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3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2-07-15
    认知与社会性发展
    聋生1秒以下与以上的视时距知觉研究
    张锋, 尹华站, 靳凯歌, 臧鑫磊, 朱芷毅, 赵俊峰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4):  457-465.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2.04.01
    摘要 ( )   HTML ( )   PDF (1648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时距二分任务,探讨聋生在视觉通道的1s以下和1s以上时距知觉的特点。结果发现,在1s以下条件下,聋生时距判断准确性低于普通学生;聋生CNV峰值与LPCt波幅低于普通学生,CNV潜伏期短于普通学生,LPCt峰值潜伏期长于普通学生。在1s以上条件下,聋生时距判断准确性高于普通学生;聋生N1、P2、CNV与LPCt成分各项指标与普通学生均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听觉丧失损伤了聋生1s以下的时距记忆与决策过程,支持了普遍缺陷假设;但听觉丧失未对聋生1s以上时距加工产生显著影响,支持了感觉补偿机制。因此,时距长度在听觉丧失对视觉时距知觉的影响中具有调节作用,为时间认知的分段综合模型提供了新的支持证据。
    8~15岁儿童贫富观的发展特点及其与成人的比较
    江盈颖, 安静, 马丽, 朱莉琪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4):  466-474.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2.04.02
    摘要 ( )   HTML ( )   PDF (134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儿童贫富观是其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贫富观形成是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方面,然而目前国内尚缺乏中国儿童贫富观的系统研究。本研究以8~9岁、11~12岁、14~15岁以及成人(主要为大学生,年龄为20.7±1.32岁)为研究对象(N=186),结合开放性问题和结构化问卷,考察他们对于贫富的感知、公平判断、归因以及对于缓解贫困对策的认识。结果发现:控制社会经济地位之后,(1)8~9岁儿童对贫富的认识局限于表面特征,11~12岁更关注心理特征,而成人提及系统特征的比例更高;(2)8~9岁儿童较其他年龄组更倾向于对贫富做不公平的判断;(3)在贫富的归因和缓解贫困的对策上,儿童和成人都认可个人因素的重要性,但成人更多关注国家政策和社会的影响,并且认为消除贫困是不可能的。中国儿童贫富观的发展与西方已有研究相比,既有共性也有文化特异性。
    共情对广义互惠的影响:自我-他人重叠的中介作用
    蔺姝玮, 孙炳海, 黄嘉昕, 肖威龙, 李伟健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4):  475-484.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2.04.03
    摘要 ( )   HTML ( )   PDF (127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与“我帮你,你帮我”的直接互惠相比,“我帮你,你帮他”的积极广义互惠,促使受助者转变为助人者帮助更多的人。与之相反,“我伤你,你伤他”的消极广义互惠,易导致受害者转变为伤害者波及无辜他人。以往研究未探寻到既能促进积极广义互惠,又能抑制消极广义互惠的因素。采用两阶段独裁者博弈任务范式,通过两项实验发现,共情是一个能够起到扩大积极广义互惠传递效应并削弱消极广义互惠传递效应双重作用的特殊变量,其机制在于自我-他人重叠,支持了自我扩张模型。这一研究为营造良好社会道德氛围,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保障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提供了思路。
    心理理论与社会互动方式对初中生社会善念发展的影响
    严益霞, 刘颜蓥, 丁芳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4):  485-494.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2.04.04
    摘要 ( )   HTML ( )   PDF (134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讨初中生社会善念的发展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实验1采用卡通插图范式和SoMi范式,以628名7~9年级初中生为被试,考察不同心理理论类型初中生的社会善念的发展;实验2使用社会互动情境和SoMi范式,以360名7~9年级初中生为被试,考察社会互动方式与反馈类型对不同年级初中生社会善念的影响。结果发现:(1)初中生的社会善念不存在年级和性别差异,但7年级中高情感心理理论初中生的社会善念显著多于高认知心理理论初中生;(2)7年级初中生在积极反馈条件下的社会善念较多,而8年级初中生在消极反馈条件下较多,9年级初中生在这两种条件下则不存在显著差异;(3)在合作情境中,初中生在积极反馈下的社会善念更多,而在竞争情境中,初中生在消极反馈下的社会善念更多。研究说明初中生的社会善念具有跨年龄和跨性别的稳定性,并且会受到心理理论、社会互动方式及反馈类型的影响。
    父母行为控制、心理控制与高中生消极社会适应的关系:人际自立和校园排斥的序列中介作用
    张野, 王凯, 刘祖志, 申婷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4):  495-504.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2.04.05
