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与教育1988 Vol.4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中小学生语言的发展和教育系列研究之三——中小学生单句的发展与教育
    黄仁发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8, 4 (1): 1-6,7.  
    摘要1599)      PDF(pc) (2581KB)(952)    收藏
    的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人们说话总是一句句地说,写作也是一句句地写.说话要求明白,写作要求通顺,符合语言规范.中小学生掌握词语后,怎样运用词语组成句子以表达思想?这在中小学生的语言发展中,是关键性的问题之一.揭示了它,不仅有助于揭示有关中小学生从言语向语言过渡的机制,而且还可以为揭示中小学生阅读和写作机制提供某些资鉴信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
    2. 学龄儿童默读能力发展研究
    李学铭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8, 4 (1): 8-13.  
    摘要1664)      PDF(pc) (2493KB)(979)    收藏
    默读是不出声的阅读,是仅凭视觉从书面语言符号中去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比之朗读,默读更具应用范围广、阅读速度快、理解深刻、记忆牢固等优越性.儿童具备了默读能力和习惯,便可以独立自主地看书读报,向人类知识宝库中去吸取个体成长的养分.默读是阅读的主要方式,又是写作的基础,它在语言这个完整的结构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对默读的研究,不论在理论或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
    3. 出生次序与发散性思维
    Mark A. Runco, Michael D. Bahleda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8, 4 (1): 13-13.  
    摘要1678)      PDF(pc) (484KB)(925)    收藏
    本研究以大量智力超群和智力一般的儿童(N=234)为被试,采用五个发散性思维测验和用于考察出生次序与兄弟姐妹人数、性别、年龄之相互作用的多变量分析方法,探讨了出生次序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小学毕业生创造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和性别差异
    李洪曾, 倪江松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8, 4 (1): 14-17,20.  
    摘要1811)      PDF(pc) (2586KB)(773)    收藏
    我们在一九八三年曾经组织闸北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学习班的同志对学生课内知识的掌握与学习能力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学生知识掌握的水平与学习能力的发展水平之间确实呈现较高的正相差,但两者还远未达到同步的关系.本研究拟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及每一项目的男女性别差异,为中小学教育实践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
    5. 集体讨论对青少年道德判断的影响
    陈欣银, 项宇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8, 4 (1): 18-20.  
    摘要1682)      PDF(pc) (2349KB)(559)    收藏
    自柯尔伯格(Kohlberg,1958)建立了他的道德发展“六阶段模型”之后,很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干预研究.早期,图里尔(Turiel,1966)的一项实验表明,短期训练对改变儿童的道德倾向有一定的效果,即,接触高一个阶段的儿童比接触高两个阶段或低一个阶段的儿童会更多地同化上一阶段的判断.后来,布兰特(Blatt,1969)对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6)
    6. 儿童数学认知图式的发生与发展研究概述
    申继亮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8, 4 (1): 21-24,7.  
    摘要1637)      PDF(pc) (2323KB)(725)    收藏
    数学认知是一种重要的智力活动,形象地说,“数学是人类思维的体操.”儿童的数学认知能力是不断发展的.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儿童的活动中,儿童的数学认知图式的发生、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数观念的发生、心理数字线的形成、数字概念稳定性的发生、发展与部分——整体关系图式的形成,以及开放的、动态的数学能力系统的形成.下面对诸阶段作简要的分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
    7. 《3·3·3…系列智能学具》简介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8, 4 (1): 25-28.  
    摘要1754)      PDF(pc) (1055KB)(661)    收藏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如何更加有效地直接为提高我国人才素质服务?如何以心理科学为基础,立足于我国的教育实际,逐步建立我们自己的教育科学实验研究体系?为此目的,我们以“儿童推理过程的发展与教育”的实验研究为基础,经过多年的理论及上万人次的实验和各种形式的社会探测,逐步确定了《学习与全面发展》这个总课题,并把总课题的理论“物化”成一套工具——《3·3.3…系列智能学具》.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在《智能基本功训练课》上,培养小学儿童的语言概括能力和审题能力
    吴斌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8, 4 (1): 28-29.  
    摘要1438)      PDF(pc) (463KB)(585)    收藏
    我用这套学具给二年级小学生上《智能基本功训练课》.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训练儿童的概括能力,并把这方面的训练紧密地与小学二年级的语文数学结合起来.这样做,收到了较好的势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幼儿教学改革的新启示
    天津市河北区四幼实验组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8, 4 (1): 30-31.  
