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 Vol.13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3—5岁儿童对中外通俗故事情节的理解——自我认知及他人认知的研究
    林仲贤, 张增慧, 张家英, 陈美珍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3 (1): 1-5.  
    摘要2216)      PDF(pc) (2434KB)(903)    收藏
    本研究探讨了北京地区3—5岁学龄前儿童对中外通俗故事情节的自我认知能力及对他人认知能力的发展比较。每个年龄组儿童为44人,男女各半,共计132人。实验材料为两套图画故事集,其中一套名为《白雪公主》(外国故事),另一套为《孙悟空》(中国故事)。实验是通过看图讲故事提问方式以探讨不同年龄的学前儿童对故事情节的自我认知及他人认知的能力。结果表明:3—5岁儿童对白雪公主故事情节及孙悟空故事情节的理解,回答问题的正确率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4岁与5岁儿童已能很好地理解这两个通俗故事的情节及正确回答有关问题。但3岁儿童存在一定困难,对自我认知水平及对他人认知水平都较低;在各个不同年龄组中,对他人认知及自我认知的问题回答的成绩,两者没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对他人认知及自我认知是处于同步发展的水平;男女性别的结果比较只在3岁儿童中存在一定差异,4岁及5岁儿童中不存在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0)
    2. 学前儿童FOK判断及其产生机制的实验研究
    韩凯, 郝学芹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3 (1): 6-10.  
    摘要2222)      PDF(pc) (2529KB)(825)    收藏
    FOK(Feeling—of—knowing)是元记忆监测性判断的一种重要形式,当前探讨的热点问题是FOK在记忆信息加工中的作用以及其背后的产生机制问题。关于其产生机制问题,目前已提出两种假说:即靶项目提取可能性假说和线索熟悉性假说。本实验的目的是揭露影响FOK判断的因素及FOK的产生机制。实验的另一个目的是探讨学前(大班)儿童被试是否有FOK判断的能力。实验被试是24名幼儿园大班的儿童,并使用了中文字词做学习材料,要求被试完成词对学习、FOK判断、迫选再认等一系列任务。实验结果表明:学前大班儿童有进行FOK判断的能力;本实验中影响FOK判断的因素主要是词对间有无意义联系,倾向于靶项目提取可能性假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2)
    3. 2.5—6岁儿童解决五项系列问题的研究
    李红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3 (1): 11-15,20.  
    摘要1762)      PDF(pc) (2485KB)(736)    收藏
    利用五项系列问题设计了5种情境研究2.5—6岁儿童的传递性关系推理,发现:(1)在未经训练的情况下,4岁组以下不具备这种能力,4—5岁幼儿的传递性关系推理能力开始萌芽,5—6岁是该能力的发展加速期,6岁组幼儿基本上具备了这种能力;在接受训练之后,2.5—3.5岁幼儿基本不具备这种能力,4岁组幼儿大致处于临界水平,5岁组以上已经基本具备。(2)比较句式理解失误和前提记忆不足均是幼儿推理失败的重要心理因素。(3)前提表达方式影响幼儿的推理成败。(4)与用三项系列问题作材料的研究相比,用五项系列问题作刺激所引起的推理能力表现得晚得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6)
    4. 电视动画片节目类型对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
    唐克西, 姜涛, 彭聃龄, 杨淑芬, 徐向东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3 (1): 16-20.  
    摘要2301)      PDF(pc) (2458KB)(1088)    收藏
    在一项纵向设计的教育实验当中,考察了电视动画片和电视自制片两类不同的电视节目对小学生品德的影响。结果表明:1)电视动画片的收视效果明显好于电视自制片,电视动画片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品德影响效果较大,而电视自制片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品德影响较大;(2)两类电视节目对不同品德维度的影响效果不同,对态度的影响较大,而对认知的影响较少;(3)两类电视节目对不同品德内容的影响效果不同,对“勤奋、谦虚和节俭”的影响较大,而对“诚实”的影响较小。对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应采用不同的品德教育形式和手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
    5. 高中生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人格特质的比较研究
    何蔚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3 (1): 21-25.  