    摘要 ( )   HTML ( )   PDF (123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和人与环境互动理论,研究考察了父母行为控制、心理控制与高中生消极社会适应的关系,以及人际自立与校园排斥的中介效应。采用父母控制问卷、青少年人际自立量表、青少年校园排斥问卷、消极社会适应问卷对辽宁省3所中学的1209名高中生进行施测。结果发现:(1)父母行为控制对高中生消极社会适应无明显预测作用,心理控制对消极社会适应具有正向预测作用;(2)人际自立和校园排斥在父母控制与消极社会适应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具体而言,父母行为控制只能通过人际自立的单独作用以及人际自立与校园排斥的序列中介作用预测高中生消极社会适应;父母心理控制既能直接预测消极社会适应,还能分别通过人际自立和校园排斥的单独作用,以及人际自立与校园排斥的序列中介作用预测高中生消极社会适应。研究最终梳理出一条“父母教养→人格发展→人际反馈→适应结果”的理论作用机制。
    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复原力的影响:自我控制与调节聚焦的链式中介
    蔡雪斌, 桂守才, 唐易齐, 张硕, 许明星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4):  505-512.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2.04.06
    摘要 ( )   HTML ( )   PDF (980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旨在考察青少年自我控制、调节聚焦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复原力关系中的中介效应。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自我控制量表、调节聚焦量表和心理复原力量表对安徽、江苏、山东四所初高中922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父母教养方式、青少年自我控制、调节聚焦均能够直接显著预测青少年心理复原力;(2)父母积极教养方式能够通过青少年自我控制、调节聚焦间接正向预测心理复原力;(3)父母消极教养方式能够通过青少年防御聚焦间接负向预测心理复原能力。结论:青少年的自我控制与调节聚焦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复原力之间存在链式中介作用。
    教与学心理
    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与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李玉华, 王桐, 刘悦, 俞劼, 林崇德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4):  513-519.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2.04.07
    摘要 ( )   HTML ( )   PDF (96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471名小学生为被试,采用儿童报告法考察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与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系,同时探析小学生创意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以及开放性人格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在控制儿童性别、年龄和父母受教育程度后,感知到的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显著正向预测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2)感知到的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可以通过创意自我效能感影响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3)开放性人格能够调节感知到的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对小学生创意自我效能感的作用,个体开放性人格水平越高,小学生感知到的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对创意自我效能感的预测作用越强。研究表明,创意自我效能感和人格开放性可能是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与学生创造性思维关联的重要机制,改善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行为,提高创意自我效能感和人格开放性水平,有助于促进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小学儿童数学态度与数学成就的纵向联系:学业拖延和数学元认知的作用
    薛笑然, 黄碧娟, 李红霞, 赵晓萌, 司继伟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4):  520-529.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2.04.08
    摘要 ( )   HTML ( )   PDF (128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深入探讨小学儿童的数学态度、学业拖延、数学元认知与数学成就之间的纵向联系及内在作用机制,对515名三、五年级小学生进行为期半年的追踪研究。结果表明:(1)学业拖延在儿童的数学态度与数学成就之间发挥着即时和纵向中介作用;(2)不同水平数学元认知个体在纵向中介模型中“数学态度→数学成就”这一路径上存在差异。这意味着较积极的数学态度有利于减少小学儿童的学业拖延行为,进而提高其数学成就,而高数学元认知则能够监控和调节个体的数学态度,使其发挥积极作用,从而提高数学成就。该发现为有效促进儿童的数学学习提供了重要实践启示。
    网络学习中师生交互与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关系:自主动机与学业情绪的序列中介作用
    郎悦茹, 龚少英, 曹阳, 吴亚男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4):  530-537.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2.04.09
