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与教育 ›› 1998, Vol. 14 ›› Issue (1): 1-6.

• 论文 •    下一篇

社会榜样、社会关系质量与青少年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

芦咏莉, 董奇, 邹泓   

  1.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 出版日期:1998-01-15 发布日期:1998-01-15
  • 基金资助:
    全国教育科学“95”规划国家教委重点项目的研究成果

  • Online:1998-01-15 Published:1998-01-15

摘要: 本研究对1640名初一至高一的青少年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探讨青少年生活环境中的社会榜样和其社会关系质量对他们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榜样和青少年社会关系的质量与其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之间的相关显着.同伴不良行为榜样与青少年社会关系的质量与其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之间相关显着.同伴不良行为榜样与青少年消极的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有显着的正相关,而对积极社会榜样的认可则与青少年积极的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存在着非常显着的正相关;社会关系好的青少年更倾向于报告积极的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较少报告消极的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2)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两种社会榜样和三类社会关系的质量对青少年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的影响均显着;(3)本研究没有发现社会关系对同伴不良行为榜样消极影响的调节作用,但发现同伴关系质量有助于积极社会榜样对青少年亲社会价值观和利他行为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 青少年, 社会关系, 社会榜样, 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

[1] 林崇德:品德发展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
[2] 朱智贤(主编):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年
[3] 方晓义:青少年友伴网络结构和友伴相似性,博士论文,1994年
[4] 李芹:论友伴群体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当代青年研究,1991年第1期
[5] 丁祖荫(译):儿童心理社会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6] Otting E.R.& Beauvais F.(1987).Peer Cluster Theory,Socialiazation Characteristics,and A dolescent DrugUse:A Path Analysis.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34,205-213
[7] Patterson,G.R.,DeBaryshe,B.D.,& Ramsey,E.(1989).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on Antisocial Behavior.American Psychologist,44,329-355.
[8] Steinberg,L.,Dornbusch,S.M.,& Brown,B.B.(1992).Ethnic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 Development:An Ecological Perspect ive.A merican Psychologist,47,723-729.
[9] Stevenson,H.W.(1992).The Development of Prosocial Behavior in Large-scale Collective Societies:Chinaand Japan.In R.A.Hinde & J.G roebel(Eds.) Cooperationand Prosocial Behavior(pp.89-105).New York:Cambeige University Press.
[1] 王玉龙, 赵婧斐, 蔺秀云. 家庭风险因素对青少年自伤的累积效应及其性别差异[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2): 240-247.
[2] 王艳辉, 沈梓锋, 赖雪芬. 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意志控制和越轨同伴交往的链式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2): 248-256.
[3] 肖嘉林, 梁凯欣, 黄柳玥, 王恩娜, 黄巧敏, 何韵涵, 卢宝琳, 迟新丽. 积极发展资源在减少青少年抑郁水平中的累积效应、关系模式及特定资源的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2): 257-269.
[4] 魏华, 丁慧敏, 陈武, 郝兴风, 熊婕. 父母低头行为与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关系:压力的中介作用与年龄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1): 114-121.
[5] 邹盛奇, 伍新春. 父母冲突与青少年同伴依恋的关系:亲子依恋的中介作用及性别差异[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6): 798-807.
[6] 彭海云, 盛靓, 邱凡硕, 周姿言, 辛素飞. 青少年心理减负从“无聊”开始——无聊倾向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6): 895-902.
[7] 刘庆, 冯兰. 父母婚姻质量和青少年同胞关系: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及其性别差异[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5): 654-662.
[8] 刘思含, 伍新春, 王歆逸. 父母教养方式的潜在类别及其与青少年学习投入和焦虑症状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5): 673-682.
[9] 沙晶莹, 张向葵, 刘千冬. 人以群分?学业动机比较对青少年同伴选择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5): 683-690.
[10] 张雯, 王振宏. 负性生活事件与青少年内化问题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和亲子亲和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5): 718-725.
[11] 洪新伟, 苗灵童, 范航, 宋明华, 朱婷婷, 刘燊, 张林. 父母婚姻冲突与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关系:情绪安全感和学校联结的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5): 726-734.
[12] 王玉龙, 苏慧娟, 蔺秀云. 青少年自伤的分类:基于潜在剖面分析[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5): 735-742.
[13] 胡义豪, 徐璐妍, 卞小华, 周颖, 刘俊升. 同伴侵害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班级攻击规范凸显性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4): 542-549.
[14] 辛国刚, 张李斌, 常睿生, 张云运. 青少年早期受欺凌发展轨迹:抑郁、自尊和学业成就的预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4): 568-579.
[15] 郑显亮, 陈慧萍, 王雪, 鲍振宙. 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的发展趋势及社会阶层的影响:一项追踪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3): 333-341.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