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与教育 ›› 2015, Vol. 31 ›› Issue (1): 108-116.doi: 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15.01.15

• 心理健康与教育 • 上一篇    下一篇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子女心理发展研究

申继亮1, 刘霞1, 赵景欣2, 师保国3   

  1. 1.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 100875;
    2.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济南 250014;
    3.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北京 100037
  • 出版日期:2015-01-15 发布日期:2015-01-15
  • 通讯作者: 申继亮,E-mail:jlshen@moe.edu.cn;刘霞,E-mail:liuxia@bnu.edu.cn E-mail:jlshen@moe.edu.cn;liuxia@bnu.edu.cn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4BSH078);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4JZD002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190015);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国家青年基金项目(CBA130126).

Th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Migrant Children in Urbanization Process

SHEN Jiliang1, LIU Xia1, ZHAO Jingxin2, SHI Baoguo3   

  1. 1.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2. School of Psychology,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4;
    3.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37
  • Online:2015-01-15 Published:2015-01-15

摘要: 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不仅关系着其自身的健康发展与素质提升,对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具有重要意义。自2004年以来,我们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状况、发展环境、影响因素及其内部机制等问题进行了长期研究,本文将对我们多年来在该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主要阐述三个方面的问题:留守与流动,哪种处境对儿童的发展更有利;流动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带来的压力与挑战,即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状况及其影响机制;留守环境下儿童的心理适应状况,以及改善留守儿童情绪和行为适应问题的影响机制。最后,结合当前研究现状,提出了下一步研究的建议。

关键词: 儿童, 青少年, 人格, 发展, 培养

Abstract: th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migrant children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both children's healthy growth and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Since 2004, we have made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 researches on the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outcomes, its developmental environment, influence factors and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of Chinese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migrant children. In this article, we first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al environment of the two disadrantaged children's psychology, and then elaborated Chinese migrant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in city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We also reviewed Chinese left-behind children's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adaption in the rural area and the effect of protective and risk factors. Finally, some feasible advices were offered for further researches.

Key words: left-behind children, migrant children,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 

  • B844

池瑾, 胡心怡, 申继亮. (2008). 不同留守类型农村儿童的情绪特征比较. 教育科学研究, (8), 54-57.

邓小晴, 师保国. (2013).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自尊:社会支持与流动时间的作用. 中国特殊教育, (8), 48-54.

胡心怡, 刘霞, 冀巧玲, 申继亮, 张玲玲. (2010). 流动儿童的未来取向及与学业卷入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 26(5), 502 - 508.

胡心怡, 刘霞, 申继亮. (2010). 流动儿童未来取向的结构分析及对学业卷入的影响. 心理科学, 33(6), 1506-1508.

胡心怡, 申继亮. (2010). 流动儿童学业卷入的特点研究. 青少年研究, (2), 7-11.

刘霞, 范兴华, 申继亮. (2007). 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与问题行为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 23(3), 98-102.

刘霞, 胡心怡, 申继亮. (2008). 不同社会支持源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8(1), 49-53.

刘霞, 申继亮. (2009). 流动儿童的歧视归因倾向及其对情感的影响.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3(8), 599-602, 608.

刘霞, 申继亮. (2010). 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及与自尊的关系. 心理科学, 33(3), 695-697.

刘霞, 武岳, 申继亮, 邢淑芬. (2007). 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4), 325-327.

刘霞, 赵景欣, 申继亮. (2007). 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与行为适应特点. 中国教育期刊, (6), 6-8.

刘霞, 赵景欣, 申继亮. (2013). 歧视知觉对城市流动儿童幸福感的影响:中介机制及归属需要的调节作用. 心理学报, 45(5), 568-584.

刘霞. (2008). 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特点、影响因素与产生机制.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

刘霞. (2013). 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心理科学, 36(1), 116-121.

刘欣,师保国,肖敏敏. (2012). 流动儿童的自尊与幸福感——不同学校类型的作用.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0(4), 44-48.

全国妇联课题组. (2013).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中国妇运, (6), 30-34.

申继亮, 胡心怡, 刘霞. (2007). 流动儿童的家庭环境及对其自尊的影响.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 112-118.

申继亮, 武岳. (2008). 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对环境作用的再思考.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8(1), 9-13.

申继亮. (2008a). 流动和留守儿童的发展与环境作用. 当代青年研究, (10), 9-16.

申继亮. (2008b). 流动和留守儿童的环境资源比较. 教育探索, 3(2), 1-7.

申继亮. (2009). 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对策研究.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师保国, 邓小晴, 刘霞. (2013). 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幸福感、歧视知觉及其关系.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 143-149.

师保国, 申继亮, 许晶晶. (2008). 打工子弟学校班级气氛的特点. 教育科学研究, (8), 58-61.

师保国, 徐玲, 许晶晶. (2009). 流动儿童幸福感、安全感及其与社会排斥的关系. 心理科学, 32(6), 1452-1454.

