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与教育 ›› 2007, Vol. 23 ›› Issue (1): 112-117.
寇彧1, 洪慧芳1, 谭晨1, 李磊2
KOU Yu1, HONG Hui-fang1, TAN Chen1, LI Lei2
摘要: 本研究以青少年群体为样本,对Carlo编制的亲社会倾向量表(PTM)进行修订。根据我国文化背景和青少年发展的具体状况建立了理论构想,并进行了四次测查,根据第一次测量结果在依从维度上增加了三个项目,增加了反向问题,对所有项目的表述做了必要的修改。又根据随后的测查结果删除了利他维度上的两个项目,修订后的PTM六个分量表——公开的、匿名的、利他的、依从的、情绪性的、紧急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708、0.778、0.755、0.738、0.726、0.561,各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分别为0.494、0.758、0.801、0.800、0.789、0.803。量表的修订结果与Carlo在美国的修订结果较为接近,具有良好的心理学测量指标。
中图分类号:
[1] Gustavo Carlo,Brandy A R.The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of Prosocial Behaviors for Late Adolescents.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Vol.31.No.1,February 2002,3(1):31-44. [2] 寇彧,马艳,谭晨.大学生亲社会倾向、亲社会推理以及它们的相关模式.心理科学,2004,27(2):329-332. [3] Gustavo Carlo,Anne Hausmann,Stacie Christiansen,Brandy A.Randall,Socio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Correlates of a Measure of Prosocial Tendencies for Adolescents.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Vol.23 No.1,February 2003,107-134. [4] Gustavo Carlo,Brandy A R.Are all prosocial behavior equal? A socioecological developmental concept of prosocial behavior.In:F.Clumbus.Advances in Psychology Research.New York:Nova Science,2001,(2):151-170. [5] 孟庆茂,侯杰泰.协方差结构模型与多层线性模型原理及应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计量与统计分析研究室,预印本,2001. [1] 符合我国目前大学生文理科在校学生比例. [1] 基本符合大学生在校文理科学生比例. |
[1] | 王玉龙, 赵婧斐, 蔺秀云. 家庭风险因素对青少年自伤的累积效应及其性别差异[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2): 240-247. |
[2] | 王艳辉, 沈梓锋, 赖雪芬. 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意志控制和越轨同伴交往的链式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2): 248-256. |
[3] | 肖嘉林, 梁凯欣, 黄柳玥, 王恩娜, 黄巧敏, 何韵涵, 卢宝琳, 迟新丽. 积极发展资源在减少青少年抑郁水平中的累积效应、关系模式及特定资源的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2): 257-269. |
[4] | 魏华, 丁慧敏, 陈武, 郝兴风, 熊婕. 父母低头行为与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关系:压力的中介作用与年龄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1): 114-121. |
[5] | 邹盛奇, 伍新春. 父母冲突与青少年同伴依恋的关系:亲子依恋的中介作用及性别差异[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6): 798-807. |
[6] | 彭海云, 盛靓, 邱凡硕, 周姿言, 辛素飞. 青少年心理减负从“无聊”开始——无聊倾向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6): 895-902. |
[7] | 刘庆, 冯兰. 父母婚姻质量和青少年同胞关系: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及其性别差异[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5): 654-662. |
[8] | 刘思含, 伍新春, 王歆逸. 父母教养方式的潜在类别及其与青少年学习投入和焦虑症状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5): 673-682. |
[9] | 沙晶莹, 张向葵, 刘千冬. 人以群分?学业动机比较对青少年同伴选择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5): 683-690. |
[10] | 张雯, 王振宏. 负性生活事件与青少年内化问题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和亲子亲和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5): 718-725. |
[11] | 洪新伟, 苗灵童, 范航, 宋明华, 朱婷婷, 刘燊, 张林. 父母婚姻冲突与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关系:情绪安全感和学校联结的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5): 726-734. |
[12] | 王玉龙, 苏慧娟, 蔺秀云. 青少年自伤的分类:基于潜在剖面分析[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5): 735-742. |
[13] | 胡义豪, 徐璐妍, 卞小华, 周颖, 刘俊升. 同伴侵害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班级攻击规范凸显性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4): 542-549. |
[14] | 辛国刚, 张李斌, 常睿生, 张云运. 青少年早期受欺凌发展轨迹:抑郁、自尊和学业成就的预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4): 568-579. |
[15] | 郑显亮, 陈慧萍, 王雪, 鲍振宙. 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的发展趋势及社会阶层的影响:一项追踪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3): 333-34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