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3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5-07-15
    认知与社会性发展
    基于熟悉性的项目间语义关系再认
    赵广平, 周楚, 郭秀艳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 (4):  385-392.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15.04.01
    摘要 ( )   PDF (104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项目间语义关系的熟悉性研究中, 一个关键问题是熟悉性效应依赖于哪种信息的加工, 关系概念还是抽象结构?研究通过两个实验, 借助无线索回忆再认范式(the recognition without cued recall paradigm, 简称RWCR范式)和四词类比材料, 采用混合设计, 直接分离与比较关系概念和抽象结构的加工对RWCR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 关系概念作为测验线索能够引发显著RWCR效应, 但仅仅学习关系概念却不能;只有学习关系概念的结构化材料时, 才能引发显著RWCR效应。该结果表明, 项目间语义关系的熟悉性过程与结构信息有关。
    领悟社会支持性别差异的元分析
    张书朋, 张庆垚, 李彩娜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 (4):  393-401.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15.04.02
    摘要 ( )   PDF (107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采用元分析技术, 对采用Zimet“多维度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调查中国人群领悟社会支持的58篇文献进行了元分析, 涉及样本总量为31286人(男性15279), 调查的时间跨度为2002~2014年。研究结果显示:(1)领悟社会支持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女性在领悟社会支持总分、家庭内(外)支持、朋友支持及重要他人支持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性, 效果量d的取值范围为[-0.266,-0.183];(2)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总分和领悟家庭支持的性别差异显著大于中学生。本研究结果对于探明中国人群中领悟社会支持的性别差异及其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童年晚期亲社会行为与儿童的心理社会适应
    魏星, 吕娜, 纪林芹, 陈亮, 张文新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 (4):  402-410.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15.04.03
    摘要 ( )   PDF (85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2097名六年级儿童(平均年龄12.27岁, 男生1093名)的亲社会行为以及多种心理社会适应指标进行测量, 主要运用个体定向的方法考察童年晚期亲社会行为与儿童心理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亲社会行为与孤独感、攻击等不良适应呈中等程度负相关, 与同伴接纳、社交自我概念等积极适应呈中等程度正相关;(2)童年晚期儿童的心理社会适应表现为内化问题、外化问题、同伴拒绝与正常发展4种模式;(3)个体亲社会行为水平越高, 越可能属于正常发展组, 越不可能属于不良适应组;在各种不良适应组中, 个体亲社会行为水平越高, 更可能属于内化问题组, 而非外化问题和同伴拒绝组;(4)高亲社会组的儿童有6.8%存在内化问题;低亲社会组的儿童有50.2%适应良好;与普通儿童相比, 低亲社会组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适应不良。
    残疾儿童家长亲职压力的特点及其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关文军, 颜廷睿, 邓猛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 (4):  411-419.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15.04.04
    摘要 ( )   PDF (104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考查残疾儿童家长亲职压力的特点, 并探讨亲职压力、社会支持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使用《亲职压力指标简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简表》(中文版)对孤独症、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以及脑瘫5种残疾类型儿童的369名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残疾儿童家长亲职压力及其各维度在不同残疾儿童类型中差异显著, 孤独症儿童家长在总分及各维度中均最高, 听力残疾儿童家长均最低;(2)亲职压力各维度与社会支持各维度以及生活质量各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 社会支持各维度与生活质量各维度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3)亲职压力与生活质量的典型相关分析表明两者的整体相关显著;(4)社会支持在亲职压力和生活质量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未来规划的关系:外向性的调节作用及其性别差异
    陈曦, 陈光辉, 赵景欣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 (4):  420-427.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15.04.05
    摘要 ( )   PDF (1200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山东省济南市、莱州市的935名初二和高一学生为被试, 进行为期一年半的追踪研究, 考察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的教育规划和职业规划之间的关系, 检验了外向性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及其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能够显著正向地预测青少年T1和T2时的教育规划以及T1时的职业规划;(2)外向性水平越高, 青少年教育规划和职业规划水平越高, 但是这种预测作用不存在长期性;(3)外向性能够调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教育规划之间关系, 且这种调节作用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职业规划之间不存调节作用。这表明, 外向性不仅能够直接保护青少年的未来规划, 而且能够抵抗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个体未来规划的不良影响, 但是这种压力抵抗效应在不同性别、不同未来规划的领域之中存在差异。
