪, 鲍振宙. 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的发展趋势及社会阶层的影响:一项追踪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3): 333-34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