    摘要2475)      PDF(pc) (2515KB)(1489)    收藏
    本文运用Y—G人格测验量表对高中生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人格特质和人格类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具有许多共同的人格特质,如乐观、自信、开朗活泼,干事效率高,喜好人际交往,具有社会指导性等优点,但也明显存在主观性强、合作性差的弱点。二者人格特质的差异是,独生子女在神经质上优于非独生子女,而合作精神却比非独生子女差;在人格类型上,独生子女B和B'型人格少于非独生子女,问题行为者较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3)
    6. 8—15岁儿童冲突解决策略的发展
    周燕, 翁亚君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3 (1): 26-29.  
    摘要1935)      PDF(pc) (2411KB)(761)    收藏
    本研究采用了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北京地区某小学二年级和五年级、初中二年级的学生(n=180)进行了有关冲突解决策略使用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冲突解决策略的运用上有明显的年龄效应,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越来越多地使用冲突解决策略。在使用冲突解决策略方面还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女孩比男孩更多使用冲突解决策略。研究还发现儿童的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没有明显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8)
    7. 中美两国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的比较研究
    邹泓, 吴放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3 (1): 30-33,39.  
    摘要2008)      PDF(pc) (2451KB)(1092)    收藏
    本研究目的是比较中国和美国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在评价中美儿童对教师的依恋行为中出现的差别,并分析可能会造成这些差别的有关因素。被试包括76名中国儿童和45名美国儿童。两国被试的平均年龄均为58个月。测量儿童依恋行为的工具是沃特斯一迪因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用中国和美国两种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分别计算出两组师生依恋安全性分数。结果显示,中美两国被试各自的两组师生依恋安全性分数都具有较高的相关(中国被试r=0.96,P<0.001;美国被试r=0.85,P<0.01)。但总体来看,用中国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计算的依恋安全性分数比用美国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计算的得分要高。因此,在用中国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来评价中美儿童对教师的依恋行为时,有把被试评价为安全性较高的倾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5)
    8. 多重智力理论及其对学校教育的价值
    冯建华, 罗晓路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3 (1): 34-39.  
    摘要2199)      PDF(pc) (2580KB)(822)    收藏
    多重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关于智力性质和结构的新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个体具有多种彼此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智力,它由语言、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节奏、人际交往和自我认识等七种智力成分组成,这些基本智力间的不同组合,反映了个体间的智力差异。这个理论目前还有诸多争论,但因此掀起了一场教育思想的新革命,对我国学校教育中的智力观、教学观、考试观和学生观都有所启迪,为教育者充分认识和发挥学生的潜能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9)
    9. 1—10岁儿童父母的教育观念
    陈会昌, 王莉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3 (1): 40-43,64.  
    摘要2405)      PDF(pc) (2451KB)(1208)    收藏
    采用问卷法对200名1—10岁儿童的父母进行调查,探讨其家庭教育观念的一般特点。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儿童的家长均把家长教育子女的责任心以及学校对孩子个性与创造性的培养看作是最重要的因素;他们认为遗传和环境都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在不同方面,发展的决定因素不同;在对儿童的培养方向上存在性别差异。本文还讨论了父母对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认识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44)
    10. 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环境及其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俞国良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3 (1): 44-48.  
    摘要2215)      PDF(pc) (2567KB)(1203)    收藏
    通过对年龄为10—15岁一般儿童和学习不良儿童实施问卷测量和访谈研究等方法的结果表明,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环境和一般儿童有一定差异,家庭环境与学习不良儿童的社会交往、自我概念和行为问题有一定联系,这说明家庭环境会影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家庭环境是造成学习不良儿童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67)
    11. 学习不良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
    雷雳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3 (1): 49-53.  
    摘要2901)      PDF(pc) (2524KB)(1041)    收藏
    本研究运用问卷测量方法对普通学校的272名11—15岁的少年学生分组进行学习不良与非学习不良的比较,考察了学习不良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结果表明:学习不良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非学习不良学生,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和敌对性等方面,并且强迫、抑郁、敌对严重度中等以上者所占的比例也明显偏高。同时,女生的问题比男生突出;13岁、14岁前后的问题也比较突出。本研究讨论了学习不良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对我们认识学习不良的实质及其矫治的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42)
    12. 弱智儿童不良行为的特征分析
    韦小满, 马廷慧, 于文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3 (1): 54-59.  