    中学生网络利他行为与希望的关系:自我效能感与自尊的中介作用
    郑显亮, 赵薇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 (4):  428-436.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15.04.06
    摘要 ( )   PDF (119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希望特质量表、网络利他行为量表、自尊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32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 考察中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对其希望的影响, 以及自我效能感和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相关分析显示, 中学生网络利他行为、自我效能感、自尊和希望之间呈显著正相关;(2)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 自我效能感在中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对希望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自尊在中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对希望的影响中不起中介作用, 自我效能感和自尊在中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对希望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机制研究
    张国华, 雷雳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 (4):  437-444.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15.04.07
    摘要 ( )   PDF (97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以技术接受模型(TAM)为理论框架, 通过对380名中学生的问卷调查考察了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结果发现:(1)有用感、易用感、品质感知、游戏体验和态度与网络游戏成瘾显著正相关;(2)品质感知和游戏体验通过态度的部分中介作用对网络游戏成瘾产生间接影响, 同时对网络游戏成瘾有直接效应;有用感和易用感通过态度的完全中介作用对网络游戏成瘾产生间接影响, 对网络游戏成瘾没有直接效应。本研究结果表明, 品质感知、有用感、易用感和游戏体验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具有重要影响, 态度是其中的重要中介变量。
    大学生主动性人格、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生涯探索的关系
    曲可佳, 鞠瑞华, 张清清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 (4):  445-450.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15.04.08
    摘要 ( )   PDF (73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该研究以一所综合类大学的305名大学生为被试, 采用问卷法考察了大学生主动性人格、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生涯探索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主动性人格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职业生涯探索的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2)大学生的主动性人格显著正向预测其职业生涯探索;(3)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主动性人格对职业生涯探索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其中, 自我评价、制定计划在主动性人格与环境探索的关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自我评价、收集信息和选择目标在主动性人格与自我探索的关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自我评价和收集信息在主动性人格与目的探索的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自我评价和制定计划在主动性人格与信息探索的关系间起部分中介的作用。
    大学毕业生目标自主性与无望感:社会支持与性别的作用
    孙铃, 宁彩芳, 黄四林, 窦东徽, 张红川, 张梅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 (4):  451-458.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15.04.09
    摘要 ( )   PDF (87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学毕业生面临重要的生活转折, 其个人目标自主性对未来的无望感有显著影响。本研究以192名大四毕业生为被试, 采用特殊目标测量法考察个人目标自主性, 用问卷评价社会支持与无望感, 探讨目标自主性与无望感的关系, 并分析社会支持和性别的作用。结果发现:(1)毕业前夕去向已经确定的大学生, 无望感更低;(2)大四毕业生目标自主性越高, 对未来的无望感越低;(3)目标自主性对无望感的预测受到性别因素调节。对于男生, 高目标自主性能够显著降低无望感;对于女生, 目标自主性对无望感的预测作用不显著;(4)社会支持对于目标自主性与无望感之间的关系没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但是社会支持越高, 其无望感越低。由此可见, 大学毕业生建立自主的个人目标和改善社会支持对降低无望感具有重要意义, 目标自主性的效应对男生尤为明显。
    心理健康与教育
    父母述情困难与儿童行为问题:父母心境的中介作用
    梁宗保, 杨雪莉, 张光珍, 姜宁, 邓慧华, 叶明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 (4):  459-466.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15.04.10
    摘要 ( )   PDF (938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438名学前儿童及其家长为被试, 通过量表考察父母述情困难、心境与儿童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父亲述情困难与儿童焦虑害羞行为显著正相关, 父亲情绪愉悦在其述情困难与儿童焦虑害羞行为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2)母亲述情困难与儿童愤怒攻击、焦虑害羞行为显著正相关, 同时母亲的情绪波动在其述情困难与儿童愤怒攻击行为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说明述情困难风险较高的父亲, 其情绪愉悦水平也相对较低, 进而导致儿童表现出更多焦虑害羞行为;述情困难风险较高的母亲, 一方面会直接导致儿童表现出较多愤怒攻击与焦虑害羞行为, 另一方面又会通过其情绪波动增加儿童出现愤怒攻击行为的风险。