师保国. (2006). 城乡流动与儿童创造性的关系.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

王芳, 师保国. (2014). 歧视知觉、社会支持和自尊对流动儿童幸福感的动态影响.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2(1), 14-19.

王晓丽, 胡心怡, 申继亮. (2011). 农村留守儿童友谊质量与孤独感、抑郁的关系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9(2), 252-254.

温颖, 李人龙, 师保国. (2009). 北京市流动儿童安全感和学校归属感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 188-192.

吴帆, 杨伟伟. (2011). 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成长环境的缺失与重构—基于抗逆力理论视角的分析. 人口研究, 35(6), 90-99.

武岳, 胡心怡, 申继亮. (2007). 流动儿童的社会比较特点及其与自尊的关系. 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579.

邢淑芬, 刘霞, 赵景欣, 师保国. (2011). 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群体幸福感的影响及内部机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7(6), 654-661.

许晶晶. (2006). 初一年级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自尊特点及与家庭因素的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张莉, 王乾宇, 赵景欣. (2014). 养育者支持、逆境信念与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2(2), 350-353.

赵景欣, 刘霞, 李悦. (2013). 日常烦恼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偏差行为:亲子亲合的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29 (5), 400-406.

赵景欣, 刘霞, 申继亮. (2008). 留守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与其抑郁、孤独之间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 24(1), 36-42.

赵景欣, 刘霞, 张文新. (2013). 同伴拒绝、同伴接纳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适应:亲子亲合与逆境信念的作用. 心理学报, 45(7), 797-810.

赵景欣, 刘霞. (2010). 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和反社会行为:日常积极事件的保护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26(6), 634-640.

赵景欣, 申继亮, 刘霞. (2008). 留守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与其自尊、交往主动性之间的关系——基于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的视角. 心理科学, 31(4), 827-831.

赵景欣, 申继亮. (2010). 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生态模型与教育启示. 中国特殊教育, (7), 65-70, 76.

赵景欣, 申继亮. (2011). 留守烦恼的认知评价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孤独.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9(4), 515-517.

赵景欣, 王焕红, 王世风. (2010). 压力性生活事件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反社会行为的关系. 青少年研究, (2), 1-6.

赵景欣. (2013). 养育者行为监控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反社会行为.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1(3), 500-504.

郑真真, 杨舸. (2013). 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 人民论坛, (11), 6-9.
[1] 储月, 刘希平, 徐慧, 唐卫海. 儿童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的发展特点[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2): 153-159.
[2] 刘艳春, 邓玉婷, 张曦. 智力障碍儿童对不同对象的分享行为:心理理论的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2): 160-168.
[3] 梁丹丹, 闫晓民, 葛志林. 4~8岁汉语高功能自闭症儿童基于语言线索的情绪识别能力发展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2): 169-175.
[4] 史梦梦, 任桂琴, 孙军红, 张鑫星. 词汇类型和阅读水平对小学一年级儿童阅读理解监控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2): 207-214.
[5] 高斌, 张丹丹, 朱根, 蔡艳香, 郭羽希. 高中生主动性人格与网络学习投入:网络学习自我效能和学业期望的序列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2): 224-230.
[6] 王玉龙, 赵婧斐, 蔺秀云. 家庭风险因素对青少年自伤的累积效应及其性别差异[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2): 240-247.
[7] 王艳辉, 沈梓锋, 赖雪芬. 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意志控制和越轨同伴交往的链式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2): 248-256.
[8] 肖嘉林, 梁凯欣, 黄柳玥, 王恩娜, 黄巧敏, 何韵涵, 卢宝琳, 迟新丽. 积极发展资源在减少青少年抑郁水平中的累积效应、关系模式及特定资源的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2): 257-269.
[9] 林崇德. 需要是教育与发展的动力源[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1): 1-7.
[10] 冷欣怡, 苏萌萌, 李文玲, 杨秀杰, 邢爱玲, 张湘琳, 舒华. 家庭环境与农村儿童早期语言发展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1): 8-18.
[11] 陈书玲, 贾会宾, 靳璨, 张欣, 王恩国. 发展性协调障碍儿童视觉通道前注意加工的特点:来自ERP的证据[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1): 19-28.
[12] 赵京伟, 陈晓旭, 任立文, 耿喆, 徐夫真. 父母心理控制与小学儿童焦虑: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1): 93-102.
[13] 魏华, 丁慧敏, 陈武, 郝兴风, 熊婕. 父母低头行为与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关系:压力的中介作用与年龄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1): 114-121.
[14] 朱娜平, 刘雁伶, 熊红梅, 赵攀. “公无远近”有早晚:不同资源分配情境中儿童公平规范执行行为发展特点[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6): 772-780.
[15] 颜志强, 周可, 曾晓, 徐惠, 朱晓倩, 张娟. 学前期儿童执行功能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认知共情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6): 788-797.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