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与教育 ›› 2009, Vol. 25 ›› Issue (2): 78-85.
侯娟, 邹泓, 李晓巍
HOU Juan, ZOU Hong, LI Xiao-wei
摘要: 以北京市1018名流动儿童和447名城市儿童为调查对象,采用家庭生活环境调查问卷、家庭功能问卷、学生多维生活领域满意度量表和学生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考察流动儿童家庭环境的特点及其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的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功能均显著差于城市儿童。(2)父亲从事体力类工作显著负向预测流动儿童的环境满意度;家庭生活指数显著正向预测流动儿童的家庭、环境满意度及总体生活满意度;家庭居住的社区环境显著正向预测流动儿童的家庭和环境满意度。(3)家庭亲密度显著正向预测流动儿童的家庭、环境满意度和总体生活满意度,家庭的适应性显著正向预测其家庭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1] 田丽丽,刘旺,Rich Gilman1国外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研究概况.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2):814-816. [2] Dew T,Huebner E S.Adolescents perceived quality of life: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1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1994,32 (2):185-199. [3] Petito P,Cummins R A.Quality of life in adolescence:The role of perceived control,parenting style,and social support.Behavior Change,2000,17(3):196-207. [4] 俞国良,金东贤.婚姻关系、亲子关系对3~6岁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心理科学,2003,26 (4):608-609. [5] 池丽萍,辛自强.幸福感:认知与情感成分的不同影响因素.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8(2):27-32. [6] 风笑天,易松国.城市居民家庭生活质量:指标及其结构.社会学研究,2000,4(14):107-118. [7] 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210. [8] 崔春华,李春晖,杨海荣1958名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幸福感调查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9 (4):359-361. [9] 王金霞,王吉春.中学生一般生活满意度与家庭因素的关系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 (4):301-304. [10] 邹泓等.北京市流动儿童教育与心理状况调查报告.北京 市教育科学规划招标课题:结题报告,2006,6. [11]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 志社出版发行,1999:142-149. [12] 田丽丽,刘旺.多维生活满意度量表中文版的初步测试报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5):301-303. [13] Huebner E S.Preliminary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ult idimensional life sat isfaction scale for children.Psychological Assessment,1994,6(2):149-158. [14] 柯锐.北京市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0. [15] R Beavers,RB Hampson.The Beavers Systems Model of Family Funct ioning1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2002,22 (2):128-143. [16] 谢虹,艾宪淮.家庭环境与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 (5):4871. [17] 叶苑,邹泓.青少年家庭功能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6):385-387. [18] 陈丽,邹泓.北京市流动儿童亲子沟通的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招标课题:结题报告,2006,2. [19] McLoyd V C.Socioeconomic disadvantage and child development 1American Psychologist,1998,53(2):185-204. [20] 方晓义,徐洁.家庭功能:理论、影响因素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心理科学进展,2004,12(4):544-545. |
[1] | 周晓慧, 刘妍希, 陈欣, 王一集. 父母教育卷入对初中生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校内人际关系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5): 691-701. |
[2] | 银小兰, 周路军, 朱翠英. 学校环境对农村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心理资本与生活满意度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4): 497-504. |
[3] | 雷晓玲, 赵冬梅, 杨文娇, 田晓红. 青少年家庭功能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6): 786-792. |
[4] | 程可心, 游雅媛, 叶宝娟, 陈志忠. 家庭功能与中学生自杀态度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2): 272-278. |
[5] | 王靖民, 郭明宇, 常淑敏. 儿童父母拒绝与同伴拒绝的关系:问题行为的中介作用和家庭环境纷杂度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37(6): 845-853. |
[6] | 赖燕群, 连榕, 杨琪, 牛更枫. 家庭功能与初中生欺负行为:有调节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37(5): 727-734. |
[7] | 袁柯曼, 李白璐, 梁丽婵, 边玉芳. 累积情境风险与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个体保护因子的补偿效应和保护效应[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37(4): 546-557. |
[8] | 洪幼娟, 林斐, 刘丽婷, 林宛儒, 连榕, 林荣茂. 受害者公正敏感性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上行社会比较和妒忌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37(4): 592-600. |
[9] | 王英杰, 李燕, 吴凡. 家庭功能与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依恋回避和社交焦虑的多重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37(1): 76-83. |
[10] | 王博晨, 金灿灿, 赵宝宝. 青少年家庭功能、人际适应和网络欺凌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0, 36(4): 469-476. |
[11] | 熊俊梅, 海曼, 黄飞, 辛亮, 徐颖. 家庭累积风险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资本的补偿效应和调节效应[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0, 36(1): 94-102. |
[12] | 刘济榕, 王泉泉. 日常压力对流动儿童诚信感的影响:社会支持与逆境信念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8, 34(5): 548-557. |
[13] | 王晖, 熊昱可, 刘霞. 亲子关系和朋友支持对流动儿童情绪和行为适应的保护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8, 34(5): 614-624. |
[14] | 李若璇, 朱文龙, 刘红瑞, 姚梅林. 家长教育期望对学业倦怠的影响:家长投入的中介及家庭功能的调节[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8, 34(4): 489-496. |
[15] | 王中会, 蔺秀云. 流动儿童的亲子依恋与其城市适应的关系: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8, 34(3): 284-29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