    摘要2255)      PDF(pc) (431KB)(945)    收藏
    本研究用儿童适应行为量表对245名弱智学生进行测试并与851名同龄普通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弱智学生在不良行为项目上的得分明显高于普通学生。弱智学生中出现率较高的不良行为依次为攻击行为、情绪不稳定、退缩、反社会行为、对抗行为、不良说话习惯和不良口腔习惯,出现率较低的不良行为分别为不可信赖行为、刻板与自伤行为。多项不良行为与年龄有显著相关。而各种不良行为基本上无性别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9)
    13. 智力研究的热点问题透视——兼评《当代智力心理学丛书》
    毛亚庆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3 (1): 60-64.  
    摘要2002)      PDF(pc) (2602KB)(825)    收藏
    自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以来,心理学就开始步入了人类的生活,关注人类的生活,研究人类的生活,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研究领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6)
    14. 汉、藏、东乡族中学生智力观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万明钢, 李柰, 邢强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3 (2): 1-6.  
    摘要2194)      PDF(pc) (255KB)(1052)    收藏
    通过对甘肃汉、藏、东乡族中学生智力观的研究,发现各民族中学生对智力主要特征的理解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但在一些特征上表现出文化差别;汉族初二学生与藏、东乡族初二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社会适应力”等项上存在着显着差异;各民族高二组学生对智力主要特征的理解趋于一致;汉族被试在“想象力”,藏族、东乡族在“自信”这一特征上存在性别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3)
    15. 学龄期儿童恐惧的内容与结构
    夏勇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3 (2): 7-12.  
    摘要2132)      PDF(pc) (242KB)(1370)    收藏
    儿童恐惧的内容与结构是恐惧发展研究的重要问题.本研究采用纵向与横断两个独立的研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分别在天津和北京选取普通中小学学生,采用儿童恐惧调查表(FSSC-R)和自编儿童调查问卷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学龄期的恐惧内容主要与学习和学校、社会关系、危险和伤害以及未知和神秘物有关;学龄期儿童的恐惧具有一定的因素结构,这一由纵向研究数据经探索型因素分析制取的结构的有效性和稳定性,通过对横断研究数据的验证型因素分析得到了验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0)
    16. 7~15岁儿童解决问题应用规则的实验
    刘晓红, 左梦兰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3 (2): 13-17,23.  
    摘要2179)      PDF(pc) (238KB)(1000)    收藏
    本实验是对7-15岁儿童在解决问题时采用何种“规则”来研究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被试选自昆明汉族、路南县维则乡彝族和板桥乡汉族儿童,共250名.实验内容为“命题检验”和“钟摆问题”.实验结果表明:(1)随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更高级的规则解决问题,即运用信息的灵活性不断提高,对信息的加工更为彻底,考虑也更全面,执行控制变得更加有效;(二)文化环境,特别是学校教育对儿童认知的发展至关重要.在不同性质的实验中,昆明地区儿童使用规则的水平均高于路南地区的同龄儿童.差异在高年级达到显着水平.但在同一地区的不同民族儿童间未发现显着性的差异.文章分析了形成差异的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6)
    17. 在CAI下即时提示解题过程对小学三年级学生建构两步应用题整体结构的影响
    刘儒德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3 (2): 18-23.  
    摘要1994)      PDF(pc) (263KB)(1097)    收藏
    本研究在计算机辅助小学三年级学生建构两步应用题结构的教学中,对42名学生的错误反应,即时给予有关解题过程的提示,对另外42名学生只即时给予有关结果对错的反馈,以探讨有关解题过程的提示是否促进学生对两步应用题整体结构的理解以及对解题过程的自我监视.结果表明:①两班学生对结构的理解以及对解题的自我监视水平上存在显着性差异;但在解题成绩上并无显着性差异;②两班学生的阅读水平对他们的解题成绩都存在显着性影响,但对学生的结构理解和解题自我监视并不存在显着性影响;③学生解两步题成绩以及对两步题结构的理解水平与解题自我监视之间存在显着性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0)
    18. 中班幼儿责任心水平影响因素的协方差结构模型分析
    姜勇, 陈琴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3 (2): 24-28,35.  