    摘要 ( )   HTML ( )   PDF (138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索大学生在网络学习中师生交互与学习投入的关系,以及自主动机和学业情绪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使用师生交互问卷、自主动机问卷、大学生学业情绪量表、学习投入量表,对563名大学生开展调研。结果发现:网络学习中的师生交互既可以直接显著正向预测学习投入,也可通过积极情绪间接影响学习投入,还可依次通过自主动机和积极情绪的链式中介作用正向预测学习投入,而消极情绪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高质量的师生交互能激发大学生网络学习的自主动机,让大学生体验到更多积极情绪,从而提高其学习投入水平。
    心理健康与教育
    同伴依恋与初中生手机成瘾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
    杨晨, 连帅磊, 陈春宇, 孙晓军, 周宗奎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4):  538-545.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2.04.10
    摘要 ( )   HTML ( )   PDF (113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明确同伴依恋与手机成瘾的关系及其机制,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重点考察了消极情绪的中介作用以及独处能力的调节作用。采用问卷法,对729名初中生的同伴依恋、消极情绪、独处能力及手机成瘾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在控制性别、年龄、年级、是否独生、手机使用年限后,同伴依恋对手机成瘾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2)消极情绪在同伴依恋与手机成瘾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3)同伴依恋对手机成瘾的直接作用及消极情绪的中介作用均会受到独处能力的调节。研究结果不仅有利于从依恋理论及客体关系理论的视角理解同伴依恋与手机成瘾的内在机制,而且对引导初中生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为其心理社会功能服务具有启示意义。
    消极家庭表征与青少年网络人际关系成瘾:归属感需求和社交敏感的中介作用
    刘勤学, 张玲玲, 林悦, 丁子恩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4):  546-555.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2.04.11
    摘要 ( )   HTML ( )   PDF (1238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基于情绪不安全感理论,采用问卷法对湖北省两个城市的两所中学共4476名学生进行调查,探究了消极家庭表征和青少年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的关系,并进一步考察了归属感需求和社交敏感的链式中介作用。结果显示:(1)青少年消极家庭表征能显著正向预测其网络人际关系成瘾;(2)归属感需求和社交敏感在消极家庭表征与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的关系中均起显著的中介作用;(3)归属感需求和社交敏感在消极家庭表征和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的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本研究为开发针对性的青少年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的预防和干预方案提供了理论基础。
    教养方式的母子感知差异与儿童抑郁的关系:母子依恋的中介作用
    殷锦绣, 蔺秀云, 刘伟, 王玉龙, 彭勃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4):  556-565.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2.04.12
    摘要 ( )   HTML ( )   PDF (214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以300个三至六年级双亲家庭中的儿童和母亲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版和家长版教养方式问卷、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流调中心抑郁量表,通过响应面分析法探讨了母子感知到的教养方式差异与儿童抑郁的关系,并使用标准分差法计算感知差异,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母子依恋是否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研究发现:(1)母亲感知到的权威型、独裁型教养方式显著高于儿童感知,而纵容型教养方式则显著低于儿童;(2)权威型教养方式的母子感知差异正向线性预测儿童抑郁,独裁型教养方式的母子感知差异负向线性预测儿童抑郁,纵容型教养方式的感知差异对儿童抑郁没有显著预测作用;(3)母子依恋质量在权威型教养方式的母子感知差异和儿童抑郁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但在独裁型教养方式的母子感知差异对儿童抑郁的预测中没有起到中介作用。
    童年期不良经历对中学生良心的影响:特质自我控制和自我损耗的链式中介作用
    王小凤, 燕良轼, 丁道群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4):  566-575.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2.04.13