    中学生感恩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抗挫折能力与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罗利, 周天梅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 (4):  467-474.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15.04.11
    摘要 ( )   PDF (99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感恩问卷、正性情感负性情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问卷、抗挫折能力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86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 以考察中学生感恩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以及社会支持与抗挫折能力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1)中学生正性情绪显著高于负性情绪;(2)中学生感恩与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抗挫折能力相关显著;(3)结构方程分析结果显示, 中学生感恩直接负向预测负性情绪;社会支持和抗挫折能力在感恩与生活满意度、正性情绪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抗挫折能力在感恩和负性情绪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结论:感恩能通过作用于社会支持和抗挫折能力来影响主观幸福感。
    大学新生的人生意义与抑郁:交互效应与中介效应
    朱海腾, 姚小雪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 (4):  475-484.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15.04.12
    摘要 ( )   PDF (139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Frankl(1963)的意义疗法理论观点和Steger等(2006)提出的人生意义双维构念, 考察人生意义对大学新生抑郁的影响机制, 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交互效应和中介效应。采用问卷法调查了某东部省会城市1所理工科大学、1所综合性大学的435名新生, 结果表明:(1)大学新生的意义体验与无聊倾向、抑郁负相关, 与希望正相关;意义寻求与意义体验、抑郁的相关均不显著;(2)意义体验和意义寻求对抑郁具有交互效应, 对意义寻求较低的个体, 意义体验的保护作用更强;(3)意义体验通过无聊倾向和希望的并行多重中介效应影响抑郁, 且无聊倾向的中介效应显著强于希望。
    特质愤怒对攻击行为的影响:敌意认知和冲动性水平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刘文文, 江琦, 任晶晶, 李树芳, 徐雅珮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 (4):  485-493.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15.04.13
    摘要 ( )   PDF (108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重庆某综合大学大一到大三527名学生的问卷调查,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考察了特质愤怒、敌意认知、冲动性水平和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敌意认知在特质愤怒和攻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的作用, 特质愤怒既对攻击行为产生直接影响, 也通过敌意认知对攻击行为产生间接影响;(2)运动冲动性因子对敌意认知的中介作用起到调节作用, 即敌意认知对攻击行为的影响随着个体冲动性水平的增加而提升;敌意认知对个体的攻击行为起着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理论与方法
    暴力电子游戏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及其争论
    滕召军, 刘衍玲, 郭成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 (4):  494-502.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15.04.14
    摘要 ( )   PDF (94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Anderson为核心的研究者通过数十年研究发现, 暴力电子游戏是攻击行为产生的前因变量, 并且提出可以用一般攻击模型(General Aggression Model, GAM)来解释这一结论。然而, Ferguson等人的研究表明, 暴力电子游戏不是攻击行为产生的前因变量, 而是攻击行为产生的催化剂, 并提出催化剂模型(Catalyst Model, CM)来解释该结论。由于社会心理研究中, 实验研究难以严格控制, 导致研究结果大径相庭, 暴力电子游戏影响攻击行为的争论还在不断扩大。未来要加强对暴力电子游戏和攻击行为的测量, 同时还需整合一般攻击模型和催化剂模型指导实证研究, 最后从认知偏差以及社会认知神经科学视角寻求暴力电子游戏对攻击行为影响的新证据。
    发展性协调障碍的神经机制
    王恩国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 (4):  503-509.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15.04.15
    摘要 ( )   PDF (79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发展性协调障碍是一种特殊的发育障碍, 它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动作协调困难, 这种障碍影响着5%~8%学龄儿童的学业成绩和日常生活。发展性协调障碍常常与其他类型的学习困难并存。发展性协调障碍的病因非常复杂, 这种障碍与一定程度的视觉空间认知能力受损有关, 早期精细运动技能发育与脑神经发育进程可能存在时间的重合。近年来, 研究者们试图探索影响发展性协调障碍的神经基础, 并先后提出不同的神经关联假说。这些理论假说主要涉及到小脑、顶叶、胼胝体、基底神经节和大脑白质等脑区。本文全面回顾了该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 并提出未来研究应该关注的方向与问题。
    人格研究中国化的奠基之作——黄希庭先生《探究人格奥秘》读后
    郭永玉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 (4):  510-512.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15.04.16
    摘要 ( )   PDF (42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