    摘要1367)      PDF(pc) (527KB)(579)    收藏
    我们接触学具的时间不长,开始看到它觉得还不如一盒小积木,用学具做游戏,还不如玩积木好.经过学习,我们才明白了一点道理,即:这套学具不仅仅是起十几种游戏的作用,它还给了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新启示,学具的原理,指导了我们的教学工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指导教学改革——简析《学具》“物化”的理论
    李艾芳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8, 4 (1): 31-32,36.  
    摘要1826)      PDF(pc) (945KB)(860)    收藏
    要把我国的教学改革深入开展下去,必须运用教育与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作指导.当前教改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把有关的教育科学理论普及到教师、家长和学生中去,使他们可以更加有效地理解和运用它.《3·3·3系列智能学具》就是一种把心理学理论“物化”的工具,即通过师生共同操作演示了“教与学”、“知识和能力”、“外因和内因”的辩证关系和促进全面发展的方法体系.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学具所“物化”的教育和发展心理学理论作些简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儿童早期的父母教育——《儿童生长》通讯
    Liam K. Grimley, Ruth Robinson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8, 4 (1): 33-36.  
    摘要1363)      PDF(pc) (1764KB)(762)    收藏
    在现代社会,有人认为缺乏儿童发展知识或没有受过有关方面训练的人也能够成为一个好父亲(母亲).然而,父母们很快就会知道要做合格的父母是生活中最艰难复杂的任务之一.在过去,也就是在社会人员流动较小的时代,通常由大家族的成员们——如祖父母,父辈亲属或堂兄弟——为刚作父母的年轻人传授作父母的实际知识(Bronfenbrenner,1970)但是在现代工业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迫切需要进行父母教育的新方法(Henry,1981).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具攻击性而被排斥儿童所关心的事情
    S. R. Asher, J. T. Parkhurst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8, 4 (1): 37-41.  
    摘要1561)      PDF(pc) (381KB)(613)    收藏
    近来有关同伴排斥行为基础的研究,强调把攻击性作为决定儿童在同伴团体中地位低下的一个因素.被排斥儿童有许多子群,除攻击性被研究过外,其它子群还没有得到研究.本文将讨论一个在中学进行的研究.它把被排斥的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为高攻击性组,另一组为易被驱使组.在研究中,我们使用了由Asher、Hymel和Renshaw(1984)发展起来的测量孤独和社会不满(Social dissatisfaction)的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认知心理学在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的应用
    蔡金德, 王凝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8, 4 (1): 42-44,61.  
    摘要1436)      PDF(pc) (1897KB)(1218)    收藏
    在数学学习中,知道怎样解决问题比具有知识更重要,而学校的数学教学为学生学习解决问题提供了极好的机会.进入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把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
    14. 对弱智儿童的检测研究
    武杰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8, 4 (1): 45-49,56.  
    摘要1438)      PDF(pc) (2753KB)(949)    收藏
    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国外在鉴别弱智儿童时所采用的方法大都是利用斯坦福比内量表和威克斯勒量表求得儿童智商数作出判断的.然而,这种“标准”的可靠性不仅是苏联,就连西方国家也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它的批判.仅仅依靠智力量表测得儿童智商且以智商来判断儿童是否属弱智的做法至少有三点明显无法克服的不足之处:第一,它完全忽略了弱智儿童的基本概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
    15. 先天性盲童美感发展的研究
    史莉芳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8, 4 (1): 50-56.  
    摘要1479)      PDF(pc) (2654KB)(727)    收藏
    美感是人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体验,是一种高级情感活动.美感的培养和发展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认识儿童美感的发展规律是美育的基础,其中对特殊儿童美感发展的研究不可缺少.本实验试图通过对先天性盲童对声音、形态美感发展规律的研究,并与全国正常儿童美感发展的测查结果进行比较,寻求盲童美感发展的特殊规律.为特殊教育中的美育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中学生语文能力发展与培养”实验课题阐述
    吴昌顺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8, 4 (1): 57-61.  
    摘要1456)      PDF(pc) (2109KB)(528)    收藏
    “中学生语文能力发展与培养”实验课题,是属于国家教委“七五”规划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生能力发展与培养”实验课题的一部分.实验自1986年7月始,正在进行当中.现对本课题进行简要阐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7)
    17. 个性中的风格差异与教育
    沈德立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8, 4 (1): 62-65.  