    摘要2197)      PDF(pc) (267KB)(2238)    收藏
    本研究采用协方差结构模型分析(SEM)方法,对北京市区15所幼儿园的120名中班幼儿责任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着重探讨了影响中班幼儿责任心水平的主要因素,以及这些因素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影响中班幼儿责任心水平的因素中,同伴和教师的影响作用最大;家长自身的责任心水平通过家长对幼儿责任心的要求而对幼儿的责任行为发生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59)
    19. “小学儿童社会技能教师评定表”的编制与试用报告
    周宗奎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3 (2): 29-35.  
    摘要2209)      PDF(pc) (340KB)(1161)    收藏
    “小学儿童社会技能教师评定表”的编制与试用报告周宗奎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一、问题的提出儿童的社会适应问题近年来成为众多研究的焦点.社会技能缺陷、同伴关系不良与发展困难是密切相关的(Parker和Asher,1987).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2)
    20. 教师教学监控能力与其教育观念的关系研究
    辛涛, 林崇德, 申继亮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3 (2): 36-40.  
    摘要1971)      PDF(pc) (241KB)(1214)    收藏
    本研究以从北京市和浙江省瑞安市小学教师中选取的436名语、数教师为被试,探讨了教师教学监控能力与其教育观念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教师教学监控能力与其自我知觉、教学效能感和其对教学成败的努力归因等教育观念因素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研究还发现在教师的教育观念中,教师教学效能感及其努力知觉与其教学监控能力之间存在直接的线性关系,其它的观念成份均通过它们影响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00)
    21. 校长领导与学校组织气氛:一个相关研究
    程正方, 唐京, 应小萍, 于红晖, 宫秀丽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3 (2): 41-45.  
    摘要2156)      PDF(pc) (202KB)(1238)    收藏
    校长领导与学校组织气氛:一个相关研究程正方唐京应小萍于红晖宫秀丽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引言在学校组织气氛研究中,校长领导常常被研究者们做为气氛的重要变项.Halpin和Croft(1963)认为,由教师行为和校长行为的变项可辨识组织气氛的状况,他们在OCDQ(组织气氛描述问卷,Organization Climate Descriptive Questionnary)研究中,包括了校长行为和教师行为两个维度,其中校长行为包括疏离、强调成果、以身作则、关怀;教师行为包括离心、阻碍、士气、亲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4)
    22. 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的学校适应
    曾琦, 芦咏莉, 邹泓, 董奇, 陈欣银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3 (2): 46-51.  
    摘要4131)      PDF(pc) (276KB)(3287)    收藏
    本研究综合运用社会测量法、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以304名小学二年级儿童为被试,考察儿童父母的教育方式与儿童在学校的社会适应及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发现:1)父母的教育方式与儿童在学校的社会适应及学业成绩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二者的相关与西方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在相应方面行为表现的关系相似,这表明,与西方父母相比,虽然我国父母的教育方式有更为严厉的特点,但是,这种跨文化的差异并不影响教育方式在中西方文化背景下对儿童的社会性、认知发展发挥相同的作用;2)与西方的研究结果相反,我国父母的严厉性教育方式与儿童的害羞存在负相关,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在中西方文化中害羞-抑制具有不同的心理学含义所致;3)在我国,父亲的教育方式与儿童认知、社会性表现的关系比母亲的教育方式与儿童的关系更强,这一现象可能与我国社会中,父亲是家庭生活中的重要角色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71)
    23. 学习不良儿童与一般儿童认知发展、学习动机和家庭资源的比较
    张登印, 俞国良, 林崇德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3 (2): 52-56.  
