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187名高职大学毕业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高职大学毕业生应对方式的使用程度依次是解决问题、求助、幻想、逃避、合理化及自责。在解决问题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求助和合理化因子存在显著专业差异。(2)高职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在抑郁和恐怖上存在性别差异。偏执因子的专业效应显著。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恐怖和精神病性的交互作用显著。(3)幻想、自责的应对方式与健康不良症状存在普遍关联。求助则反之。
中图分类号:
[1] 王德强.高等职业学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2):129-130. [2] 杨素华,罗金凤,唐本钰.高职特困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及其相关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3):165-167. [3] 杨德森.行为医学.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111-114. [4] Folkman S, Lazarus R S, Dunkel-Schetter C, et al.Dynamics of a stressful encounter: cognitive appraisal, coping, and encounter outcom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6,50(5): 992-1003. [5] Cassidy L, Meadows J, Catalan J, Barton S. Are reported stress and coping style associated with frequent recurrence of genital herpes.? Genitourin Med 1997 73(4): 263-266. [6] Edwards J R, Cooper C L. Research in stress, coping and health-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Psychological Medicine,1998, 18:15-20. [7] Andrews G. Life event stress, social support, coping style,and risk of psychological impairment Journal Nervous Mental Dissection,1978, 166:307-316. [8] Vitaliano P P, Maiuro R D, Russo J, et al. Raw versus relative scores in the assessment of coping strategies.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1987,10(1):1-18. [9] 张虹,陈树林,郑全全.高中学生心理应激及其中介变量的研究.心理科学,1999,22(6):508-511. [10]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9-115. [11] 张作记主编.行为医学量表手册.济宁: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社,2001:118-121. [12] 骆伯巍.女性高焦虑倾向原因初探,心理科学,1997,20(4):378-379. [13] 肖计划,向孟泽,朱昌明.587名表少年学生应付行为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3):100-102. [14] 刘恒,张建新.我国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88-90. [15] 王金道.SCL-90量表使用的现状及检测心理健康的异议,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51-52. [16] 季建林,夏镇夷,徐俊冕.不同专业大学生SCL-90评定结果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0,4(3):123. [17] 黄雪薇,黄英女,姚刚等.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9,8(4):273-275. |
[1] | 张丽, 潘霈霖, 牛梓瑜, 马敏. 安静自我:基于平衡和成长视角的理解[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2): 288-297. |
[2] | 彭海云, 盛靓, 邱凡硕, 周姿言, 辛素飞. 青少年心理减负从“无聊”开始——无聊倾向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6): 895-902. |
[3] | 喻昊雪, 李卉, 王福兴. 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与学业倦怠的关系:应对方式与无聊倾向的链式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3): 391-401. |
[4] | 彭海云, 盛靓, 王金睿, 周姿言, 辛素飞. 2001~2019年我国青少年孤独感的变迁:横断历史研究的视角[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3): 449-456. |
[5] | 苏志强, 马郑豫. 童年期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纵向发展关系:应对方式的共变作用分析[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1): 31-39. |
[6] | 徐富明, 黄龙. 贫困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1): 132-139. |
[7] | 汪玥, 张豹, 周晖. 中小学生正念注意觉知与心理健康:情绪调节和积极重评的跨时间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5): 692-702. |
[8] | 陈建文, 刘艳, 谭千保. 累积生态风险与高职生学习倦怠:消极自我图式和网络成瘾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4): 576-583. |
[9] | 何安明, 万娇娇, 惠秋平. 手机依赖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学业倦怠的中介作用和应对方式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3): 391-398. |
[10] | 王旭, 刘衍玲, 林杰, 刘传星, 魏灵真, 邱涵宇. 亲子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社会支持和心理素质的链式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2): 263-271. |
[11] | 马利, 王滔. 残疾儿童心理健康对家长亲职压力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1): 126-133. |
[12] | 唐辉一, 陈倩, 吴俊华.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述情障碍的中介作用及其性别差异[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37(5): 735-742. |
[13] | 苏志强, 马郑豫, 张大均, 马健云. 童年期儿童应对方式发展的成因:特质论还是情境论?[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37(3): 335-343. |
[14] | 周莉, 耿靖宇, 王兴超, 雷雳. 基本需要在导师排斥感知与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中的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37(2): 222-229. |
[15] | 韩黎, 袁纪玮, 龙艳. 苔花盛开如牡丹?农村留守儿童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37(2): 266-27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