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郭嘉程, 董柔纯, 许放, 徐旋, 牛更枫, 周宗奎. 社会临场感与大学生网络过激行为的关系:双自我意识的并行中介及性别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2): 176-186. |
[2] |
王玉龙, 赵婧斐, 蔺秀云. 家庭风险因素对青少年自伤的累积效应及其性别差异[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2): 240-247. |
[3] |
彭越, 张和颐, 陈英和, 雷秀雅, 戚玥, 于晓, 乔学文, 刘沫漩, 颜露懿. 类比推理策略与工作记忆、抑制控制关系的年龄差异[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6): 761-771. |
[4] |
邹盛奇, 伍新春. 父母冲突与青少年同伴依恋的关系:亲子依恋的中介作用及性别差异[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6): 798-807. |
[5] |
赵纤, 王志航, 王东方, 袁言云, 尹霞云, 黎志华. 贫困家庭儿童在青少年早期的亲社会行为发展轨迹:性别及父母教养方式异质性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3): 323-332. |
[6] |
李蓓蕾, 高婷, 张莉莉, 周楠, 邓林园. 学生感知的教师欺凌态度与学生欺凌行为的关系——学生欺凌态度的中介作用及其性别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3): 348-357. |
[7] |
白荣, 闫嵘, 王千, 李叶, 邢淑芬. 学前儿童执行功能与问题行为的关系:情境和性别的特异性[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1): 35-44. |
[8] |
任萍, 魏一, 孟晓哲, 秦幸娜, 王璇. 受欺负对抑郁情绪的影响:悲伤、愤怒反刍的中介作用及性别差异[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37(6): 873-881. |
[9] |
施国春, 赵东妍, 范会勇. 2004至2016年中国大学生身体自尊的变迁:一项横断历史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37(5): 648-659. |
[10] |
纪林芹, 张蒙, 董美慧, 潘斌, 张文新. 童年晚期至青少年早期攻击和同伴侵害的关系:交叉滞后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37(5): 701-709. |
[11] |
窦芬, 李巧灵, 王书豪. 自我分化与大学生经验回避:羞怯的中介作用及其性别差异[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37(4): 517-524. |
[12] |
林悦, 刘勤学, 余思, 周宗奎. 父母忽视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希望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37(1): 109-119. |
[13] |
王苏, 盖笑松. 3~4岁幼儿冷热自我调节的发展趋势及性别差异——一项纵向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0, 36(6): 641-648. |
[14] |
韩燕, 徐芬. 儿童青少年时期加工速度和执行功能在流体智力发展中的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0, 36(4): 394-405. |
[15] |
赵旭, 彭茂滢, 杨娟. 内隐品质/外貌自我概念对内隐自尊的预测—性别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0, 36(3): 296-303. |