    摘要2175)      PDF(pc) (271KB)(1864)    收藏
    运用认知测验法和问卷法,综合考察了167名学习不良儿童和161名一般儿童的认知发展、学习动机和家庭资源的特点,结果表明:与一般儿童相比,学习不良儿童认知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对于较简单的认知能力,其年龄差异显着,而对于较复杂的认知能力,年龄差异较小;学习不良儿童的学习动机显着低于一般儿童,但其学习动机与其认知水平呈显着的正相关;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资源配置与一般儿童相比差异明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87)
    24. 儿童抑郁量表的结构及儿童青少年抑郁发展的特点
    刘凤瑜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3 (2): 57-61.  
    摘要5484)      PDF(pc) (223KB)(2867)    收藏
    本研究采用美国心理学家Kovacs编制的“儿童抑郁量表”(Children' sDepression Inventory,CDI)(Kovacs,1981)对天津市895名7-17岁普通中小学生进行了测量,研究结果表明:(1)该量表的重测相关系数为0.79,Gutman分半信度为0.82,Cronbach α系数为0.84,量表各项目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在0.15-0.58之间,均达到了显着性水平,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重测信度、分半信度以及较高的内部一致性.(2)儿童青少年的抑郁水平呈现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抑郁水平分别显着高于小学生的抑郁水平,但初、高中生之间无显着性差异.(3)就总体而言,男生的抑郁水平显着高于女生.进一步分析发现,性别与年级间存在交互作用,小学、初中和高中男生的抑郁水平间无显着性差异,而女生之间则存在着显着的差异;小学男生的抑郁水平高于女生的抑郁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达到了显着性水平,而初、高中男女生之间无显着性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91)
    25. 西方对父母控制模式与儿童自我控制关系的研究
    杨慧芳, 刘金花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3 (2): 62-64.  
    摘要2146)      PDF(pc) (135KB)(1654)    收藏
    西方对父母控制模式与儿童自我控制关系的研究杨慧芳刘金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父母控制模式是父母在教养活动中经常用以控制、管理儿童的较为稳定的行为方式.儿童自我控制是儿童根据社会环境的要求对自我的认知、情绪、行为进行调节与控制以作出适当反应的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65)
    26. 同化性迁移的认知过程的研究
    姚梅林, 冯忠良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3 (3): 1-6.  
    摘要1917)      PDF(pc) (231KB)(977)    收藏
    本研究应用口语报告法对同化性迁移的认知过程及主要影响条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同化性迁移过程是由审题、联想、认同与赋值这四个相互联系的基本成分构成的.不同概括水平的已有经验导致了不同水平的同化性迁移,其差异表现于迁移的各成分上,尤以认同环节最为明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4)
    27. 小学生解决分数应用题认知加工过程的实验研究
    刘广珠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3 (3): 7-10.  
    摘要2097)      PDF(pc) (407KB)(1114)    收藏
    本文采取个别交谈临床法研究了76名五、六年级小学生解决分数应用题认知加工的过程.结果表明:1.小学生解分数应用题认知加工可划分为三级水平;2.小学生解分数应用题的认知图式从分数图式发展到份总关系图式;3.分数认知图式的形成和发展受心理发展水平和教育的制约;4.问题表征和解题结果存在表征正确——结果正确、表征不完全正确——结果正确、表征错误——结果错误三种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0)
    28. 小学生表征应用题的元认知分析
    张庆林, 管鹏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3 (3): 11-14.  
    摘要1919)      PDF(pc) (238KB)(1432)    收藏
    运用四种不同形式的应用题对小学六年级学生进行了应用题表征的元认知监控测试,结果证明,优中差学生之间元认知监控能力有显着差异,加强元认知监控训练是提高学生理解和分析应用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31)
    29. 学前儿童在园亲社会行为的观察研究
    王美芳, 庞维国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3 (3): 15-20.  