    摘要1430)      PDF(pc) (1926KB)(897)    收藏
    人的个性心理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活动效率的差异,它主要指能力问题,另一是活动风格的差异,它主要涉及气质和性格的问题.前者我们已有专文论述,后者我们将在本文中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
    18. 论朱智贤心理学思想
    林崇德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8, 4 (3): 1-7.  
    摘要2031)      PDF(pc) (2606KB)(949)    收藏
    今年9月1日,是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朱智贤教授从事教育工作60周年,12月31日是他80寿辰。作为在他身边工作的学生,我已收到了不少心理学界、教育界的同行的来信,询问如何开展庆祝活动。我觉得,庆祝活动固然要搞,但更要紧的是应该对朱智贤教授的心理学思想开展一些必要的讨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
    19.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结合中国实际走自己的路——庆贺朱智贤教授八十大寿辰 学习朱智贤教授的治学精神
    李怀美, 沈德立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8, 4 (3): 8-10.  
    摘要1831)      PDF(pc) (672KB)(761)    收藏
    儿童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出现在我国科学史上,大约是在20世纪初开始的。解放前,儿童心理学家在科研和教学方面也作了不少工作。但是总的看来,当时的研究还比较零散,缺乏计划性及系统性。全国解放以后,为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儿童心理学提供了优越的社会基础。中国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朱智贤教授早年就致力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时有论文、著作发表出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5)
    20. 两代人家庭与三代人家庭独生幼儿个性心理发展的比较研究
    杨善堂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8, 4 (3): 11-18.  
    摘要1978)      PDF(pc) (2824KB)(1096)    收藏
    个性是个体心理的基本特征,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始于婴幼儿期,家庭的教育与影响在其中起着决定的作用,这在中外心理学界已有诸多研究。但是家庭结构形态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不同结构的家庭对幼儿个性的发展是否有不同的影响?发展水平是否有所差异?这在国外还很少研究,在我国则是一个空白。弄清它,更好地发挥家庭的作用,使处于个性形成与发展关键期的幼儿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1)
    21. 初中生兴趣动机、理想发展特点研究
    张铁城, 李全柱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8, 4 (3): 19-26.  
    摘要1742)      PDF(pc) (2643KB)(894)    收藏
    兴趣是个性心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是人对客体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动机、理想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4)
    22. 中小学生语言的发展和教育系列研究之四——中小学生复句的发展与教育
    黄仁发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8, 4 (3): 27-33.  
    摘要1813)      PDF(pc) (2594KB)(837)    收藏
    众所周知,语言是反映客观现实的。客观事物总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而且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作为反映客观事物的语言,怎样与现实取得同步,表达和揭露这个相互联系制约而又始终发展变化着的及其复杂的客观现实呢?我们知道,语言是一句一句的,要使一个句子完整而准确地表示和揭示复杂的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那就必须调整其结构,以不同的而有意义结构又有机依存的分句去承担复杂事物间对立而又统一的不同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中国青少年对父母控制和父母组织的知觉与他们对父母抚爱的知觉之间的关系
    Sing Lau, Ping Chung Cheung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8, 4 (3): 33-33.  
    摘要1731)      PDF(pc) (383KB)(567)    收藏
    作者假设,过去一些研究之所以发现对父母控制与父母抚爱的知觉间存在正、负、零相关都有的不一致现象,是因为对父母控制采取了无差别的测量。本研究根据Moos(1976)提出的概念,对父母控制和父母组织作了区分。实际上,父母控制主要是指限制、支配和干涉,而父母组织的作用则是维持家庭的协调和次序。正如所预测的,达两个指标与父母抚爱的关系大不一样。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学具理论的构成
    杨玉英, 朱法良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8, 4 (3): 34-35.  
    摘要1862)      PDF(pc) (574KB)(621)    收藏
    从理论上看,研究人才全面发展的心理规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很多学科,我们建构这个理论,将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心理现象及其与此相联系的教育理论、众说纷纭的名词概念和各具千秋的学派。这就需要从提出的问题出发,理出头绪,集各家之长,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建立关于人才全面发展的心理学规律的实验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学具在小学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吴斌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8, 4 (3): 35-38.  
