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采用事件取样的方法,对276名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儿童的在园亲社会行为进行10天的自然观察,获得有效事件样本942件.统计分析表明:(1)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2)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是指向同伴,极少数指向教师;(3)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伙伴和异性伙伴的次数存在年龄差异,小班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异性同伴的次数接近,而中班和大班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伙伴的次数不断增多,指向异性伙伴的次数不断减少;(4)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最为常见,再次为分享行为和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公德行为较少发生;(5)教师通常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做出积极反应或中性反应;同伴对儿童的合作行为多做出积极反应,对儿童的分享行为、帮助行为、安慰行为多做中性反应.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大多未得到及时的强化.
[1] Hartshore,H.,may,m.a.,and maller,J.B.Studies in service and self control,New York:Macmillan,1929. [2] Eisenberg,N.,& Hand,M.The relationship of prescholler's reasoning about prosocial moral conflicts to prosocial behavior.Child Development,1979,50,356-363. [3] Eisenberg,N.,& Lennon,R.Altruism and assessment of empathy in the preschool year.Child Development,1980,51,552-557. [4] Iannotti,r.J.Naturalistic and structured assessments of prosocial behavior in preschool children:the influence of empathy and perspective taking.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5,21,46-55. [5] Eisenberg,N.,& Mussen,P.H.The roots of prosocial behavior in childre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42-54. [6] 周宗奎:儿童社会化,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 年. [7]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年 修订版. [8] Eisenberg,N.,Cameron,E.,Tryon,K.,& Dodez,R.Socialization of prosocial behavior in preschool classroom.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1,17,No.6,773-782. |
[1] | 章洁敏, 陶云, 杨舒涵, 陈睿. 亲社会行为的概念表征及其方法述评[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2): 298-304. |
[2] | 冷欣怡, 苏萌萌, 李文玲, 杨秀杰, 邢爱玲, 张湘琳, 舒华. 家庭环境与农村儿童早期语言发展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1): 8-18. |
[3] | 银小兰, 周路军, 朱翠英. 学校环境对农村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心理资本与生活满意度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4): 497-504. |
[4] | 赵纤, 王志航, 王东方, 袁言云, 尹霞云, 黎志华. 贫困家庭儿童在青少年早期的亲社会行为发展轨迹:性别及父母教养方式异质性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3): 323-332. |
[5] | 李强强, 胡佳. 时间定价启动与主观社会阶层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3): 360-368. |
[6] | 雷晓玲, 赵冬梅, 杨文娇, 田晓红. 青少年家庭功能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6): 786-792. |
[7] | 王斯麒, 赵彬璇, 吴红, 刘伟. 婚姻质量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父母积极情绪表达和教养行为的链式中介作用及其性别差异[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3): 323-330. |
[8] | 唐蕾, 刘衍玲, 杨营凯. 亲社会行为的认知过程及脑神经基础[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3): 437-446. |
[9] | 白荣, 闫嵘, 王千, 李叶, 邢淑芬. 学前儿童执行功能与问题行为的关系:情境和性别的特异性[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1): 35-44. |
[10] | 马利, 王滔. 残疾儿童心理健康对家长亲职压力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1): 126-133. |
[11] | 张光珍, 梁淼, 梁宗保. 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学前儿童社会适应的追踪研究: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37(6): 800-807. |
[12] | 占淑玮, 杨宁, 赵必华. 留守学前儿童接受性语言能力与社会退缩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37(6): 834-844. |
[13] | 夏晓彤, 段锦云, 黄辛隐. 错失恐惧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37(3): 344-352. |
[14] | 王英杰, 李燕, 吴凡. 家庭功能与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依恋回避和社交焦虑的多重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37(1): 76-83. |
[15] | 张凡, 赵德懋, 刘霞, 白荣, 张明亮, 邢淑芬. 父母教养与MAOA基因rs6323多态性对学前儿童外化问题的共同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0, 36(6): 659-66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