    摘要2443)      PDF(pc) (251KB)(1919)    收藏
    采用事件取样的方法,对276名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儿童的在园亲社会行为进行10天的自然观察,获得有效事件样本942件.统计分析表明:(1)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2)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是指向同伴,极少数指向教师;(3)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伙伴和异性伙伴的次数存在年龄差异,小班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异性同伴的次数接近,而中班和大班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伙伴的次数不断增多,指向异性伙伴的次数不断减少;(4)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最为常见,再次为分享行为和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公德行为较少发生;(5)教师通常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做出积极反应或中性反应;同伴对儿童的合作行为多做出积极反应,对儿童的分享行为、帮助行为、安慰行为多做中性反应.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大多未得到及时的强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68)
    30. 中小学生学业成绩、自我概念和动机定向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
    张学民, 郭德俊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3 (3): 21-25.  
    摘要2118)      PDF(pc) (243KB)(1282)    收藏
    本文综述了五十年代以来西方教育心理学界对中小学生的学业成绩、自我概念和动机定向之间关系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小学生学业成绩、自我概念和动机定向之间的因果关系模型,并通过路径分析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业成绩、自我概念和动机定向之间的因果关系与国外的研究部分一致,同时也有差异之处,并发现不同文化背景和教育体制对学生的成就状况有不同的影响.最后,对中小学生成就状况的跨文化差异以及本研究对在实际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成就状况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4)
    31. 心理学研究中的差异检验方法
    许燕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3 (3): 26-28,43.  
    摘要2138)      PDF(pc) (254KB)(1502)    收藏
    心理差异的检验方法有两类,一类是确定心理差异是否存在,所用方法是平均数的差异检验和变异率;一类是确定心理差异的大小与重要性,所用方法是效应值.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我国心理学研究中尚未广泛使用的变异率和三种效应值检验方法:ω2dBESD,这类方法弥补了方差检验中的某些弱点,它能显示出差异的方向与大小,并能比较、整合不同样本的差异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5)
    32. 自尊的结构模型及儿童自尊量表的编制
    魏运华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3 (3): 29-36.  
    摘要2735)      PDF(pc) (342KB)(2994)    收藏
    本论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国内42名心理学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结构访谈法对63名小学四、五、六年级和初中一、二、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根据调查结果和访谈结果分别建立了自尊结构的专家模型、儿童模型和整合模型Ⅰ、整合模型Ⅱ.本论文采用量表法对664名小学四、五、六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测试,并根据所收集的数据分别对整合模型Ⅰ和整合模型Ⅱ进行了验证型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在整合模型Ⅰ中自我评价、自信心和理想自我三个亚模型与数据有较好的拟合,而成就感与数据的拟合不理想;在整合模型Ⅱ中,品德和社会交往两个亚模型与数据有较好的拟合,而身体和外表、能力和学习成绩与数据的拟合不理想.本论文还对自尊的结构进行了探索型因素分析,确定了自尊的6个结构因素,即外表、体育运动、能力、成就感、纪律、公德与助人,并据此建立了自尊结构的探索模型.探索模型与数据有很好的拟合,可以接受.我们还根据探索模型所确立的自尊的结构因素,编制了“儿童自尊量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60)
    33. 教学监控与学习监控的培养研究
    刘宝才, 齐国贤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3 (3): 37-43.  
    摘要1521)      PDF(pc) (252KB)(979)    收藏
    本文报告的是关于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与学生的学习监控能力的培养研究,在为期三年的研究中发现:通过对教师教育教学的条件性知识和教学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可明显地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水平,进而可促进小学生思维品质与学习方法的提高,促进学生学习监控能力的发展,同时在教学监控与学习监控的培养研究中,探索出一套与学习监控培养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策略和课堂教学模式,表明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与学生的学习监控能力是相互促进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4)
    34. 城乡青少年父母教育方式的比较研究
    张文新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3 (3): 44-49.  
    摘要2557)      PDF(pc) (250KB)(2035)    收藏
    采用分层抽样法,从省会城市、县城和农村三种社经层面上共抽取初中一、二、三年级在校学生895人,男女大致各半.对被试施以父母教育方式量表,以省城和县城被试为城市样本,对城乡父母教育方式进行比较.结果发现:1.在城乡两种文化背景中,父母双方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2.父母教育方式存在城乡差异,与农村青少年的父亲相比,城市青少年的父亲对子女有更多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但同时,其对子女的惩罚与严厉、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也多于前者;与农村青少年的母亲相比,城市青少年的母亲对子女干涉和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等更多,但在情感温暖与理解方面不存在差异.3.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父母对男孩和女孩的教育方式都存在差异,但在两种文化背景中这种差异表现出不同的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39)
    35. 2~6岁儿童的气质特点与母亲抚养困难的关系
    邬佩霞, 陶沙, 曾琦, 王耘, 董奇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3 (3): 50-54.  