    摘要1671)      PDF(pc) (884KB)(873)    收藏
    运用《3·3·3…系列智能学具》开设《智能基本功训练课》,我们是从二年级开始的。课的类型有:《认识学具课》、《培养兴趣课》、《学会审题课》、《学会表达课》、《智能游戏课》、《学会分析课》和《学会推理课》等。我们本着各种课的不同程度,对学生的智能基本功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前五类放在初始阶段,而把《学会分析课》和《学会推理课》放在第二阶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观念转变了,劲头也就起来了
    郝景敏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8, 4 (3): 38-39.  
    摘要1633)      PDF(pc) (461KB)(617)    收藏
    一、我们对《3·3·3…系列智能学具》有一个认识过程:一开始是“不理解”,我们第一次见到学具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到中央教科所找到了杨玉英老师,听完她的简要介绍,我开始感到这套学具和一般的玩具确实不一样,看来,这套学具里边有学问,但是,这种认识仍然是朦朦胧胧的,是不自觉的。这时,我已认识到这套学具看起来是静的,可这静中是有动的。于是,我回天津之后,就向各区幼教工作者作了介绍,经过介绍,大家迫切要求参加运用学具的讲习班,这是第二个阶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关于心身障碍儿童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
    李艳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8, 4 (3): 40-43,26.  
    摘要1524)      PDF(pc) (2518KB)(849)    收藏
    世界各个国家都对心身障碍儿童开展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日本对心身障碍儿童进行研究已有七十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心身障碍儿童的入学率已经达到100%,为心身障碍儿童所设置的学校已由152所猛增到654所,存校学生总数已达68,156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
    28. 合作学习的发展观和动机观
    Robert E. Siavin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8, 4 (3): 44-47.  
    摘要1580)      PDF(pc) (1759KB)(798)    收藏
    合作学习是指一套鼓励和要求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可以十分简单——让学生坐在一起,就课堂作业展开讨论或互相帮助,即是一例——也可相当复杂。它不同于同伴间的相互辅导,因为在合作学习中,所有的学生都学习同样的材料,没有指导者和被指导者之别,而且信息的最初来源通常是教师而非学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2)
    29. 儿童期创造力的表现——志向
    Elizadeth B. Aurlock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8, 4 (3): 48-51.  
    摘要1603)      PDF(pc) (1175KB)(684)    收藏
    如果不加干涉,那么大多数儿童都愿意生活在当前而任未来自己发展,但是他们不能随心所欲。儿童入学前,父母、亲戚朋友就问他们长大做什么,大多数人认为说:“我要做美国总统”或“我将成为一名博士”的儿童是有抱负的。如果儿童的抱负是做第一个在火星上行走的人,则被认为是勇敢的。一定的文化都为其成员成为和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提供众多的机会。儿童在年幼时就承受着去创造美好未来的压力,人们相信,抱负能够激励儿童去利用父母和社会提供的机会。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关于1—2岁婴儿大量识字的心理分析
    李忠忱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8, 4 (3): 52-56.  
    摘要2237)      PDF(pc) (2026KB)(1184)    收藏
    我国心理学界在有关超常儿童的研究中,发现了不少幼儿早期认识汉字的事例:如19个月认字400多;两岁半认字1000多……。这么小的儿童为何能认识这么多汉字?早期大量识字是否只是少数“神童”的天赋?早期大量识字对儿童心理发展有什么影响?达些问题确实值得研究。为此,我对自己女儿李璟琳进行了识字教育心理实验。实验从李璟琳13个月时开始,结果在她满24个月时共识汉字1000多个。本文将结合实验结果探讨婴儿识字的心理依据和规律;探讨早期识字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
    31. 儿童性别——稳定性反应的顺序效应
    Michael Siegal, Judith Ropinson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8, 4 (3): 56-56.  
    摘要1949)      PDF(pc) (583KB)(619)    收藏
    根据研究性别角色发展的认知—发展办法,性别类型行为受到四、五岁以后才形成的稳定的性别同一性概念的影响。然而,有研究已表明,年幼儿童对性别角色和刻板行为有相当程度的理解。作者通过本研究,对被广泛用来测查认知—发展原因的Slaby和Frey(1975)性别—稳定性交谈法作了考察。被试是60位年龄从42至54个月的幼儿,交谈法采用提的问方式,一种是按原问题顺序,另一种是按先尾后头的反顺序。作者还要求被试对一些故事中所描述的四岁主人公在反应时缺乏或表现出性别一致性的现象进行归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通过初中代数教学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体会
    顾竞夫, 赵荣鲁, 徐慧莲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8, 4 (3): 57-60,18.  