    摘要 ( )   HTML ( )   PDF (139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童年期不良经历对中学生良心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基于生物生态学理论和自我控制资源模型,采用整群取样法抽取湖南省7所城市7所中学初一到高三学生共3648名,使用童年期不良经历问卷、青少年良心问卷、特质自我控制量表和自我调节疲劳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童年期不良经历负向预测中学生良心;(2)特质自我控制和自我损耗在童年期不良经历和中学生良心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特质自我控制和自我损耗在童年期不良经历和中学生良心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童年期不良经历不仅是影响中学生良心的重要外部因素,而且还会通过影响特质自我控制和经由自我损耗对中学生良心产生间接作用;减少和避免童年期不良经历对中学生心理的冲击,提升其特质自我控制水平,降低其自我损耗,是预防中学生良心失守和提升良心水平的重要途径。
    累积生态风险与高职生学习倦怠:消极自我图式和网络成瘾的中介作用
    陈建文, 刘艳, 谭千保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4):  576-583.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2.04.14
    摘要 ( )   HTML ( )   PDF (898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累积生态风险问卷、消极自我图式问卷、网络成瘾问卷以及学习倦怠问卷对湖南省4所高职院校的664名高职生进行调查,考察累积生态风险与高职生学习倦怠的关系以及消极自我图式、网络成瘾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高职生累积生态风险、消极自我图式、网络成瘾和学习倦怠均呈显著正相关;(2)高职生累积生态风险对学习倦怠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显著。间接效应包括了三条路径:通过消极自我图式的中介作用、通过网络成瘾的中介作用以及通过消极自我图式和网络成瘾的链式中介作用。这一结论有助于理解累积生态风险对学习倦怠的作用机制,为降低高职生的学习倦怠提供参考建议。
    儿童期创伤与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负性情绪:心理韧性的调节作用
    张春阳, 徐慰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4):  584-591.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2.04.15
    摘要 ( )   HTML ( )   PDF (108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考察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儿童期创伤与负性情绪关系,以及心理韧性在其间的调节作用。对391名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进行间隔3个月的两次问卷调查。结果:(1)相较于没有儿童期创伤的个体,有儿童期创伤的个体心理韧性更低,抑郁、焦虑、压力水平更高;(2)在控制性别、城乡来源、是否独生、年龄与T1时间点负性情绪的作用后,T1时间点的儿童期创伤、心理韧性均能显著预测T2时间点的负性情绪;(3)低心理韧性水平下,儿童期创伤显著预测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负性情绪;高心理韧性水平下,预测作用不再显著。表明儿童期创伤是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负性情绪的风险因素,心理韧性可以调节儿童期创伤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负性情绪的预测。
    理论探讨与进展
    儿童理解监控的即时加工过程
    史梦梦, 任桂琴, 吕潇潇, 张巧, 李海娇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4):  592-599.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2.04.16
    摘要 ( )   HTML ( )   PDF (790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理解监控在口语和阅读信息的交流中起关键作用。即时加工研究为揭示儿童理解监控发展特点及内在机制提供了新途径。本文结合已有口语理解监控和阅读理解监控成果,对儿童理解监控的特点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综述。未来研究应在儿童理解监控的时间进程、口语理解监控及理论模型等方面进一步深化,积极开展脑机制研究,并从视听跨通道整合角度探索儿童理解监控过程的发展。
    分段是视频学习的有效方式吗?
    王燕青, 杨晓梦, 赵婷婷, 高春颍, 张洋, 赵庆柏, 王福兴, 胡祥恩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4):  600-608.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2.04.17
    摘要 ( )   HTML ( )   PDF (111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教育心理学中的分段原则认为,将视频学习材料分割成几个小片段进行学习的效果更好。以往关于分段的研究通过两个角度的操纵考察了分段在学习中的作用,一方面是交互性角度,学习者自己控制的分段及系统分段;另一方面是结构性角度,分段是在任意时间点划分和有意义时间点上划分。通过对以往研究结果的整理发现,大部分研究证明分段学习相较于连续学习的成绩更好,并且能降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知难度, 提高积极的情感状态,但是对心理努力的影响比较微弱。研究者们从事件分割理论和认知负荷理论的视角对分段的效果做出了解释。未来研究需要继续关注分段的边界条件、拓宽研究的范围、探究分段的认知神经基础等不断完善分段原则在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