    摘要2027)      PDF(pc) (214KB)(1213)    收藏
    本研究采用标准化量表,对1085名2-6岁儿童的气质特点与其母亲抚养困难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气质的活动水平、注意分散程度、心境、活动强度、活动阈限及适应性等方面与母亲抚养困难的各个方面均有显着相关,表明儿童气质与母亲抚养困难关系密切;(2)不同气质类型儿童母亲抚养困难程度存在显着差异.困难型儿童和敏感-退缩型儿童的母亲抚养困难程度显着高于容易型儿童的母亲;(3)气质类型不同的儿童其母亲在抚养困难各具体感受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9)
    36. 同伴接纳、友谊与学校适应的研究
    邹泓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3 (3): 55-59.  
    摘要1677)      PDF(pc) (309KB)(2353)    收藏
    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适应学校生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青少年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学业的顺利完成以及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61)
    37. 儿童语音获得理论简述
    迟立忠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3 (3): 60-63.  
    摘要1720)      PDF(pc) (201KB)(1122)    收藏
    关于儿童语音获得的专门研究开始于1940年,由于实验技术和统计工具的限制,真正大规模、系统的研究工作是在60年代后进行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1)
    38. 4—9岁儿童空间图形认知发展研究
    李文馥, 樊文梅, 王贞琳, 吴启风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3 (4): 1-5.  
    摘要2189)      PDF(pc) (213KB)(1434)    收藏
    本研究通过儿童辨认空间图形、将空间图形转译成立体结构的能力的发展,探讨儿童对形体转换关系认知的发展过程。研究对象是4-9岁儿童。实验材料是4张空间结构不同的三维体图形。要求被试计数出空间图形实际所含的小立方体数,并将构成空间图形的小立方体分别涂成不同的颜色。结果表明儿童对立体空间图形的认知是从二维图形认知通过一定过渡形式转化来的。从年龄阶段看,空间图形认知发展进程,要经过三个不同层次的水平方能达到正确认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6)
    39. 不同智力水平与情绪状态对初中学生认知操作的影响及相互关系的实验研究
    丁念友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3 (4): 6-10.  
    摘要1914)      PDF(pc) (220KB)(1026)    收藏
    本研究首先对初二学生进行智力测查,然后随机抽取优、中、中下三种智力水平的学生各30名,组成三个智力等组。让这三组分别在喜悦、悲伤、中性三种情绪状态下进行感知、推理作业的认知操作。结果发现:三种智力水平组被试的认知操作成绩差异达到极显着性水平,不同的情绪状态不能影响这三个智力水平组成绩的等级排序;三种情绪状态组被试的认知操作成绩达到显着性差异水平;感知、推理两类认知作业的成绩差异达到极显着性水平,智力水平和情绪状态对推理作业完成的影响大于对感知作业完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4)
    40. 初中学生的知识观与学习观的初步研究
    张建伟, 孙燕青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3 (4): 11-16.  
    摘要2142)      PDF(pc) (239KB)(971)    收藏
    学习者的知识观、学习观又称“认识论”.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以初一下半学期学生为被试,分别从“机械-辩证”、“零散-联系”以及“接收-建构”和“零散-整合”的维度,分析了被试对知识和对学习的看法。结果发现:1.被试在知识观、学习观上开始表现出辩证的、联系的、建构的倾向,但还不够充分。2.知识观的“机械-辩证”与学习观的“接收-建构”之间以及学习观的“接收-建构”与“零散-整合”之间具有显着的正相关(P<0.05).3.一般智力水平与知识观之间表现出较显着的正相关(P<0.05或。05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