    摘要1416)      PDF(pc) (1315KB)(1119)    收藏
    思维最显著的特性是概括。思维之所以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的关系,主要来自抽象概括过程。概括和抽象是人们形成或掌握概念的直接前提,是思维活动的速度、灵活迁移程度、广度和深度、创造程度等智力品质的基础,也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因此,在思维品质的培养中,概括能力的培养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定势心理与错别字
    王铭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8, 4 (3): 61-62.  
    摘要1552)      PDF(pc) (433KB)(778)    收藏
    众所周知,写错字有文化水平、思想重视程度及书写习惯等方面的原因,可为什么有的字经常出错,有些字却相对地不太容易写错呢?这里还有一个不被注意,也未引起人们重视的原因——定势心理的影响。定势是指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使后继的心理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倾向性。定势现象是人人都存在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对新知识的掌握、新技能的形成、新问题的解决以及学习的迁移都有可能发生一定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1)
    34. 家长在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关光大, 任兆辉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8, 4 (3): 63-65,62.  
    摘要1763)      PDF(pc) (1005KB)(865)    收藏
    幼儿的家庭教育问题,已经引起千千万万有识家长的高度重视。许多家长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创造出许多新鲜生动的经验,为优化家庭教育、发展家教科学做出了贡献。但是,毋庸讳言,还有相当数量的家长在子女教育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偏差,影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
    35. 12-16岁聋哑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的实验研究
    童长江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8, 4 (4): 1-5.  
    摘要1651)      PDF(pc) (2056KB)(635)    收藏
    有关聋哑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及其特点的研究多年来一直是我国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一片荒原,特别是关于聋哑儿童的思维或智力方面的调查实验,则更少有人涉足。其原因不仅仅是由于对这些被试施测有一定的困难,更主要的是因为没有合适的测试工具或材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婴儿气质的追踪研究——中美跨文化比较
    叶仁紫, 顺明, Mary klevjord Rothbart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8, 4 (4): 6-10.  
    摘要1712)      PDF(pc) (2428KB)(741)    收藏
    近年来,国际上对婴儿个体差异研究的兴趣正在增长。由于对父母一孩子相互关系问题的探讨导致了对婴儿气质追踪研究的浓厚兴趣。1982年,美国心理学家Goldmith和Cam pos根据七十年代十多位发展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把婴儿气质的研究综合鉴别,分为四类:行为的模式;时间恒定、遗传与适应性行为的发展;新生的特征;以及社会对身心特征的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5)
    37. 中学生学习兴趣的评估
    申继亮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8, 4 (4): 11-16,20.  
    摘要1679)      PDF(pc) (2575KB)(932)    收藏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生进行学习也总是为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的。学习的动机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而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它是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不断探索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6)
    38. 二十年来西方婴儿研究发展的道路
    刘金花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8, 4 (4): 17-20.  
    摘要1757)      PDF(pc) (1812KB)(1068)    收藏
    在西方,一般把出生到二周或一个月称作新生儿期,从半个月或一个月到二岁称作婴儿期。据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过去20年中对婴儿的认识远远超过了过去2000年所达到的对婴儿的认识,这是一个研究婴儿的“辉煌的年代”。如果说,20年前我们对婴儿的认识还处于婴儿期,那末现在对它的认识正处于儿童早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试论情绪的增力、减力效用与学习指导
    张克勤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8, 4 (4): 21-24.  
    摘要1760)      PDF(pc) (1074KB)(947)    收藏
    在当前风行于全世界的教学改革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固然,对学生的学习指导要涉及到诸多方面,但指导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试图依据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来论述情绪的增力、减力效用与学习指导的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归因过程与教学
    林钟敏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8, 4 (4): 25-31.  
    摘要2233)      PDF(pc) (2053KB)(1262)    收藏
    本文从朴素心理学和教学工作的角度介绍美国当代一种从认识的观点看待动机的理论——归因理论。西方有些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理论具有辩证法的思想。归因理论通过认识性动机及其形成的研究既具体化也深化了环境刺激通过人的认识、特别是思维(推理)的加工,对人的情感、期望和行为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